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十二妃各是谁
对于清王朝中、妃子无数,而最具代表性的有十二位 - 而你知道有各是谁吗?!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宫十二妃各是谁?每一个人的人物轶事各是何事呢?
想了解的话那就赶紧来下面看吧!

清宫十二妃各是谁
一、大妃阿巴亥
12岁出嫁:zhengzhi 交易的筹码
清太祖努尔哈赤虽然创建了后金政权,登上了汗位、却并未建立后妃制度,“但循国俗”称福晋(前期多称福金 - 意同)。
当时正妻称大福晋,妾称小福晋,后世书籍中称大妃或皇后。本章所介绍的大妃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第四任大妃、是英亲王阿济格、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的生母。
在她37年的人生旅途中,坎坷多难,颇具传奇色彩.
其实吧,阿巴亥是女真乌喇部首领满泰的女儿,布占泰的侄女 - 生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万历二十一年(1593)、叶赫、乌喇等九部联合jingong 建州~最后被努尔哈赤打得大败,九部全元气大伤... 阿巴亥作为一名柔弱女人,12岁时就作为一个zhengzhi 交易的筹码,嫁到异国他乡,成了43岁的努尔哈赤的一个小妾。
在美女众多、管制极严的汗宫中 - 孤身无助的十几岁的阿巴亥惟一的出路就是靠自己的美貌和逢迎,千方百计地取悦夫君,获得怜悯和宠爱!
她既没有害人之心,也没有乱国之迹。当她得知丈夫有意在其百年后将自己与孩子托付给大贝勒时,她送食品、暗送秋波讨好大贝勒 - 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她拿财物赠给努尔哈赤部下的一些官员、将领的妻女~赠给附近村里的一些百姓、这对于收买人心~树立努尔哈赤的威望、团结官民拥护努尔哈赤的统一大业、很有益处,这表明阿巴亥相当有zhengzhi 见地,是帮助夫君成就大业的一种佳行,本应受到称赞、却成了罪状。 说实话,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生育了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后来都成了清初的著名将领~屡立战功!阿巴亥何其无辜,在30多年的人生旅途中,始终生活在zhengzhi 斗争的漩涡中,多次作为zhengzhi 斗争的牺牲品,最后竟被逼迫殉死。
更有甚者死后不得安宁,依然不公正待遇与伤害。
二、说不尽的孝庄文皇后
在遵化清东陵,有座陵寝像一只孤雁,被建在了陵区界墙——风水墙除了、陵区总大门大红门的旁边...
这就是昭西陵,是孝庄文皇后的陵寝!孝庄文皇后就是清朝历史上有名的庄妃,她是皇太极的爱妃、少年天子顺治帝福临的生母,康熙大帝玄烨的祖母~她跟清初三位皇帝都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
清制,皇后陵没有自己的自立 名称,而是根据其夫陵名来命名的。陵名首座个字用其夫陵名的首座个字,第二个字根据皇后陵位于夫君陵的相对方位而定!
清代陵寝都坐北朝南,皇后陵只能建在皇帝陵的东面或西面。孝庄文皇后的陵叫昭西陵,表明与远在盛京(今沈阳)的昭陵为一个体系。
昭陵就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寝。原因是孝庄文皇后的陵寝在昭陵之西 - 致使称为“昭西陵”。
这样就出现了问题.按照满族旧俗,孝庄文皇后崩逝后理应奉安盛京的昭陵,跟太宗皇帝合葬。然而实际是~她不仅没有葬到昭陵,而且远隔千里、甚至也没有葬进清东陵 - 就这样孤零零的给人一种无可归属的印象!
以孝庄文皇后名望如此之大,身份如此之高、她的陵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令人费解的现象?其中有什么东西隐情?
按照史书的说法~孝庄文皇后崩逝前曾经表示 - 不想惊动太宗皇帝的亡灵、在也又舍不得儿孙们~所以坚持不要奉安盛京,而要在孝陵与子孙为伴...
但人们并不肯轻信史书上的记载,认为那是“为尊者讳”~于是拿出一段“太后下嫁”的公案来解释孝庄文皇后的陵寝之谜。
据说皇太极崩逝后,正值盛年的庄妃(此时已是太后了)或是因为孤枕难耐、或是为了保住儿子顺治的皇位,屈尊下嫁摄政王多尔衮!
在当时,寡妇再嫁即使发生在普通百姓家,也会普遭非议、更何况发生在皇家?为此~清朝皇室便将她的陵寝摒出陵区外面、建在陵区大门外一旁、让她千秋万代为子孙看守陵门~充当警卫,以示惩处。
孝庄文皇后的陵叫昭西陵,说明仍和昭陵是一个体系,也就是说,她这个皇后依旧从属于太宗皇帝.那么这座陵寝为什么不葬进清东陵陵区之内,而正好被搁置在大门之外呢?
这也不难分析。清东陵以顺治帝福临的孝陵为主陵。孝陵位于昌瑞山主峰南麓、是陵区内至高无上的尊贵之位。清东陵与关外的昭陵是不同的体系,绝不能混淆。
如果将昭西陵建在清东陵风水墙内、不仅打乱了两个体系,而且将昭西陵建在无论什么一处,都卑于其子的孝陵,有悖于理法。
这样将昭西陵建在陵区之外、就既明确了两个体系的界限 - 又满足了孝庄文皇后死后同子孙为伴的遗愿。
孝庄文皇后一生历经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历四帝~她的名字跟清初许多重大的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成为处于特殊历史时期、特殊zhengzhi 地位的女性~孝庄文皇后既具雄才大略、挽狂澜于既倒的zhengzhi 家气魄,又淡泊名利、仁慈护下、黜奢崇俭,一心一意抚育子孙成材。 她是 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
三、身后遭冷遇的董鄂妃
董小宛~历史上确有其人,名白、字青莲、生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秦淮名妓。崇祯十五年(1642)~19岁的董小宛从良、嫁给了比她大14岁的著名的“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冒襄)之一的冒襄为妾!
说真的~二人感情真挚,相敬如宾。战乱中 - 夫妻二人颠沛流离,相依为命达9年之久。董小宛终因劳瘁过度、于顺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日病死,时年28岁、葬于如皋昌氏的影梅庵。
顺治帝幼年即位,母亲孝庄文皇后对他管教极严,加之朝廷大权长期由叔叔多尔衮掌管、形成了暴躁、猜忌的性格!
孝庄文皇后出于zhengzhi 顺治皇帝册立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诏书上的考虑,将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立为皇后。
这位小皇后从小娇生惯养,尖酸刻薄 - 并不能体谅顺治帝的苦衷,时不时与顺治帝发生口角,小两口的感情并不跟谐!
顺治帝觉得事事全不顺心,内心很是苦闷。清初有命妇轮番入侍后妃的制度 - 董鄂氏时不时到后宫入侍,这便给顺治帝与董鄂氏的相识相恋提供了机会。
董鄂氏的美貌与才情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而董鄂氏的丈夫常年出兵打仗,闺中寂寞 - 也对顺治帝产生了好感.
两个情谊相投的人迅速坠入了情网。《汤若望传》中有一段汤若望的回忆: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由此可见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
这位军人于是乃怨愤致死~可能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 - 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千六百六十年产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
换个角度数星期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很快亦薨逝.皇帝陡为哀痛所致,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
传说也罢、猜想也好 - 最后归于一致的认识就是 - 这位董鄂氏姿容绝代,才华出众 - 在佳丽三千的后宫中赢得了顺治帝专一的爱情~并至死不渝。
那么,这个董鄂氏到底是何许人~她有着怎样的魅力,能赢得顺治帝的倾心相爱?
后人论及董鄂妃时、多强调她倾国倾城之貌。从《行状》看来~顺治帝更看重的是她善良、高洁的品行。皇家后宫美女如云,而性情相投、知情识趣的知己则可遇不可求。
顺治帝与董鄂妃幸运地遇到了对方 - 然而天妒红颜,董鄂妃青春妙龄不幸逝去,徒留多情的顺治帝苦苦追忆、不胜唏嘘。
四、最享福的皇后——孝圣皇后
在清王朝各代皇帝众多的后妃队伍中~雍正帝的熹贵妃、乾隆帝之生母孝圣皇后,可以说是比较特别的一个!其本人资质平庸、没有出众的才华,姿色更是一般,本得像其他大多数后妃一样,默默无闻,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由于乾隆皇帝身世轶闻甚多,连带着他的母亲孝圣皇后,太意外了也成了被猜测与关注的对象。
是乾隆帝的生母吗
乾隆的生母~清廷编纂的官书跟清宫档案均记载为孝圣皇后 - 钮祜禄氏,四品典仪凌柱之女。但在野史同某些私人笔记中,关于乾隆帝的生母则有多种说法.
陈世倌的夫人说。雍亲王福晋与浙江海宁大学士陈世倌的夫人在一起生了孩子,前者生的是女孩,后者生的是男孩!
雍亲王借口要看陈家的孩子、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暗中调了包。雍亲王福晋生的变成了男孩,即后来的乾隆帝。
遂有后来乾隆帝六下江南到海宁探望父母之举。
五、节俭爱夫的名后——孝贤皇后
其实吧,乾隆帝是清朝历史上拥有后妃最多的皇帝之一,他与这些后妃之间的情感纠葛 - 成了后世一些流言家、小说家、戏曲家感兴趣的题材,他们极尽演绎编撰之能事,将他塑造成一个处处留情的风流天子形象。
真实的乾隆皇帝是否真是如此多情好色,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的嫡皇后孝贤皇后赢得了他一生一世的爱与敬,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人情薄如纸、动辄得罪的皇宫大内~孝贤皇后具备什么样的才德,竟能赢得后妃众多的乾隆帝的真挚情感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大清历史上有名的贤后吧.
名门淑女~中宫贤后
孝贤皇后 - 富察氏,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二月二十二日,满洲镶黄旗。满洲镶黄旗为上三旗中的首旗、由皇帝亲统 - 地位很高 - 在清代皇后中,真正出身于满洲镶黄旗的并不多.
孝贤皇后不光旗籍高~还有出身于名门宦家,世代簪缨...富察氏为满洲八大姓之一,从太祖到世宗时期,富察氏家族人才济济,名臣辈出、为大清多建功勋.
想起来真是,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她的祖先旺吉努就率族众归附了后金,在统一东北、创建帝国的多年征战中,屡建战功。她的曾祖父哈什屯在太宗朝以军功官至礼部副理事官,至顺治年间,累官至内大臣,加太子太保。
她的祖父米思翰在康熙年间任议政大臣~当过7年的户部尚书~掌管 的财政大权 - 过去大力支持康熙帝的撤藩政策,深受康熙帝的器重!
哈什屯跟米思翰均于乾隆十三年(1748)五月被追赠为一等承恩公。孝贤皇后的父亲保是米思翰的第四子,官至察哈尔总管!
她的伯父马齐在康、雍、乾三朝任保和殿大学士达23年之久、时间之长 - 在有清一代是罕见的.她的另一位伯父马武任过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官居一品,位极人臣,多年报效朝廷~深受皇帝的倚重。
孝贤皇后出身于这样一个累世 的家庭,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正统教育~娴于礼法,深明大义~并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 加之天生的端庄文静、可说是一位标准的名门淑女、大家闺秀。
在雍正五年(1727)的一次选秀女中 - 16岁的富察氏一眼就被雍正帝选中。雍正帝决定将这位名门之女指配给早已秘定为皇储的皇四子弘历为嫡福晋!
雍正帝以其独有的犀利眼光好像已经看出了这位端庄秀美文静的少女 - 具备当上大清一代贤后的素质。这年的七月十八日,雍正帝在紫禁城西二所(弘历即位后改名为重华宫)为皇四子弘历和富察氏举行了隆重的结婚典礼...
婚后、这对小夫妻相敬如宾,感情笃挚、非常恩爱...乾隆帝即位后,立她为中宫皇后~于乾隆二年(1737)十二月初四日举行了册立礼.
六、“死无葬身之地”的皇后——乌喇那拉氏
从侧福晋到皇后
乌喇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佐领那尔布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二月初十日,后妃常袍
比弘历小7岁。雍正年间,她被选中秀女,雍正帝将她指配给弘历做侧福晋。弘历即位后刚一个月,便于雍正十三年(1735)九月二十四日将她封为娴妃。
乾隆十年(1745)正月二十三日,晋封为娴贵妃。
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十一日,弘历的嫡皇后孝贤皇后病逝,中宫皇后的位子出现空缺。当时、弘历38岁,正值中年!
皇太后对于后宫无皇后之事格外关心,亲自为弘历选定娴贵妃乌喇那拉氏为继后。为这件事,特地给弘历降下一道懿旨:
皇后母仪天下,犹天地之相成、日月之继照...皇帝春秋鼎盛,内治需人!娴贵妃那拉氏,系皇考向日所赐侧室妃,人还端庄惠下。
应效法成规 - 即以娴贵妃那拉氏继体坤宁、予心乃慰。意思是皇帝心有不忍,同样应于皇帝四十岁大庆之先,时已过二十七月矣,举行吉礼,佳儿佳妇,行礼慈宁 - 始惬于怀也。
皇太后的旨意,弘历不能违背,但在孝贤皇后死后很快就急忙册立新的皇后,又于心不忍。于是弘历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先将娴贵妃晋升为皇贵妃,代行皇后之职,管理后宫事务~称“摄六宫事”,等过了27个月的孝贤皇后丧期后,再举行册立皇后礼。
乾隆十四年(1749)四月五日,正式册立乌喇那拉氏为摄六宫事的皇贵妃.乾隆十五年(1750)八月初二日,举行了册立皇后之礼!
从此、乌喇那拉氏登上了皇后宝座,这年她33岁。
七、扑朔迷离的香妃
乾隆皇帝和“香妃”
“香妃”之名的广泛流传是在清王朝灭亡以后。1914年、故宫古物陈列所从沈阳故宫跟承德避暑山庄调来一批文物搞展览 - 其中有一幅年轻女子的戎妆像.
在该画像下面的说明文字中,明确指出:“香妃者 - 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 - 国人号之曰香妃。
”从此以后,香妃之名大震!
由上述记载咱们有机会得到两个信息:首座,香妃是回族;第二,香妃之得名跟生来就“体有异香”有关...
你猜怎么着?人真的可以“不假熏沐”就“体有异香”吗?!根据人的生理特征,每一个人通过汗腺、皮脂腺,都会分泌出一些气味来、人的五脏六腑内的气味通过人的一些也会排出来,近乎一人一味,有的气味浓,有的清淡些。
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属于这种气味?我们不得而知。一些爱美、生活讲究的女子~常洗一种“花草浴”或“奶浴”。
还有一些女人喜欢搽抹一些具有不一般香气的高级脂粉之类。浴后、搽后~身体自然会散发出引人注意的、沁人心脾的香味来.
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来自化妆品或者浴液的气味?这对各位而言同样是个难解之谜。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 - 反过来,说香妃之得名源于“体有异香”,也可能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解释~也不能排除由于...的原因香妃长得太美、秀色可餐、故美其名曰“香妃”这种可能性。
为什么叫香妃~说法很多,至今尚无定论。
近日吴生丰培贻一容妃园寝神像,问其所从得?则云有太仓陆夫人藏。此夫人为陆文慎宝忠之子妇~徐相国郙之女,于民国二三年间至东陵,瞻仰各陵寝!
至一处,守者谓就是香妃冢,据标题则容妃园寝也。凡陵寝、园寝享殿都有遗像,一大一小.小者遇有祭祀即张之...
大者年仅张设一次。陆夫人以香妃之传说甚厖杂,亲至其园寝,始知流言之非实。请于守者,以摄影法摄容妃像以归...
所摄原来是其小者,大像封局,未得见也。
八、大智若愚的慈安皇太后
慈安皇太后,俗称东太后,简称慈安 - 死后谥为孝贞显皇后...
那么历史上的慈安太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各位还要从头说起。
走上政坛:两个女人一台戏
日常朝政中的表现。有记载 ,慈安“和与孝钦后(慈禧)垂帘听政,首简恭王入军机处.时国人称孝贞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
孝钦优于才~而判阅奏章 - 裁决庶务~以及召对臣工,咨访利弊,悉中款会”。这段话是什么东西意思呢?!
就是说,时人对慈安与慈禧的评价是各有所长,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
一些日常的事务由慈禧处置,但每遇朝政大事、还是要由慈安太后最终结果是决定。慈安太后的理政之才主要表现在:
想起来真是 - 一、重用能臣,“同治中兴”!慈安与慈禧密切配合,发挥己长 - 励精图治 - 在朝内重用奕、奕、文祥、倭仁等重臣,外用一批优秀的汉族将领,如曾国藩、左宗棠、 等,让同治年间出现了“中兴之象”.
1914年出版的《清朝全史》记载:“同治改元之初、即知曾文正公之贤、授为两江总督。文正感其知遇~尽心谋国!
而东宫(指慈安——笔者)则自军政、吏治、黜陟、赏罚、无不咨询文正而用其言。”于是当时遂有“至军国大计所关,还有用人之尤重大者,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之说。
二、诛杀安德海~朝野称快...清朝制度:太监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监 - 他依仗慈禧的宠信,胡作非为,肆无忌惮.
朝中大臣,甚至连同治帝都恨他入骨。同治八年(1869)八月 - 安德海请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衣,获得许可。
但他不知收敛,一路招摇,途经山东境内时,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丁宝桢迅速将此事上奏朝廷.慈禧有意袒护、慈安“立命诛之”!
末了安德海被就地正法。是...造成的慈安的力主其间,安德海才得以伏法、当时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三、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已经17岁了,到了立后成婚的年龄。慈安看中了淑静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而慈禧则看中了年轻俏丽、姿性敏慧的凤秀之女富察氏。
两人各执己见,末了决定由同治帝自己决定!于是同治帝采纳了慈安的意见,同意立阿鲁特氏为皇后。此事说明了慈安在宫中、在同治帝心中的崇高地位与影响力...
由上可见,慈安皇太后不仅有德~而且有才~小事不拘,在大事上决不糊涂。慈安的存在对慈禧是有着很的震慑作用的...
要我说啊~天不假年,光绪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戌时,慈安崩逝于钟粹宫,终年45岁。慈安之死、事先没有什么东西明摆着征兆 - 三月初九日、慈安身体稍感不适,第二天晚上就死了。
慈安对自己病情发展如此之快也感到意外,她说:“本月初九日、偶染微病,皇帝侍药问安、祈予速痊。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不意初十日病势陡重 - 延至戌时 - 神思渐散,遂至弥留。”同治帝对慈安的猝然而逝 - 也深为不解:“初九日,慈躬偶尔违与 - 当进汤药调治 - 以为即可就安...
不意初十日病情陡重~痰涌气塞,遂至大渐~遽于戌时仙驭升遐!”
九、无冕女皇——慈禧
对于慈禧这样一位如此举足轻重~又引来如此多争议的人物来说 - 很难作出服众的评论...有人认为她是一个“浅薄无德的妇人、握定 命运达四十余年”~有人认为“西太后原是一个阴险狠毒,狐狸其貌而虎狼其心的泼妇人”,也有人认为“观于在太后以前还有它的在同时代的人物、证以 百姓之公论、则太后并非一残暴之君”。
她是一个权力痴迷者、在权利纷争中果断冷酷;她是一个严厉的母亲 - 对儿子、媳妇单从个人好恶、一己之私出发,完全没有温情 - 残酷地逼死了两个儿媳妇;
她是一个没有zhengzhi 眼光的太后,在世界大势面前缺乏应对智慧,反应迟钝~在列强面前一味妥协退让、将 跟人民推入深渊; 她是一个奢侈腐化的人,为了个人享乐,没问题将 命运、人民困苦抛诸脑后……她的身上承载了太多的骂名 - 甚至掩盖了本应被注意到的一些优点。 一、重用曾国藩、左宗棠、 等能臣,励精图治 - 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慈禧垂帘听政初始、面对的是咸丰皇帝留下的内外交困、国库空虚、吏治败坏的烂摊子。 慈禧跟慈安与衷共济,励精图治~虚怀纳谏,整顿纲纪、重用曾国藩、左宗棠、 、奕、文详等一批贤能大臣。 经过几年的努力,内乱消平,外事相对无 烦、 出现相对稳定时期,也就是说所谓的“同治中兴”! 二、支持左宗棠收复xinjiang .在如何对待xinjiang 被阿古柏侵略的问题上,当时朝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是放弃xinjiang - 以 为代表...另一种意见是收复xinjiang ,以左宗棠为代表... 不瞒你说、两种意见相持不下,最后要强调的是慈禧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派左宗棠率军进疆 - 利用两年的时间收复了xinjiang 失地~于是就能使 领土保持了完整~也打击了沙俄的侵略跟扩张。
这件事~即使首功记在左宗棠身上,但也与慈禧的正确决策有不绕弯子关系。
三、在她统治 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牢牢地控制着 的局面~掌握着最高统治权, 没有出现地方割据的fenlie 局面。
四、破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二十三日,慈禧发布懿旨:
我朝深仁厚泽,沦浃寰区。满汉臣民 - 朝廷从无歧视!惟旧例不通婚姻,原因入关之初,风俗、语言或多未喻、是以著为禁令。
今则风同道一、已历二百余年~自应俯顺人情~开除此禁。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毋庸拘泥。至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跟。
说实话 - 嗣后搢绅之家,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积习!断不准官吏胥役藉词禁令 - 扰累民间。如遇选秀女年份 - 仍由八旗挑取 - 不得采及汉人,免蹈前明弊政,以示限制 - 而恤下情。
将此通谕知之.
十、备受婆母的皇后——孝哲皇后
有人统计,从顺治三年(1646)到光绪三十年(1904)的258年中、朝廷共举行过科举殿试112科,取中状元114名(有的书说113科,状元113名)。
你猜怎么着?!在这114名状元中,唯有一名状元的女儿有幸坐着凤舆,堂堂正正地进入大清门,穿过天安门、端门、午门 - 抬进了坤宁宫,与大清入关后第八帝同治帝喜结良缘,成了母仪天下的中宫皇后...
这位状元就是大清“立国二百数十年、满、蒙人试汉文”惟一获得状元桂冠的蒙古状元崇绮。
这位状元的女儿就是后来被谥为“孝哲毅皇后”的阿鲁特氏。
阿鲁特氏生于咸丰四年(1854)七月初一日辰时 - 比同治帝大2岁...其父崇绮端雅,工诗善画,多才多艺,文化造诣极高。
孝哲皇后出生于这样的文化家庭 - 受父亲的教导跟熏陶、文化修养也很高。有记载 ,孝哲皇后“幼时也就是说淑静端慧,崇公每自课之,读书十行俱下!
容德甚茂 - 一时满洲、蒙古各族,皆知选婚时必正位中宫”。她受父亲的影响,字也写得很漂亮,特别是是能用左手写大字,备受时人称赞。
十一、清廷入关后,历经10帝,然而最后一位皇后却是第九帝光绪的孝定皇后叶赫那拉氏。
这是因为第十帝宣统帝只在皇帝宝座上坐了3年就退位了、当时只有6岁 - 还未大婚立后。所以孝定皇后就成了清朝的,也是 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皇后。
孝定皇后叶赫那拉氏,史书和清宫档案中都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唯有…才能德龄在《瀛台泣血记》中说她叫“静芬”。
孝定皇后生于同治七年(1868)正月初十日 - 比光绪帝大3岁。其父桂祥当时任副都统,是慈禧的胞弟 - 孝定皇后是慈禧的娘家侄女。
光绪十四年(1888) - 18岁的光绪帝载湉已经是一位风度翩翩的青年了。顺治帝14岁大婚 - 雍正帝成婚不晚于14岁,嘉庆帝和同治帝均为17岁成婚。
要我说啊~慈禧对以前清帝的成婚年龄是十分清楚的、那为什么光绪帝到18岁了还不给他成婚呢?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光绪帝一旦成婚就意味着成年、成年了就要亲政,自己就得“归政”交权!
这对嗜权如命的慈禧来说~比失去什么都难受...精力旺盛、权欲极强的慈禧不甘心就此隐居幕后~退出权力舞台,她要为自己提前作好安排,好即使光绪亲政,自己也还能实际操纵大清朝的政权...
十二、最具叛逆性格的一代名妃——珍妃
瑾妃生于同治十三年(1874)八月十五日,珍妃生于光绪二年(1876)二月初三日!光绪十四年(1888)参选秀女时、瑾妃15岁,珍妃13岁,都已是妙龄少女。
珍妃白皙无瑕 - 五官清秀俊美、更何况聪明伶俐,性格开朗!瑾妃稍逊于其妹,但也称得上美人。这次参选秀女 - 对她们姐妹来说,是人生悲剧的开始。
叛逆性格,真挚爱情
珍妃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猎奇心强。她对皇宫中的繁文缛节、呆板的生活方式十分厌恶,尤其对宫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极为反感...
她喜欢新生事物,喜欢过无拘无束的潇洒生活!珍妃的性格,有先天因素的影响 - 也与她的成长环境有关。她幼时曾长期生活在任广州将军的伯父长善府中...
广州是五口通商的最主要口岸城市,开放最早、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接触最早最多 - 受影响也最大,思想较内地开后妃便袍放许多...
加之长善本人广交名人雅士,其中多具备先进思想的著名人物~这些都对珍妃的思想同个性形成产生了巨大效应。他的两位长兄志锐、志钧也都是思想有点开明的人物,她的母亲也很开通,整个家庭对她的熏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这种性格,在规矩多多、礼法森严的皇宫大内显得尤其明显和另类。珍妃的许多行为与宫廷礼法对后妃的稍微格格不入。
升迁坎坷,冤死井中
光绪皇帝对珍嫔的“热”更反衬出对皇后的“冷”,这是皇后和慈禧太后都难以容忍的。
她们会利用一切机会发泄她们的仇视...
庚子七月十九日 - 联军入京(此日期有误~但他讲是联军入京那天,表明是二十日——笔者注)~崔玉贵率快枪队四十人守蹈同门,予亦率四十人守乐寿堂。
时甫过午,予在后门休息,突觇慈禧后自内出,身后并无人随侍,私揣将赴颐跟轩,遂趋前扶持。乃至乐寿堂后,后竟循西廊行、予颇惊愕 - 启曰:“老佛爷何处去?
”曰:“汝勿须问,随予行可也。”和抵角门转弯处,遽曰:“汝可在颐与轩廊上守候~如有人窥视~枪击勿恤.
”予方骇异间,崔玉贵来,扶后出角门西去 - 窃意将或殉难也,然亦未敢启问。少顷、闻珍妃至,请安毕,并祝老祖宗吉祥。
后曰:“现在还成话么,义和拳捣乱~洋人进京、怎么办呢?”继语音渐微~哝哝莫辨,忽闻大声曰:“各位娘儿们跳井吧!
”妃哭求恩典~且云未犯重大罪名。后曰:“不管有无罪名 - 难道留咱们遭洋人毒手么?!
你先下去,我也下去!”妃叩首哀恳...旋闻后呼玉贵...贵谓妃曰:“请主儿遵旨吧!”妃曰:“汝何亦逼我耶!
”贵曰:“主儿下去,我还下去呢!”妃怒曰:“汝不配!”予聆至此 - 已木立神痴、不知所措。
忽闻后疾呼曰:“把她扔下去吧!”遂有挣扭之声 - 继而砰然一响,想妃已坠井矣...斯时光绪帝居养心殿,尚未之知也。
唐冠卿虽未在场,但亲眼见到了慈禧、崔玉贵,亲耳听到了三人当时的对话同珍妃落井的声音 - 所言应该无误.
一位伺候过慈禧的何姓老宫女曾对这一事件做了如下回忆:
逃跑是光绪二十六年,就是庚子年的七月二十一日!头一天的下午~老太后在乐寿堂屋里睡午觉...我跟往常一样~陪伴在寝宫里,背靠西墙~坐在砖地上 - 面对着门口。
这是侍寝的规矩.突然~老太后坐起来了,撩开帐子。平常撩帐子的事是侍女干的。今天很意外,吓了我一跳。老太后匆匆洗完脸 - 一声没吩咐,竟自己走出了乐寿堂。
各位跟随老太后走到西廊子中间,老太后说:“你们不用伺候。”这是老太后午睡醒来的首座句话!
我们眼看着老太后自个儿往北走,进了颐与轩。大约有半个多时辰,老太后从颐同轩出来,铁青着脸皮,一句话也不说...
各位是在廊子上迎老太后回来的。晚上便有人偷偷地传说 - 老太后赐死珍妃,让人把珍妃推到井里了。各位更不能多说一句话!
这位何姓宫女所讲,同唐冠卿所讲完全吻合。这位何姓宫女还说~民国初年,崔玉贵曾到她家串门,亲口讲了处死珍妃的经过~与唐冠卿所讲也基本一样。
这表明唐冠卿所讲的珍妃遇害的情节是真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