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马俑

时间:2017-04-14 13:35:21     编辑:ky07
20

1974年在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发现一处地下建筑还有陶俑~其位于秦始皇陵园东侧1千米处...这件事震动了世界,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陵兵马俑!

秦陵兵马俑第一步是以整体的雄伟气势震撼人心,陶兵陶马的姿势大都取静态的表现,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构成了巨大肃穆、寂静的场面。

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文物简介

1974年以来,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1000多米处先后发掘了三座大型兵马俑的葬坑,这个地方埋葬着约7000件陶制车马与人俑 - 还有实用兵器万件。

三个从葬坑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其中呈长方形的一号坑最大,总面积达13000平方米~整齐有序地埋葬着同真人真马等高的陶塑兵马俑~按密度推算 - 总数达6000件~系以战车同步兵混合编组的主力部队。

二号坑约6000平方米,估计俑器有1500件,为弩兵、战车、骑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队.三号坑最小~约5000平方米,共有俑器69件、有战车、车马、御者、武士、系统帅一、二号坑的军事指挥部,从而构成一个统一完整、威武雄壮的军阵构图~它们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在总体设计上、既担负着守卫陵园的标记职能、又是对秦始皇完成统一 这一历史功业的纪念碑式的雕塑。

你猜怎么着?!秦陵兵马俑原本是以全局的雄伟气势震撼人心...一、二号兵马俑坑内的武士俑差不多都是面朝东方的。在庞大的军阵最前面的是三列横向的前锋部队、三个领队身穿铠甲,其余兵士免盔束发 - 身着轻便短褐~腿扎裹腿...

刻划了前锋部队 轻足善走 特点以及迅猛歼敌的精神气概!强大的后续部队是由38路纵队跟几千个铠甲俑簇拥着的战车的主力队伍 .

将士们斗志昂扬、手持刀矛剑戟等武器簇拥着战车,拉车的战马、四匹一组,昂首前视 - 显示主力部队阵容的壮大。

在军阵上下各列以卫队担任警戒任务、以防敌军的突然袭击。兵俑均在1。8米上下、马有真马大小、这形体高大、阵容整齐、组织严密的雄壮军阵,充满着临战前的紧张气氛,气势磅礴,的确再现了秦军横扫六国的威风。

秦陵兵马俑的个体形象也塑造得极为成功。这些陶兵马俑的数量、尺寸空前庞大、制作方法是塑模兼用、分段制作,装成粗胎,再用细泥进行细致刻划 - 窑烧后,加施彩绘。

陶俑按姿态、服饰、装备与所在位置区分为不同的兵种跟职司,有头戴双卷尾长冠、身着战袍跟鱼鳞铠甲、手按宝剑的将军俑,有头戴单卷尾长冠、披戴铠甲或胸腹甲作指挥状的武官俑~有头戴圆形介帻、身穿窄袖短袍跟齐腰铠甲、立于马旁的骑士俑,有装束多样的武士俑,还有射水俑、车兵俑等。

工匠们在刻划人物上本着朴素的写实态度,逼真、准确、洗练地表现出对象的特点,没有采用任凭什么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细致精微地塑造了面目各异、个性不同的武士肖像!

仔细观察,会发觉众多将士中没有完全雷同的形象,但又共同具有着秦川一带人物的相貌特征。发式、髭须、披戴、相貌各各不同的秦俑,充分体现了匠人们天才的艺术想象力合创造力...

以一号坑第二过洞马前直立的三俑为例,一个面孔方圆,年纪略大,双唇紧闭 - 圆睁大眼,凝视前方,是一久经战场、沉着勇敢的战士形象;一个面孔修长,低头沉思 - 是一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之士;一个年纪较小,生气盎然~满面笑容,表现了这个年轻战士充满了胜利的信心与活泼爽朗的性格!

同战国稚拙的人物雕塑相比,秦代在短短的岁月中创造出如此生动而写实的大型人物彩塑 - 确实令人惊讶。而陶马的塑造也同样令人赞叹不已。

马的形象劲健有力、昂首伫立、比例匀称、结构准确!在造型上,着力刻划战马蓄势而动的特点,或昂首扬尾、或张口嘶鸣、那双耳上耸、鼻孔翕张、双眼全神贯注的形象 - 给人以跃跃欲动、急不可耐地要驰骋疆场之感,表现了一种轩昂骏健的风神。

秦陵陶马是我国古代长期盛行的骏马雕塑艺术的真正开端!第三~秦俑在总体构思上,虽以实战的精神为出发点,但并未直接描写战斗的情景,而是选取了临战前的场面。

陶兵陶马的姿势大都取静态的表现、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形成了巨大肃穆、寂静的场面。

这是一种暴风雨前的寂静,在这可怕的寂静中蕴藏着一股行将爆发的巨大力量,给人以排山倒海的气势!然而有少数的俑如立射俑、跪射俑,则取动态的表现~将军俑右手紧握左臂,手腕的力度感十分鲜明,还有双臂前举乘驾战车的御者,跃跃欲动的战马,这些都增强了人物、战马的内在活力,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巨大的寂静.

寓动于静,于统一中求变化~这又是秦始皇陵兵马俑艺术的高妙之处。

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发现

2010年10月,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又有决定性发现,考古队宣布 - 发现了两处彩绘漆鼓鼓面跟一件完整的弩韬织物遗迹 - 可谓秦俑坑中的"宝中之宝"。

漆鼓与弩韬以往都曾发现过 - 但是彩绘鼓面与完整的弩韬织物是首次发现、从而称之为"宝中之宝"。

漆鼓是兵马俑中用于作战指挥的战鼓,据考古队介绍,这次考古采用小面积解剖的"精工细作"式的发掘,意外地找到了两处彩绘鼓面。

遗憾的是 - 上层鼓面原因是受到淤土叠压而下陷、与下层鼓面粘结在一起,无法看到漆鼓完整的样子 - 但这一发现首座次揭开了彩绘鼓面的庐山真面目。

以前文物上的彩绘出土遇到空气就消失,无法保存,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开始前研发出了保护彩绘的技术,于是彩绘鼓与彩绘兵马俑一样得以重见天日。

弩韬是一种纺织品 - 是用来装弩的袋子。考古队称,这次发掘的弩韬总长150厘米,脱落在陶俑脚下 - 织物组织结构合表面髹漆清晰可见,甚至能分辨出织物边缘的白色缝合线迹.

对于这一发现、陕西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利于保存催所的纺织品 - 此前发现的弩韬经历几千年岁月~变得支离破碎,像这样完整的弩韬难得一见 - 基本而言也是一个不能少发现.

(算命www.bmfsm.com)

秦始皇陵兵马俑有哪几个特点

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每一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 - 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

从他们的装束、神情与手势就没问题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同从容 - 有鲜明的个性与强烈的时代特征。

兵马俑雕塑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就算年代久远,但在刚刚发掘出来的时候还依稀可见人物面部跟衣服上绘饰的色彩.

在手法上注重传神,构图巧妙,技法灵活、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正原因是如此、秦兵马俑在 的雕塑史上占有不能少的地位。

从已整理出土的一千多个陶俑、陶马来看 - 几乎无一雷同。

秦朝统一六国过后秦国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

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特别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有区别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

数以千计的陶俑、陶马都经过精心彩绘。陶俑的颜面及手、脚面颜色均为粉红色,表现出肌肉的质感。非常是面部的彩绘尤为精彩。

白眼角、黑眼珠,甚至连眼睛的瞳孔也彩绘的活灵活现...陶俑的发髻、胡须跟眉毛均为黑色。总体上色彩显得绚丽而跟谐。

在也陶俑的彩绘还注重色调的对比~个体总体上间均有差异,各式各样色彩的服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陶马也同样有鲜艳而与谐的彩绘,使静态中的陶马形象更为生动。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