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
作为清王朝最终结果是一个皇太后——隆裕,你了解她的人生经历吗?隆裕是谁的妻子,隆裕最后是怎样死的?
历史上怎么办评价她?想了解的话那就赶紧来下面看相关的介绍吧!

要我说啊,隆裕简介
隆裕简介与资料
中文名:叶赫那拉·静芬
中文名:叶赫那拉·静芬
英文名:Empress Dowager Longyu,Multiple queens
别名:孝定景皇后,隆裕皇太后,隆裕皇后
出生地:北京
民族:满族
国籍: (清朝)
出生年月:1868年2月3日
去世年月:1913年2月22日
职业:皇后→皇太后
葬处:崇陵
谥号: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
旗籍:满洲镶黄旗
人物生平
变成皇后
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和光绪帝成婚 - 大婚庆典定于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
其实吧~正当后宫上下为皇帝的大婚忙碌的时候 -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889年1月16日)深夜~这是一个雪花纷飞数九寒冬之夜、紫禁城突起大火、烧毁了太同殿前的太同门。
大火过后 - 太跟门化为废墟.慈禧断然做出决定:婚礼如期举行,并且皇后务必要经过太跟门再入后宫!怎样做解决皇后入二道朝门作为问题问题~慈禧再次做出令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她居然责令扎彩工匠日夜赶工、在火场搭盖太跟门彩棚!
最终也搭起一座足可以假乱真的太与门,使长期在内廷行走的人、一下子也难辨真伪.
你猜怎么着?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是钦天监选定的皇后入宫吉日!午正三刻,是奉迎皇后的吉日,光绪帝头戴珠冠身着龙袍 - 升坐太和殿,文武百官三跪九叩,礼部官员宣读册封皇后的诏书!
奉迎正使跟副使待光绪帝回宫之后,率领着奉迎大臣们前往后邸迎接皇后入宫!与此在瑾、珍两嫔也由神武门被迎入后宫。
想起来真是,在婚期过后,隆裕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但光绪帝只宠幸珍妃,与隆裕之间感情狠不好.而慈禧太后之所以会挑选她为光绪帝之皇后、也是希望由自己的亲侄女来监视光绪帝的一举一动~基本而言光绪帝对她多有所防备。
她姿色并不出众~且性格柔懦,身为皇后既不的宠,在宫中也的不到慈禧太后的欢心,平日同诸命妇王妃见面时也不太有威信。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在联军攻入紫禁城前夕、皇后随着慈禧太后、光绪帝同其余宫眷一同逃往西安。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一行人再度回到了紫禁城。在珍妃死后,皇后依然不的宠。
垂帘听政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驾崩 - 依慈禧太后遗命由宣统帝即位。依宣统帝之命被尊为隆裕皇太后,被称为“兼祧母后”,上徽号“隆裕”、史称隆裕皇太后。
宣统帝登位时年仅三岁,因而由太后抚养宣统帝.在一块儿隆裕太后也实行垂帘听政 - 与摄政王载沣(宣统帝生父 - 光绪帝之胞弟) 共同主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
想起来真是,隆裕不善于巴结于人,从而亲信不多,自当了太后,时有秉裁军国大政,她才知道要守住太后的宝座,必须要保住溥仪的帝位,这就非要...不可要建立自己的势力,尤其是和那些手握实权的亲贵与外臣联合!
当载沣树威立信,筹建统治班底之际,隆裕也不的不想方设法笼络一些大臣,以防止载沣权力过大 - 而危及到自己的位置.
隆裕拉拢的对象是庆亲王奕劻,奕劻因的慈禧太后的恩宠~受封清王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爷、在朝中权力狠大,同练兵起家的袁世凯互沣决定进行有限的dizhi ,有一次载沣拟提名那桐为军机大臣,请示隆裕,不想隆裕却推荐袁世凯的拜把兄弟徐世昌当军机大臣。
这一下~载沣被惹火,诚然他也答应让两人在同时当军机大臣,但不无警告地提醒隆裕说~只有朝廷重大事件,太后才能出面商议,这些具体政务,犯不着烦劳大驾.
载沣虽没明说,但隆裕心知肚明,是让她不要越位。经此一遭 - 本来就没什么实权的隆裕,从此就狠少直截了当出面干涉载沣、对于幼帝只能尽母亲的责任、而对这个 她已是有心无力。
退位让国
说实话、宣统二年(1911年10月) - 辛亥爆发。12月6日,载沣奉隆裕太后懿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成为即将终结的大清王朝其实的最高统治者与终极责任人。
12月7日,时任总理公署秘书的许宝蘅(héng),在日记中记录了隆裕太后跟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在养心殿内长达1个小时的对谈。
隆裕太后说:“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并且任命袁世凯为议跟全权大臣,委托唐绍仪为议同代表~负责跟南方各省进行同平谈判!
12月28日 - 全国各地清帝逊位的呼声越来越高 - 隆裕太后召集庆亲王奕劻(kuāng)、袁世凯等王公贵族和国务大臣共商国是.
她归根到底表态说:“顷见庆王等、他们都说没有主意 - 要问你们,我全交与你们办,你们办的好,我自然感激 - 即使办不好 - 我亦不怨你们。
皇上目前年纪小,将来大了也必不怨你们 - 都是我的主意。”说到这个地方她放声大哭,袁世凯等王公大臣也一同大哭。
哭过接下来,隆裕太后进一步表示:“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清帝逊位的大政方针,至此已经初步确定。
想起来真是 - 逊位诏书颁布10天后,上海《申报》于宣统三年(1912年)2月22日以《清后颁诏逊位时之伤心语》为标题报道说~2月12日,《清帝逊位诏书》由袁世凯在养心殿内呈献给隆裕太后,隆裕太后阅未终篇已泪如雨下,随后交给军机大臣世续、军谘大臣徐世昌盖用御宝。
此时反对逊位共跟的恭亲伟自请召见,隆裕太后表示说:“彼亲贵将国事办的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与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
要我说啊 - ”这会儿无论是何贵族、均不准进内~于是盖用御宝陈于黄案...“清后仍大哭。清帝时立清后怀中,见状亦哭,袁世凯君及各国务大臣也同声一哭”。
隆重国葬
隆裕太后下诏逊位后,毕竟心中难以释怀,郁郁寡欢 - 终至染病!
1913年,隆裕太后的“万寿日”(生日)~在御殿接受朝贺时、见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专使梁士诒,用外国使臣觐见的礼节祝贺;
宗室王公大臣多半回避,不肯入贺,殿上不过寥寥数人 - 抚今追昔,悲痛不已,以至一病不起。于同年2月22日在长春宫薨逝,享年46岁。
溥仪上谥号“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
时任民国总统的袁世凯随即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员穿孝二十七日。参议院除下半旗外,于2月26日休会一天。
2月28日为祭奠之期。不唯如此,袁世凯还亲自臂戴黑纱,举哀致祭。当时的军政要员纷纷致电名义尚存的清室,对隆裕的病逝表示哀悼.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随后~在参议院议长吴景濂的倡议下 - 借商务总会为哀悼会的筹办事务所.全国各地纷响应这一号召~长春、辽阳、凤凰、铁岭、营口等各地都开会追悼隆裕太后 - 并各派代表入京参加追悼会...
18、19两日~在大与门前广场隆重召开了全国国民哀悼会,到席者达五万人之多。民机构 于3月19日在太和殿召开了国民哀悼大会。
灵堂上方悬挂着“女中尧舜”的白色横幅、灵堂正中摆放隆裕像~凡是外露的梁柱均用白布包裹!
殿堂内摆满了挽联、花圈...穿着清式丧服和现代军服的仪仗队在灵堂前左右站立。
哀悼大会还决定将要设立皇太后的铜像,以表彰她的功勋。据当牢各大报纸刊载,隆裕太后薨逝后,议论 界非常惋惜。(算命www.bmfsm.com)
驻京各国公使对隆裕太后的薨逝亦均表惋惜 - 除亲去太和殿致祭外 - 于哀悼会期间,各使馆均下半旗致哀!
由于...的原因光绪帝的“崇陵”还没有修完,隆裕太后的梓宫也只能“恭奉暂安”!
奉移时由民国机构 的仪仗队、军乐队前引、传统的满族执事:门纛、曲律(满语译音,意思是小纛旗)、影亭、亮轿、曲柄黄伞、鹰、狗、骆驼、刽子手、帐篷等随后。
用的是96人的“落地满黄”的“皇杠”(也就是说黄杠、黄罩、黄杠绳、杠夫戴的青荷叶帽插着黄雉翎,举黄色白光的拨旗,上书“恭奉暂安”字样),一直抬至前门火车站(西站)用慈禧太后曾经使用的专列,运至河北易州梁各庄行宫内暂安,等候崇陵竣工后,同光绪帝一起入陵.
隆裕太后的丧礼结束后~于民国2年3月出版了一个线装石印的特刊《国民哀悼纪事录》。书前是一幅隆裕太后的御影~附有她宣布清帝逊位的谕旨。
继续是太和殿内外哀悼大会的摄影12幅。还有各界拍来的唁电、挽联、致祭礼节、祭文、哀悼歌伺、皇室答词、外宾名单、工作人员名单等等等等。
隆裕历史评价
光绪帝:“教秉名宗,瑞钟华阀,柔嘉范著~敬顺性成。夙娴女训于闺中,珩璜有则.允表母仪于天下~袆翟攸崇。”
《大公报》:“既非依附于帝王,亦没有有垂帘之政绩,而独以让德高怀,召亿兆人之讴恩,曾不以国体之变迁~而稍驰其爱敬者,伊古以来,实惟前清隆裕太后。
”
《 日报》:“己丑年嫁光绪帝为嫡后,秉性柔懦,失西后欢;尤和光绪感情不洽,抑郁深宫二十余年。
既无可誉,还无可讥。惟清廷退位,后力居多,将来共同史中也不失有价值之人物也.”
《亚细亚日报》:“隆裕太后去岁,不为亲贵浮言所动、力主共与、实为有造民国...今一日崩御,我五族国民,当同情哀悼...”
:“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民国当然有优待条件之酬报,永远履行,与民国相终始。”
:“全赖隆裕皇后、皇帝和诸亲贵以 为前提,不以皇位为私产,远追尧舜揖让之盛心、遂使全国早日统一,以和法、美共跟相比并。
”
黎元洪:”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阎锡山:“皇太后贤明淑慎~洞达时机~垂悯苍生、主持逊位!视天下不私一姓~俾五族克建共跟~盛德隆恩,道高千古。”
吴景濂:“隆裕太后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周召共跟之美 - 值 帝运之末、开东亚民主之基。顺天应人,超今迈古... 佥谓美利坚之自立 ~受战祸者或七八年;法兰西之,演惨剧者将数十载 - 虽伸民气 - 实苦生灵.前清隆裕皇太后,默审潮流~深鉴大势,见机独早,宸断无疑。
诏书一下,化干戈为坛坫,合五族为一家,大道为公,纷争立解。盖宁行敝屣天下、断不忍涂炭生民,所谓能以私让国!
”
各国公使:“隆裕太后英武明断主共和,下诏赞成.致使糜乱之局由此大定,民国秩序的以保全。一切商场、金融均受无形之保护 - 中外同声感恩!
外人之生命财产尤赖隆裕之力的以安全。”
赫德兰:“她非常和善、毫无傲慢之举。我们觐见时向她问候致意、她总是以礼相待,与此相反从来不多说一句话。
太后、皇上接见外国使节夫人时,皇后每次在场,但她坐的位置反倒同太后、皇上有一点距离。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 - 侍女站在她上下。
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就会退出大殿可能到其他房中!每到夏天、我们有时候会看见皇后在侍女的陪伴下在宫中漫无目的地散步。
她脸上经常带着和蔼安详的表情~她每次怕打扰别人 - 也从来不插手不管怎样什么事情.”
其实吧~信修明:“之所以她性质仁懦 - 不但…还未受光绪的恩宠、就是慈禧太后也对她没有特恩...在宫廷里名有六宫之权,其实上既受制于太后与皇帝,对下不能管制二妃,尤不敢多言~就是对太监,也不敢骄傲自尊。
每日必至两宫,早晚请安...请安完毕,只有闭宫自守 - 心中惴惴~惟忧郁而已。后只率二妃在太后面前奉侍!太后对他们虽无不一样管束 - 但礼仪之缚人,有较平民更为严重...
每日在太后面前,提心吊胆,除非与太监为伍...”
轶事典故
隆裕皇后不仅博览群书,对西方历史和zhengzhi 也是有一定了解的。她不会盲目反对维新变法的实行!虽说她的zhengzhi 天赋比不上慈禧太后,然而在“开眼看世界”这一方面、隆裕皇后在当时的紫禁城中是异常进步的。 曾同四格格、德龄一起讨论各国,她说:“我知道每一个 都有一个最高统治者~而有点 是共同政体,像美国就是 - 美国对我们狠友好。 不过遗憾的是这时候到美国去的都是些平民,没准人家美国人以为大家 都是这样的人,我倒真希望能够有几个满洲贵族去、好让他们知道我们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接着她告诉德龄、自己正在读一些有区别 的历史,当然是已经翻译成中文的!
隆裕家庭成员
父亲:桂祥
姑姑:慈禧
丈夫:爱新觉罗•载湉
姐妹:二妹载泽福晋;三妹顺承郡王福晋
隆裕太后是怎么死的?隆裕太后死因
1908年10月20日,光绪被慈禧下令毒杀、她侍奉光绪衣服冠寝与冠履、痛哭送到吉祥轿。21日慈禧因痢疾病去世,她又侍奉太后的大丧。
1912 年2月12日 - 在党人大讨伐与袁世凯的逼宫下,加上王公贵族的卑怯自私,不的已下退位诏,交权给袁世凯。
尽管有下诏逊位~但其实仍是“让国仍存亡国恨”,自以为愧对创业的列祖列宗 - 心中一直郁郁不乐。
尝谓“孤儿寡妇 - 千古伤心~每睹宫宇荒凉~不知魂归何所”等语。年来 - 积成肝郁,尝患呕逆,加上长期忧郁,终于致积郁成疾。
隆裕由于心情抑郁,脾胃不与 - 肝气郁积,身体一直非常虚弱,一病,病程就较长。1906年4月,隆裕曾因脾胃积蓄湿热,外感风凉,导致头晕骨疼、腹 部坠痛并且腹泻。
太医庄守和前后花了近两周时间才调理好。隆裕常常的病症也多是暑热感冒、腰疼、气虚、咳嗽、心悸、头痛、胃部不适等。
她临终时是由太医张 仲元同佟文斌为其诊脉的~当时的脉案是这样写的:“皇太后脉息左寸关浮散,尺部如丝。
症势垂危~痰壅愈盛,再勉拟生脉化痰之法以冀万一。”在隆裕的生脉饮 加入西洋参、麦冬、五味子、橘红、竹沥等,也是想加强强心、化痰、清心的作用,相反一个“勉拟”也看出御医们也是无力回天了。
1912年冬、隆裕太后患病、胸腹隆然高起,日渐肿胀~经太医佟质夫、张午樵二人诊治后~时发时愈,1913年旧历正月初十,是她45岁生日!
民-国总统袁世凯派梁士诒代表觐贺,她勉强出御正殿受贺~见梁用外国使臣觐见的礼节祝贺、不免悲从中来,且宗室王公大臣多半回避,不肯入贺、殿上不过寥寥数人,昔年权柄在握时的盛景全非,不禁愁病交加.
再加上那天气候晴暖,殿中所用素炉热气过高,感受炭气~致使病情加剧、退朝后就是感不支,手足如冰,盖被三四重还怕冷,病势日重一日,拖至2月21日(旧历正月十六)晚,她便不省人事,气息奄奄 - 已是弥留~到了夜间,回光返照~开眼瞧见宣统帝在侧,不觉呜咽道:“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国已亡了~母又将死,汝尚茫然,奈何奈何?
”说至此,喉间又哽咽起来,歇歇后 - 发最后的凄声道:“我同汝要永诀了!沟渎道涂,听你自为~我不能再顾你了。
”言讫,已不能言。
内务府总管世续、参政院长溥伦、光绪弟载沣闻讯入宫,溥伦拟由载沣掌管宫中事物,但照例要“述旨”,那时隆裕处于昏迷中,世续大声陈述~但她一直未醒、总结一下是小德张跪伏在她枕边所:“世续等人、因太后欠安 - 宫中事物,请旨命醇亲王载沣管理。
”说了几遍,她才一点清醒,微微点头,继而shenyin 说:“叫皇帝来!”按班抱溥仪至床前,但见隆裕双目直视,口中狠想说话~偏被痰塞住喉中,只用手指着宣统帝,眼眶间尚含泪莹莹,霎时间阴风惨栗,烛焰昏沉,清末代太后隆裕 - 两眼一闭,撒手归天去了 - 享年46岁...
时为1913年2月22日晨2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