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待渡山的由来

时间:2015-04-22 14:31:04     编辑:ky01
20

很多人都不知道甲子待渡山是什么来的、为此下面就来为您大家详细的讲解下甲子待渡山的具体由来吧!希望能够帮到您!

甲子待渡山的由来

这事儿说来话长 -

甲子待渡山的由来

你猜怎么着?甲子待渡山的历史由来

待渡山亦称大胆山,在陆丰县甲子镇东隅瀛江岸边。山上有一座高二层泥(三合土)塔~上书“甲秀楼”三字,建于明代.塔呈六角形、葫芦盖顶,塔尖笔指蓝天,造形独特、六十八级石阶沿山道盘旋而上~特别壮观。登高远眺、海天一色 - 归帆点点 - 景色迷人。山的东麓崖石上,有“登瀛”两字的摩崖石刻,为南宋邑人范良臣所题、每字面积约米二见方,经历七百余年未损分毫...

相传南宋宋都临安失陷 - 元军追逼...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宋帝赵昰与其弟曷在抗元英雄张世杰、陆秀夫等护送下、从福建沿海退到甲子,驻跸此山 - 意欲待渡东进跟会师,得到邑人范良臣进食犒军,渔翁郑复率义兵御敌。帝惊魂稍定,胆量大增,因以待渡得名“待渡山”。后郑复全家和元兵在血战中为国捐躯、群众为纪念郑复等渔民义士以身殉国壮举与宋帝受范良臣进食之事,便在待渡山建了甲秀楼与进食亭.亭于 期间遭毁.甲秀楼在 人民机构 曾几次拨款修葺,因而保存较好。历来为甲子港渔船航行标志,是县文物保护单位。

(表示:关于待渡山的传说、民间一直认为是宋帝品为元兵追逼至甲子,但和史书上的记载有出入,据乾隆十年的《陆丰县志》记载:  “宋端宗景炎元年冬十二月帝幸惠州次于甲子门.

”经查对《辞海》“ 历史纪元表”: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为宋端宗赵昰,宋帝赵昺于1278年即位 - 年号为祥兴.

可见,为元兵追逼至甲子的是宋帝昰,而赵昺反而尚未称帝,于是那时候的有关传说有误、现作校正.)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