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又叫春龙节
原本有很多节日的,一些大家说不定都没听过。龙抬头知道吗?这不是卖广告噢。二月初二龙抬头这个历史悠久的节日你们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它的习俗与禁忌你们知道吗?那就让我来同你们轻松介绍一下吧。

龙抬头又叫春龙节
龙抬头的来历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古代称之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 - 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 - 雨水会渐渐增多起来。
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基本而言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 - 蝎子、蜈蚣都露头。
”这天也叫“春龙节”。
其实吧,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渐渐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 - 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
古时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
据说,这一天要是...的话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依据气候规律,农历二月二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作用、温度回升,日照时数增加~雨水也慢慢增多 - 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结果是二月二也是南方农村的农事节!
估计从唐朝开始, 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明人于奕正、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 - 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 - 熏虫儿;
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跟风化雨的主宰。
"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在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 - 百虫蠢动、疫病易生,古代 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与有翅之昆虫类)与人类五大类!
龙是鳞虫之长 - 龙出则百虫伏藏...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的虫子,目的在于祈求农业丰收和人畜平安。
古代 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类)与人类五大类.
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的虫子,目的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
【春龙节的传说】 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
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 - 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 - 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这事儿说来话长,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
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 - 知道百姓救它 - 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民间有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这种“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古代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再加上耕者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但据资料记载~“二月二,龙抬头”同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与农业节气有关...
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4宫附会为4种动物.
其中东宫7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 - 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
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移动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首座宿出现在地平线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 - 古人将它的出现是春天到来的标志。
不瞒你说,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算命www.bmfsm.com)
【二月二的风俗】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你猜怎么着?这一天,其他习俗也很多 - 起床前 - 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等等!
二月二在饮食上有一定的讲究,原因是人们相信“龙威大发”,就会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因此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
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
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这一天还要吃猪头!古代猪头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平常的时间猪头是不能随便吃的 - 一般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杀猪宰羊!
从这一天起就开始改善伙食,每天饭菜都要见点肉,除夕夜全家吃团圆饭,初一吃饺子,破五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等到正月一过~年也过了,节也过了,腊月杀的猪肉算得上都吃光了,最后只剩下一个猪头,这猪头只能留在二月二才能吃。
龙王是管降雨的,所以农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给龙王吃。
在众多的食俗活动中,这天摊煎饼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一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 - 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在往昔,北京到了农历二月二这天,各家各户要吃“懒龙”,说是吃了“懒龙”,可解除春懒。
所谓“懒龙” - 是用发面蒸的一条长形卷体、做法是把发面擀薄制成长片,放上和好的肉馅,然后卷成长条形,盘于笼屉中,蒸熟后切开,家人分而食之。
除了吃以外~这一天还有若干“章程”:早晨醒来未起床前,须先在床上口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要打着灯笼照房梁,口中念念有词:“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随照随念、以此驱赶蝎子蜈蚣...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决定性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就是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 - 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
这是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不能不当天赶回婆家。
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还算劳累 - 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
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 - 因而要犒劳犒劳她。在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二月二这天的另一项活动是皇帝耕田。考虑到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不多是在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从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时候.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 - 别误农时,二月二这天皇帝要标记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
这事儿说来话长、明朝与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 - 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 - 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
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耙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 - 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同宫女。
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 - 五谷丰登太平秋。
”这幅画也讲清楚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二月二 龙抬头”的传说
农历二月初二、古称“春龙节”、“龙头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 - 它是古代民间极为盛行的节日,其中的许多习俗一直延续到现代.
事实上,之所以说“二月二~龙抬头” - 是和古代观测天象的天文学有关。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又根据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将其分为四宫,并依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四种动物。
其中东宫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很像想象中的龙形星象、便称其为东方苍龙(其它为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每年农历二月二傍晚~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代表龙角的角宿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而整个“龙身”即其它六宿尚隐没在地平线以下),故称为“龙抬头”!
要我说啊,那么为什么要在“二月二”祭龙呢?这跟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二月二~正值惊蛰前后~也是农田春耕、春播季节 - 能不能够风调雨顺,这不绕弯子关系到一年庄稼的丰歉。
这事儿说来话长,而在古代诸神谱系中,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为了求得龙神行云布雨~二月二这天 - 人们便在龙神面前摆供,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除唱大戏娱龙范围外,有的地方还要舞龙、戴龙尾、开笔(旧时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 - 祝愿孩子长大后能断文识字)等,以求得“二月二,龙抬头 - 大仓满,小仓流
在民间,则盛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下令龙王三年不得降雨。龙王不忍百姓受灾挨饿 - 偷偷降了一场大雨!
玉帝得知后,便将龙王赶出天宫、压于大山下面,并立碑告示天下:“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 - 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直到第二年二月初一~一位中年妇女背了一袋黄豆走亲戚~途中不慎将黄豆撒了一路、阳光下 - 这些黄豆闪闪发光。
大家可能不知道~人们看见后高兴地说:“这不就是金豆吗?!炒熟了不就开花了吗?”第二天意思是二月二、家家户户把炒好的、开了花的黄豆供在当院,看管龙王的太白金星一看,确实是“金豆开了花”,便让龙王重返天宫!
后来,人们为了怀念、纪念龙王~便在每年的二月二炒黄豆 - 一边炒嘴里还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吃(黄)豆花,大人小孩给一把...
”明朝玉米传入 、完了,人们又用香喷喷的爆玉米花祭祀龙王,一直流传至今!
二月二祭祀龙王,还寄寓着人们“引龙伏虫~驱毒除瘟,保佑平安”的愿望.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惊蛰过,百虫苏~蝎子、蜈蚣都露头。
”百虫萌动 - 易传疾病 - 易伤五谷,而“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
故此人们“引龙伏虫” - 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驱毒除瘟、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明代沈榜《宛属杂记》载:“二月引龙,熏百虫……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步入宅厨 - 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撒灰十分讲究~也很有意思:用簸箕盛草木灰、从家门口撒一条龙到河边,再用谷糠撒一条龙引到家、意为送走懒(青)龙,引来钱(黄)龙 - 保佑人畜平安;
从临街大门口一直撒到厨房灶间、并绕水缸一圈 - 叫做“引钱龙”;将草木灰撒于门口,镇门避灾;
将草木灰呈龙蛇状撒于墙角,以招福祥避虫害...
老百姓过年~讲究个长长久久、圆圆满满。从广义上讲 - 自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王爷开始,就算过年了 - 到二月二龙(王爷)抬头 - 才算真正结束。
就像陕北乡间直到现在还流传着一段民谚:“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初一过大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了年过完。
”对老百姓而言~二月二是个好主要的节日,人们认为这天非但是苍龙“登天”之日,更是新一年的开始。
原因是二月二一般处在惊蛰前后、大地春回 - 万物复苏,春耕在即、百事开端,除祭祀龙神外、民间往往还要举行多种纳吉活动,如舞龙灯、戴龙尾等,最值得一提的是剃龙头习俗、就是二月二要理发,为什么正好要在这一天理发呢?
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而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
而陕北在这天,不仅要唱大戏、舞龙灯、放烟火 - 十里八乡的秧歌队还要聚拢在一起,热热闹闹地扭一天,图个圆满。
为了纳吉,连二月二这天吃的食物也要加上“龙”的头衔。如这天吃面条叫吃“龙须(面)”、水饺名字是“龙耳”、米饭叫做“龙子”、春饼被叫做“龙鳞”、馄饨称作“龙眼”、馄饨面条一块煮则叫做“龙拿珠”,等等.
地域辽阔~地域不一样,过节的风俗不一样、方式各式各样。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着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不仅寄托了人们的生存理想,也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龙抬头的习俗
龙头节,又称“龙抬头
”
或“青龙节”~节日日期为阴历二月初二(2014年3月2
日),是 的传统节日之一。
根据民间传说、此为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之日~也意谓著在此之后雨水会渐多。也有人认为“龙抬头”指的是百虫开始于初春苏醒:如俗话说“
二月二 - 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因古代 是农耕为主的 ,故而人们极度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在该日也是传统的理发吉日。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
名曰“
龙头节”!俗话说:“
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 -
每年二月二这天 - “皇娘送饭~御驾亲耕”
~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独…还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
同时还当作一项决定性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
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 -
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收尾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 - 龙抬头”
之说!事实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
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天象折叠农历二月初二~
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 - 说真的与古代天象有关.
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
二十八宿”~以此当天象观测的参照!
“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
”: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
”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
亢宿代表龙的咽喉,
其实吧,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同箕宿代表龙尾...《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其实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古时,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与方位正与一年...内的农时周期相一致。
春天农耕开始 - 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 - 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
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约莫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
这就是“龙抬头”的过
程。以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 - 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 - 整个“龙头”就“抬”
起来了。后来~这天也被赋予多重含义跟寄托,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了。
自然地理折叠
二月初二龙抬头的发展成、也跟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二月初二龙抬头节、
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
(南方水多、土地少 - 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社神)...因为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病虫害的侵袭也是庄稼的一大心患,
人们求雨与消灭虫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
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对人们而言也就显得格外重大: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神赐福人间~
人畜平安、五谷
恭祭华胥氏过“龙头节”
,充满了崇拜龙的思想观念 - 以为龙治水行雨,决定庄稼丰歉 - 万万得罪不得.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
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
砸断了龙腰、龙尾。”
美食折叠
二月二这天大多数农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条) - 俗称“顶龙抬头节日习俗门棍”。为什么吃“
鼓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
,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说 - 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 - 吃一顿“鼓撅”
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这天吃搅团的,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有几句讽刺懒婆娘的民谣说:“
过了正月二十三、
懒婆娘愁得没处钻...又想上了天 - 没鞋穿;又想钻了地、没铧尖;又想上了吊,丢不下二月二那顿油搅团.”当地还有在这天炒豆子的习俗,民谣曰:“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 - 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有人还在附近的药王庙里烧香叩头,祈保平安...
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
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说"
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跟风化雨的主宰。"春雨贵如油"
,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
物。在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 - 疫病易生,人们还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清潘龙陛《帝京岁时记胜》:“
二日为龙抬头日~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都人用枣糕、麦米等油煎为食 - 曰薰虫。”《掌故大词典》。
吃龙头还有食龙蛋折叠
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里同以前一样也是讲究吃喝的更要吃猪头、称为龙头。
吃龙头但在民国时已不大听见有人吃龙牙、龙发、龙麟了,而且有的地方还稍有变更,
要添用些洋酱油或西红柿汁之类的新东西,使之洋化,倒也算是时代特色了。这一天农家以菜作团称“食龙蛋”
,用面作汤饼称“食龙须”.
为啥理发折叠
俗话说“龙不剪头发抬头,天不下雨”
,龙是祥瑞之物,又是跟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民谚说“
二月二剃龙头 - 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
的说法,以致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1] 说真的正月剪头死舅舅是属于误传。不剪头是“思旧”、而不是“死舅”
、这是从明末清初开始流传的风俗!
据了解,因明清两朝发式差异~
明末清初,清朝命令所有国民必须剪发。当时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达“思旧”,但又不能公开与清朝机构 对抗,于是就有了“
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并一直流传到眼下...古籍记载折叠编辑本段
“
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 - 熏床炕,谓之熏龙抬头节日习俗虫儿,谓引龙、冲、虫不出也。”————《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
“
二月二日 - 古之中与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曰.
” ————《燕京岁时记》
说真的,“二月二日,各村疃社醵钱献生,谓之'扶龙头'。提壶汲井水注之,曰'引龙头'!”————《大同府志》
龙抬头的禁忌
民间有个禁忌“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男小孩就选择在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剃头!
而妇女们在这一天则要停止做针线活,以免误伤龙眼。这被觉得是龙抬头这天民间的主要禁忌。
1、女子结婚后~忌在娘家过二月二...
2、妇女不得在娘家分娩。
3、女子结婚选女送客和嫁娘忌用孕妇、“回头”跟寡妇!
4、从春节到二月二不得空锅。
5、走亲访友、看望病人忌初一、十五,下午不探望病人...
6、商店忌说“关门”,晚上关门叫“靠门”。
不瞒你说,7、造房木材忌用桑木(“桑”谐音“丧”)、槐木(“槐”谐音“坏”).
8、为人贺喜忌穿白鞋,忌扎白腿带或白腰带。父母死后~一月之内不能为人贺喜。
9、渔民或船户忌说“翻过来”,称“滑过来”。
10、忌说“吃醋”,叫“用忌讳”。
11、春节下饺子忌说“破哩”,叫“挣哩”。
12、到茶馆打水忌说“白开” - 叫“白水”!
13、肩挑小贩忌迈扁担(因“迈”谐音“卖”)。
14、借用水桶送还主人时,不得担空桶入门~应一手提空桶,一手拿扁担,或挑担水送去。
15、借用熬中草药的铫子、送还时须押上点食品.有的地区不准送还,等用者来取!
16、给客人倒茶、斟酒,壶嘴不能朝向客人.
17、向陌生人问路,不得尊称“大哥”。
18、进行交易忌说“买相应”。
19、中年人忌说41岁,百岁老人忌说“百岁”.
20、兄与娣忌诙谐,忌以别人的姐妹为笑料。
21、结婚忌遇出殡。
22、吃饭忌面向人背,忌背朝锅台、饭桌...
23、有舅父在世,忌正月剃头。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 - 民间有许多禁忌避讳“龙抬头”,诸如此日家中忌动针线,怕伤到龙眼,招灾惹祸;忌担水,认为这天晚上龙要出来活动,禁止到河边或井边担水,以免惊扰龙的行动,招致旱灾之年;忌讳盖房打夯,以防伤“龙头”;再者,忌讳磨面,认为磨面会榨到龙头,不吉利。
俗话说“磨为虎,...
- 上一篇:二月二龙抬头的活动
- 下一篇:为什么会龙节又叫龙抬头
- 2025正月哪天出门最好 二月二龙抬头搬家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