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
王莽生于汉初元四年(前45年),父王曼 - 兄王永。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在王莽少年时,其父兄先后去世、他跟随叔父们一起生活。
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 - 五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而历史上各位都知道王莽称帝期间有过改革制度的计划,可最终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其中原因是什么?
想了解的话那就来下面看相关的介绍吧!

王莽改制为什么失败了
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
像...这些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要我说啊,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以...的身份新朝都城,王莽开 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
王莽开始进行的全面社会改革!
说真的,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 - 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耕地重新分配 - 又废止奴隶制度、建立五均赊贷(贷款制度)、六筦政策 - 以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
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不停回复到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
但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倒是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 是...造成的政策多迂通不合实情处,百姓未蒙其利 - 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反复造成天下各贵族同平民的不满。
到了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有了赤眉、绿林大规模的反抗。导致新朝的灭亡。
1、失败的原因
1.1主观原因
动欲慕古、不切实际
王莽在改制中,王莽食古不化,竭力复古~最终导致改制的失败。王莽一向认为,“承天当古,制礼以治民”!
是以做了大司马作为宰辅后 - “议论决断,靡不据经”。新朝建立后、他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每有所兴造 - 必欲依古得经文”、把一切政令、设施都弄得古色古香,一部《周礼》几乎是王莽新政的蓝本.
王莽是一位儒家理想主义者、以致他对历史上的大儒们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羡慕不已。
性情躁扰,轻于改作
王莽“性躁扰,不能无为”,好逞威风、博求虚名,轻于改作~但又对改制中遇到的棘手估计不足、致使许多措施半途而废 - 或者仅限于法令条文的颁布。
在这方面 - 币制改革跟地名变更尤为突出。从居摄二年到地皇元年十余年间、王莽先后四次下诏改币,五次重申改革货币的法令,平均不到三年就改币一次。
不瞒你说,王莽改币的主要目的是用货币贬值的方法~聚敛财富!最后是币制改革一次 - 王莽就实现一次对人民财富的大掠夺,社会经济就会出现一次大混乱,以至于“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道”.
如此频繁、混乱、荒唐的币制改革、在 币制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刚愎自用,所用非人
王莽代汉前,其声名已特别显赫、连皇帝、太后都对他恩宠有加 - 百姓、士大夫上书称赞王莽的更是络绎不绝。这样的声望使王莽在改制中过于自信,过于信仰崇拜 儒家经典条文,以至于达到固执己见、刚愎自用、拒谏饰非的地步。 王莽时不时自以为他的法令条文都是完美无缺的,从而对忠言直谏者,常不能正确处理。如大司马严尤上书,陈述对匈奴作战的棘手和不利条件、建议停止对匈奴的,集中力量压制 农民起义,结果被王莽贬去大司马之职。
当有使者如实报告农民起义的缘由是法令苛酷、剥削沉重时、王莽根本不信 - 认为是造谣,立即罢免了使者的官职...
1.2客观原因
自然灾害严重
天时对王莽改制也是极其不利的,公元初前后这一段时间~是 历史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阶段之一,见于记载的有旱、蝗、瘟疫、黄河决口改道等,灾区范围大,持续时间长. 如此大的灾害,即使是在 储备充足、社会秩序稳定的条件下也会形成巨大损失,何况发生在这样一个剧烈变革的动荡时代,出现在国库早已耗费殆尽之时!(算命www.bmfsm.com)
王莽改制的背景
其实吧、早在西汉中期~土地兼并,流民问题就一点点出现了 - 权贵者利令智昏,攫取财富、鱼肉民众肆无忌惮,乐此不疲~生活穷困潦倒、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急剧增多,变成效应社会稳定的最大因素。
想起来真是,对此 - 当时的大儒董仲舒在上书对策之时就有十分形象又非常贴切的描述 - 就是所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透露出整个社会贫富悬殊的形势之严峻.
考察整个 古代历史,各位可能发现:在所有的...都王朝的中期一般都会发生土地兼并的现象,朝廷出于维护统治的长远核心利益之考虑~也都会用不同种类的方式来加以抑制与消解,尽可能地拖上一段时间,西汉中期的情况就是这样。
令人相当遗憾的是~这个问题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决,这除了受土地私有化的本质属性强烈驱动外面,也同汉武帝发起的汉匈直接有关系.
谁都知道,汉武帝反击匈奴很必要,正如汉武帝本人所称:“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
”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武帝征同二年)
不过反击匈奴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任何事物都是利弊相杂的~反击匈奴也给汉朝带来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经济的衰退、民生的凋敝。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海内虚耗 - 户口减半”(《汉书》卷七~《昭帝记》);“奢侈无限,穷兵极武 - 百姓空竭,天下骚然……海内无聊,而孝文之业衰矣。
” (《艺文类聚》卷十二引荀悦《汉纪》佚文)
其实吧 - 是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一触即发!长期征伐匈奴的战时体制条件下,服役、租税、酷刑、征调、瘟疫、饥馑、水旱~导致广大民众精疲力竭、痛苦万分,不得已铤而走险、以武力反抗西汉王朝的zhengzhi 统治~导致整个社会面临大 、大洗牌的深重危机:“盗贼滋起……大群至数千人,擅自号 - 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群太守、都尉、杀二千石。
” (《汉书》卷九十 - 《酷吏传》)
其三~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产生较严重的分化与对立倾向 - 这严重关系到了封建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汉武帝任用酷吏,信仰崇拜 巫蛊,搞得上下不安~人人自危,极大地激化了统治者内部的矛盾 - 以至于夫妻反目,父子成仇,“后听邪臣之谮言,卫后以忧死,太子出走,灭亡~不知其处”( 《新论·识通》)。
大家可能不知道,各位知道、在农业社会里面、人口是最要紧的生产力...没有青壮年了你还耕什么田、田地都荒废了 - “刻急细民,细民不堪 - 流亡远去”,“田地荒芜,城郭空虚”(《盐铁论·未通》)~这意味着老百姓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同生产资料、这种情况下,他们为了生存下去 - 只能有两个选择:或依附于那些豪强以求庇荫,或者变成流民讨一份生活,和之相应 -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豪强地主的土地则是越来越多,财富高度集中于极少数人的手中,贫富悬殊,矛盾丛生。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这个问题汉武帝的后期就普遍出现 - 并且日趋严重、弊端丛生~汉武帝以后,经霍光等人的政策调整 - 曾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即所谓“昭宣中兴”,从另一角度看好景不长~到了汉元帝、汉成帝期间,土地兼并、流民失所的问题又日趋严峻,统治者觉得这个问题要正视,有需要改变~反倒他们改革思路反而有着重大误区~当时他们觉得自己父祖辈解决土地同流民问题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尽了向上的努力,另一方面效果相反不是太好 - 为什么会是这样,他们好懂地认为、原因在于其父、祖搞了法家那一套,“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用之”(《汉书·元帝纪》)、内法外儒,表面上是独尊儒术、但事实上做的是法家的东西...
结果是抱薪救火,南辕北辙~使得问题无法得到真正的解决。
现在,汉元帝自以为是地认为还是儒家的仁政德治才为最好的治国方略、由此可见他大规模、全方位起用儒家进入中枢。
换人做事 - 以图振衰起敝~挽回颓势。儒家的学说~作为一种zhengzhi 理念当然是很好的 - 从孔子以来一直到历朝历代波及也很大,冠冕堂皇,高雅美妙,但问题在于 - 儒家学说在zhengzhi 操作的层面缺乏实用性,其理念很难得到具体的落实,就是所谓“迂远而阔于事情”“博学不可使议世、劳思不可能补民;
累寿不能尽其学 - 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墨子·非儒》)。换言之,它往往是一种理想态 - 而不是一种现实态、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仅仅是当上一种形式上的一种提倡、致使在实际社会的层面、土地、流民等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愈演愈烈,积重难返...
你猜怎么着?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造就了王莽这一特殊“改革家”...王莽是外戚,他姑姑王政君先后为皇后和皇太后~得益于这种不一样指定 优势 - 王莽很早就进入zhengzhi 核心圈子、并体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zhengzhi 敏感性~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强烈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 他对西汉社会所存在的问题有格外清醒的认识~他看到了土地兼并,民众流离失所是窒息社会生机、造成社会 的关键之所在问题...
结果是他知道再也无法因循守旧,而必须有所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羽翼丰满~一步步进入了权力中枢,气候已成,形格势禁、最后他就在全国上下的期待与拥戴下 - 由“摄皇帝”而“假皇帝”而真皇帝,用新朝取代了西汉。
王莽代汉,用儒家观点来说 - 就是所谓“篡汉自立”、对此 - 大家不用拘泥于道德的说词而随前人起舞,无须给王莽硬按上一顶“篡汉”的帽子,由于那个人当皇帝都是一回事~只要他能对老百姓~对民众好就可以,对历史的发展起到好的的作用就可。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王莽代汉自立以后,他对当时社会zhengzhi 生活中的致命症结益发看得清楚了、他认为当时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高度集中,落在了少数豪强跟权贵的手上~这些豪强权贵把普通老百姓、弱势群体剥夺了还剥夺,而这些富人是锦上添花。 至于机构 、则根本没有尽自己的应有职责,没有对弱势群体显示自己的关怀与帮助 - 做雪中送炭的好事,一句话~就是未能行“天之道”、“高者抑之,低者举之”“损有余以补不足”!
在王莽看来、有两个关键问题是无法回避躲绕的,首座个问题~意思是土地问题。第二个问题 - 是老百姓的人身自由问题。
实际上在汉朝,王莽“篡”汉之前的汉平帝时代,也有好多人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他们也想有所改变,有所调整,比如说非常有名的一个大臣叫师丹~他当时就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叫做限田限奴议,主张限制土地兼并,限制老百姓转为奴隶!
这个设想触犯了那些既得利益的权贵集团 - 遭到激烈的反对~于是被束之高阁,无疾而终。
等到王莾大权在握、没问题施展抱负时、他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从土地和人身自由这两个核心问题切入,抓纲举目、以一驭万,当然他还有其他的问题需面对,但他认为这也是同上述关键点连带着的。
至于解决的手段,就是推行“王田”制~提倡“私属”化!“今更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全不得买卖。
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于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汉书·王莽传》)在王莽看来~推行“王田”制是理所当然的~符合儒家学说治国的基本原理:《诗经·小雅·北山》上明确讲,普天之下 -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怕名义上你占了土地,但是归根结底 - 田是 的,导致应该循名责实 - 一律改成“王田”。 天底下的芸芸众生,说到底都是 的子民、讲奴婢多难听,那就改名叫做“私属”。 很显然~王莽推行“王田”制的主观动机是要变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皇帝 集权基础上的土地国有制;
想起来真是~王莽主张“私属”化的基本初衷是要给更多的人以人身自由、较大规模地解放生产力。按理说说,他主观的动机,的的确确是想解决当时影响社会不安定,造成社会矛盾激化的两个核心问题~对王莽改革的主观动机之合理性、积极性、今天没有必要予以否定。
王莽改制的悲剧之深层次原因
王莽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实践在现实生活中彻底碰壁,以悲惨的失败而告终!引起这一局面,其关键问题就在于王莽搞的一刀切的做法 - 是在现实zhengzhi 生活中注定行不通的!
那些在土地兼并、人身占有上获得最大利益的权贵集团,是一定会千方百计抗拒与反对这种改革“新政”的。
很显然、这些利益集团要他们分一杯羹出来,那是比杀他的亲爹妈都还要疼的事情,以致遭到了激烈的反弹。
王莽改革并不仅仅局限于“土地”与“奴婢”这两个方面~它还像...这些商业上的一种高度集权的 管制 - 所谓五均六筦 - 由 来全面控制商业.
在民族关系方面,王莽认为,原来对匈奴太温与、太友好了,需要加以改变、改变从更改名号入手~故给匈奴的首领一个充满蔑视的贬称“降服单于”。
新莽王朝职官制度建设,也完全按照《周礼》这一套~在王莽看来,汉代的官名不行,古代的官名好,西周的官名好~有鉴于此他要改换、从而咱们能看得出来,王莽改革里面带有非常明显的复古色彩,是带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的一种追求。
而说穿了,土地兼并、流民失所的格局已经发展成了~土地兼并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了、要走回头路,或者说想去改变它,真是积重难返~难乎其难。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王莽事实上光是提出他很好的想法,而这个想法很遗憾、脱离了实际zhengzhi 的现实。这一点,时人区博给王莽的上书中就有一针见血、切中肯綮的批评:“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
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知顺民之心可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 - 遂王诸夏,迄今海内未厌其弊。今欲违民心,追复千载绝迹,虽尧舜复起~而无百年之渐,弗能行也!
”用今天的话讲,就是逆水行舟~反时代的潮流。
这中间最首要的原因当然是其理想主义的一种追求跟汉末——也就是说王莽新朝——的那种zhengzhi 现实、社会现实中间隔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你王莽的改革到底定位在那里,你依靠谁来改革,你要扶持谁,你要打击谁、这个问题是没有办法绕开的。 讲过、谁是我们的敌人 - 谁是我们的朋友 - 这是的首要问题~你王莽的改革要成为集团的意志和努力、你就不能单枪匹马去搞所谓的“改革”、不能是你王莽单个人赤膊上阵 - 你的依靠还是你的统治集团...
这事儿说来话长,统治集团是既得利益者,既得利益者你得同他讲道理,告诉他们:你们要是...的话任凭土地兼并发展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这样做的归宿、或许各位最后是同归于尽,玉石俱焚,那肯定是不行的~你们一定要释放出一定的利益,让老百姓能有基本的生活条件。
你必须千方百计同他们讲清楚这层道理。说白了~要争取统治集团、社会精英团体的内部成员,对他的改革取得理解,在并且加以支持,要取得这样的共识:要牺牲暂时的利益来实现你的长远利益~要牺牲眼前的利益来满足长远利益,牺牲枝节的利益来满足根本的利益.
牺牲表面的利益来满足实际的利益 - 牺牲局部的利益来满足全局的利益 - 遗憾的是,王莽他没做好这些工作,这是其改革一起步就迷失方向、陷入困顿的首座个原因。
(算命www.bmfsm.com)
第二个原因,是缺乏广大民意基础的支持。王莽他唯有一种改革的思路,而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传承就不能追求创新 - 没有稳定就无法侈谈发展,尽管王莽有很好的初衷 - 另一方面他的措施不配套,那有时候比不搞更麻烦。
要我说啊,他搞了个王田,地主同豪绅得不到足够的补偿的话 - 当然要dizhi :大家好不容易占有了这么些土地,好不容易储蓄了这么些钱了,可是~现在朝廷一纸诏令下来、告诉你体制改革了、你的东西被一笔勾销了,不再算是你的了,而是机构 的了,机构 又没有做出相应的补偿,那谁也接受不了!
所以他失去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支持、这是王莽的王田政策推行不下去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既然你侵犯了这些权贵集团的核心利益,而权贵集团核心利益在遭受侵犯的在并且你又没有做适当的补偿与说服解释工作,这样的必定是行不通的!
按道理说 - 广大普通民众应该支持王莽的改革~毕竟、王莽的当,客观上是照顾弱势群体 - 为大家解套!可是、事实上老百姓也不怎么拥护王莽的决策,原因很容易,既然老百姓并不能从中得到很显著的好处。
说实话~首座是口惠而实不至、不可能实现 - 老百姓觉得,他目前先要温饱 - 说不定先不至于被饿死才是硬道理,至于以后每个人得多少亩田地等等,当然是好事,但毕竟还相对遥远,原因在于,他觉得在现实生活里面土地分到手以后他也没法耕作。
老百姓也许觉得真的要成为一个自立 的自耕农的话 - 有时候比当奴婢还要痛苦,就在于当奴婢那个时候有人家给你罩着,能勉强生存下去,“(地主豪强)赈赡穷乏,务施九族”“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休农息役、惠必下浃”!
大家可能不知道,(《四民月令》)你有饭吃了,你只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按部就班干活就行了、而一旦成了自耕农的话,各个部门都来收税,何事麻烦都来了 - 力役劳役都来了、全部得自己去面对了,他没有这方面的足够心理准备,更没有这个能力去迎接生存中新的挑战.
有时候好处太大的时候,他不知道怎么去消化它。一个是不可能实现,那假使真的能实现的话、老百姓会支持吗 - 也不会支持...
为什么,既然他们已经习惯于有大族、豪强罩着 - 安排好的生活,而不必像自耕农那样自生自灭 - 既然个体经济、一下雨,一闹旱灾,一闹蝗虫、颗粒无收,他就彻底破产了,难免冻馁而亡了.
反之,如在大族豪门这棵大树底下讨生活的话,这块田遭灾了,但另外的土地很可能没有遭灾,他们还有依靠,还有饭吃。
与其羡慕与追求虚幻的“幸福”、还不如老老实实过一种虽然辛苦但却实在的生活。
很显然 - 王莽他这场改革从效果上看、乃是权贵集团与普通民众这两边都不讨好!众所周知,zhengzhi 就是一门行为艺术、是利益分配同调整上的巧妙博弈。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只能讨好不同利益方的其中一头,你要两边都想讨好,两边都搞平衡,有时候却会顾此失彼。
捉襟见肘~左支右绌、疲于奔命 - 结果是两头都得罪。王莽在改革实施过程中,完全是按他的理想的模式一厢情愿来做,可是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经济zhengzhi 的实际,土地兼并私有化,已经到这个程度了 - 你要搞公有的,要回归到周的统治模式格局里边,那只能是一种天真浪漫的幻想...
一种超越现实的追求、而这样的脱离实际的理想,注定了王莽的改制只能是以一出历史的悲剧而告终...
- 上一篇:王昭君出塞之谜 王昭君和亲的真相是什么?
- 下一篇:揭秘:古代的三宫六院分别是指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