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例是什么意思
谈及“年例”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在一起又有什么说法.“年例”是粤西地区盛行的节日~各地均各异、多为春节期间...
那么关于年例的起源有着怎样的说法,年例的文化活动又有哪些?!下面试试看来看相关的文章吧!

年例是什么东西意思
年例的含义
年例是盛行于粤西地区一个特别的传统节日,所谓年例、等于是年年有例!在 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
然而在粤西岭南一带,有一个比春节还要重要的节日,那就是拥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在这一天村子就是吃货的天堂,其热闹程度从交通状况就可见一斑——专门交警到场指挥~下午5、6点高峰交通几乎瘫痪~心急的客人甚至从农田里直接开以往.
其实吧,年例期是粤西地区经济进展的一大动力!年例宴客最少都摆三五围酒席 - 期间肉菜水果市场物价很显著上涨;为了最好地迎接年例~村民修路造桥、进行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自家屋子添置形形色色家具电器~进行多种装修;
请来歌舞艺术团助兴等~很好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年例的起源
一说:相传~粤西的“年例”也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一点点渗透粤西大地,过年跟元宵节持灯嬉游的习惯也被接受,和本地习俗庆祝丰收、祈祷祭祀日子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
一说:它说真的是元宵节、庙会、粤西等地方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
一说:年例与冼太夫人有一定的关联.年例活动由冼氏家族祭祀祈福而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
南朝至隋朝时期,岭南圣母冼太夫人是当地的一位挺有影响力的人物,她为维护 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被 总理誉为“ 巾帼英雄首座人”。
在年例中“游神”所用的神像中,便有冼太夫人的塑像造型。可见她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像神一样崇高。
当地人如此敬重一位爱国的巾帼英雄~也多少反映出他们的一种英雄主义情怀跟爱国主义思想。大概把冼太夫人尊为神只是延习了祖先的做法,把拜冼太夫人仅看成是年例的一种形式。
但其中所包涵的那种文化内涵,是泯灭不了的!冼夫人文化使年例更具历史意义、它传承的不是只有封建的信仰崇拜 思想、还有一种拥有积极意义的人文精神。
客观分析,年例跟元宵又有不一样、主要区别在于:
一、 年例是没统一日子,它多集中在农历腊月至二月间,还有“翻秋”年例(在秋收后的一个月举行,大都是在农历三月至十一月)则每个月都有~少数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
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一天,有的地方举办两三天。而元宵则固定在农历正月十五一天~过了这天不叫元宵。
二、信仰不同、元宵称上元节,与道教三元说信仰有关、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而年例宗教信仰广泛,它祭祀的神灵有道教的三官大帝、也有佛教的观音菩萨~本土的冼太夫人,社稷土地~康王以至祖宗、树神、鬼诸如此类。
三、元宵节是吃元宵,燃灯等,年例没有这方面的习惯~在古时~年例注重于乡傩驱魔逐鬼仪式。
四、年例盛行地区与古代俚人生活的区域相重叠 - 具特别的唯一性,是其它民系所没有的。元宵则地域广泛,是多民族的节日...
所谓“年例”,可解释为年年有例、俗语也叫“饭期”。
过了春节、茂名等地的年例也就陆续开始了。所谓“年例”、可说明为年年有例,俗语也叫“饭期”...
茂名人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可以说“年例”是茂名农村的首座大节日。
其实“年例”只是拥有同一地域特色节日的通称,并不是所有做年例的地方都习惯把年例叫做年例,茂名、湛江市区与遂溪一般叫年例或“元宵”,其他地方习惯称谓各不相同,雷州叫游人或元宵,徐闻叫上军坡、闹军坡或游神,廉江叫游神或游花街等。
茂名地方的“年例”,可能说来源于“元宵节”!元宵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 是指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
这天晚上有观灯的风俗,“东风夜放花千树”描写的正是元宵节观灯的情景、由此可见元宵节也称灯节或上元节。
也许是茂名人的创造,把节日时间错开,便成了以吃喝为主的“年例”。年例期早的从年初五便开始、直到二月底!
茂南有句俗语“最早黄竹,最迟艾屋”、是说高山镇黄竹村正月初七日便做年例,而公馆镇的艾屋地是2月28日才做年例.
各条村庄的年例日期错开,是便于亲戚朋友互相欢聚。
在改革开放前,农村人做年例没有这时候这样热闹、隆重。那时,生产队干鱼塘,杀几头猪 - 社员们领回几斤鱼、几斤肉,再杀一个鸡做菜 - 就算是丰盛了!
其实吧,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做年例也就越来越隆重、热闹。一般人家也摆上三、五桌;富裕人家则摆十几二十桌,吃的也不仅仅是鸡、鸭、鱼、肉,而是“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做年例是谁家客人多 - 客人级别高~门口停放的小车多,主人的面子就大。探年例不独亲戚朋友来,连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都可以来...
亲戚朋友见见面,聚聚情谊,交流信息,辛苦一年的农民高兴热闹几天,也是一件有益的事.
年例的文化活动
每当 大地正在为过年而忙碌准备的时候 - 仍保留年例这一习俗的粤西人民却会在过年后不久各自的年例期忙碌起来!
春节的意义在大多数农村地区意义不重,不过随着时代的推进,在市区里,越来越多的人们也慢慢将春节转化为自己一年中最重大的传统节日。
你猜怎么着?不过在农村,为人乐道的还是年例,做“年例”,探“年例”,吃“年例”是农村人不变的节目 - 许许多多的小孩子也在盼年例.
年例是粤西人民最为熟悉的节日、据说在文革时期,因zhengzhi 原因与年例中回穿插一些“游神”等信仰崇拜 活动~一段时期被终止过. 但随着 的过去与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年例这一独具粤西特色的节日再度盛行.传统的年例也有不少改变:信仰崇拜 色彩的活动相对减少、而更注重亲朋戚友之间的感情联络。
能说~年例已变成粤西人民年末的狂欢节、是庆祝一年辛苦丰收,联络感情的节日。年例可能流程.粤西人常说“睇年例”同“吃年例”,一般的年例都以吃为主,更多的习俗在农村还保留着,所以要了解地地道道的年例还是要深入农村中.
(算命www.bmfsm.com)
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和锣鼓声此起彼伏、多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
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跳花棚、飘色、舞春牛、舞龙、舞狮、杂剧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
睇大戏
其中尤以粤剧最为受欢迎。粤剧本地俗称“大戏”、是各地年例日必备的表演节目。一般在年例日前后连演数天,观者络绎不绝.
醒狮班前来舞狮助兴~也是年例日的必备项目...而做年例,多数是为庆祝生活水平的提高,祝福好日子长久 - 显示城乡的喜庆跟社会的与谐.
大家可能不知道,“年例”期间,广东、广西有近百个粤剧团活跃于粤西地区各村庄演出。当地独一份的文艺表演形式--化州的“跳花棚”,高州的木偶戏等都齐齐出动,轮流在各镇表演;
不瞒你说,一些艺术界的大腕明星也会到这个地方助兴!在粤西地区~传统粤剧依然是农民最喜爱的一种文艺节目,尤其是每年年例,有时一个村就有二三台大戏一起做 - 农民看大戏比城里人看流行歌星演唱会还要热闹!
村民做“年例”,除保留一部分传统节目外~粤剧是必不可少的节目。每到年例期、每村每镇都搭起戏台~张灯结彩,各类粤剧团活跃于各乡镇演出...
有些乡镇的年例还请来省级一流的剧团演出~甚至一些“大佬倌”也被特邀前来助兴。台上鼓乐喧天,演员唱得声情并茂,台下的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木偶戏
木偶戏,俗称“鬼仔戏”,是茂名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汉族民间艺术...
大家可能不知道、新编的《茂名市志》“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戏曲”这节如此记载:“茂名地区的木偶戏~按木偶形体和操作技术的差异,分杖头木偶戏、布袋木偶戏跟提线木偶戏!
杖头木偶戏 - 俗称“鬼仔戏”,南朝元嘉三年(426年),杖头木偶从中州传入化州!
元朝,传到茂名、信宜、电白等地。”由此可见,木偶戏在茂名地区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其特别古朴的唱腔 - 精湛的表演使许多观众流连忘返。
大家可能不知道~演出时,艺人坐在幕后戏箱上,一手操纵木偶、一手敲打击乐,一边动作一边伴唱,角色唱造吹打均由演出者一人全面操纵,艺人要使出浑身解数,两手一面操纵木偶、一边击鼓鸣金,还模仿利用各人物区别声调去说唱,“鬼戏”的唱腔已形成“木偶腔”独成一派,均采用山歌曲调演变而成,曲词采用七字句或十字句的韵文组合成句。
如传统戏<<薛仁贵>>中用山歌唱:“的人讲我好夸张,三斗米饭未吃胀,阿嫂叫我帮起屋,用对禾桶去担浆.”还有些艺人可随编随唱 - 这就是俗话说的“爆肚戏”。
据说,有一个小班的艺人在年例(元宵节)演出时、忙乱中出错了“傀头”,观众大声狂叫:“喂喂,出错傀头罗!
”怎知,这艺人急中生智即时唱出:“你话出错傀头就出过,应出花旦怎知出着喽罗。”!
即时逗得观众们大笑不止。
贺丁灯
贺丁俗称“点灯”。这个习俗在大多数农村都有~但各地方具体有各异做法~以下说的只是一种...
当某村有男丁出生~在年例期期间,该户村民就必须在该村注定地方(一般是村里的庙前)点一盏花灯,灯内并且要一直亮着长寿灯!
而该户还要做一种当地特色的米制品分发给本村同祖宗的村民。而还必须在年例前一天在家里摆下“点灯酒”,宴请亲朋戚友.
而点灯是仅限家里出生男丁、一旦家里生的是女孩则无需做比...多事情。由此可见这种习俗凸显了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仍相当严重...
但这种风俗在许多地区意义也变得越来越小,毕竟大家已经慢慢接受了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白花灯在信宜镇隆镇,是专为庆贺跟启报婴儿出生用。
灯型男女有别,男庄重 - 女轻巧。凡有孩子正月初十前出生的人家 - 必须备白花灯~农历正月初十持灯拜祖及土地,然后挂于土地庙 - 还要做一种当地特色的米制品分发给本村同祖宗的村民。
白花灯在元宵节时擎灯巡游。
飘色
信宜镇隆、吴川黄坡的飘色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已有近三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华夏悠久历史中,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戏剧人物、通过生动人物的表演 - 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风俗、情趣同审美观~表现了粤西地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研究镇隆古城将是探讨粤西地区文化、风俗的一种极好方式。
其实吧,飘色是广东民间一种流动舞台上的戏剧造型艺术.通常由两三个小孩在板上扮演神话故事或历史传奇中的人物及场面、由四个人抬着磨蹭行进 - 在同时还有八音锣鼓队奏乐伴随,供人观赏.
《廿载繁华梦》第二回:“先定下 佛山五福、吉祥两家的头号仪仗 - 文马二十顶,飘色十馀座,鼓乐马务大小十馀副...
”
不瞒你说~飘色是 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所谓飘色,是由三至四人推着一张长约二米、宽约一米,高约零点八米的色台 - 色台上凌空飘起造型各异的人物或动物,仅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如同腾云驾雾般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样巧夺天工的画面令人称奇叹服. 信宜镇隆独有的十八人大型高难度飘色 - 以其飘体庞大、气势磅礴跟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被 民俗专家赞誉为 民间民俗艺术一绝.
跳花棚
“跳花棚”。表演者穿着古代服装,戴着怪异面具,手持斧头、镰刀、锄头等道具,在锣鼓号角伴奏下,边唱边舞,抒发“驱邪除恶,物阜民安”的喜悦心情。
每到“跳花棚”表演日子 - 吸引了四邻八乡村民扶老携幼前来争睹为快、盛况空前,变成粤西农村一道有特色的风景!
大家可能不知道~化州“跳花棚” - 当地人俗称跳棚舞,于明朝万历年间从福建传入、经持续的改良及提炼,与当地习俗相结合、形成有古朴浓郁与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舞蹈,数百年经久不衰,一直流传至今。
“跳花棚”用竹子稻草在田头村边搭起草棚,挂上大红灯笼及鲜花,演员少则十多人多至百人、饰以“七十二贤”及各种花草.
不瞒你说~跳棚舞有固定的演唱台本~分为接神、安座、开棚门、小孩儿、秀才、后生唱歌、锄田等十八场~大多以农事耕作、男女爱情、生活情趣为主题,祈求来年生活太平、丰调雨顺、五谷丰登!
“秋光好,跳棚舞~庆丰收,邪恶无.”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化州“跳棚舞”进入全盛时期的写照!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每逢秋收之后的农闲季节 - 化州官桥中火嶂一带处处搭起草棚,锣鼓一响,号角一吹,村民纷纷穿上艳丽的古装、戴上面具“跳花棚”,大众同乐庆丰收,盛极一时。
八音
八音是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的最古老乐种之一,属民间音乐...八音至少早在宋代就出现。因使用8 类乐器而得名,即:弦(二胡)、琴(月琴、扬琴、三弦)、笛(唢呐)、管(长、短喉管)、箫(横箫、直箫、洞箫)、锣、鼓、钹等. 演出时由两人也有多人抬着一架彩绸、花串、球穗、图案等装饰的锣鼓亭 - 按打击乐、管弦乐的顺序,边行边演奏,曲调高昂洪亮 - 演奏时周而复始,旋律欢快 - 气氛热烈而流畅。
其乐曲因场合各异而异。茂名地区的群众喜欢在欢庆的节日请八音锣鼓助庆~八音锣鼓奏起~整个村庄完全沉浸在喜庆欢乐的气氛中!
做年例游神,自然少不了八音锣鼓,它那欢快激昂的节奏振奋人心,使整个游神队伍气势磅礴,让人对神肃然起敬。
游神时它一般与在神的后面,它那“咚咚”声源远远便可入耳,很多人根据锣鼓声的大小来判断是否到自家摆醮的时候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锣鼓声大了,证明游神的队伍快到了 - 人们就赶紧把桌子搬出去,摆起供品,等着神的到来。每一年的年例 - 人们用锣鼓迎来了神 - 又用锣鼓把神送走,“咚咚”的锣鼓声足以让神“感受”到人们对它的尊敬。
广东茂名八音的资料,该资料写着:“八音~一种吹打乐组合、由8人组成 - 有吹、击、弦乐器。有固定的曲谱与曲牌,根据婚丧、祭祀或庆典选用!
演奏时有规定的服饰,一般穿艳丽袍褂礼服,抬锣鼓亭,按打击乐、管弦乐的顺序,边行边演奏,八音在清嘉庆、道光年间盛行于茂名信宜镇隆地区,其中以德乔的最盛名。
”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授曾重登广东省高州府茂名县正堂~曾重登辞官返乡时把八音也带回家乡福建省德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