荀氏宗祠对联

时间:2016-06-20 14:59:44     编辑:Ky02
20

  汉族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其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每个姓氏宗族也都会有自己的宗祠,那么您知道关于荀氏宗祠对联有哪些吗?下面不妨来看看小编为您整理的内容吧!

荀氏宗祠对联

荀氏宗祠对联

  

  荀氏宗祠四言通用联

  学行共仰;

  二李宗师。

  ——佚名撰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荀子(名况)事典。(参见上题头《二、迁徙分布》末段内容和《三、历史名人·荀况》介绍)下联兼指荀淑,参下第二条上联(“八龙并俊”)注。

  六经羽翼;

  衣钵相传。

  ——佚名撰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时思想家、教育家荀卿,名况,赵国人。曾任齐祭酒、楚兰陵令。他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认为“人定胜天”。有《荀子》。其学说为汉代名贤李固、李膺等人所宗。下联典指汉代名人儒、荀卿二十一世孙荀淑的事典。荀淑,博学高行,举贤良方正。

  八龙并俊;

  二玉齐芳。

  ——佚名撰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颍川颍阴人荀淑,字季和,操行高尚,当时名士李固、李膺都曾拜他为师。举贤良方正,官朗陵侯相,办事明理,人称为"神君"。有八个儿子(俭、绲、靖、焘、汪、爽、肃、敷),并有才名,当时人称“八龙”。下联典指西晋颍川颍阴人荀崧(东汉荀淑的六世孙)的两个儿子荀蕤、荀羡。荀蕤,字令远,历官秘书郎、尚书左丞、建威将军、吴国内史,深为文帝倚重。荀羡,字令则,少年时有杀贼之志,后娶了公主,官驸马都尉。后任徐州刺史,监徐、兖诸军事。当时人称他兄弟二人为“二玉”。

  八龙垂誉;

  四友会文。

  ——佚名撰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荀淑八子并有才名,时号“八龙”。下联典指汉·荀雍有知友四人,皆有文名,时以文章交会。

  司空注易;

  祭酒正名。

  ——李文郑撰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经学家荀爽,字慈明,荀淑的儿子,历官郎中、光禄勋、司空,曾参与王允等人谋划除掉董卓。少年时就通《春秋》、《论语》,后研究古文费氏(直)《易》,注《周易》十一卷。下联典指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名况,赵国人,游学到齐国,三次任祭酒。后到楚国,由春申君任为兰陵令,在那里讲学、著书终生,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zhengzhi 上主张礼法兼治,坚持“正名”学说,有《正名》篇,其中包含着丰富的逻辑理论,对古代名学作出了贡献。所作散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

  突围请援;

  熨体情钟。

  ——佚名撰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荀崧为襄城太守,被社会所围,其女灌突围乞援,解城之围。下联典指三国魏·荀粲娶曹洪女,病热,粲取冰熨妇身,无益而卒,粲亦神伤而死。

  荀氏宗祠七言通用联

  八龙子弟声威远;

  三州都督德望高。

  ——佚名撰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贤良方正荀淑有八子,并有名,时称“八龙”。

  下联典指五代陈名宦荀朗,都督霍、晋、合三州诸军事,功绩卓著。

  且将清酒酬佳节;

  莫遣风尘化素衣。

  ——清·荀北山撰荀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荀北山撰书春联。见《 对联大辞典》。

  未卜此身老骥枥;

  可知何事困盐车。

  ——清·荀北山撰荀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荀北山撰题马号,见《 对联大辞典》。

  〖荀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熨体徒劳,神伤奉情;

  突围求救,功共女郎。

  ——佚名撰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魏·荀粲事典。下联典指晋·荀崧事典。

  香蔼三朝,文若丰姿独异;

  义全一郡,巨伯德望尤彰。

  ——佚名撰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曹操谋士荀彧,字文若,颍阴人。官至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曹操将他比作汉代张良。曹操的功业,大多出自荀彧的谋略。下联典指汉代名士荀巨伯的事典。

  荀氏宗祠八言通用联

  熨体徒劳,神伤奉情;突围求救,功共女郎:上联典指三国时期曹魏国的荀粲事典。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荀崧事典。

  玉润霜青,浑映程门三尺雪;

  砚池秋水,平添荀令一分香。(算命www.bmfsm.com)

  ——佚名撰程玉霜、荀令香师徒联

  此联清新淡雅,用典精妙,不仅对仗工整,文辞雅致,而且巧妙地将程玉霜,荀令香师徒二人的姓名嵌镶进去而不露斧凿痕迹,让人拍案叫绝,引来一阵阵赞叹。上联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嵌入程师的字号“玉霜”;二是嵌入程派名剧《青霜剑》和《碧玉簪》;三是用“程门立雪”的典故点明拜师之题。下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嵌入程师之名“砚秋”;二是嵌入徒弟之名“令香”。再者,上联嵌入了程姓,下联嵌入了荀姓。上下联显得十分巧妙,自然天成。成为程荀两大京剧名旦相互信任、友好合作的写照,一时传为梨园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