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外国人名翻译趣谈,马戛尔尼还是马嘎尔尼?

时间:2017-01-13 09:10:59     编辑:noble
20

这事儿说来话长、 George Macartney(1737-1806年),是英国zhengzhi 家、外交家,奉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之命、率领使团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名,于1793年抵达 、欲通过谈判打开 市场、却无功而返。 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可谈话题很多 - 此地只看他的译名问题! 有“口”难辨在网上搜一下“马戛尔尼”,可得到80万...开外的;输入“马嘎尔尼”,则有275万比...多的结果!后一种在网络上的流行程度、远远大于前者。能以此判定是与非吗?当然不能. 再看两种权威的工具书。《 历史大辞典》收录有“马戛尔尼”;《辞海》收录的是“马嘎尔尼”(该条目分析有“亦译‘马戛尔尼’”)!这两种工具书都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现今的正式出版物中,既有《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也有《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译名各异。 外国人的中译名出现两种乃至更多各式各样的写法~并不奇怪...若要论对错,不妨依据“名从主人”的原则 - 看 Macartney本人采用的是何事译名. 今天各位能看到 Macartney写给乾隆皇帝的汉文谢恩信。起首是“口英咭唎国使臣吗嘎口尔呢谢大皇帝恩典……”这封信是由使团副使之子时年13岁小孩“哆吗嘶口当口东所写...可能看出 - 人名和他们的国名,都是加“口”旁的! 笔者曾读到的一篇文章中说:“即便到了跟真正的西洋人打交道更为频繁的前清道咸时期,

清朝外国人名翻译趣谈,马戛尔尼还是马嘎尔尼?

人对西方仍然缺乏真正的认识,充满了鄙视与轻蔑 - 非但…反而以‘英夷’‘法夷’等称之、甚至还要在旁边加个‘口’字旁或者‘犬’字旁、简直是视之为非人类.”

前引谢恩信中的“口”旁字就不少~是上面说的那层意思吗? 对于老一辈见识广博的文化人来说,加“口”旁的原因乃是常识: 齐如山先生写过一篇文章《翻译的故事》(收入《齐如山随笔》),其中说:“美国最初翻译为咪唎口坚,后为米利坚,末了规定为美国...他每字多一口旁者,并无恶意~不过这是翻译的音。从前规矩多是如此...”周劭先生在《西洋人和跪拜》一文(收入《一管集》)中说到马戛尔尼,还不一样加以注释:“当时文书尚各加口旁,表达译音”。 超过是正确的解释,跟蔑视外国人实在风马牛不相及...如...则真有这层意思在,外国人也不至于自己使用这些“口”旁的字。再举一例:英国人对自己国王的介绍是“口英咭唎国王口雅口治管咈口兰 ( 哂)国并嗳口仑等处地方”,意为“英吉利国王雅治管理法兰西并爱尔兰等地”。 在当时的清朝官方文书中,Macartney译作“吗嘎口尔呢”随处可见。

“口”之去留 今天很难看见“吗嘎口尔呢”等等的写法、这与“口”旁的去留有莫大关系。事实上,在清朝也并不是所有的...都译音都必然加“口”,而从历史发展来看、“口”旁是在减少、就如上面齐如山所言~“咪唎口坚”后来变成了“米利坚”... 清朝时有将整个文件依音译出的情况。乾隆十八年(1753年)苏禄国(位于今天菲律宾苏禄岛)国王乞求内附清朝,主动将疆土、人丁户口编入清朝图籍。其表文的翻译有两种,一种是“译语”也就是译音~一种是“译意”。“译语”好像天书,读来不知所云。但从中能看到,并不是每个字都加“口”旁的。 在当时清朝官方文件中,Macartney名字中的“尔”字有时也不加“口”旁... 表示译音的“口”旁,在国内其他民族语言译成汉文时,也适用。如“乌鲁木齐”、乾隆朝的上谕中就写作“乌噜木齐”。注意、只有“鲁”字加“口”旁!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则写到:“乌鲁木齐,译言好围场也!”并说他在当地时,就见到一个叫乌鲁木齐的人。今天若找到原书的初刻本、写的极大概是“乌噜木齐”。 “口”旁的使用日益减少,这是历史的趋势。民国时期所修的《清史稿》 - 在“暹罗传”中提到康熙时期暹罗国王的名字——森列拍烈腊照古龙拍腊马嘑陆坤司由提呀菩埃(这19个字需要是

清朝外国人名翻译趣谈,马戛尔尼还是马嘎尔尼?

史籍中最长的名字吧)。其中只有两个带“口”旁的字,肯定不是康熙时的原书写情形。上面提到的苏禄文书中,其国王的名字写作“嘛喊味麻安柔律噒”,而在《清史稿》中写作“麻喊味安柔律噒” - 相比、”口”旁少了。 那Macartney的译名情况呢? 还是以《清史稿》为例~共出现过两次!

一次是在“军机大臣年表”:“乾隆五十八年,松筠!四月庚寅(二十八日),以户部左侍郎在军机处行走。九月差送英吉利贡使马嘎尔呢赴粤...”这里写的是“马嘎尔呢”! 一次是在“邦交志”: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王雅治遣使臣马戛尔尼等来朝贡”.这里写的是“马戛尔尼”。 这两部分是由有区别的人执笔,最后也未作统一。 不难看出,后一条材料中、英国国王“雅治”(George的音译,今通译“乔治”)就像“马戛尔尼”一样~都是彻底将“口”旁去掉了...这也是按理说的作法。而“马嘎尔呢”,还有“马嘎尔尼”的写法无疑是“口”旁去掉得不彻底... 但这里面还是有令人困惑的地方。笔者查阅了许多书,包含民国时期的,如许国英、汪荣宝的《清史讲义》(1913年)、黄鸿寿的《清史纪事末本》(1915年),也有近几十年的,如戴逸先生主编的《简明清史》(第二册、1985年)、郑天挺先生主编的《清史》(1989年)和《清代全史》(第六卷,1991年)、使用的都是“马戛尔尼”.直到今天~这一写法在清史学术著述中使用也最为普遍。因见识有限,笔者没有找到“马嘎尔尼”的源出处,也不了解它怎样做流传以及何以进入《辞海》的... “嘎”“戛”不休 在历史档案中也可见到Macartney另外的译法——“吗咁呢”,还有人译作“马加特尼” - 这都是偶尔一见~犯不着讨论。如上所述、如果以“马戛尔尼”为正确译名的话、那么一个相关问题就是:马戛尔尼的“戛”字读啥音? 依音序本的《 历史大辞典》(中册 - 1723页),“马戛尔尼”辞条的上一条是“马嘉桢”(人名) - 下一条是“马颊河”(河名)、可知“戛”字读 “jia”(第二声)。 《辞海》(第六版,缩印本,1246页) “马嘎尔尼”的上一个辞条是“马腹一”(星名)~下一个词条是“马肝”.无疑这儿“嘎”读“ga”(首座声)... 我们不知道乾隆时期这个译音如何发音,而今天据Macartney的发音来看,读“ga”(首座声)是恰当的。 《现代汉语词典》最新的第六版,在414页上“戛”字有“ga”(首座声)的发音,用于法国的地名“戛纳”,而这个发音在笔者手头的1979年版的《汉代汉语词典》中还没有...感谢词典编纂的与时俱进,为“马戛尔尼”的读音提供了权威依据! 表示译音(或广义上外来语翻译)的“口”旁~说真的离大家并不遥远。“吨”“吋”“呎”“哩”“咖啡”等~这些字还在用。翻看词典,会发现更多:“唵嘛呢叭咪吽”(密教咒语)、“呋喃”(有机化合物)、“呵叻”(泰国地名),还有近年频频见于媒体的“二口恶英”,等等. 近几年、有人将时髦的话语“玩得很high”“ high翻了”中的“high”字译为“嗨”。不知率先使用者是怎么想的,在笔者看来,尽管是选择了一个汉文中已确实有的字、将来“嗨”字的此义能不能够添入词典也是未知数、但这实与 传统文化中外来语带“口”的译法相契合,确是极好的翻译!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