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过年的年俗
“过年”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农历大年初一,最早是源于殷商时期。在 过年和海外过年因地域的差异,过年也有一些差异的年俗。
哪么您知道海外过年的年俗是怎样的吗,下面建议你快来了解看吧!

海外过年的年俗
过年
“过年”起源于我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起初日期并不固定、秦朝还没...的时候先后规定过12月、11月、10月的首座天“过年”,直到汉武帝实行“太初历”才正式确定在正月初一。
说实话~从殷商至清朝,“过年”有“元辰”、“岁朝”、“元日”、“元旦”等多个名称。
1912年 - 宣布改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在汉族民间推行遇阻,百姓仍以阴历正月初一为“过年”...
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天文史学家石云里介绍,1914年1月,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为顺从民意,提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 - 凡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
“经袁世凯批准~就此奠定了阳历年首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的并存格局...
”
直至1914年为接轨西方历法才将“元旦”之名移到阳历1月1日,阴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2013年到来的癸巳蛇年正月初一,是1914年以来的第100个春节。(算命www.bmfsm.com)
100年来,春节也在随时代进展而变化。“民国初期20多年里~机构 一直试图将贺年、祭祖、贴春联等活动移到阳历元旦 - 是汉族民间强烈的传统意识保住了春节。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安徽省民俗学会秘书长王贤友说,新 建国后移除了一些封建信仰崇拜 的习俗,改革开放后城镇化、信息化浪潮也在改变源于传统农耕社会的春节,如传统过年仪式简化、部分人改到饭馆吃年夜饭、上门拜年变成电话或网络拜年等。
“虽然形式在变,但春节祭祖祈福的内涵没变,家庭团圆、强化家族意识的功能没变。”王贤友说。
在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眼下,春节已走出国门、成为 重要的文化符号。“如同西方的圣诞节,春节成了传播中华文化的首要载体... ”石云里认为,随着 国力的增强,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春节等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多样性文化增添 魅力~在春节“百岁”之际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海外过年的年俗: 同祖国 各地一样 - 人过年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元节)过完,才算整个结束~历时整整一个月。 这事儿说来话长,“尾牙”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着一天 - 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祭拜土地公~各商家行号也要在哪天宴请员工、以犒(kào)赏以往一年的辛劳.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户户举行祭灶活动,欢送灶神和它的他诸神上天.送完神后,家家户户就开始“清屯”,举行大扫除.
除夕,也叫大年三十,出外谋生的家人 - 都要赶回老家来团聚;如无法赶回,家人就要空出一个位子放哪人的衣物,表示团聚.
全家一起围着桌子吃一年之中最丰盛的菜肴(yáo)~桌下置一火光熊熊的烘炉,炉边置一些铜钱、以示温暖如春,财气旺盛。
吃完过后、年长者要给年少者“压岁钱”~完了全家围坐在炉边,说说笑笑,通宵不眠、叫“守岁”...
初一着一天,信徒们除祭拜自家的祖宗神仙之外,还要到庙里烧金、焚香、上供品祭拜。全家人着新装出游,叫做“出行”或“行春”,取越走越能存钱的意思...
海外过年的年俗:新加坡
说实话~地域小、交通方便的新加坡保留着正月里亲戚朋友互相登门拜年的习俗。大年初一去拜年,大人小孩都会“穿新衣,戴新帽”,并带上两个柑橘当贺礼、寓意“大吉大利”、“两粒黄金”和“好事成双” - 主人也要回赠给客人两个柑橘 - 新加坡人俗称“换橘子”!
海外过年的年俗:朝鲜半岛
年讲礼数,拜年是朝鲜年节习俗中的重头戏。年初一一大早,一家人很早就起床,穿上新衣,尤其是小姑娘大多穿上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显得活泼可爱。
拜年活动从祭祀祖先开始,祭祀桌上摆着不同种类的食品同酒类,一家人给已故的祖先磕头致意 - 然后给家里的长辈一一拜年。
晚辈们要按辈分与年龄顺序给长辈们行磕头大礼,并祝长辈们健康长寿、长辈们准备一些简单的礼物给晚辈,并给孩子们一些压岁钱.
向邻里的长辈跟老师拜年也是不可缺少的,着反映了朝鲜尊老爱幼同尊师重教的美风良俗。朋友和邻居之间拜年时会相互说些祝福与鼓励的话...
海外过年的年俗:柬埔寨
要我说啊,除夕夜 - 柬埔寨华人平常去庙里请香 - 作为 的高棉人也逐渐原因在于华人接受了着一风俗...每年除夕晚上10时差不多~华族跟高棉族的善男信女便会到首都金边邻省干丹一个俗称大金欧的地区,哪个地方有一座保生大帝庙位于湄公河的支流百色河畔 - 因其历经战乱仍保存完好人们信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