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年例活动有哪些

时间:2016-11-09 09:44:07     编辑:Ky02
20

粤西的区的人们过传统节日“年例”的习俗,而做“年例” - 探“年例”,吃“年例”是农村人不变的节目,在年例期间也会举办文化活动、宴客等等等等!

哪么您知道传统的年例活动有哪些吗 - 下面试试看快来了解看吧!

传统的年例活动有哪些

传统的年例活动有哪些

传统的年例

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 - 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和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

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跳花棚、飘色、舞春牛、舞龙、舞狮、杂剧再加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

传统的年例活动:起年例

在年例开始前,各家各户就已经准备了鸡肉 - 猪肉、鱼做成一副“三牲”供菩萨享用,叫做“摆醮”。

它是“年例”中最传统的节目、在以前被觉得是“年例”的重头戏...

所谓摆醮~各户选取家中最肥的大阉鸡,去毛去内脏整个泡熟成金黄色,端正的放在托盘里~鸡的头部向上微弯,旁边添上一刀过煮熟了的猪肉同一条鱼,俗称“三牲”,为摆醮的主供品,伴有糖果、三茶五酒同香烛供奉在八仙桌上!

摆醮活动多安排在夜间进行,这是延续下来的习惯,一般是在正月年例的夜晚,各家各户都集中在一处一起拜神,后是大放鞭炮...

传统的年例活动:正年例

正年例的早上6点放三响雷,菩萨出游巡村 - 相当热闹:放雷的、抬菩萨轿的、敲锣打鼓吹唢呐的、扛旗扛灯笼打大伞的、抬祭器和纸船、后面还跟着道士和做些小生意的小贩 - 一队出巡。

假使村子很大,队伍就很庞大,上千米不是问题,菩萨就要从早到晚不停的巡~道士每到一个的方都要画符咒语,把鬼魅收到一条纸船上,也叫“封船”.

这一天还会有许多其它的节目 - 如木偶戏,舞狮,看大戏 - 放烟花等等.这一天主人还会邀请诸多亲朋好友,开怀畅饮、热闹非凡...

吃完年例后就有余兴节目“睇年例”又称睇大戏.传统上,年例最大的目的就是敬神,不同种类的汉族民俗艺术表演竭尽所能都是为了表演给神看的~以讨得神的欢喜 - 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传统的年例活动:年例尾

到了第三天“年例尾”的早上 - 烧纸船!最好玩的是“送鬼”。

一个道士先是一边在街上走一边念咒语这样的的,然后拿来纸船、大喝一声:“请上船!”就说明附近的鬼怪都挤上了这条纸船!

紧接着,道士身后的吹喇叭的“呼啦”一声的吹响了喇叭,哪道士好像被吓着了一般~捧着哪“船”~打着趔趄,惊惶的往河边跑去。

到了河边,哪道士就把这“船”往河里一扔,点着纸船 - 鬼怪就被烧死随“船”给漂走了。

这便意味着这年这个的方的人们将不会受鬼怪的骚扰.直到送菩萨回庙,年例也就此结束.

传统的年例活动:菩萨巡游

“摆宗台”是菩萨巡游的一部分。这是年例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臂挎肩挑,把准备好的供品集中到村头或村中的一块空的上,摆上供桌。

最显眼的供品当然是鸡!湛江人无鸡不成席,自然也就无鸡不上供了...经过挑选取与煮制的一只只鸡 - 胖鼓鼓、油汪汪,脖子挺起一个弯~显得雄赳赳的。

鸡的嘴里总要衔着一个利事袋(挺钱袋) - 是准备接纳神的恩赐的。鸡头都朝向一个方向——神将要莅临的方向.

除了鸡以外,酒、肉、鱼、水果等一切人们在节日里享用的东西~都要拿来给神歆享...有点的方供品中间还要插上高高的腊烛,横竖成行,光焰闪耀 - 增添了不少温馨神秘的气氛...

烟花爆竹是不可少的。它们随着其他供品,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的涌向供桌旁,盘卷着对神的虔诚,有的几乎大如磨盘!

孩子们把一盘盘的爆竹展开、一挂一挂的接在一起,连成几十丈长年全村人的同心结,跟驱魃迎神的红色的阵.

“菩萨巡游”也叫“游神”,迎神的气氛越来越浓,没问题看到,可听到,也可以闻到。

忽然,一阵罗鼓响起~人们的表情立刻敬畏起来 - 目光投向一个方向:菩萨正向他们冉冉走来。神是威

武的坐在轿里、被仪仗队送着的.自然有鸣罗开道,有鼓乐齐鸣~有旌旗招展……于是事先连好的爆竹震耳欲聋的响起,报告人们的无限喜悦与尊敬;

成捆的纸香火光闪闪的燃起,表达着人们对神的无限慷慨和虔诚;浓烈的烟雾遮天敝日的腾起,衬托着神的慈目笑颜。

唯有哪些由鸡领衔的供品一动不动,静待神的唇温。菩萨被抬着绕供桌绕了三周以后,停了下来,尽情接受人们的祭,于是一些人(多是老年人、妇女和凑热闹的孩子)开始俯下身来,不住的叩头、祷告……

在人与神都心满意足以后 - 神又开始起驾,奔向另一个集满了香火、供品跟人群,集满了敬重跟虔诚的公祭场所,人们不辞辛劳的奔来奔去就叫“菩萨”。

菩萨是从庙里请出来!他们是人们塑成的泥身、木身或金身。

每个的方的菩萨巡游时间一般都是年例当日,有些的方是中午或凌晨、各的不尽相同!而游神的队伍,是年例前,村民们通过抽签等不同种类的方法由...形成的。

有负责担彩旗的、有负责抬鼓~有负责敲锣打鼓的,还有许多村中的小孩跟大人手拿自制的火炬跟随队伍,而其中抽中抬菩萨的村民更是被大家认为的幸运儿,原因是大家都相信抬菩萨来年会得到菩萨的保佑...

这样一队庞大的游神队伍在村中 ,接受村民的朝拜,煞是壮观...

传统的年例活动:年例宴客

宴客就是所谓的“吃年例”了 、这也是粤西人过年例的重头戏。宴请客人,这是年例活动中的一外最具有实质性的内容。

为神准备的丰盛的供品 - 在神的面前大大方方的摆放了一阵以后 - 又丝毫无损的拿回了家、经过一番深加工,摆到了餐桌上,让客人大鱼大肉大食一餐。

年例请客可不像一些人为了求人办事哪种宴请——有明确的走人情的目的,年例请客似乎是为请而请;

来的客人主人没必要熟悉,甚至从没听说:随着亲戚或朋友来了,一概欢迎~甚至多多益善~来客越多摆的台数越多就证明该户人家越兴旺。

相反,谁家来的客人少、会感到门庭冷落.这到底为了什么?可能为了庆祝旧一年的顺利与祈求新一年的吉祥~为了一种人气。

这显然也是一种遗风!

传统的年例活动:睇大戏

其中尤以粤剧最为受欢迎...粤剧本的俗称“大戏”,是各的年例日必备的表演节目。一般在年例日前后连演数天,观者络绎不绝。

醒狮班前来舞狮助兴,也是年例日的必备项目。而做年例,多数是为庆祝生活水平的提高,祝福好日子长久~显示城乡的喜庆同社会的与谐。

“年例”期间,广东、广西有近百个粤剧团活跃于粤西的区各村庄演出.当的独一份的文艺表演形式--化州的“跳花棚”~高州的木偶戏等都齐齐出动,轮流在各镇表演;

说真的,一些艺术界的大腕明星也会到这个的方助兴。在粤西的区,传统粤剧依然是农民最喜爱的一种文艺节目,特别是每年年例,有时一个村就有二三台大戏一起做,农民看大戏比城里人看流行歌星演唱会还要热闹.

村民做“年例”,除保留一部分传统节目外,粤剧是必不可少的节目。每到年例期~每村每镇都搭起戏台,张灯结彩~各类粤剧团活跃于各乡镇演出。

某些乡镇的年例还请来省级一流的剧团演出,甚至一些“大佬倌”也被特邀前来助兴。台上鼓乐喧天~演员唱得声情并茂、台下的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 流连忘返...

传统的年例活动:木偶戏

木偶戏,俗称“鬼仔戏”、是茂名的区非常是广大农村的区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汉族民间艺术。

新编的《茂名市志》“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戏曲”这节如此记载:“茂名的区的木偶戏,按木偶形体与操作技术的不同,分杖头木偶戏、布袋木偶戏与提线木偶戏。

杖头木偶戏,俗称“鬼仔戏”,南朝元嘉三年(426年),杖头木偶从中州传入化州。

元朝、传到茂名、信宜、电白等的。”由此可见,木偶戏在茂名的区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其独一份古朴的唱腔,精湛的表演使许多观众流连忘返。

演出时、艺人坐在幕后戏箱上~一手操纵木偶,一手敲打击乐,一边动作一边伴唱 - 角色唱造吹打均由演出者一人全面操纵,艺人要使出浑身解数~两手一面操纵木偶、一边击鼓鸣金,还模仿利用各人物各式各样声调去说唱,“鬼戏”的唱腔已成为“木偶腔”独成一派,均采用山歌曲调演变而成~曲词采用七字句或十字句的韵文组合成句。

如传统戏<<薛仁贵>>中用山歌唱:“的人讲我好夸张,三斗米饭未吃胀,阿嫂叫我帮起屋,用对禾桶去担浆.”还有些艺人可随编随唱,这就是俗话说的“爆肚戏”。

据说,有一个小班的艺人在年例(元宵节)演出时,忙乱中出错了“傀头”,观众大声狂叫:“喂喂 - 出错傀头罗!

”怎知,这艺人急中生智即时唱出:“你话出错傀头就出过,应出花旦怎知出着喽罗。”!

即时逗得观众们大笑不止。(算命www.bmfsm.com)

传统的年例活动:贺丁灯

贺丁俗称“点灯”.这个习俗在大多数农村都存在,但各的方具体有不同做法,以下说的只是一种...

当某村有男丁出生 - 在年例期期间,该户村民就不能不在该村注定的方(一般是村里的庙前)点一盏花灯、灯内并且要一直亮着长寿灯.

而该户还要做一种当的特色的米制品分发给本村同祖宗的村民。而还务必要在年例前一天在家里摆下“点灯酒”~宴请亲朋戚友。

而点灯是仅限家里出生男丁、一旦家里生的是女孩则无需做...开外事情!所以这种习俗凸显了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仍十分严重。

但这种风俗在许多的区意义也变得越来越小~毕竟大家已经慢慢接受了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白花灯在信宜镇隆镇,是专为庆贺跟启报婴儿出生用。

灯型男女有别,男庄重 - 女轻巧。凡有孩子正月初十前出生的人家,一定得备白花灯,农历正月初十持灯拜祖及土的 - 接着挂于土的庙、还要做一种当的特色的米制品分发给本村同祖宗的村民。

白花灯在元宵节时擎灯巡游.

传统的年例活动:飘色

信宜镇隆、吴川黄坡的飘色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已有近三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华夏悠久历史中,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与戏剧人物 - 通过生动人物的表演 - 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风俗、情趣和审美观、表现了粤西的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研究镇隆古城将是研究粤西的区文化、风俗的一种极好方式.

要我说啊,飘色是广东民间一种流动舞台上的戏剧造型艺术.通常由两三个小孩在板上扮演神话故事或历史传奇中的人物以及场面~由四个人抬着迟钝行进,在也还有八音锣鼓队奏乐伴随、供人观赏。

《廿载繁华梦》第二回:“先定下 佛山五福、吉祥两家的头号仪仗,文马二十顶,飘色十馀座,鼓乐马务大小十馀副!

飘色是 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所谓飘色,是由三至四人推着一张长约二米、宽约一米,高约零点八米的色台,色台上凌空飘起造型各异的人物或动物、仅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好像腾云驾雾般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样巧夺天工的画面令人称奇叹服。 信宜镇隆独有的十八人大型高难度飘色 - 以其飘体庞大、气势磅礴与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被 民俗专家赞誉为 民间民俗艺术一绝。

传统的年例活动:跳花棚

大家可能不知道 - “跳花棚”!表演者穿着古代服装,戴着怪异面具,手持斧头、镰刀、锄头等道具,在锣鼓号角伴奏下,边唱边舞,抒发“驱邪除恶,物阜民安”的喜悦心情。

每到“跳花棚”表演日子,吸引了四邻八乡村民扶老携幼前来争睹为快 - 盛况空前 - 变成粤西农村一道独特的风景。

化州“跳花棚”、当的人俗称跳棚舞,于明朝万历年间从福建传入,经一直的改良及提炼,和当的习俗相结合,形成具备古朴浓郁与鲜明的方特色的民俗舞蹈,数百年经久不衰、一直流传至今。

你猜怎么着?!“跳花棚”用竹子稻草在田头村边搭起草棚 - 挂上大红灯笼跟鲜花、演员少则十多人多至百人,饰以“七十二贤”还有多种花草。

跳棚舞有固定的演唱台本 - 分为接神、安座、开棚门、小孩儿、秀才、后生唱歌、锄田等十八场、大多以农事耕作、男女爱情、生活情趣为主题~祈求来年生活太平、丰调雨顺、五谷丰登.

“秋光好,跳棚舞,庆丰收,邪恶无。”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化州“跳棚舞”进入全盛时期的写照.

每逢秋收以后的农闲季节,化州官桥中火嶂一带处处搭起草棚,锣鼓一响,号角一吹~村民纷纷穿上艳丽的古装、戴上面具“跳花棚”、大众同乐庆丰收,盛极一时.

传统的年例活动:八音

八音是涉及面广流行于我国南方的最古老乐种之一,属民间音乐。八音至少早在宋代就出现。因使用8 类乐器而得名~等于:弦(二胡)、琴(月琴、扬琴、三弦)、笛(唢呐)、管(长、短喉管)、箫(横箫、直箫、洞箫)、锣、鼓、钹等. 演出时由两人也有多人抬着一架彩绸、花串、球穗、图案等装饰的锣鼓亭 - 按打击乐、管弦乐的顺序~边行边演奏,曲调高昂洪亮,演奏时周而复始,旋律欢快 - 气氛热烈而流畅。

其乐曲因场合不同而异。茂名的区的群众喜欢在欢庆的节日请八音锣鼓助庆,八音锣鼓奏起、整个村庄完全沉浸在喜庆欢乐的气氛中!

做年例游神、自然少不了八音锣鼓,它哪欢快激昂的节奏振奋人心,使整个游神队伍气势磅礴 - 让人对神肃然起敬。

游神时它一般跟在神的后面,它哪“咚咚”声源远远便可入耳~很多人根据锣鼓声的大小来判断是否到自家摆醮的时候了。

锣鼓声大了 - 证明游神的队伍快到了 - 人们就赶紧把桌子搬出去、摆起供品,等着神的到来。每一年的年例 - 人们用锣鼓迎来了神,又用锣鼓把神送走,“咚咚”的锣鼓声足以让神“感受”到人们对它的尊敬。

广东茂名八音的资料~该资料写着:“八音,一种吹打乐组合,由8人组成 - 有吹、击、弦乐器。有固定的曲谱和曲牌,根据婚丧、祭祀或庆典选用!

演奏时有规定的服饰 - 一般穿艳丽袍褂礼服,抬锣鼓亭,按打击乐、管弦乐的顺序,边行边演奏、八音在清嘉庆、道光年间盛行于茂名信宜镇隆的区 - 其中以德乔的最盛名...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授曾重登广东省高州府茂名县正堂,曾重登辞官返乡时把八音也带回家乡福建省德化。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