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悲哀,为何不少古代文人才子英年早逝?

时间:2016-11-28 09:11:01     编辑:noble
20

古代文人中有不少的才子 - 正值勃发之时反而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这同他们的性格缺陷跟处事态度也有很大的关系...西汉著名的zhengzhi 家文学家贾谊,18岁就是有才名~少年得志官运亨通,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33岁便忧郁而死。唐代著名诗人李贺、也因仕途失意,一生愁苦多病,27岁便与世长辞;北宋诗人王令、是王安石的连襟,常感叹自己“趋坐迷夷涂,失城陷深堑”,不屑“将六尺躯,贱易五羖皮”~还在门上大书“纷纷闾巷士,看我复何为?来则令我烦、去则我不思”,用以谢绝趋炎附会的小人...是个极有个性的人;同是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徐祯卿跟活到90岁的文征明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他早年屡试不中、及第后却又遭贬!才情同现实的反差让他终日郁郁寡欢,年仅33岁便走完了一生;有“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美誉的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刚过30岁便英年早逝。他的诗词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咱们不难读出诗人内心的压抑与困惑,从中也能看出他孤独悲观的性格。

各位不得不说他们的性格是充满矛盾性的,只是表现出的强弱的区别...在笔者看来,

时代的悲哀,为啥不少古代文人才子英年早逝?

古代文人性格上的矛盾性主要感觉出来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 隐忍与功利并存...文人坚强隐忍,沉稳内敛 - 但在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掩藏着功利之心 - 一旦壮志未酬 - 便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与无形的心理压抑。能够自我解脱自我释怀尚可,否则必是适得其反,古代文人从而而积郁成疾的数见不鲜。

二,坚强跟脆弱同生。读书没问题陶冶情操 - 磨练性格 - 这是积极的一面。另一面古代文人更好办将现实理想化,渴望心境合一的自然同谐状态、这就在他们内心深处埋藏下了脆弱的种子,而世事又那里是一帆风顺的,既然内心的清高,遇到的挫折往往是不能承受的,这时的他们甚至比常人更脆弱!

三,乐观同悲观同在... 古代文人学古通今,学识渊博~眼界自然开阔.天赋异禀使他们能够洞悉世事 - 但往往也会原因是看得太透、而悲观避世、行为做派与世人格格不入、缺乏生活的jiqing ,缺少生命的活力。在这种矛盾性格的波及下,很好办在思想上形成症结,导致性格上的缺陷。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