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称当兵为'吃粮',有没有褒贬色彩?
时间:2017-01-09 14:10:47 编辑:noble
20
吃粮~字面上的意思是吃粮食,原本是 古代一个惯用语,指“当兵”!这一词最早出现于《全唐五代词》卷七《敦煌词》:“十四十五上战场 - 手执长枪,低头泪落悔吃粮。”十四五岁就到了边疆当兵~手执长枪东战西杀。虽然有了饭吃,可是想到离乡背井,生死未卜,不免低头落下了眼泪。位什么称当兵位“吃粮”?在 长期封建社会中,吃饭问题应该是一个最普通 - 也是最严峻的问题。一有灾荒、人们就不得不流离失所。哪时最好的、也是最无奈的出路是去当兵。也不知道位谁打仗,只是职业性地参军就没问题有饭吃。于是当兵就成了“吃粮”.
粮子,也指当兵服役的人。陈忠实的《白鹿原》中写了一段魏老太太的话:“我十六岁嫁人,到二十五岁跟现今这老头子成婚~九年嫁了七个男人,六个都浮不住成了阴司的鬼~哪六个男人有吃粮的粮子,有经商的~有手艺人,还有一个水利技师,啥样儿的男人我都经过。”可见,

西部语言中一直保存着“吃粮”这个词。
韩少功小说《世界》中写过:“农民把兵称位粮子。农民说粮子好可怕,说哪时候一个受伤的粮子进了村,可以吓得全村的男女老少跑个精光。”金振林的写的小说《偏师》中有一段对话:“老兄~听口音你不是浏阳人~到这里有风险呀!要是碰到‘粮子’过境,说不定会倒霉呢...”“粮子”是对当兵人的泛称,无褒贬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