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诸葛亮究竟有没有写过《后出师表》
导读:人们头脑中好像有这样一个“常识”:蜀汉政权在刘备亡故后、由诸葛亮主持发动了对曹魏的六次北伐,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疏《前出师表》,次年“二出祁山”前又写上《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提到“鞠躬尽力,死而后己”,它是诸葛亮心迹的表白~以后又演变为一个成语、专门用来赞美那些献身

与民族的伟大“仆人”。诸葛亮真的写过《后出师表》吗?
在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 - 只载有《(前)出师表》,而没有《后出师表》。《后出师表》是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录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的,而《汉晋春秋》中的这篇《后出师表》又是出于三国的《默记》!著名的《昭明文选》~也只选录《(前)出师表》,而不收《后出师表》。由此,有悖于“常识”的见解便出现了:《后出师表》并非诸葛亮所作...
否认诸葛亮写《后出师表》的理由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后出师表》与《前出师表》的立意完全各式各样...《前出师表》说明了诸葛亮对北伐必胜的信心:“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又说:“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 以告先帝之灵!”《后出师表》反而语气沮丧:“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尽管眼前已有街亭一败,但“受任于败军之际 - 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诸葛亮怎会雄心全挫呢?而且 - 如果是诸葛亮自己所写,此文应该畅所欲言~没有必要故意贬低自己。
二、《后出师表》写作的目的不明确。根据历史记载~当时蜀汉并没有人反对北伐~《后出师表》谈到“议者谓为非计”,不符合当时的情况。基本而言诸葛亮根本无需上此表以说服别人.表中又有许多可能起涣散人心作用的话,以诸葛亮的明智,岂能为此!
三、《后出师表》提及的一些事情与史实看得出来不符,人名也有错误.《蜀志·赵云传》说赵云“建兴七年卒”、《后出师表》上于建兴六年十一月,却说:“自臣到汉中 - 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命、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更何况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人 - 均不见史记载 ,显系作伪者故意捏造、以混淆视听...
四、《后出师表》与《前出师表》文辞风格迥然不同。《前出师表》是忠臣志士无意为文、故风格至为高迈。《后出师表》是作伪者有意为文,因而辞意不免庸陋~如“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四句~均一句四字,两句对偶~意思完全雷同,《前出师表》就没有这样的句子!
清代学者黄式之就说:“《前表》悲壮,《后表》衰飒;《前表》意周而辞简,《后表》意窘而辞繁。”
既然认为《后出师表》非诸葛亮自作,那么,伪造者又是谁呢?是...造成的《后出师表》出于张俨的《默记》,一些学者就肯定它是张俨所作。但有人指出张俨对于诸葛亮的将才是估价很高的、对北伐也抱有乐观态度、以为假使诸葛亮寿命长一些 - 北伐是没问题取得胜利的——这同《后出师表》悲观失望的态度全然不同 - 伪作者不说不定是张俨。也有的认为伪作者应是诸葛亮的胞侄诸葛恪...诸葛恪在252年孙权临死时,受命为吴大将军,全权辅佐幼主孙亮。当时孙氏皇族与江南大族的势力很强大 - 诸葛恪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同掌握兵权,就发动对魏的。然而这不过造成举国反对,正如《后出师表》中所说的“议者谓为非计”.于是,诸葛恪一方面“著论以谕众”,另一方面伪制《后出师表》 - 这样就能使自己的伐魏主张得到一个有力的旁证。张俨死于266年,这个伪制品后来被收录进他所撰的《默记》!
坚持《后出师表》是诸葛亮所作的学者 - 针对诸葛格伪造一说提出异议...他们认为 - 由于亲属关系,诸葛恪有机会得到诸葛亮的文字 - 从而《后出师表》还是出于诸葛亮的手笔。诸葛亮究竟有没有写过《后出师表》,还是个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