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的故事

时间:2016-11-19 17:47:17     编辑:ky05
20

徐特立是谁呢?你们知道吗?他有啥励志的故事吗?这是一位怎样的人呢?听说 曾为他庆祝过两次生日这是真的吗?今天各位一起来看一下吧。

徐特立的故事

徐特立的故事

徐特立的读书故事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

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

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既然“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这事儿说来话长,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 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

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继续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

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半年接下来,徐特立又去拜访 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 - 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

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 - 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

”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

后来回忆往事时 - 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与精力,徐特立一次也没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

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

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在也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

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时不时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在湖南一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一般学生都是现实这样一个问题: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

他就把自己长期刻苦自学得到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他认为,不怕书看得少~只怕囫囵吞枣不消化...他教育学生,读书要看消化 - 要学会思考并评定所读的书的价值。

他教给学生,读的时候,要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与意见,还要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

这样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那时、他的学生中实行这种方法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 。他几年中就写了几网篮的读书札记,文学与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

徐特立读《联共党史》的时候、开始书店只出了上册,他就买了一本阅读。后来听说有了苏联版本的上下册~他就借了下册抄读,既然是节抄~就要做详细分析后再抄~搞得、他对于《联共党史》下册的了解比上册透彻。

于是,他再回来把上册节抄一次。由此~他又得出了一个: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1919年,43岁的徐特立已经是一位在湖南省很有声望的教育家了。当他得知、李石曾等教育家发起了留法勤工俭xueyun 动时,又向上地加入了这个行列。

其实吧~许多人表达惊讶,但是徐特立是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勤工俭学的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知识” - 徐特立很赞赏这个宗旨,他说:“我今年43岁,不觉就到44、45,一混60岁就来了.

到了60岁~还同43岁时一样无学问,这17年~岂不枉过了日子?!这17年做的事情、岂不全无进步了?!到了60岁时后悔,那更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

”于是,他放下教师的架子,以一名普通的老年学生的姿态、同青年们一起奔赴法国~去学新知识、新本领了。

徐特立:终身奋斗不知老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20世纪50年代有一首歌曲家喻户晓、歌中唱道:“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巅。

……”这首歌行说是老一辈家的真实写照.我国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家,即使人到中年、老年也都保持着旺盛的热情、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徐特立就是其中一位明显的代表。

“意志坚强老英雄”

1934年12月,徐特立与 根据地的红军一起、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时他已58岁了~是长征队伍中年龄最大的.

为了照顾他,上级专门给他配备了一匹马。但他一直把马让给体弱有病的同志骑,自己拄着一根自制的红缨枪,跟着大伙儿一道 - 有说有笑,迈着坚定的步子,走在队伍前头。

红军从瑞金出发以后~ 的飞机乌鸦似的天天在上空盯着红军的队伍转。为了甩掉敌人的跟踪~红军一般在夜间行军。

上级领导要大家利用行军空隙,进行军事训练 - 学习夜间辨别方向跟识别岔路等多项本领!同志们认为徐特立年纪大了、便没有通知他参加这项练兵活动。

一天,大家正准备集合训练,只见一个人从树林里跑出来,迅速站到行列里。仔细一看,原来是徐特立!他头戴用树枝编的掩护圈~裹腿打得绷绷紧,乍一看 - 还真像是一个生气蓬勃的青年战士呢!

教练员请他在一旁观摩,但徐特立坚决不肯,他风趣地向教练员提起意见来:“这可不对呀、教练员同志!

不能光看表面 - 别看我头发白了 - 牙齿掉了、可我是人老心不老啊!难道年纪大了~就可以不执行上级的规定 - 取消当红军战士的资格吗?!

”说着,就跟着队伍做起动作来。

长征中~部队要通过一片沼泽地!徐特立一脚踏上去、烂泥就没过了膝盖,等站稳了,再向前跨一步 - 另一只脚又陷进去了。

同志们见他每走一步都得耗很大力气,就把马牵过来,说:“徐老、全连都轮流骑过马了、您也该骑上马歇一歇了,不然~您的身体会被拖垮的!

”徐特立笑笑说:“都骑过了~就让马驮行李嘛!你们放心,我们队伍拖不垮,我的身体也拖不垮的!

不信,咱们比比看。”说完,便与大伙儿赛起来,一步又一步地走得更快更有力了.

后来 - 同志们编了一首顺口溜 - 赞颂徐特立:

意志坚强老英雄,(算命www.bmfsm.com) 

长征路上不停步.

遇到困难挺身出,

精神抖擞笑盈盈。

“人老宛如花正放”

不瞒你说,在延安的时候,为了照顾年老体弱的同志~边区机构 规定给他们发“老年津贴”。一天,一位女同志负责给徐特立送去“老年津贴”――几十个鸡蛋。 徐特立问明情况后,诚恳地说:“组织上对我太关心了,我只有努力工作 - 来报答党与机构 对我的关怀。

我身体很好、用不着这些东西。”他请这位女同志把鸡蛋拿去送给体弱多病的同志。

组织上知道这一情况后,又派这位女同志第二次送去 - 徐特立还是不肯收。这位女同志阐述说:“我来的时候,组织上再三嘱咐 - 说您已是六十几岁的老年人了、和年轻人不同,必须吃点有营养的食品,才能使身体健康……”不等她把话说完 - 徐特立就笑着说:“论年龄,或许我是你的三倍、说得上是个老年人了.

我的身体、不一定比你差.你看,我穿多少?你穿多少?”

徐特立把打着补丁的灰布单裤往上卷了卷,对她说:“你看~我只穿单裤加粗布衬裤;你呢、穿棉裤还加绒衣裤哩!”

这位女同志一时被说得语塞,便向徐特立耍起小孩脾气来:“我不管您衣服穿得多,还是穿得少 - 反正您年纪大了,就按理说得到照顾。

这鸡蛋您得收下。”

徐特立以为她生气了~便笑着说:“好孩子 - 别生气,说我老了,我可不服气,我还要亲眼看到 的社会主义与**主义社会哩!你说能吗?”

“当然能!”

“你说得对!我相信!我相信我能看见~因为 有了 ,有了 ,一切都有了希望。说实话,我就不服老。”

接着,徐特立给她讲述了一件事:

有一次、有位同志病了~思想悲观,徐特立去看他 - 他给徐特立背了两句唐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说自己就像花落去一样,是无可奈何了!徐特立笑着对他说:各位生长在时代,不应有这种悲观情绪...我也送你两句诗:人老宛如花正放,青春初去又归来。

那位同志听了顿时精神为之一振~兴奋地说:“对!讲得好,讲得好!”

听了徐特立讲的故事、这位女同志很受感动,但想到组织上再三交代,还是把鸡蛋放下,转身跑了。但没想到,她刚回去不久 - 鸡蛋又被送回来了、上面还放着一封徐特立的亲笔信,证明不收的理由!

大家看了很感动、商量以后也写了一封信 - 还派那位女同志第三次送去。

徐特立一见到她,就笑着说:“好孩子~你坐呀,什么事这样高兴 - 是不是又来同我讨论老年津贴问题来了?

”女同志这回有了准备,她先把组织上的信交给徐特立、调皮地说:“今天我是来给您送信的,不是来同您讨论老年津贴问题的...

徐特立看完信,激动地说:“党太关心我了!我为党为人民做的事太少太少了、我怎么敢当?!”

听他这么说 - 女同志就故意问:“徐老,这一回是组织上的决定,您还再叫我拿回去吗?”

“既然是组织上的决定,我无条件服从,好,我收下.”

任务,由那位女同志终于完成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可是,徐特立收下鸡蛋以后,自己并没有吃多少,而是将大部分送给了生病的同志。

“终身奋斗不知老”

1947年,在辗转行军途中,年已古稀的徐特立有一次住在一个老乡家里。老乡见他穿着一套灰布军服、满头白发,便好奇地问他:“老同志,你那么大年纪了,怎么还在队伍上当兵呀?!

”徐特立笑呵呵地回答:“是啊 - 不分老少,我还要再干20年呢!”

其实吧,1949年10月新 成立后,徐特立被选为 人民机构 委员.这时,他已是72岁的老人 - 胡须、头发全白了,但他人老心不老,还雄心壮志地制定了一个20年学习与工作计划...

有人劝他说:“人活70古来稀,您老人家这么大年纪了,为事业奔波了几十年 - 吃尽了苦头,眼下胜利了,也该享享福了.

要我说啊,学习、工作与建设这些,都是青年人的事,您老人家就欢欢乐乐地过晚年吧!”徐特立换个角度不以为然地说:“学问是无止境的,活一天就要学一天~为人民工作一天!

从前懂得的许多东西~此刻用处不大了,进行新的斗争,需要新的知识、只有不断学习 - 才能永远不衰老。要是不学习,思想一停止,人就真的老啦!

徐特立有一个习惯 - 假使一个问题白天没有完全想清楚,晚上睡觉时~他还要继续思考~有时半夜想到了啥就起床把它记下来.

秘书往往在头一天晚上帮他把桌面上的东西收拾干净了,可是第二天早上走进他的卧室一看、桌面上又有了许多纸条~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秘书奇怪地问:“徐老、这是怎么回事?!”徐特立说:“有些事我半夜想了起来,怕第二天忘记、就起床把它记下来。

就是凭着这种惊人的毅力,徐特立克服了年纪大、记忆力衰退的困难,永不满足地学习 - 努力完成党交给的每一项工作任务。

在延安时、被 赞誉“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的着名抗日爱国将领续范亭,曾写诗歌颂徐特立:

精神就像陶行知~

党人一老师;

当代毛公亲受教 -

而今禹墨正匡时。

不避风霜秋复多,

人如墨翟寿如松;

终身奋斗不知老 -

还须效此翁。

“七十老将水中舞”

徐特立常说,体育“锻炼有机会使人心情舒畅 - 不一样是与青年人在一起 - 更能增添青年人的气息,使老年人变得年轻”.

他有一副好身板,直到八九十岁高龄,背不驼,腰不弯,气不衰,还能精力充沛地为党工作。这是他几十年来坚持锻炼的于是!

说真的,徐特立52岁在苏联学习的时候 - 学会了游泳。他觉得这是一项很有趣的运动,不论是潜入水底,还是漂浮水面,都能使筋骨舒展自如、还有机会把皮肤洗得干干净净,基本而言他相当喜爱这项运动,一有机会就要畅游一番...

在延安的时候,有一年举行青年运动会,其中有100米游泳比赛项目。当比赛开始时~观众们惊奇地发现~在朝气蓬勃的青年运动员行列里~站着一个须发银白、满面红光的老运动员――年近70的徐特立。

这么高龄的人还能下水游泳,这在当时已够稀奇了,更不要说还要同小伙子们比高低。人们又是好奇又是担心地瞪大眼睛,直望着他。

当裁判员一声令下、几个人一齐扑向河里!只见徐特立仰着身子 - 手划足蹬、勇往直前,满头白发就像一簇雪白的银丝,漂浮在水面上,一起一伏,随波涌进...

观众们立即拍手叫好,无不为徐特立这种老当益壮的精神所鼓舞...后来,续范亭曾为这事写了一首诗赞扬徐特立:

曾记秋风八月寒,

军民集会延河干;

七十老将水中舞,

多少青年瞪眼看!

1965年7月,年近89岁的徐特立去颐同园游玩~看到许多青年人在昆明湖里游泳,便忍不住也跳下水去!许多游客十分好奇~纷纷前来观看!

大家有的鼓掌 - 有的赞叹、都为徐特立健壮的体魄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叫好。

徐特立爱游泳、也爱爬山。他游泳不到终点不罢休,爬山爬不到顶峰不停步。1963年的一天,正在桂林视察工作的 和徐特立相约一起去攀登桂林的叠彩山明月峰... 山上怪石嶙峋~道路陡峭难行,即使是青年人~爬上去也要费很大力气。 决心爬上去。徐特立在一旁笑着说:“总司令 - 你这年轻人都想上去了,我这老头子也不能落后呀! ” 回答说:“我已经77岁了,怎么还说我是年轻人呢?”徐老又说:“我今年已经87岁了,比你整整大10岁 - 你当然是年轻人了。

”就这样、两位老人一前一后向山上爬去...

徐特立步履矫健,爬山时连手杖都没有用。 爬上去过一阵子~徐特立也登上了顶峰.当时天气还部分寒意~但徐特立爬得满头大汗,他脱掉帽子,敞开衣襟,任那强劲的山风吹拂。 见了,欣然做诗一首送给徐特立:

徐老老英雄,同上明月峰。

登高不用杖,脱帽喜东风。

徐特立也用同一韵同诗一首,回赠 :

朱总更英雄 - 同行先登峰...

拿云亭上望、漓水来春风!

两位老人并肩站在高高的峰顶上、举目远眺祖国的锦绣河山,尽情饱览水光山色,脸上浮现着幸福、欣慰的笑容。

后来、谢觉哉老人读了两人的诗,也跟了一首:

越老越英雄,登上最高峰.

九十不算老,昂头唱大风。

1968年11月28日~徐特立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在党 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

委员滕代远代表 致悼词、给他以很高的评价...

平凡伟大马列真、

一代师表启后昆!

道德文章垂万世,

堪称一完人。

曾任中纪委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副省长、长沙 的曹瑛,为纪念徐特立百年诞辰而题写的这首诗,是对徐特立一生恰如其分的赞颂...

为徐特立两次祝寿 自1921年成立以来~就不主张甚至拒绝在党内为个人搞什么东西祝寿活动。但在延安时期、这一惯例被打破了。

其实吧 - 当时为何要搞祝寿活动,1937年1月31日《新中华报》发表的祝贺徐特立六十大寿的社论做出了解释:在国难斗争中一切个人的、集体的、领袖的、群众的、有模范作用的例子,不管怎样大小都值得提出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奖励之,而祝寿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首座次为徐特立祝寿

1937年1月, 主席在

的一次会议上提出,要为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徐特立老人、破例搞一次祝寿活动,鼓舞红军指战员的士气! 为祝寿活动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在祝寿过程中不许收礼、只收信件和祝词;允许群众自发的聚餐活动、不过红军将士们要是...的话得聚餐的话,应从苏区银行发给的津贴中拿出钱来自己解决…… 1937年1月30日, 在延安,给在陕北保安的徐特立写了一封信~全文如下:

徐老同志: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眼下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当失败的时候,许多 员离开了 ,有些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 - 你却在一九二七年秋天加入 ,同时去的态度是特别积极的!

这事儿说来话长,从那时至今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你比许多青年壮年党员还要向上~还要不怕困难,还要虚心学习新的东西。何事“老”、何事“身体精神不行”,何事“困难障碍”,在你面前都降服了!

而在部分人面前呢?却做了畏首不前的借口。你是懂得很多而时刻以为不足,而在有点人本来只有“半桶水”~却偏要自大得很。

你是心里想的、就是口里说的同手里做的,而在有些人他们心之某一角落、反而不免藏着一些腌腌臜臜的东西!你是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同群众在一块的 - 而在部分人却感觉以脱离群众为快乐。

你是处处表现自己就是服从党的和的纪律之模范 - 而在有些人然而似乎认为纪律只是束缚人家的,自己并不主要是在内...

你是首座、工作首座,他人首座,而在某些人却是出风头首座,休息首座,同自己首座。你老是拣难事做,从来也不躲避责任,而在有点人则只愿意拣轻松事做~遇到担当责任的关头就躲避了。

不瞒你说、全部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愿意继续地学习你的~也愿意全党同志学习你。你当六十岁生日的时候写这封信祝贺你,愿你健康 - 愿你长寿,愿你当上一切党人同全体人民的模范。

当晚 - 就派人骑马涉过延河、将此信专程送往在保安主持中华苏维埃 机构 西北办事处教育部工作的徐特立老人手中。 这次祝寿活动彰显了经过长征艰险跋涉后红军依然顽强的生命力,传达出 活跃于陕北的事实。

再次为徐特立祝寿

1947年2月1日,徐特立年届七旬...

决定再次为这位老人祝寿。

胡宗南的部队正逼近延安。1947年1月10日,《解放日报》公开发表祝贺徐特立七十寿辰的贺信:

亲爱的特立同志:

党的 委员会热烈庆祝你的七十大寿! 想起来真是 - 你的道路,代表了 知识分子的最优秀传统!你是热爱光明的,百折不挠,五十岁加入了 。你对于民族和人民的事业抱有无限忠诚~在敌人面前、你坚持着不妥协不动摇的大无畏精神~你的充沛的热情,使懦夫为之低头,fandong 派为之失色! 你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你的知识是和工农相结合、生产相结合的。你把群众当成先生~群众把你当做朋友.你对自己是学而不厌,你对别人是诲而不倦,这个品质使你成为 杰出的教育家!

你痛恨官僚主义与铺张浪费、你的朴素勤奋七十年如一日 - 这个品质使你当上全党自我牺牲同艰苦奋斗作风的模范!

你的这一切优良品质是全党同志同全国人民的骄傲 - 把你的这一切优良品质发扬光大是全党同志跟全国人民的任务!

祝你永远健康!

委员会

正在西北前线指挥战役的破例题字:“徐老是人民的教育家!”并派人驰骋数百里,专程送达!

“寿星”并不在场

祝寿声中,徐特立老人正跋涉在吕梁山区 - 检查指导救济灾民工作。尽管他已收到

希望他返回延安参加2月1日祝寿活动的电报 - 但徐特立认为救灾工作更重要就谢绝了。

于是,他提笔写了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蒋阎肆虐政 - 灾民遍吕梁...

败絮不蔽体~充饥惟秕糠.

老弱转沟壑,少壮半逃亡。

转看警备区,家家有余粮。

黄河一水隔,地狱同天堂。

法币八万万~购棉又购粮!

边区济河东,艰苦与共尝。

我今年七十,客绥避兵荒。

党政军民学,群议称寿觞。

苦乐两相形,不觉倍感伤!

却之感不恭,请勿事铺张。

瓜果代鸡鸭~清茶代酒浆。

题字代寿联~词短意更长...

诗文写性情、所贵非颂扬...

纸笺不拘格,百纳愈琳琅...

不落旧窠臼,吾党破天荒。

祝寿破常例 - 推广到婚丧。

1947年2月1日下午4时,祝寿活动进入高潮.在延安杨家岭大礼堂、 领导与来自陕北各条战线的工农兵代表们欢聚一堂,纷纷致词发言向徐老祝寿。

祝寿聚餐以后 - 鲁艺学员还演出了盛大的歌舞。此前一天 - 延安党内外人士曾在此集会,庆祝徐老寿辰。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