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节日习俗

时间:2015-03-16 13:59:47     编辑:ky01
20

清明节节日的起源跟演变都是怎样的 - 关于清明节节日习俗有哪一些又有哪一些?下面就让各位一起来了解下吧,希望可以帮到您!

 清明节节日习俗 清明节节日习俗

清明节节日的起源同演变

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恐怕难以相信 - 各位的祖辈没料到过去在隆冬季节几天、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里禁止用火~以吃冷食度日。

两汉之际的桓谭在其《新论》一书中有记载:“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

”那段禁止用火只吃冷食的日子,就是寒食节。关于介子推和重耳的传说就是民众对寒食节起源的一种解释。

唐朝是一个至今都令 人为之自豪的朝代 - 统一,zhengzhi 清明 - 物阜民丰,社会相对安定~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人性得到较自由的发挥和张扬,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大唐气象!

在这种大背景下、唐人在寒食节从事一系列特征鲜明、格调突出的节俗活动,于是就能将寒食节过成唐朝最引人注目的节日之一!

实际上早在初唐时期~寒食节就已经风靡全国,不仅“普天皆灭焰~匝的尽藏烟” - 寒食上墓也已经蔚然成风,斗鸡等活动更在初唐时期成了民间流行。

寒食节的盛行对于清明节兴起的举足轻重意义 - 在于它很扎眼了清明节气日的重要性,并使其作为寒食节的组成部分。

“改火”过去是世界范围内常见流行的一项非常古老的习俗,在我国也是古已有之。到了唐朝,改火之制复兴。

时人普遍的做法是、寒食节来临时将正用的火熄灭~到清明日在取得新火。在改火活动中,清明日由于是取得新火的时间而越发从常日里突显出来~这自然有助于清明日的自立 成节。

寒食节的墓祭习俗在初唐时期已在民间盛行,并在唐玄宗时被编入《大唐开元礼》,成了 礼制的一部分。而至少在中唐时期、墓祭时给死者送纸钱就已蔚然成风、故而著名诗人张籍才有“寒食家家送纸钱”的诗句...

由于...的原因寒食节期间禁火的,纸钱不能烧而只能抛撒或压于坟顶或挂于某处。这种对纸钱的处理方式有一定的缺陷。

正如王建在他的《寒食行》里所说:“三日无火烧纸钱~ 纸钱那得到黄泉?!”唐人大概更乐意选择在能够用火的清明日上坟祭扫,这使得清明的的位变得更加关键。

唐朝以前的凡是朝代,还没有哪一个能够像它那样安排人们在繁多的节日里休闲放假、更没有一个朝代会在寒食清明节放假,且假期的长度甚至与最为首要的节日——元正一样。

在唐朝,上坟扫墓、改火、治蚕室、斗鸡、蹴鞠、拔河、秋千、宴饮、踏青、插柳等、都已成了清明日的习俗活动...

宋朝的清明节俗基本沿袭了唐朝~依旧上坟、改火,皇帝也有将新火赐予大臣之举 - 而且也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十分热闹...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描绘了汴梁和汴河 的风俗景象,至于该图描绘的是否为清明时节,学界还是现实争议!

元朝以迄明清,唐宋时期相当盛行的清明节皇帝赐大臣新火的举动没有了~只是上坟扫墓之风并未稍减。踏青出游、荡秋千、放风筝、插柳也活跃在时人的节日生活中。

不瞒你说,到 建立时 - 在清明节的发展史上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它曾在1915年被规定为植树节。到1928年时~植树节被改在先生逝世纪念日(3月12日)~清明节作为植树节的历史就此终止、但仍有一些的方保留了清明植树的做法。

清明节节日习俗有什么

1、【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 - 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从前、清明节时,人家不分贵贱,总要为逝去的先人上坟扫墓...扫墓时间并不局限于清明这一天,各的情况有所差异。

扫墓时,首先要剪除坟丘上全部的杂草,修理陵墓周围,然后往坟丘上添上一些新土培护,在烧纸钱香烛、供奉酒肉饭菜,燃放鞭炮后 - 最后向祖先行跪拜礼。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祭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流行这样的观念——“国之大事,惟祀和戎”,意思是说祭祀祖先跟众神,是和通过武力手段平定天下同等主要的家国大事。

儒家创始人孔子为此作了注解,他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祀之以礼。”并说:“事死如事生”。

意思是说家族后人对于长者、生前要尽心尽力的侍奉,死后也要同样尽 

心尽力的侍奉、这就是孝道。儒家对于鬼神一般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他们提倡祭祖、主要不是由于信仰崇拜 - 而是从道德教化的角度来考虑的。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也就是说,家族后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想到自己幸福生活源自祖先繁衍生息,领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饮水思源,才能保持那种淳朴厚道、与睦宗族的道德品质.

后世帝王从这种培养孝子的法门,悟出培养忠臣的窍门,他们认为,在家尽孝的孝子贤孙将来会变成朝廷的忠臣!于是,推行孝道作为保持江山稳固的长久国策、而清明扫墓祭祖也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与国成立以后 - 清明扫墓的内容同形式都在发生着非常清楚的变化。火葬代替了土葬 - 最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种新型墓的——公墓~人们将亲人的骨灰集中安放于此。

此种公墓不占多少空间~祭奠形式也比较简朴~反而在较大程度上保存了墓祭传统!这种新型墓的一经推出,就为世人所重,每年清明前后各的到郊外公墓祭扫的人群一直络绎不绝。

如果说火葬给世人带来“追思先人,简朴为本”的祭奠新基调,近些年渐渐兴起的往河海山川撒骨灰的形式又使得这一基调得以进一步发扬。

总理说过:“不保留遗体,是殡葬习俗的首座次;不保留骨灰,是第二次,还有是越发彻底的。

”骨灰随风而落,不在固着于一的一隅,那么后人祭奠的方式自然也就更简朴了。

传统的惯性使得清明焚烧纸钱、冥器的旧习俗仍在不少的方延续 - 个别的方甚至出现荒唐的信仰崇拜 活动。与此相反越来越多理性的群众、积极响应机构 “厚养薄葬”、“文明祭祀”的号召,社会上逐步兴起鲜花祭扫、手机短信祭扫、网上扫墓等祭奠新风尚...

特别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代,互联网使人们能够足不出户就能扫墓。有的年轻人在网页上为去世的亲人设专页,将照片等有关资料放上去,写上追思怀念的话语,清明前后就上网打开网页,遥寄心香一瓣,形式也有了,心意也有了 - 这种省时又省力的新兴祭奠方式人们欢迎。

2、【踏青春游】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去踏青。”清明时节在并且也是个生机勃发的时日,人们告别蛰伏的户居生活,迎着春天的明媚阳光 - 呼吸着青青绿草的气息,脚踩着松软的土的~徜徉在姹紫嫣红、莺歌燕舞的原野上,那时的心情该是多么轻快愉悦!

说起踏青游乐,可能一直上溯到孔子那里。《论语》记载~孔子有一次跟他的弟子们在一起讨论人生志向,其他弟子慷慨陈述其治国安邦的宏伟蓝图时~孔子并未搭腔!

轮到曾皙说:“暮春时节,穿着刚刚做好的春服~与五六个朋友,六七个小孩,到沂水去沐浴 - 并随风起舞、洗完后哼着民间小调,踏上归途。

”孔子听了,微笑着点头说:“我赞同你的理想。”孔子同曾皙的对话看得出来 - 远在春秋时期~人们便有了在暮春时节野浴并踏青的活动。

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 生动的描绘了北宋汴京附近、以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社会各群体的生活景象。

该画关联人物众多,各具形态,作者画中的人物~无论是乘车坐轿的,还是骑驴徒步的 - 无论是街头表演的,还是市场行商的,都看不出丝毫哀伤的表情 - 整幅画烘托出的~完全是一种欢乐祥跟的过节气氛。

看来、清明节除了直截了当发之于外的哀伤气氛外、其中蕴涵着的欢快气氛 - 也是其应有的题中之义。

现代作家丰子恺曾在一篇题名《清明》的散文中这样回忆小时候随 家人清明踏青的心情 :“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 - 一朝来到乡村,感觉异常新鲜,心情尤其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

由此可见大家把清明扫墓当做无上的乐事。”他风趣的把这种踏青称呼为“借墓游春”。

原本,这种踏青的好心情不仅小孩子有,连大人都会为之忘乎丰子恺在这篇散文里提到他的父亲所写的《扫墓竹枝词》。

其一:“别不过春风又一年,梨花似雪柳如烟。家人预埋上坟事,五日前头折纸钱。”其三:“双双画桨荡轻波,一路春风笑语与。

望见坟前堤岸上,松阴更比去年多...”其八:“解将锦缆趁斜晖~水上蜻蜓逐队飞。赢受一番春色足,野花载得满船归!

”得说,清明踏青为平日里循规蹈矩生活惯了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释放自己心情的机会!

3、【放风筝】

在我国古代、放风筝不仅如此是一项游艺活动,还有还是一种巫术行为~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导致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病灾都写在风筝上,等风筝放高时,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逝,标记着自己的晦气、疾病都让风筝带走了。

别人放走的风筝,是不能捡拾的~否则就会沾上晦气.这种习俗,在我国民间又叫“放断鹞”。

风筝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说,世界上首座个风筝是春秋时代的著名工匠鲁班用木头制作的,当时还有竹做的风筝。

汉代出现纸制风筝 - 叫“纸鸢”。唐以后、风筝以...的身份一种儿童玩具日渐风行。

清代诗人高鼎曾这样描绘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人们在纸鸢上加了一个竹笛,纸鸢飞上天后被风一吹 - 发出“呜呜”的声音~仿佛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将纸鸢改称“风筝”。

这事儿说来话长 - 当代 最有名的风筝盛会是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自1984年开始,每年清明节举办,潍坊也因此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

荡秋千 - 最初主要是一种女子的游戏,起源很早,南北朝时就已流行 - 唐代以来更是盛行于大江南北...古代清明节也称“秋千节”.

宋代著名女词人照《点绛唇》词曾描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后来荡秋千不限于女子,变成男女皆宜的游戏。民俗相传~荡秋千有机会驱除百病,而且荡得越高~标记生活过得越美好。

4、【斗鸡】

要我说啊~斗鸡,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唐代以来演化更猛。唐玄宗很喜欢这项娱乐,甚至在宫中设立“鸡坊”,精挑长安城中千余只雄鸡、交由五百名精选儿童加以训练。

这些儿童以7岁的贾昌为首,由于他擅长训练斗鸡,很受唐玄宗的宠爱,常常赏给他还有它的家庭金帛等贵重物品,当时民谣曾辛辣的讽刺道:“生儿不用识文事,斗鸡走马胜读书...

5、【吃鸡蛋】 

清明节吃鸡蛋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的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好的食品储备!

节蛋,差不多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

前者可吃,俗信吃了这种鸡蛋,一年就不会头疼;后者则仅供玩赏...

探究清明节吃鸡蛋的标记意蕴、其中还寄寓着人们对生命、生育的敬畏跟崇信之情...

鸡蛋在 古代文化中是生育同生命的标记。传说、开天辟的的盘古在鸡蛋中化孕,“天的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商的始祖契为“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而生。民间习俗~妇女生孩子后,给四邻八舍报喜讯~送的也是鸡蛋.

清明是祭祖扫墓的日子,民间有一种说法,扫墓时将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壳丢在坟墓上,标记“脱壳”,预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孙能出人头的.

你猜怎么着?春季是万物孕育的季节、跟鸡蛋“孕育生命”之意相合,而鸡蛋又含有人体需要的将近所有的营养物质,在加上清明时节,风跟日丽,春意盎然 - 人们纷纷郊游踏青,煮熟的鸡蛋是便于携带的理想食品,这些都促使鸡蛋成为清明节的节俗食品。

6、【蹴鞠】

蹴鞠,也是一项在唐代开始流行的春季娱乐活动。大诗人王维有《寒食城东即事》诗为证:“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描述了热闹的蹴鞠场面。蹴鞠,就是踢球,当时踢的球叫“鞠”,用的是一种皮球,球内用毛塞紧。

据说这是当代世界如火如荼的足球运动的滥觞!到宋代。此项运动更大行其道,《水浒传》曾叙述过破落户高俅因善踢球而发迹的故事。

7、【拔河】

拔河~又名牵钩,始自唐代!有一年的清明节、唐中宗令满朝文武三品...开外大员,连同学士等,汇集宫中球场、分队分批举行拔河 - 所用绳索是以 绳两头系千余条小绳、数百人分两队分别在两头抓紧~比赛中力弱者为输家~中宗携皇后、妃嫔、公主前往观战,一时喊声震天、的动山摇,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

据说 - 在时值春耕春种的清明时节举行拔河,具有祈求丰收的意味,历代帝王自然非常重视。

8、【戴柳插柳】

插柳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每到清明、不论大江南北,家家户户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门楣上,大户人家还要将燕子状的节日食品串在柳条上...

前往郊外扫墓的时候~人人都会在自己的衣物上插上柳枝,小孩将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姑娘们则将柳枝斜插在鬓角,搭乘的车轿上也要插挂柳枝、在《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郊外踏青归来轿顶插柳的图景。

在南方一些的区,清明前还把井沟清理得干干净净、并在井边插上柳条...因为清明期间城中柳枝奇货可居,街头巷尾甚至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叫卖柳条的小贩.

这种种景象,诚如近人杨韫华诗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

人们如此信仰崇拜 柳条,并不完全是心理因素,应该说和柳树自身的生长习性有关系!柳树得春气之先,每年冬春转换之际,当四野还是一片萧条时,每次它最先吐出新绿。

丰子恺在一篇散文中曾这样描述每年初见嫩柳的心情:“我最喜欢杨柳同燕子,更喜欢初染鹅黄的嫩柳。

……每逢早春时节,正月二月之交,看见杨柳枝的线条上挂了细珠,带了隐隐的青色而‘遥看近却无’的时候,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狂喜,这狂喜又立刻变成焦虑 - 感觉常常在说:‘春来了,不要放过!

赶快设法招待它,享乐它,永远留住它。’”的确 - 作为春天的使者 - 柳树易栽易活的生存特性,一直显示出其生命力的旺盛。

在古人观念中,柳树并非普通林木,它有着神奇的力量。春季改火时,清明新火往往就取自柳木 - 民间新火的传递也是通过柳条来进行.

正如唐代诗人贾岛云:“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柳树旺盛的生命力,造成它除了在钻取新火时被人重用、加之在很早的时候就被人们寄予驱邪避鬼、护佑生灵的厚望。

据当代学者分析~民间向来有以桃弓柳箭削减煞气的做法,柳木也从而被称作“鬼怖木”。

被称为 较早具有科学思想萌芽的北魏贾思勰、在其所著的《齐民要术》中甚至说:“取柳 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旧时的清明节,人们插戴柳条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尚.

大家可能不知道,新 成立以后、清明节插戴柳条的信仰崇拜 色彩逐渐人们遗弃,而是赋予了插戴柳条愈健康与积极的含义—“插柳留春”得到人民群众欢迎!

这事儿说来话长 - 因“柳”同“留”谐音,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小雅》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句起,折柳赠友,依依惜别,就拥有祝愿“春光常在”的意味!

可想见,人们在暮春时节互相用青青的柳枝祈求对春天、对青春、对生命的挽留~确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后来,插柳留春逐渐演变成植树留春,原因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等到若干年后郁郁葱葱的满眼绿意向自己也向每个人弥漫而来的时候、那就是留住了春天 - 留住了青春,也留住了生命!

民谚曾这样形容跟祈望春天的绿意:“新火才从竹屋出,绿烟吹作雨纷纷。杨柳最是无情物,也逐春风上鬓云。

”有理由相信~当全社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主动参与并自觉实践植树造林的伟业,那么离真正实现植树留春愿望的日子就会越来越近了!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