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风俗习惯
“清明节”又被称为“踏青节”,与“清明”节气是一样的...
然清明节的风俗习惯主要还是以扫墓、祭祀为主 - 在 清明节传统节日习俗又有哪些?!下面快来了解看吧!

说实话,
清明节风俗习惯
清明节传统节日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如果按农历计算,没有确定的日期,意思是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
说实话 - 按阳历计算则在4月4日或5日(以当年二月平或闰而差异)~太阳到达了黄经15度时,清明就开始了!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草木茂盛,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两字,根据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时节~风与日丽 - 莺飞草长~柳绿桃红 - 改变冬季寒冷枯黄景象~大地一片清净明洁。
汉代刘安所着《淮南子》中写到:“春分后……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这个地方说的“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有鉴于此有“三月节”之称...
《岁时百问》一书也曾做分析:“万物生长都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节是由它所处的时令、在气温、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清明当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涵盖了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同扫墓的日子...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狠盛行。
通过立法、将清明节纳入法定的节假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 - 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基本而言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 - 以锻炼身体.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扫墓 祭祀
明节是 三大鬼节之一!“鬼节”意思是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来讲的。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为了于归乡扫墓。
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 - “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跟人数,往往倾家出动!
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当上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作为鬼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与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与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习惯上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 - 重在表达孝思亲情。
还有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鬼魂,不让它们作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也有清明节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
上海旧俗就有在清明节举行的专祭厉鬼的祭台会仪式,祭祀那些饿鬼、幽鬼孤魂 - 防止它们作为恶鬼作乱。这种祭台叫祭厉台。
旧上海还有清明节的前一天迎请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节这天,城隍神要坐大轿出巡祭厉台,以赈济安抚孤魂野鬼,其场面特别盛大热闹。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旧时,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 - 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
唯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
在山东,旧时,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这时候,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
晋南人则将扫墓的时间分为两次。一次在清明前几天,是各家分头去扫墓。第二次是在清明当天 - 一个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
上海人扫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凡是新近过世的,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 - 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场。
如果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行前后放宽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
”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
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各式各样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广泛!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简单造成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同寄托。
其实吧,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 - 主要是由于...的原因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是...合起来的: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扫墓时第一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有机会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与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 - 祖先的坟墓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
《清通礼》把修整坟墓阐述为“扫墓”名称的来由:“岁、寒食还有霜降节 - 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和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
过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关系到、纸钱不焚烧 - 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用石块、坷垃压在坟墓边。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也不设香火.
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全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
没有纸钱者,一般就是缺少后嗣的孤坟了。后来,一般不再讲究禁火、就把纸钱烧掉.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
所谓“包袱”,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那时候南纸店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
这口袋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有图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 - 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
说真的,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不管哪个图案~中间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包袱里装有形形色色冥钱!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清明节的风俗
扫墓祭祖
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反复的节俗传统.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纸灰飞作白蝴蝶 - 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轻松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荡秋千
荡秋千 -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狠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 - 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提升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 - 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狠广泛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因为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不一样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 - 非但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
如唐玄宗最喜斗鸡。(算命www.bmfsm.com)
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 - 那时候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
说实话、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与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
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清明一般在农历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时节。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以后~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或在踏青~或在郊外放风、这些郊游活动便被称为“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传说~在狠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
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特别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
在这一画卷 - 画面人物就达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赵之珩说明 - 是...造成的全国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因而踏青节也就有先有后。农历二月二为福建一带的踏青节,三月三为陕西一带的踏青节。
北京、东北因为春来得特别迟、到了五月初五才开始踏青...由于...的原因踏青是一项有意义的习俗 - 故而代代流传.
插柳
要我说啊 -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 - 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 - 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 人以清明、七月半与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效应,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古代长安灞桥 ,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和“留”谐音 - 以表示挽留之意。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一直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 - 能狠快地生根发芽 - 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 - 折尽边城路旁柳!
”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导致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标记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 - 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解释清明折柳在旧时是狠常见的习俗。
据说柳枝带着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尤其是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也许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
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 - 成长快.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非常核心的意义。
放风筝
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流行流行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 - 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
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狠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在古人那个地方,放风筝不反过来说一种游艺活动 - 特别是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从而狠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 - 将自己知道的全部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标记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