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时间和别称

时间:2017-05-05 11:59:34     编辑:noble
20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不同的节日时间也有不同,在各式各样的地区每一个节日往往也是现实很多不同的别称~而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来说,你知道端午节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吗?

端午节又有着什么别称呢?端午节的起源源于啥?!有着何事故事同说法?下面是关于这方面的相关介绍!

端午节的时间与别称

端午节的时间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首座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同样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一些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 - 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首座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 - 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点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 - 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有点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 - 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

出嫁女同样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 - 家家饰小闺女 - 尽态极妍...

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你猜怎么着?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眼前五毒尽出、从而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 - 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 - 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解读端午节起源诸说

1.源于浴兰节说

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

要我说啊 - ”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大戴礼记》为汉文帝时礼学名家戴德选编的,是研究上古社会的珍贵资料...假设此说成立,端午节在先秦时代已出现~迄今历时二千余年,可谓渊远流长.

2.“恶日”说

汉代人认为 - 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等于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

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 - “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

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以除瘟、驱邪、求吉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相当有特色的端午节.

3.追念历史人物说

历史文献是舞文弄墨者把自己爱与恨的记录留给后人的纪念品。而重论理、爱憎分明的汉魏文人痛恨忘恩负义又称雄一时的霸主越王勾践、晋文公~把悲悯之心投向直言敢谏的伍子胥 - 功不求报的介子推,东汉(算命www.bmfsm.com)苍悟太守陈临 - 于是在汉末、把节日和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在今吴(浙江地区)有五月五日迎伍子胥的习俗(《曹娥碑》)、而晋地有追念介子推之说(《琴操》),汉代在岑南苍悟(今广西),百姓五月五日在东城门上,令幼童洁服起舞、追念以诚信、孝道治郡的太守陈临(《后汉书》)。

屈原同伍子胥!提到端午节,咱们脑海中最先浮现的除了粽子外,只怕就是一些值得怀念的历史人物了.可端午节有没有真的源于人们对他们的纪念呢?

当我们对汉魏这段文献资料进行搜索、扫描时,忽然在我的脑海里一瞬间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疑问 - 楚人创立的大汉王朝,风雨400年,充满浪漫、jiqing ~保持南楚故地乡土本色的楚文化 - 衣被汉文化数百年,而誉满天下的楚文化传人屈原,在汉魏时代给端午节活动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因而许多学者认为端午节与屈原无关,绝非无稽之谈!

这事儿说来话长,当历史长河流入东晋、经过战乱洗礼的文人虞预在《会稽典录》中、又记录了浙江人五月五日纪念曹娥之俗。善良的庶民们又把同情之心献给孝女曹娥,端午节又称“女儿节”!

到了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方记载了端午节纪念屈原说 - 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也有同类记载。

值得关注的是端午节划船比赛 - 纪念屈原的活动也已出现 - 但在东吴,是纪念伍子胥和屈原无关。《越地传》又说竞渡源于勾践操练水军。

显然,端午竞渡之俗带着地域性。

纪念历史人物说,无论是伍子胥、介子推、还是曹娥、陈临、屈原等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附会之辞,难以置信。

二、现代学者的创新说

20世纪以来、随着民俗学的进步 - 关注端午节的学者与日俱增,有建树的论说不断涌现,其中有代表性的是:

先生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对龙图腾的崇拜...按照闻先生的说法,端午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龙的节日”。

1.祭祀龙图腾说

先生始倡此说。他在《端午考》一文中对端午节的起源旁征博引.详细地论证,提出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崇拜的节日、是“龙的节日”。

2.端午源于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xianggang 秦兴书局1963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 - 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闻世后,学者吞吐百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年5期)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

2006年12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学术会上, 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先生~在度完善了夏至说、又提出端午节也就是说夏至、令人耳目一新! 你猜怎么着?!笔者认为夏至说颇有建树~但“端午节出现于三代”的论点我不敢苟同。在甲骨文、金文中仅有春、秋两字,而无夏至的概念,在其他相关的三daikao 古资料中,尚未发现有关材料。

夏至作为节气始于战国,完善于汉武帝时代,且以太初元年(前104年)颁行新历——太初历为标志.

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首座次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夏至以...的身份二十四节气之一,推行全国 - 具备合法地位。

不瞒你说~太初历是司马迁与唐都、落下闳等人在汉都长安制订的新历法~是我们历史上首座部比较科学完整的历法。如果此说无误 - 那么端午节定型于西汉长安顺理成章,这一现象与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说不无关系.

汉人应劭《风俗通》中记载汉俗在五月五日~用青、赤、黄、白、黑等五彩丝线合成细索、系于臂上,称为“长命缕”或称“续命缕”、“五色缕”、朱索等,以此驱瘟病,除邪,止恶气!

《后汉书•礼仪志》中也有像文献记载.如此~时间、地点,风俗,融为一体~端午节诞生汉都长安,如瓜熟蒂落。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