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通过黄帝内经看你身体
不瞒你说、“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矱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樯!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樯作甘。”它提出了为人们所用的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再加上五材的性质同作用,相比之下它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
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区别状态唯有如此五种:
一是阴消阳长状态;
二是阳消阴长状态;
三是重阳极限状态;
四是重阴极限状态;
五是阴阳平衡状态...
在阴阳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阴阳平衡点有两个,一个在阴消阳长过程...内,一个在阳消阴长过程...内,在整个阴阳运动变化中~阴阳平衡状态也有两处,一年四季变化中的春分与秋分是生活中最直接的例子。
古人为了愈简洁明晰的表达阴阳、便将阴阳变化规律中的阴消阳长状态以“木”的形象来替代显示 - 将重阳极限状态以“火”的形象来替代说明 - 将阳消阴长状态以“金”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阴极限状态以“水”的形象来替代显示,将阴阳平衡状态以“土”的形象来替代说,于是就产生出了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
金、木、水、火、土为阴阳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五种有区别存在状态,它既是动态的又是相对静态的。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说“五行意思是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 - 所以行阴阳之气也”,此一语道破天机也。
五行是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的产物,阴阳才是五行变化的原动力!
五行与阴阳本质有二:
一五行是阴阳的各式各样的组合状态;
二五行是阴阳交互运动的区别阶段~当...时把太极图阴阳S曲线比作波浪运动、那么五行是阴阳波浪运动的差异波段。太极图恰好证明阴阳和五行的关系。
五行与阴阳的关系 水、 木 、火 、土 、金。
太阴极限状态、阴消阳长状态 、太阳极限状态、阴阳平衡状态、 阳消阴长状态...
五行通过黄帝内经看你身体
黃帝內經
五臟
|
肝
|
心
|
脾
|
肺
|
腎
|
五臟之官
|
將軍之官
謶]出焉
|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
倉廩之官
五味出焉
|
相傅之官
治節出焉
|
作強之官
伎巧出焉
|
五腑
|
膽
|
小腸
|
胃
|
大腸
|
膀胱
|
五腑之官
|
中正之官
決斷出焉
|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
倉廩之官
五味出焉
|
傳道之官
變化出焉
|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
|
三焦
心包絡
|
三焦者,決瀆之官 、水道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膻中=心包絡)
|
||||
臟象
|
肝
|
心
|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
肺
|
腎
|
罷極之本
魄之居也 其華在爪 其充在筋 陽中之少陽 通於春氣
|
生之本
神之變也 其華在面 其充在血脈 陽中之太陽 通於夏氣
|
倉廩之本
營之居也 其華在唇四白 其充在肌 至陰之類 通於土氣
|
氣之本
魄之處也 其華在毛 其充在皮 陽中之太陰 通於秋氣
|
封藏之本
精之處也 其華在髮 其充在骨 陰中之少陰 通於冬氣
|
|
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
|
|||||
五臟生成
|
肝之合筋也 其榮爪也 其主肺也
|
心之合脉也 其榮色也 其主腎也
|
脾之合肉也 其榮唇也 其主肝也
|
肺之合皮也 其榮毛也 其主心也
|
腎之合骨也 其榮髮也 其主脾也
|
五臟所主 五充(體)
|
筋
|
脉
|
肉
|
皮
|
骨、髓
|
五華
|
爪
|
面
|
唇四白
|
毛
|
髮
|
五竅
|
目
|
舌
|
口
|
鼻
|
耳
|
五臟化液
|
淚
|
汗
|
涎
|
涕
|
唾
|
五臟所藏
|
魂 肝藏血 血舍魂
|
神 心藏脈 脈舍神
|
意 脾藏營 營舍意
|
魄 肺藏氣 氣舍魂
|
志 腎藏精 精舍志
|
五志
|
怒
|
喜
|
思
|
憂、悲
|
恐、驚
|
關節分布
|
兩腋
|
兩肘
|
兩髀(髖)
|
兩肘
|
兩膕
|
臟熱分布
|
左頰紅
|
顏面所有紅
|
鼻紅
|
右頰紅
|
兩顴紅
|
舌分布
|
舌兩旁(肝膽)
|
舌尖
|
舌中心(肺胃)
|
舌中心(肺胃)
|
舌根
|
氣血筋脈注入處
|
諸筋者全屬於節 (睡覺時~血歸於肝)
|
諸脉者皆屬於目 諸血者皆屬於心
|
|
諸氣者皆屬於肺
|
諸髓者皆屬於腦
|
五精所并
|
精氣并於肝則憂
|
精氣并於心則喜
|
精氣并於脾則畏
|
精氣并於肺則悲
|
精氣并於腎則恐
|
精氣注入 (五輪)
|
大家可能不知道 -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 - 筋之精為黑眼 - 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 - 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
|
||||
肝
|
心
|
脾
|
肺
|
腎
|
|
黑眼
|
絡
|
約束
|
白眼
|
瞳子
|
|
風輪
|
血輪
|
肉輪
|
氣輪
|
水輪
|
|
角膜、黑睛
|
眼角的血絡
|
眼瞼、眼皮
|
鞏膜、白睛
|
瞳孔
|
黃帝內經
五色
|
青
|
其实吧~ 赤
|
黃
|
想起来真是, 白
|
不瞒你说~ 黑
|
五色之見死
|
色見青如草茲者死
|
色見赤如衃血者死
|
色見黃如枳實者死
|
色見白如枯骨者死
|
色見黑如炲者死
|
大家可能不知道、 五色之見生
|
青如翠羽者生
|
赤如鷄冠者生
|
黃如蟹腹者生
|
白如豕膏者生
|
黑如烏羽者生
|
五藏所生除了榮
|
生於肝,如以縞裹紺
|
生於心,如以縞裹硃
|
生於脾,如以縞裹栝樓實
|
生於肺,如以縞裹紅
|
生於腎 - 如以縞裹紫
|
这事儿说来话长、 色味當五臟
|
青當肝 酸 青當筋
|
赤當心 苦 赤當脉
|
黃當脾 甘 黃當肉
|
白當肺 辛 白當皮
|
黑當腎 鹹 黑當骨
|
生死面相
|
大家可能不知道, 凡相五色 - 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
黃帝內經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鹹
|
大家可能不知道, 五味所入
|
酸入肝
|
苦入心
|
甘入脾
|
辛入肺
|
鹹入腎
|
五味所合
|
肝欲酸
|
心欲苦
|
脾欲甘
|
肺欲辛
|
腎欲鹹
|
五味所走
|
酸走筋 多食之~令人癃 (手足不靈活)
|
鹹走血 多食之,令人渴 (口渴)
|
甘走肉 多食之 - 令人悗心 (煩惱)
|
辛走氣 多食之,令人洞心 (心中空虛)
|
苦走骨 多食之~令人變嘔 (嘔吐)
|
五味所禁
|
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
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
|
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
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
|
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
|
要我说啊 - 五禁
|
肝病禁辛
|
心病禁鹹
|
脾病禁酸
|
肺病禁苦
|
腎病禁甘
|
说实话 - 五味所傷
|
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味過於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
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
多食酸則肉胝縐而唇揭
(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
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
|
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
五宜
|
肝色青,宜食甘
|
心色赤,宜食酸
|
脾色黃,宜食鹹
|
肺色白~宜食苦
|
腎色黑,宜食辛
|
五病宜食
|
肝病者宜食 梗米飯、牛肉、棗、葵
|
心病者宜食 麻、犬肉、李、韭
|
脾病者宜食 大豆、豬肉、栗、藿
|
肺病者宜食 麥、羊肉、杏、薤
|
腎病者宜食 黃黍、雞肉、桃、蔥
|
五臟所苦
|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
心苦緩 - 急食酸以收之
|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
|
腎苦燥 - 急食辛以潤之
|
这事儿说来话长, 五臟所欲
|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
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
|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
肺欲收 - 急食酸以收之
|
腎欲堅 - 急食苦以堅之
|
補
|
用辛補之
|
用鹹補之
|
用甘補之
|
用酸補之
|
用苦補之
|
瀉
|
酸瀉之
|
甘瀉之
|
苦瀉之
|
辛瀉之
|
鹹瀉之
|
黃帝內經
五臟
|
肝
|
心
|
脾
|
肺
|
腎
|
藏
舍 虛 實
|
肝藏血
血舍魂 肝氣虛則恐 實則怒
|
心藏脈
脈舍神 心氣虛則悲 實則笑不休
|
脾藏營
營舍意 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 實則腹脹,經溲不利
|
肺藏氣
氣舍魂 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 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
腎藏精
精舍志 腎氣虛則厥 實則脹
|
五氣所病
|
在肝為語
在膽為怒
|
在心為噫
在小腸為泄
|
在脾為吞
在胃為逆、為噦 、為恐
|
在肺為咳
在大腸為泄
|
在腎為欠為嚏
在下焦為水 膀胱不利為隆,不約為遺溺
|
五精所并
|
精氣并於肝則憂
|
精氣并於心則喜
|
精氣并於脾則畏
|
精氣并於肺則悲
|
精氣并於腎則恐
|
五臟所惡
|
肝惡風
|
心惡熱
|
脾惡濕
|
肺惡寒
|
腎惡燥
|
病發
|
驚駭
|
病在五臟
|
病在舌本
|
病在背
|
病在溪
|
傷
|
怒傷肝
|
喜傷心
|
思傷脾
|
憂傷肺
|
恐傷腎
|
五病所發
|
陽病發於冬
|
陽病發於血
|
陰病發於肉
|
陰病發於夏
|
陰病發於骨
|
五勞所傷
|
久行傷筋
|
久視傷血
|
久坐傷肉
|
久臥傷氣
|
久立傷骨
|
五臟之脉
|
弦
|
鉤
|
代(緩)
|
毛
|
營、石
|
五邪所見
(重症)
|
春得秋脉 (肝旺於春,其脉應弦.春不見弦脉~而建毛脉、為肺剋肝之象...)
|
夏得冬脉 (心旺於夏、其脉應鈎!夏不見鈎脉,而見石脉~為腎剋心之象。)
|
長夏得春脉 (脾旺於長夏 - 其脉應緩...長夏不見緩脉,而見弦脉,為肝剋脾之象.)
|
秋得夏脉 (肺旺於秋、其脉應毛!秋不見毛脉,而見鈎脉~為心剋肺之象。)
|
冬得長夏脉 (腎旺於冬、其脉應石。冬不見石脉~而見緩脉、為脾剋腎之象。)
|
五邪所亂
|
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瘖 - 陽入之陰則靜 - 陰出之陽則怒 - 是謂五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