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手抄报内容

时间:2017-04-07 16:26:16     编辑:ky05
20

很多的学校都会在端午节的时候,每个班级的学生写手抄报的 - 由于这样可以让同学们更加了解端午节、更何况还会做班级评比,看哪个班级的手抄报最好...

有鉴于此很多同学都想自己的班级是最好 - 都会很努力的找到一些吸引人的题材。一起来看下面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吧。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一》

端午节起源传说:纪念屈原

不瞒你说,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一般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 - 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与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 - 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 - 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进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同纪念屈原相关 - 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二》

端午节一项不能少节日活动是为纪念屈原的“龙舟竞渡”。

但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屈原还没...的时候已经存在!《事物原始》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

”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能反映出当时竞渡的风俗来。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跟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说明他们是“龙子”的身分,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

他们不独…还有“断发纹身”的风俗,特别是每年在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

其中有一项LiuXue86.Com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的游戏,绘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

这便是竞渡习俗的由来。龙舟竞渡当水上的竞技活动~不仅仅是越人的习俗,而且其他民族也有此俗。总体来看,龙舟竞渡是以沅湘一带为中心的南方风俗.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三》

【明清端午节】

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相反规模却愈来愈盛行。尤其南方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

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

还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标者”...可见竞渡规模历时经月。对此事“或官府先禁后驰,民情先鼓后罢也...

”龙船形制 - 中等长九丈五尺,长者有十一丈,短者也七丈五尺!划龙舟的桡手都是从渔家严格挑选募徵身强力壮的健儿...

龙船分白龙、黄龙、青龙、红龙。不仅船身,就连船上那些旌旗罗伞的装饰,以及划船桡手们服装乃至船桨都是一色。

比赛时规定有赛龙场、比赛路线、并划定起点同终点。在终点设有船标,当竞渡龙舟到达终点时 - 投标船就将标投入水中、让各船争夺。

标又分有鱼标、鸭标、与铁标...

武陵沅湘一带竞渡活动如上所述,其特点气势磅礴~船大人多,风格粗犷豪迈。而杭州西湖中龙舟竞渡则另具特色。

吴地习俗称呼龙舟竞渡为“划龙船”...《清嘉录》记载:“龙船,阊、胥两门~南北两濠及枫桥西路水滨全有之...

不瞒你说,各占一色,四角枋柱~扬旌拽旗。”不过西湖龙船形制和划法却另有很多讲究.在龙船中舱伏有鼓吹手 - 两旁划桨十六,俗称其人为“划手”;在船头有一位篙师,手执长鈎立于船头,叫“档头篙”;在头亭超过,还要选长相端庄漂亮的小孩,装扮台阁故事、俗称为“龙头太子”;船尾高丈许、牵有彩绳,令儿童在上面化装扮成“独占鳖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杨贵妃醉酒”等戏剧人物造型。

其实吧、有竞渡龙船、也有画舫游艇供游客观龙船比赛。在正式比赛前数日,就开始祀神并在水中演练~称作“下水”;上岸后送神称作“拔龙头”。

当头的人率里巷游水能手~年前就用带叶竹竿插树桥头,为来年出龙认色,作好准备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汉族端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如《辽史˙礼志》就记载辽国重午朝仪、皇帝要系长寿彩缕才升坐。

对南北臣僚也要各赐寿缕。而金国除吸收一些汉族风俗外,在端午节还有拜天之礼、射柳之俗及击鞠娱乐活动!《金史˙世宗本纪》就记载:大定三年(西元一二 年)重午~金世宗“幸广乐园射柳~胜者赐物有差,复御常武殿,赐宴击鞠、自是岁以为常.

”《金史˙礼志》对此俗有详细叙述!金俗重午、中元(七月十五日)、重九日行拜天之礼~筑台拜天。

重五拜天之后,插柳球场,射者要以尊卑为序。柳枝要去皮露白,离地数寸。完了驰马弯弓而射。射不断或射不中者为负.

射柳要击鼓助威...射柳完毕要打马球。风俗是彼此波及、互相吸收的。有鉴于此到了明代,端午节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风俗.

明永乐年间禁宫中就有剪柳之戏、剪柳即射柳 - 北方人还有将鹁鸪鸟藏在葫芦,悬于柳枝 - 弯弓射之...倘若射中葫芦中,鹁鸪就飞出来,以此来定胜负...

这种民间比赛也是常在端五日举行,考其渊源,正是辽金遗俗。

明代把端午又称“女儿节”!《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不光节日名称有异宋代,而且民间风俗也有变化。来自民间的许多夏令保健活动,也掺杂在这个节日习俗中。

例如在五月五日正午前~人们要群入天坛去避毒,过了正午才出来。在端午节还讲究捉虾蟆取蟾蜍、其方法是用针刺破蟾眉,将蟾蜍汁挤出!

蟾蜍是一种珍贵的中药,可拔毒、消热、消肿,治疗疔毒恶疽有奇效...以菖蒲渍酒饮用避恶气,用艾叶插门固为前代之遗俗。

明代新出现的风俗是用雄黄涂耳鼻,认为这样能够避虫毒。据《闽越搜奇谈》云:闽地在五日,还以雄黄浸水~蘸书“王”字于儿童额上 - 这种风俗叫做“画额”。

古人对雄黄杀虫驱毒作用早有认识,葛洪《抱朴子˙仙药篇》已有论述。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讲清楚“雄黄味辛温有毒、带着解虫蛇毒、燥湿、杀虫驱痰功效。

”可“主治百虫毒、蛇虺毒。”在没有碘酒和红药水的年代里,我们祖先用白酒浸雄黄,再加几块白矾~待酒挥发干后,便成了雄黄矾,用来杀菌消毒。

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房内食物贮存处及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或防止毒虫。正因古代人十分重视端午用雄黄防毒虫,《白蛇传》的故事以及戏剧中、才有白蛇端午饮雄黄酒显原形的情节。

这个故事妇孺皆知,流传至今.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四》

吃粽子是汉代端午的首要习俗。粽子又叫“角黍”~据《风俗通》记载:在节日前一天,用菰芦叶裹粘米,以淳浓灰汁煮熟 - 于端午节吃。

当时,吃粽子并无不一般的纪念意义,只是当作一种时令食品而已...俗有“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之谚!

意思是粽子一出现,岁序便转入夏季 - 这是一年生活转折点的信号,不单单是点缀节景!在五月仲夏,酷热季节将临之际 - 吃这种米制凉食,用菰芦叶包裹、用灰汁煮熟、其色、香、味都别具特色,吃后能清热降火、胃 肠舒适、不失为时令佳品...

在人们要全面换上夏装,以轻薄凉爽为宜。有鉴于此《中华古今注》记载:东汉时每到端午,皇帝要赐给群臣百僚鸟犀腰带,汉章帝时,“常以端午日赐百官水纹绫裤!

”从风俗角度讲,这也是端午换夏装、避酷热的风俗反映.从衣食风俗来看~认为端午跟夏至风俗有密切关系也不无道理。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