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五行看身体状况
中医学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以系统结构观点来观察人体~阐述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同总体上之间的有机联系 - 还有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加强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论证~使中医学所采用的整体系统方法进一步系统化,对中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的成为~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之一跟举足轻重组成部分.随着中医学的提升,中医学的五行学说同哲学上的五行学说日趋分离、着重用五行互藏理论表示自然界多维、多层次无限可分的物质结构同属性 - 以及脏腑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人体五脏之中各兼五脏~也就是说五脏互藏规律、揭示机体内部同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的调节机制~阐明健康同疾病、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规律。
五行的医学含义:中医学的五行,是 古代哲学五行范畴与中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医学认识世界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与方 。中医学对五行概念赋予了阴阳的含义,认为木、火、土、金、水乃至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是阴阳的矛盾运动所产生。阴阳的运动变化可能通过在天之风、热、温、燥、湿、寒六气同在地之木、火、土、金、水五行反映出来.中医学的五行不仅仅是指五类事物及其属性,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五类事物内部的阴阳矛盾运动... 你猜怎么着?!中医学的五行概念,一是标示着物质世界,不论自然还是生命都是物质形态的多样性统一;二是标示着一种 整体思想中的一种多元结构联系的思维形态.多元结构联系的全部思维是 古代相关性思维的典型形态之——-这种思维形态在中医学中获得了更典型、更充分的表达.中医学的五行概念~旨在解释人体结构的各个部分,再加上人体同外界环境是一个有机全部,属医学科学中的哲学概念~与纯粹哲学概念不同,
古代的科学方法有勤于观察、善于推类、精于运数、重于应用跟长于辩证的特点。推类,也就是说善于用举一反三、引而伸之的推类方法去研究自然界的未知事物。
你猜怎么着?在“仰观天象 - 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物取象”的基础上,“以类族辨物”,并进一步“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 - 意思是触类旁通,由已知事物推广到其他未知的事物。
五行学说的归类与推演的思维方法是:观物——取象——比类——运数(五行)——求道(规律)、即应象以尽意.
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立象类比是手段,尽意求道是目的。这是一种以马上观察为基础的综合类比的思维方法。
类比思维是 古代的重要思维形态、其基本特征是思维的横向性与联想性。所谓横向性是指思维是在个别或具体的事物同现象之间的水平运动,从个别走向个别、从具体走向具体,从事物与现象走向事物同现象。
在横向思维中关联的两端之间并无本质上的类属关系,仅是一种表象上的“类”似 - 跟纵向思维沿着种属意思是从千般到个别的垂直方向进行不一样...
你猜怎么着?所谓联想性是指思维具有随意性,只要两个物象在某一点上具有相似性,思维就有机会跨越巨大的种类界限同知识空间,在两个看似完全不着边际的物象之间建立联系~而不像推理一定得在一个限定范围内循规蹈矩地进行。
类比思维具有比较强烈的主观色彩、虽有想象力与创造力丰富的优点,但它缺少严格的客观准则的制约,易陷于主观无据的泥潭!
说真的,它也必然拥有类比的推理特点、即其是或然的 - 可靠性小、创造性大。五行归类,或称五行大系~非但要揭示自然界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 - 使上自碧落下迄黄泉 - 无可逃逸其间,另外又刻意地去寻求与规定自然和人事之间的联系,将大干世界网罗净尽,不免有牵强附会、机械类比之嫌...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但五行大系的可贵之处在于:将宇宙万事万物各以类相从并相互作用~是...加起来五个结构系统图式 - 由...形成一幅有序平衡、生机盎然的生存形态图,揭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之道...
五行的调节机制
1.五行的正常调节机制:五行生克制化: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是五行结构系统在正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1)相生规律:相生意思是递相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之间互相滋生跟促进的关系称作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难经》把它比喻为“母”同“子”的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结果是五行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以火为例,生“我”者木、木能生火 - 则木为火之母;
“我”生者土,火能生土 - 则土为火之子...余可类推...
(2)相克规律:相克意思是相互制约、克制、抑制之意...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 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这种克制关系也是往复无穷的。木得金敛、则木不过散;
水得火伏 - 则火不过炎;土得木疏~则土不过湿;金得火温~则金不过收;水得土渗 - 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用。
(三)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
人体是一个有机全部,当内脏有病时,人体内脏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可能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诸方面的异常变化...
是...造成的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以五行分类归属变成了一定的联系,这种五脏系统的层次结构,为诊断同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临床诊断疾病时,就可综合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材料,根据五行的所属和它的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推断病情。
1.从本脏所主之色、味、脉来诊断本脏之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没问题诊断为心火亢盛。
2.推断脏腑相兼病变:·从他脏所主之色来推测五脏病的传变.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克火,等等。
3.推断病变的预后:从脉跟色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如肝病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倘若不得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即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
若得沉脉则属相生之脉 - 意思是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
(四)用于指导疾病的防治
五行学说在治疗上的应用 - 表现于药物、针灸、精神等疗法...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疾病传变:运用五行子母相及与乘侮规律、没问题判断五脏疾病的发展趋势。一脏受病,行波及其他四脏,如肝脏有病行影响到心、肺、脾、肾等脏。
他脏有病亦可传给本脏,如心、肺、脾、肾之病变,也可影响到肝:在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处理外,还应考虑到其他有关脏腑的传变关系。
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 - 来调整其太过与不及,控制其传变 - 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活动。如肝气太过,木旺必克土~这时应先健脾胃以防其传变.
脾胃不伤,则病不传、易于痊愈。这是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解释疾病传变规律跟确定预防性治疗措施。至于能不能够传变,则取决于脏腑的机能状态、即五脏虚则传,实则不传。
在临床工作中 - 大家既要掌握疾病在发展传变过程中的生克乘侮关系、藉以根据这种规律及早控制传变同指导治疗、防患于未然,又要根据具体病情而辨证施治~切勿把它当作刻板的公式而机械地套用...
2.确定治则治法:五行学说不仅如此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同病理现象,综合四诊,推断病情~尤其是也可能确定治疗原则和制订治疗方法...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临床上运用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多属母病及子,其次为子盗母气。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与泻子,所谓“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
补母:补母即“虚则补其母”,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如肾阴不足 - 不能滋养肝木,而致肝阴不足者,称为水不生木或水不涵木!
其治疗,不直接治肝~而补肾之虚。既然肾为肝母,肾水生肝木,故而补肾水以生肝木!又如肺气虚弱发展到一定程度,可波及脾之健运而造成脾虚.
脾土为母,肺金为子,脾土生肺金,所以可用补脾气以益肺气的方法治疗。针灸疗法,凡是虚证 - 可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如肝虚证取用肾经合穴(水穴)阴谷,或本经合穴(水穴)曲泉来治疗!
这些虚证 - 利用母子关系治疗,意思是所谓“虚则补其母”。相生不及、补母则能令子实。
不瞒你说,泻子:泻子即“实者泻其子”,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如肝火炽盛 - 有升无降 - 出现肝实证时 - 肝木是母,心火是子,这种肝之实火的治疗,可采用泻心法,泻心火有助于泻肝火。
针灸疗法,凡是实证、可泻其所属的子经或子穴。如肝实证可取心经荥穴(火穴)少府,或本经荥穴(火穴)行间治疗。
这就是“实者泻其子”的意思。
不瞒你说、临床上运用相生规律来治疗,除母病及子、子盗母气外,还有单纯子病~均可用母子关系加强相生力量。因而相生治法的运用~主要是掌握母子关系,它的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凡母虚累子,应先有母的症状;子盗母气 - 应先有子的症状;单纯子病 - 须有子虚久不复原的病史。这样、三者治法差不多、处方则有主次之分。
根据相生关系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滋水涵木法:滋水涵木法是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 又称滋养肝肾法、滋补肝肾法、乙癸同源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者肝阳偏亢之证。
表现为头目眩晕 - 眼干目涩,耳鸣颧红~口干、五心烦热 - 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弦数等。
益火补土法: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表现为畏寒,四肢不温,纳减腹胀,泄泻,浮肿等。
说实话,这里一定得表示,就五行生克关系而言 - 心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最好是心火不生脾土.咱们所说的“火不生土”多是指命门之火(肾阳)不能温煦脾土的脾肾阳虚之证,少指心火跟脾阳的关系。
培土生金法:培土生金法是用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方法,又称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肺虚脾弱之候。
·该证表现为久咳不已,痰多清稀、或痰少而粘,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四肢乏力~舌淡脉弱等.
金水相生法: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阴虚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补肺滋肾法、滋养肺肾法。金水相生是肺肾同治的方法,有“金能生水,水能润金之妙”(《时病论·卷之四》)。
不瞒你说,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表现为咳嗽气逆,干咳或咳血,音哑,骨蒸潮热,口干,盗汗、遗精、腰酸腿软、身体消瘦,舌红苔少,脉细数等。
(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临床上由于相克规律的异常而出现的病理变化,虽有相克太过、相克不及与反克之不同、但可分强弱两个方面,即克者属强,表现为功能亢进~被克者属弱,表现为功能衰退。
因而 - 在治疗上在一块儿采取抑强扶弱的手段~并侧重在制其强盛,使弱者易于恢复。另一方面强盛而尚未发生相克现象,必要时也可利用这一规律,预先加强被克者的力量,以防止病情的发展。
抑强:用于相克太过。如肝气横逆 - 犯胃克脾~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与之证~称为木旺克土~用疏肝、平肝为主。
大约木本克土 - 反为土克 - 称为反克 - 亦叫反侮。如脾胃壅滞 - 作用肝气条达,当以运脾与胃为主。抑制其强者,则被克者的功能自然易于恢复。
扶弱:用于相克不及...如肝虚郁滞,影响脾胃健运,称为木不疏土...治宜与肝为主 - 兼顾健脾 - 以加强双方的功能。
运用五行生克规律来治疗、必须分清主次.或是治母为主 - 兼顾其子;治子为主,兼顾其母...或是抑强为主,扶弱为辅,扶弱为主~抑强为辅。但是又要从矛盾双方来考虑,不得顾此失彼!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抑木扶土法:抑木扶土法是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方法。疏肝健脾法、平肝与胃法、调理肝脾法属此法范畴,适用于木旺克土之证,临床表现为胸闷胁胀、不思饮食~腹胀肠鸣 - 大便或秘或溏或脘痞腹痛,嗳气,矢气等。
培土制水法:培土制水法是用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药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方法~又称敦土利水法、温肾健脾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候。
若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常见于水肿证、这是水反克土。治当温肾为主 - 兼顾健脾!
所谓培土制水法~是用于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所致的水肿胀满之证。如以脾虚为主,则重在温运脾阳;若以肾虚为主,则重在温阳利水、实际上是脾肾同治法.
佐金平木法:佐金平木法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泻肝清肺法.临床上多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又称“木火刑金”...
表现为胁痛,口苦~咳嗽 - 痰中带血 - 急躁烦闷,脉弦数等。
泻南补北法: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该证表现为腰膝酸痛 - 心烦失眠~遗精等。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 - 水属北方 - 故称本法为泻南补北、这是水不制火时的治法!
但不能不指出,肾为水火之脏,肾阴虚也能使相火偏亢,出现梦遗、耳鸣、喉痛、咽干等,也称水不制火、这种属于一脏本身水火阴阳的偏盛偏衰、不能跟五行生克的水不克火混为一谈。
⑶.指导脏腑用药:中药以色味为基础,以归经与性能为依据,按五行学说加以归类:如青色、酸味人肝;赤色、苦味人心;
黄色、甘味人脾;白色、辛味人肺;黑色、咸味入肾.这种归类是脏腑选择用药的参考依据!
⑷.指导针灸取穴:在针灸疗法上 - 针灸医学将手足十二经四肢末端的穴位分属于五行~即井、荥、俞、经、合五种穴位属于木、火、土、金、水.
临床根据不一样的病情以五行生克乘侮规律进行选穴治疗。
⑸.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精神疗法主要用于治疗情志疾病。情志生于五脏,五脏之间有着生克关系,导致;隋志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
考虑到在生理上人的情志变化有着相互抑制的作用 - 在病理上与内脏有密切关系,故在临床上有机会用情志的相互制约关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 - 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即所谓以情胜情.
这事儿说来话长~由此可见~临床上依据五行生克规律进行治疗、确有其一定的实用价值!并非凡是的疾病都可用五行生克这一规律来治疗、不要机械地生搬硬套.换言之,在临床上既要正确地掌握五行生克的规律,又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 上一篇:命宫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 下一篇:五行教你方姓的宝宝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