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丧葬习俗有哪些
丧葬是对逝者一种悼念举行的仪式,也被称之为丧事!关于民间丧葬习俗有什么,民间丧葬风俗习惯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各位一起来了解下吧,希望可以帮到您!

要我说啊 -
民间丧葬习俗有那些
民间丧葬习俗
1、送终: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难免一死 - 可对长辈的死,家人是很讲究的!高龄老人过世~讲究的是要有子女在场、看着老人死去,这就叫为老人送终。
万一一位长者、由于生急病暴病而死,要不患慢性病在不知不觉中死去,其子女一个都不在场,这个长者死去,人家就要议论,一是称此长者无福气,连送终的人也没有一个;
二是要议论他的子女不孝 - 老人死去都不知道.人们俗称的寿终正寝就是指老人过世时有子女在场,如无子女在场则视为不吉利。
在此风俗的关系到下、所以一般人家在高龄老人病危期间,子女们再忙也要守在老人身边,直到老人过世、子女们才放心!
凡遇到这些子女,人家就会议论说他们是孝子孝孙、若遇到那些患慢性病的老人突然病故,即使子女不在场,人家也会谅解,人们俗称的长病无孝子~但对送终的风俗至今未变。
2、哭丧:高龄老人或长辈过世,女性子女在场一见老人断气就要放声大哭...这种哭由老人的女儿哭,儿媳妇哭~如亡者是男性,还有其妻哭,这时的哭叫“哭丧”,这种哭丧有两层意思:一是表达哀悼和悲痛;
二是以哭声惊动左邻右舍,显示其家死了人,人家就会闻声而至,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对生者的安慰.旧时风俗中的哭丧有三种~一是在死者刚刚断气时的哭 - 二是在死者入殓时的哭,三是在亲朋好友来吊唁时的哭~特别是吊唁者来吊唁时家人的哭丧 - 信仰崇拜 风俗中有“破法”之意,假设吊唁者来吊唁时没有家人哭丧 - 吊唁者就认为是晦气,在死者的灵堂里,始终不能缺人,有的人家在灵堂里总要安排一个帮忙人,只要看到有人来凭吊死者、他就会高声地叫一声“哭两声”,这时死者家属听到叫声,立刻就要哭嚎几声,这种哭嚎声,有的地方叫“嚎丧” - 嚎丧一般都不是出于内心~而是出于礼节,但不论是哭还是嚎则都叫“哭丧”...
旧时的哭丧和现时不尽相同,旧时的哭丧大多数发自内心,出于旧时的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一身中既受尽了生活苦难折磨,在同时又社会与家庭折磨,她们深受种种磨难与苦楚,一旦遇到父母或丈夫的过世,她们的哭丧就会联系自己的悲惨遭遇~趁机悲哭一番,以发泄胸中的苦楚,她们的哭一般都是如诉如泣~悲悲切切~涕泪具下 - 即使是对凭吊者来时的哭,也是十分悲哀的。
现代人哭丧就不同了,尤其是一些年轻妇女她们对生活苦楚毫无感受,即使亲人过世,一般只能干嚎几声,甚至干嚎都不会,她们既不会哭~又不会嚎,更不要说诉,有的只会抽泣,或叫泣不成声。
现代人不会哭丧,但也想出了办法、他们在灵堂里播放哀乐以代替哭丧。也有的化钱请专门的哭丧婆代哭。
3、到头更饭跟行粮瓶:更饭是鬼饭的俗称~烧到头更饭同作香更饭这种民族传统风俗~是对死者跟长辈死者说明孝敬。
凡是逢年过节,或四时八节祭奠亡灵、俗称祭祖作香 - 认为子孙在祭祖作香时,祖宗的亡灵都要回来吃饭,这种祭祖作香饭俗称更饭...
到头更饭的说法不同于一般人们所说的更饭 - 所谓到头更饭是指某人过世、家人要为死者烧最后一顿上冥间时吃的鬼饭,这种饭就叫到头更饭。
烧到头更饭~民间传统风俗都很讲究:死者的长子即称孝子、头戴孝帽(白帽),身穿孝衣,手拿盆或碗到不一样姓氏的七家人家去讨“七姓米”回来烧到头更饭。
烧到头更饭时,把讨来的七姓米放入锅中加少量的水、之后只拗一个大草把 - 由孝子跪在灶门口点火烧饭,边烧边喊“××亲人~儿子为你烧更饭拉”~等到一个大草把烧完即成。
另外再煮一个鸡蛋,把更饭和鸡蛋一起盛到一个碗里,在死者入殓后放在死者棺材底下,待死者出殡前将此到头更饭倒入“行粮瓶”中、与死者的棺材或骨灰盒一起埋入土中、表示死者在阴间有饭吃。
烧到头更饭此风俗至今未变,这兴许是民间传统中人们显示对死者的一种尊敬与安慰吧。“行粮瓶”,旧时把它名字是是死者的“粮仓”~旧时用一个小陶罐来做行粮瓶 - 当死者发丧出殡前,由风水先生将死者的到头更饭放进陶罐 - 另加上米、麦、红豆、绿豆、黄豆、芝麻、栗七种粮食、完了用红纸青线封口、在死者出殡时一起埋入土中、行粮瓶都埋在死者的棺材头坑前的小孔中,现时则埋在骨灰盒阳光的的小孔中。
4、种火:种火是丧事风俗中带有信仰崇拜 色彩的传统风俗!旧时、凡死者入土、新坟墓堆好后、死者的亲儿子们一定的在当天晚上,带着纸钱和稻草到坟上去烧化 - 这就叫种火。
大家可能不知道,种火有两层意思,一是为死者暖身~二是为死者烧饭!这样的种火要经过三天~而且第二天要比首座天晚 - 第三天要比第二天晚,在第三天种火~烧过纸钱与稻草后要放一包火柴,并对着死者的坟祷告:“××亲人,从今以后就不再来为你烧饭了,以后你就自己烧了吃吧。
”到此、为死者的种火仪式就算结束,此风俗纯属信仰崇拜 、但因前人留下的风俗,至今依旧。眼下、各地建了安息堂,此风从此绝迹. 5、送饭:为死者送饭的风俗纯属封建信仰崇拜 。此风俗在旧时比较流行。何谓送饭?按封建信仰崇拜 的说法~人的死是到其阳寿终止那天 - 阴间阎王命鬼使“判官”在其生死簿上将其名字用红笔勾掉 - 接着判官再命鬼使牛头马面、捕快到阳间将其魂魄拘到阴间受审 - 在受审前七天不超过(民间俗种头七)、其魂魄并不直截了当带往阴间、而是押在旧时的家庙,又称本庙里,好比是阴间的看守所 - 在这七天在...里面,死者亡魂将在家庙里家庙鬼使种种鞭苔 - 为减轻死者的罪行,死者家属必须要在死者亡故的当天或第二天到家庙去送饭!
送饭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多烧纸钱~在焚烧时要向家庙鬼使通禅:什么“请差人马快对××亲人吊低点、打轻点,我们给你作揖,我们给你送钱”...那一类的的话、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这就是给冥使行贿,以便使死者减轻罪行;
这事儿说来话长,二是给死者送上路饭、防止死者在路上受饿。为死者送饭风俗,在1952年大破封建信仰崇拜 ,大拆庙宇后 - 曾有一度收敛 - 因为当时的所有小庵小庙的菩萨都被打掉、人们想为死者送鬼饭也没有地方。 然而人们的封建信仰崇拜 一时不能根除~没有了菩萨,人们就把饭送到原来的小庵小庙的门口以了心念。文革后~此类送鬼饭风俗就绝迹了! 说实话、到了七十年代末 - 各地又掀起了一股建庙风 - 送鬼饭之风死灰复燃、一些神汉、巫婆、佛头趁机大肆活动 - 他们(她们)把那时候早已打倒的封建神权在暗中宣扬,各自在划定的信仰崇拜 势力范围内~从中组织信仰崇拜 者到处做佛事赚钱,并宣扬神权。
按旧时神权的体制,各自划定管辖范围的所谓家庙。都又恢复了送鬼饭的旧风俗。为死人送鬼饭事实上是旧时神权统治的死灰复燃!
想起来真是,旧社会、我国人民深受“四权”的压迫,这四权就是:政权、属权、夫权、神权。现时~神权在各地死灰复燃~一方面是一些人打着宗教信仰的幌子,大搞各类信仰崇拜 活动,从中赚取昧心钱。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干部、 员他们忘记了自己的信仰、信念跟宗旨 - 他们也热衷于信仰崇拜 ,他们把自己的成长,把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把自己发财致富都归功于神,归功于菩萨保佑。 致使现在他们对信仰崇拜 旧风俗的神权统治都信以为真,这也是一种信仰危机。从目前的送鬼饭风俗中,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都值的好好地反思。
6、告状(发耗):这个地方的告状,不是诉讼告状、而是民间丧事风俗中死者的女儿、儿媳妇在自己的亲人死后回娘家或回婆家向家人告知公婆或丈夫亡故的消息~民间称告状,好比为死者发讣告...
目的是让家人知道 - 某人已经死去,那么被告知者就务必要在当天赶到死者家为死者凭吊,如...则女儿、儿媳妇不回家告状,亲家是不能上门吊唁的,非但亲家不能上门 - 人们还会说她们忤逆不孝。
事至当今,告状之风在农村仍然盛行~而且也很讲究、告状者不能不身穿重孝,回家告状时必须跪着向父母告知,这就是民间的丧事告状。
说真的,7、吃卷床夜饭:“吃卷床夜饭”是在民间丧事风俗中 - 在死者死的当天晚上入殓前请村上人吃的一顿晚饭,民间俗称卷床饭,有的地方不吃卷床饭而吃卷床面.
何为卷床饭?!民俗中 - 在死者入殓后,死者生前睡过的床上用品都要席卷出门,放到离村不远的三叉路口烧掉、这俗称卷床.
卷床在旧时的含义是让死者把生前的东西一起带上阴间路、方便让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原本这是一种信仰崇拜 的说法。
老实讲卷床的真正含义还是出于卫生~大凡死者一般都生有疾病,有的甚至是传染病,死者去世后在他的遗物上很可能沾染着病菌跟污秽之物、为防传染 - 入殓后将死者床上的东西席卷出门付之一炬,这样到是很卫生的。
在卷床当天~死者家属一定的请人帮忙入殓、那就的准备卷床夜饭供人家吃。旧时的卷床夜饭比较简单,一般连家属亲戚在内也不过二、三桌。
大家可能不知道,但现时却大不相同 - 既然死者家属为死者办丧事仪式的全过程都要在这天晚上议定,所请的帮忙人也不能不到场 - 加上此刻的村上人多,一顿卷床夜饭,小的村起码要八、九桌~大的村加上当晚来吊唁的亲戚、一般都要十六、七桌才够...
再说卷床夜饭的规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旧时的卷床夜菜一般都是两荤两素加一个豆腐,现时丧事人家的卷床夜菜、用起了冷盆热炒,规格略低于丧事正日的酒菜~再加上丧事的铺张浪费程度也越来越大,吃卷床夜饭的风俗无形中加重了死者家属的经济负担、但因旧风俗的影响、人们也只能不的已而为之。
8、入殓:入殓风俗无论如何在旧时还是当今,其手续之烦琐是相当多的~真是五花八门,现时不但未变,尤其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入殓程序有移尸、卷床、布置灵堂、放千张眼、点更饭长命灯、秤衣、穿衣、放置垫背钱、买水、洗脸、梳头、入殓、和遗体告别、盖棺、守灵等等!
你猜怎么着?凡是这些仪式都由村中健壮老人并懂的入殓者负责操办!移尸:就是移入灵堂.在死者的遗体移动前,主持人非要...不可口含烧酒向死者周围喷洒,用现时的话来说就是起到消毒的作用,可在旧时的含义是驱祟 镇邪! 酒喷过后,开始移尸、如死者有多个儿子 - 则必须长子抱头,末子抱脚~次子抱腰。主持人用一根白布带系在死者的腰里、完了大喊一声“起”、并在一块儿把一片瓦用力在死者床上碰碎,随着“起”“碰”之声发出,大家 协力把死者从床上抬起并移到灵堂 - 放在棺材盖上等待下一步的仪式进行。
说实话,在这一步、农村风俗中讲究儿子们的“抱头抱脚”,一是表达儿子们的孝顺,二是说明死者有福气,如没有儿子 - 抱头抱脚则由女婿或侄子、外甥们来担任...
设灵堂:旧时富户人家设置的灵堂庄严肃穆。首先要指出的是是将棺材放在灵堂正中偏右,在棺材前设灵台,灵台上放着死者的遗像~灵台跟孝堂之间用白布帐曼隔开,帐曼上有亲属送的挽联,旧时灵前不放花圈、花圈到60年代才有 - 灵堂里还准备着千张眼即竹筛子,筛子里放着剪刀、尺、秤与死者的寿衣。
入殓时,所有家属跟亲朋好友都要拿着三支清香、表示为死者上路送行。穿衣:旧时为死者穿衣也有很多陈规陋习!
如孝子头顶筛子跪地默哀 - 为死者穿衣者从筛子中取出秤,再把死者的衣服用白布带系好、挂在没有秤砣的秤钩上,这时孝子问“衣有多重?
”?秤衣者高呼“一秤到稍”!显示死者的寿衣分量足够到阴间享用。秤衣完毕,接下来是为死者穿衣!
但因死者身体已经僵硬,如一件一件地为死者穿那是十分费事的。旧时是将死者的寿衣先由长子把它一件一件地套起来,下一步由孝子抱头抱脚 - 并喊一声“起”~趁尸体小抬起时,由穿衣者把衣服塞到死者的身底下,下一步把死者的手放进衣袖管,衣服向上提到位。
上衣穿好,裤子比较好穿,只要从下往上地套上去就行。为死者穿的衣服一是要逢单数,如五件、七件或九件,二是不能有纽扣,信仰崇拜 说法有了纽扣就表示在世时和人结下的仇恨到来世也不能化解掉,此可见死者衣服的有纽扣在穿衣服时都要剪掉 - 即使贴身衣服的纽扣也要剪掉,此风俗至今未变。
死者所穿的衣服都没有纽扣,上衣贴身也是靠一根用七根蓝线拧成一股系在死者身上~这股蓝线系在死者身上也不能打结的。
9、洗脸、梳头:旧风俗为死者洗脸的由孝子先为死者买水,他们要带了重孝到河边去向所谓的河神买水,买水时要向河神祈祷~并还要付钱,旧时付钱都是向河里掷几枚铜板,现时买水都要向河里掷几个硬币。
当洗脸水买回来后 - 孝子用块白布,一只木梳 - 跪在死者的头边,先为死者洗脸,洗脸时要喊“××亲人,儿子为你洗脸”,洗脸讲究按顺时针方向擦三转,之后再为死者梳头、在同时也要喊“××亲人,儿子为你梳头拉” - 梳头讲究梳三下、梳完用力把木梳在棺材盖上敲断后扔掉!
入殓:旧时入殓死者都用棺材,那事先要做好形形色色准备,如:用黄纸钱包石灰包,用黄纸钱包草木灰包,准备好垫背铜钱七枚!
旧时用的铜钱一般选择康熙通宝、顺治通宝,或者更古老的钱币 - 总之越古越好。这些垫背钱表示死者到了阴间有钱用。
入殓开始,旧时先在棺材底部铺一层石灰包、一层灰包~完了放上一层纸钱,再把死者的垫被铺上 - 并在垫被上按前四后三的北斗七星图案垫上七枚垫背铜钱。
你猜怎么着?主持人用一片瓦在棺材盖上用力敲破,高呼一声“起”,孝子抱头抱脚、主持人手提白布带提腰一起将死者尸体抬入棺中安放好,再盖上死者的盖被~在同时帮忙人将部分死者的陪葬品放在死者身边,周围再放入石灰包,草木灰包 - 将死者拥紧即算完成!
现时因推行火葬,死者身边不再放置随葬品与石灰包~草木灰包.但近几年来 - 一些从事销售丧事物品的人,又推出了纸塑简易棺材,从前的那一套!
石灰、草木灰包不见了,但在死者周围不过用大量的纸钱来拥紧死者!入殓结束 - 棺材才能的正(即放置中堂正中),这时,主持人招呼死者家属绕棺材转三圈、以示向死者告别 - 下一步再把棺材盖上~此谓盖棺定论。
旧时盖上棺盖后用三支爬头钉跟一支子孙钉将棺盖钉牢,现时纸塑棺材盖棺后用封箱胶纸封合。整个入殓仪式才整个结束!
入殓结束后 - 还要在棺材底下点上放有到头更饭和油盏的长命灯,在棺材盖上放上千张眼,据信仰崇拜 风俗传说,这些东西都是为驱邪神来犯,当然这都是封建信仰崇拜 的旧风俗 - 但人们还是照样的继承下来 - 这叫“上代传下世”、照办吗,看来要想改变这类旧风俗是挺不好办的。
10、看风水、戴孝帽、搁三朝:在民间,有请风水先生看风水的旧习俗,这是指丧事人家的看风水。此风俗从旧时盛行到60年代末,文革期间基本绝迹 - 到70年代末~看风水旧习俗又开始抬头 - 目前可说进入了盛期!
凡是谁家死了人~总要请风水来看坟穴,虽然这时候推行火化,但死者的骨灰盒还是要埋入土中、所以人们还是要请风水看坟穴。
这些从事风水职业的人,一到主家首先摆出一付风水先生的架子。为死者择坟穴时,祖传也有不少名堂...大凡风水择坟穴,都是按风向水向选择,他讲究的是风有来路(七十二路),水有去向(三十六向),风向来路,水路去向都有一套讲究,关乎家人接下来的平安、发达或衰败。
最好的是前有出路,后有靠山,按此大前提选择是风水是首座关...接下来是定向,所谓“此穴”对主家来说是不是经受的了 - 也就是说~你主家有没有有这个福气,这就要定向!
这一关就必须按死者的生辰年庚与其长子的年庚进行推算、再的出死者葬的方向,如:子午向,乙丑向~丁卯向...什么的~这些向都是用夹盘上的指南针来确定.
当风水择准了向,就在这个穴位的两头钉上向桩,坟穴就按此向桩为死者开坟穴即开坑。到此风水先生择坟地才算完成。
现在各地安息堂建成后,看风水就按骨灰盒正中线来定向 - 至于选项坟穴也只能取消。但现在较富人家又热衷到公墓去买坟穴,这时,他们又开始请风水选项坟穴与定向了。
戴孝帽和戴孝的风俗,也是从古到今的一个民族传统。某家死了人,为表示哀悼,家属、至亲都非要...不可戴孝和戴孝帽,孝帽分辈份、子戴白帽,孙戴红帽 - 重孙戴蓝帽,重重孙带灰帽(人们常说的灰灰孙就是这个意思),此习俗传到文革就绝迹、以后丧事中推行了戴黑纱,70年代末,80年代初又开始了穿白衣,戴白帽,一切都恢复了老的风俗传统。
搁三朝:在农村,人死后都有搁三朝的习俗!所谓搁三朝,就是死者从断气时算起,要在家里搁置三天才能出殡入土,现时叫火化...
有的人家为等远亲归来~也有搁五朝的~还有一些信仰崇拜 人家 - 要请风水先生或算命瞎子排定搁置的日期,这就出现了搁七朝的!
凡搁三朝也好五朝也好,这都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尤其是长辈,死后千万不能马虎 - 人们认为,不搁三朝就是对死者的不孝.
旧时有早死夜拖的说法,即白天死 - 晚上就拖出去埋了。那一般都是指那些无儿无女的人死后才早死夜拖...
11、五谷仓、掮幡竹、开坑:在民间丧事风俗中,传统的程序多的五花八门~死者入殓后、其中做“五谷仓”也是一件很要紧的事,五谷仓:是放在灵台上的一件祭品。
这五谷仓是用砻糠做的,它表示是死者的谷仓,其做法也很讲究,一般农村中的老年妇女都会做。它是用四层方块白布与一块尖角白布拼做成的~四块白布大小不一,底层一块约九寸,再是七寸、五寸、三寸~制作时将每块白布的四角缝合有了尖角~中空填满砻糠,一块小角布也缝成尖角,这填砻糠的由死者的女儿或儿媳妇填 - 如无女儿或儿媳妇 - 则由至亲中的女性来填,填时要边哭边填,并哭喊着“××亲人,我为你做五谷仓拉”、哭一声填一把砻糠,直到把四块布与一块尖角全部填满~然后把它们一层一层垒起来成一座宝塔形 - 尖角放在最上面,这就成了五谷仓.
五谷仓放在死者灵台的右上角、待死者出殡时 - 由一人托着,当出殡主持人敲碎瓦片时~就有人来抢五谷仓~其中的一只尖角由托者拿着放在死者牌位的子孙钉上~其余各层由人抢走。
旧时人们有抢了五谷仓的白布带回家给小孩做填底布,说是能驱邪,现时人们抢了都是丢掉~此风俗纯属信仰崇拜 。
丧事人家用的掮幡竹:原出于古代的招魂幡。死者在出殡前~人们都要为死者准备两根带叶的青竹子 - 青竹子取回后由风水在掮幡竹上进行一番布置。
风水将两张三寸见方的红纸折成三角形 - 接着在三角形的底边上粘上一张飘带~飘带上各写着丁财两旺、吉祥如意,制作好的飘带分别用线系在两根竹子上、这就做成了掮幡竹。
在死者出殡前由两名儿童掮着走在前引路,直奔埋死者的坟坑...当死者埋好后,帮忙人为死者堆好新坟,然后将掮幡竹插在坟墓的两头。
这时的掮幡竹上已经挂了许多抛坟用的东西~旧时上面挂小团子~俗称抛坟团,现时一般不用小团子 - 而是改用枣子代替,等到新坟做好,就开始抛坟。
抛坟就是将带来的糯米小团子或枣子撒向新坟,显示给死者享受。但农村风俗中有抢抛坟团的习俗。旧时有种说法,吃了抛坟团能辟邪驱祟 神。
现时已不一样了,等到抛坟时,即使带了许多枣子去抛坟~可一个小孩子也不会去抢,之所以现在的孩子对枣子根本不感兴趣。
想起来真是,开坑:就是为死者埋葬棺材或骨灰盒的墓穴,这就是土葬风俗带来的结果。开坑的传统习俗上也很讲究 - 旧时开坟穴,一般派五人,现时派三人~开穴人数为单数,信仰崇拜 习俗逢单不逢双。
开穴者带一壶黄酒、一个冷盘菜,三个爆竹~开穴按风水事先看定的地穴,在向桩范围内开坑,开首座块土前先放爆竹~将首座块土放在另一处,这样就能孝子上坟时带回家。
坑开好后、开坑者将带去的酒菜吃光,在一起将坑底留下的脚印用钉耙铲掉,信仰崇拜 的说法不能将生者的脚印留在坑底,否则对生者不利...
俗语所说的:落魂收脚迹!就是指这个意思。
12、吹鼓手与乐苏班:旧时丧事风俗中都有请吹鼓手与乐苏班的习俗,以增加丧事的气氛~吹鼓手民间俗称吹打、乐苏班又称江南丝竹,这两个班子实际上是民间的祭祀队伍。
吹打由三至五人由...形成、他们使用的是唢呐跟四件打击乐器、他们到丧事人家后专司吹吹打打,增加丧事的热闹气氛,在也也吹奏一些哀乐 - 如哭七七,丧事祭拜曲子。
旧时穷人家也有少数人家请吹打,大户人家更不用说。请乐苏班的丧事人家就有点少,原因是乐苏班组成人员起码有七人,多到十三人由...形成~他们使用的乐器除打击乐器外~主要是有江南丝竹的好些弦乐器,如二胡、三弦、琵琶、月琴、京胡等~乐苏班的人员非要...不可精于演奏江南丝竹的形形色色乐器跟地方曲牌 - 而且能唱多种戏曲,他们不但…还能奏能唱,更不用说精于自拉自唱 - 他是属于高雅的民间文艺!
乐苏班不仅为丧事人家演奏、更何况还能为氏族祭祀、庙会吹拉弹唱、此类人员实属民间艺人。旧时能请乐苏班的人家一般都是大户人家.
吹打与乐苏班在解放初期还有,到六十年代末就没有了、七十年代初期、丧事人家的祭祀军乐队来代替、谓军乐队的称呼实际上是错误的、军乐队是指队伍 的仪仗队,民间的所谓军乐队,实际上是一支哀乐队...
民间的这支哀乐队,起初除非五人由...形成 - 他用一支圆号、大号、大鼓与唢呐四件西洋乐器加一件民乐器吹奏、刚开始请的人家还比较少,到八十年代,只要那家有丧事,这哀乐队是必请的。
八十年代末,这些哀乐队又有了发展、他们的人员增加了,在他们的队伍中出现了弹唱人员,弹唱的内容一般都是地方戏曲, 实际上这种哀乐队兼有旧时的吹打与乐苏班的双重作用,致使现时请哀乐队的费用比以前翻了几翻,高的一般要几千元,当然这笔钱一般都由死者的女儿们买单。
现在甚至还演化到用礼炮车。
说真的~13、点竖头灯:点竖头灯的风俗,旧时丧事人家一般都有,到六十年代末也就绝迹了。可到了七十年代末~一些专搞信仰崇拜 职业赚钱的人又开始重操旧业,自制了竖头灯为丧事人家祭奠之用。
旧时的竖头灯,是用一根木制主轴安置在一块坚固的大木块上~主轴上设置了49个插孔,插孔里可插一种“J”形的灯支架,灯支架上有一个小木盘,盘中盛放豆油同灯草芯、丧事人家在死者入殓后,竖头灯放在棺材头边,由死者的女儿或儿媳妇来点亮上面的各盏灯,点时 - 女儿们要哭一声“××亲人”点一盏灯、从上到下直到把凡是的灯都点亮为止。
这事儿说来话长~因此人们认为~做女儿跟儿媳妇的实在不容易,哭一声点一盏,49盏灯点完,总是要把她们嗓子哭的嘶哑不堪.七十年代末开始出现的竖头灯已有了改进~有的用油~有的用上了电灯~但不管用什么照明,总之是要哭一声点亮一盏!
目前虽说有竖头灯出现~但用的人家还是少数~随着人民经济水平的愈转好,以后很可能盛行起来。
14、暖坑、转坟、一直跑不回头:丧事中死者的棺或骨灰盒在入土前,农村有为死者暖坑的旧习俗。暖坑:就是用纸钱与稻草先在坟坑中焚烧~以示让死者入土后有一个温暖的阴间住宅,此也是一种信仰崇拜 风俗 - 暖坑结束,死者的棺木或骨灰盒才能入土。
你猜怎么着?转坟:这是说对死者的尊重,此风俗就象现代人扫墓时绕墓一周一样的意思~现时农村在死者入土后的转坟有所不同~他们是在死者入土后,由死者的子孙同主要亲属按辈份排列,由死者的儿子带着绕坟三转,转坟结束,孝子们将手中的哭竹棒折断后丢在坟前后即可离开 - 此就是所谓的转坟...
一直跑不回头:这也是上代传下来的旧习俗!在孝子们转坟结束后,他们都要把自己戴的孝帽掀起,眼望前方,昂首而回~而且在回家的路上不能回头看~按信仰崇拜 的说法 - 在...情况下他们有人回头看,死者的魂魄就不能跟着回家,就只能在外当野鬼、这是对死者的不尊敬. 此类封建信仰崇拜 的鬼话显然是欺人之谈!但尽管如此~这一直跑不回头的风俗可是至今依然存在着.
15、驱悔、吃糕、茶跟步步高:旧时~凡送葬人员~不论亲朋好友、不论孝子贤孙 - 在送葬后回家时,丧事人家总要在回家路上的三岔路口烧一堆火~送葬人员回家时经过此必须用脚在火堆上跨过 - 此谓驱悔 - 接着继续往丧事家走去。
当送葬人员走到家门口时 - 有一个人专司给每个人送上一块甜糕点 - 在同时还准备了一缸甜水茶,每一个人吃过甜糕点后还务必要喝上几口甜茶,说这样就能驱邪避灾,这些祖上传下来的风俗全都属封建信仰崇拜 的东西。
说实话,所谓步步高~在旧时、亲属送死者入土后回到家里时 - 一路上不能再哭,也不能乱跑 - 他们在死者长子的带领下一直跑回家,经过吃糕点、喝甜茶,下一步再进门,在进门时,必须经门口放着的一张梯在梯档上一步一步地走进门(此地不包括旁系亲属~只指儿女儿媳妇们),进门后脱下孝衣放在梯档上...
其中放孝衣上梯档也有说法,首座个人要尽量放高、信仰崇拜 的说法是越高越好~这样放法是一件比一件低、直至全部放完,这就是预示着步步高。
孝子女们搭好衣服后再各自回房洗脸梳头 - 女儿们回到其母亲房中洗脸梳头,此风俗为洗去晦气、当然这些都是属唯心论的东西。
16、烧路头:路头是旧时“五路邪神”的总称,五路邪神源出于我国明代许仲琳的一部《封神演义》一书中姜子牙封的五路邪神,据民间传说、这五路邪神专司民间婚、丧、喜、庆、起房造屋、破土奠基的事,一旦在上述事宜中的罪了他们,那谁家就的倒霉晦气和不吉祥...
因丧事人家死人后都要哭哭啼啼,吵吵闹闹 - 破土开坑,那都有大概的罪与触犯他们,再如办丧事人家的亲朋好友来悼念死者 - 他们多少身上也带着孝,而这些人的活动范围遍及丧事人家的左邻右舍,据信仰崇拜 说他们也有或许触犯这些邪神 - 那么人家就会感到会给他们带来晦气,这就不能不在自家门口同亲属经过人家的门口“烧路头”,这烧路头就是所谓的“送神”,不然自家与别人家就会不满意~因此丧事人家死者入土回来后都要在自家门口烧路头,而且还要替别人家烧路头,似乎路头一烧就万事大吉.
烧路头要用几张纸钱,三支香~三个爆竹,加上三荤三素和一个稻草把作为烧路头的祭品。此旧风俗要想改掉也是一桩难事。
17、吃头七馄饨、喊高茶:死者从死到第七天为“头七”~经过七七四十九天这一段时间为死者的灵期、又叫七里。
在整个七里~按旧时的风俗,死者家属每天要在灵台上供奉粥饭、并烧香烛纸钱 - 旧习俗称之为孝。首座个七叫头七,旧风俗在当天夜里要吃馄饨,这就叫吃头七馄饨...
农村风俗讲究吃这顿馄饨的菜非要...不可到人家地上去偷,这个偷不是由主家自己去偷,而是由村里的健头帮着去偷,他们白天到人家地上去看好点,夜里带几个人一起去~偷菜也有讲究 - 偷时不能好好地偷 - 而要带有一种糟蹋性的偷、为的是偷后要让人家发现并大骂。
信仰崇拜 风俗称,被偷家骂的越凶、偷家就越发。老实说老百姓都知道这一风俗,所以被偷的人家一般都自认晦气,看到自家的菜被偷被糟蹋 - 干脆一声也不骂... 老祖宗传下的这个风俗不知在什么时候发展成的,至今丧事人家照办不变。喊高茶也是丧事人家所不能不进行的一个带有浓厚信仰崇拜 色彩的旧风俗. 按信仰崇拜 说、死者死后其魂魄到第七天就要被拘到阴间丰都城的阎王爷那儿去受审,在去阴间的路上,鬼魂一路上吃的都是阴间的迷魂汤~走的是阴间的崎岖路、经过阎王爷的审讯 - 到第三十四天的子夜即五七 - 就被阴世的差役押回阳间,其中要经过奈何桥 - 押上望乡台~再从望乡台上被推下来、才能回到老家来看望家人。
你猜怎么着?传说,此刻的死者亡灵已被阴世差役从望乡台推下时跌掉了下巴 - 神志也是七昏八颠而认不清回家之路。死者的家属务必要在当日五更时、由长子用梯爬上自家的屋檐,手握笤帚高喊招魂、到这时死者的亡灵才能应声而回家,至于怎么办喊,那也有讲究、要喊“××亲人回来吃高茶,不要在外喝迷魂汤”下面由一位亲人应着;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回来啦!” - 边喊边用笤帚招魂、这样连喊三声 - 说什么亡灵就应声而回家了。喊高茶的信仰崇拜 风俗也很烦琐,当天夜里死者的儿子女儿们要所有到家为死者守灵 - 并要准备三荤三素跟水酒供亡灵回家吃。
在还要准备一付专供阴世差役吃的半生不熟带着猪毛的猪脚爪,其目的是让那些夜叉小鬼慢慢地吃 - 这样好拖延时间,让死者的亡灵在家多待一会,好好享受亲人们为其准备的酒饭菜.
信仰崇拜 风俗还说,为防止阴世差役捉弄亡灵 - 生怕那些阴世差役不让亡灵好好吃饭,生怕他们把死者吊挂在家里的钉子上,在喊高茶那天的白天要用红纸做圈把家里的每只钉子包好 - 这样那些小鬼就不能把死者吊挂在钉子上了! 整个喊高茶的前前后后要准备一天一夜!信仰崇拜 说法,死者亡灵回来吃过高茶后才开始清醒,到此他(她)才知道自己死了,此风俗至今未变.
18、过五七同掀灵台:旧时在死者过世的第三十五天为五七 - 当晚半夜过后喊完高茶,在白天为死者烧些纸~程式也比较简单、家人弄几个菜,自家人团聚一下~吃顿饭就算,这些纸钱与饭菜的钱由儿女出,价钱也比较低。
你猜怎么着?但现时就不同了,整个过五七的花费高的惊人。到过五七那天 - 女儿们要准备大量的祭奠冥品,其中包括纸马、纸船、纸桥、纸钱、发展到这时候要纸扎的楼房、轿车、电冰箱、家用电器、金锭、元宝、冥币等,有的还专门请同仍然道士诵经念佛、做道场、破狱等,其铺张浪费大的惊人...
不但如此,还要准备大量的酒菜,请部分亲戚和村上人来吃五七夜饭,少的也要十来桌,多的要几十桌!现时人家为死者过五七,其本意并不一定是为了死者 - 而是做给活人看的,摆摆阔气而已。
有的人~在死者生前对老人并不孝敬 - 甚至有的还老人,但等老人死后他们到却孝起来,花大量的钱去祭亡灵~这不是很可笑的事吗?
孝敬老人,还是他们健在的时候多给予一些关心和孝顺,不要等到人死了再去搞无为的孝顺,那不是做给活人看是什么东西呢?!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掀灵台:是民间丧事风俗中的最后一项、旧时掀灵,要到四十九天~在这一天,女儿们再次回家哭祭亡灵,民间有一支小曲《哭七七》就来源于此,旧时断七掀灵~一般是买些纸钱,扎些不复杂的冥器、烧化烧化,掀掉灵台就算完事。
现时又不相同了~都在五七那天就掀灵台~少数的仍然要到断七再掀灵台~反正这里没有严格的规定,民俗传统有时也会变,但从这会儿来看 - 万变不离其衷,形形色色风俗中,封建信仰崇拜 的成分占据了大量的内容。
19、送早饭与送白文:送早饭:是指谁家老人过世、在村上的近亲都要为死者家属送早饭。民间风俗中有死者家属家三天不能烧早饭的说法 - 所以早饭都由村上的近亲送去。
送丧家的早饭~是用大米熬粥,中间放红枣、并带有三样下粥菜,这样的风俗至今未变。送白文:是指向丧家送人情。
送白文在旧时一般要等丧家发耗后才能送、丧家的至亲在的到丧家发的耗后,一定要在当天就去看望,去时一般要送纸钱,到死者出殡那天再送钞票或挽联。
要我说啊、现在区别、当天去看望 - 一般不送东西,要到出殡当天才送人情,这种人情就叫白文.村上的邻居、只有当天去看望、五、六十年代,村上人到出殡当天去送一些大米、因当时大米紧张,能送一升半升已是不差了。
到80年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米已不足为奇,全时不少村里凡遇丧事,人们已不送大米而改送钞票。
送钞票的多少,起先是5-10元,90年代增加到50-60元、现在已迈进到几百上千元,而且以此例,以后再遇丧事人家、村上人送白文就不能少下来.
看来村上人送白文那怕比以前多了、但村上人到丧家吃硬饭的人也比以前多了,旧时到丧事人家吃硬饭,一般是一户一人,现时一户要去几个人,有的甚至全家都去。
至于亲戚送白文,其数量也比以前翻了好多番。
20、拜忏和破狱:旧时丧事人家为死者过五七或掀灵台当天,或在为死者过周年时有请道士拜忏和破狱的风俗,但此风俗并不流行 - 旧时一般要大户人家或殷实人家才请道士拜忏跟破狱.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 - 拜忏和破狱的花费很大,穷人家是做不起的 - 此风俗在解放初还有,到60年代就绝迹了,就在于在农村到60年代末就没有道士、跟尚且了,从而不再有拜忏与破狱的信仰崇拜 做法. 到了80年代初,随着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出台,农村中一些巫婆、神汉与原来改行的道士、和尚又死灰复燃~ 他们乘机服务起来,旧时的拜忏、破狱等又在农村中兴起。 此刻尚未常见 - 一般都在富裕人家或信仰崇拜 观念较强的人家进行。何谓拜忏?!就是一些职业信仰崇拜 者,包括一些假同尚、假道士,为丧家过五七或周年时 - 为死者超度亡灵和...差不多的的信仰崇拜 活动。
拜忏,“忏”意思是忏悔之意,在我国,拜忏原属道教的一种祈祷,它围绕为死者向往生重投人生的一种超度.
旧时拜忏的种类有多种、什么东西往生忏、平安忏、的道忏等名堂,拜忏的忏文原来道家都有忏文的甲本,拜忏时道士照本诵念,吹吹打打,其中还有一个叫诉头祭文,这个诉头的祭文也有甲本~在这个甲本中要填上承办者家属所有人员的姓名,年庚八字,以示这些家属为死者超度,这种诉头祭文,都是在拜忏结束时诵读,道家俗称通诉头。
现在各异了,同仍然、道士,包含一些假与尚且、假道士都能为人家拜忏。此类行为道家叫做道场,佛家叫做佛事。
此刻是道场跟佛事混为一谈~反正老百姓也不懂,讲讲派比 - 胡乱一下,只要诚心诚意对死者孝敬,告慰一下死者亡灵就算对的起死者。
现时农村拜忏~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更有甚者一次要花几十万!
破狱跟拜忏同属于道家的一种信仰崇拜 活动、佛家也有破狱的活动,民间有把拜忏同破狱结合在一起搞的风俗、但并不广泛,旧时穷人家是无钱搞这类大型的信仰崇拜 活动的。 破狱有大破狱和小破狱两种,穷人家搞搞小破狱,大破狱一般都是大户人家才搞的起。所谓破狱~信仰崇拜 概念是打破牢狱的意思。 旧时,信仰崇拜 者相信人死后要被阴司打入地狱,罪恶重大的则要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俗称阿鼻地狱)、狱者就是监狱也。
其实吧、民间的拜忏、做道场、做佛事与破狱,都属于为死者超度亡灵 - 好让死者早些脱罪 - 走向来生 - 早投人生。以道家与佛家而言,这类超度是属于为死者向阴司修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为死者向阴间的阎王、鬼使送好处~带有现代人的贿赂之意、如果死者在阳间作孽太多,阴司对死者家属送的好处不多就不买帐,那就的送好处.
小破狱的分量当然不及大破狱的贿赂多,由此可见有的人家就要搞大破狱、从而来为死者在阴间减刑超脱...按信仰崇拜 的说法,阴间地狱都属五狱尊者管辖,这五狱尊者就是《封神榜》上封的五狱尊神。
五狱分东、南、西、北、中五狱,民间的破狱就是要对五狱尊神一一疏通、让他们网开一面 - 早早打开地狱之门,让死者早出地狱早脱罪,早投人生。
小破狱规模小~一般一两个人就能搞 - 他们备有一套小道具,一套五狱尊神的神位图象 - 破时按五个方位供奉在死者家的场地上~并在五狱尊神之间用大米画上狱咒符咒表示冥间牢狱。
破狱时,一道者(或与尚)右手持斩妖剑,左手持摄魂铃,身穿道袍(和尚穿袈裟),按顺序先从东狱破起,他们逐狱大念一番破狱咒语、并边用斩妖剑在空中划动 - 然后再将事先画好的符咒戳在剑尖上挥动一番后放在点燃的蜡烛上烧化 - 继续再用剑尖将两狱之间的米符划开,这就表示破了一狱门。
不瞒你说,紧接着右手摇晃摄魂铃让其魂魄出狱,依次将狱一一破开。在破狱过程中,死者的家属都要跟着道士的每一个咒语中的重音在地上跪拜一次、整个破除五狱的时间要一到两个小时才能结束。
所以在破狱中,家属跪拜是很麻烦的事!
大破狱规模大 - 一般要15-20人左右.大破狱一般是道士同与仍然联合搞,所供的五狱尊神图象也大,供神的地方也大,旧时一般在农家的栈条上搞,小破狱画符用的米只要一、二升,而大破狱用的米则要一、二斗。
他们在破狱时,道士和仍然各手持打击乐器在五狱尊神中转来串去,名为串花 - 那场面到也好看,主持人和小破狱一样进行,家属的跪拜也与小破狱一样 - 那时间反而要比小破狱长。
近几年来~在农村的信仰崇拜 活动中,小破狱又已出现、但大破狱还未发现,据说大破狱的串花已经失传,与尚道士已不会做.
21、吃绝嗣头:吃绝嗣头的风俗在旧时较盛行 - 这时候基本不在那里了...所谓绝嗣头就是死者是孤身一人 - 无儿无女无侄儿女的户 - 农村又称这种户叫绝屁股户,他们死后的遗产无人继承~当那人死后、其遗产一律由村上的头人或长辈们负责变卖,所的钱财,一律用在为其办丧事上与给村上人吃光,这就叫吃绝嗣头。
万一死者留下的财产不多,那就小吃一顿,如果留下的财产多~那就大吃一番、一天吃不了就吃两天,总之要吃光为止。
大家可能不知道,从而农村风俗中有句话:人人怕当绝嗣户。怕当绝屁股。我国推行计划生育为什么这么难,难就难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怕当绝嗣户,怕被人家骂绝屁股,特别是生了一个女孩子 - 人们还想生个男孩~因旧时有句老话叫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事儿说来话长,这后就是指男孩,女儿是人家的人,算不了后。推行计划生育的难度就大... 为了打破这一传统观念,对孤寡老人实行五保,各地办起了敬老院、这在一定程度对推行计划生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2、填坟:旧时清明节填坟、现代称扫墓,这一民间传统风俗,至今一直保留下来!旧时清明节填坟有祭祖敬鬼神之意,现时清明节填坟都为祭祖 - 但在农村仍有敬鬼神之意。
祭祖就是要人们不能数典忘祖、要知道自己的出身,更要牢记先辈们为自己开创的基业来之不易,要后人好好地尊重先辈,怀念祖辈。
至于在清明节要买些酒菜纸钱来作香祭祖~一方面是后人对先辈表示的一种尊敬、另一方面也是祖上传下来带有信仰崇拜 色彩的一种旧习俗、此心情完全能够理解!
上上坟,填填土~趁机让自己的家人 - 格外是小孩认识一下自己祖宗埋葬的地方也未尝不可.农村清明节填坟这一风俗还是好的。
可是近些年来,在清明节祭祖或扫墓中也夹带着很多信仰崇拜 色彩,尤其是越来越重,如上坟祭扫、他们所花费的纸钱就不再是一般的几张纸钱和红绿飘坟纸 - 而出现了冥票、纸元宝、纸金条~在冥票中甚至出现了纸美元跟多种大额冥币等等。
他们在上坟扫墓时,口中念念有词,虔诚地要祖宗保佑,他们把改革开放中发了大财、做了大官、不是靠了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而一味归功于自己的祖宗,认为是祖宗埋葬的风水好,是祖宗在冥冥中保佑的好、这无非有些过分。
如果一味在下一代头脑中灌输信仰崇拜 的唯心论 - 那就失去了怀祖祭祖的本意。
23、作香:作香是民间的一个传统风俗 - 其本意是为祭奠祖宗亡灵,每逢农历过年、清明、七月半、冬至四个时日,旧时家家户户都要祭祖作香,此风俗一直延续到文革前、文革期间祭祖作香以...的身份四旧被禁止,那时也没有一家敢祭祖作香。
改革开放后,民间的祭祖作香又开始恢复起来。民间四时八节的祭祖作香 - 这是怀祖思宗的一种表现,至于中间隔着焚烧纸钱,摆祭祖菜肴那可看作是一种形式 - 那也无可厚非!
问题是不能太过太浪费、不能搞封建信仰崇拜 的东西,那么~作香这种民间习俗从上代传下来~还是有机会保留的。 24、关亡:是民间一种带有强烈信仰崇拜 色彩的旧习俗...所谓关亡~就是由民间的巫婆装神弄鬼搞的一套鬼把戏。
她们称自已是由某某神仙附体,能到阴间地狱将死者的亡灵请到阳间借巫婆之口 - 道出身前在世之事和到阴间的遭遇!
不瞒你说~巫婆在旧社会被称为下九流之一 - 一般都是装神弄鬼的职业信仰崇拜 者.旧时请巫婆关亡的现象略微广泛 - 解放初到文革前还有一定市场 - 文革中被彻底取缔,那些神汉巫婆在文革中被以...的身份牛鬼蛇神揪出来进行了批斗,从此基本绝迹。 但到了80年代初 - 一些原来的老巫婆又开始死灰复燃,而且还出现了新一代的年轻巫婆,她们又开始装神弄鬼,自称是某某大仙附身,操起了关亡的旧职业,大肆骗人钱财、有些关亡者通过一些信仰崇拜 观念强的人大肆制造议论 ,在群众中宣扬她们关亡是如何如何的灵验,这样吸引了不少人去请她们为死去的亲人关亡。 由于...的原因去关亡的人本身就很相信此类勾当,她们相互传播、越传越神,这就出现了某些巫婆一天要接待上百人~在这些巫婆中有的成了暴发户,她们大发封建信仰崇拜 之财 - 可就是有人愿意把钱送给她们~相信同崇拜她们,我看这也是国人在新时期出现的一种信仰危机。 25、推鬼与送鬼:旧时由于民间缺医少药加上穷,人们的病后一般都是信信仰崇拜 - 请瞎子、请巫婆、神汉...推即推算,说某某在那里遇上了神鬼; 送即送鬼神~既然有人生病、那肯定遇上了鬼,那鬼在何方,是个什么样的鬼,那就的请算命瞎子、神汉、巫婆来推算,这就叫推鬼~推鬼这种信仰崇拜 的旧习俗,旧时有点盛行 - 以后逐渐淡化,文革被禁止。
但改革开放后~一些算命瞎子、神汉、巫婆又相继死灰复燃,更有甚者,一些年轻人也跟着搞那一套,于是社会上算命、念佛、相面、测字、推鬼、捉鬼开始活跃起来,他们又开始装神弄鬼大谈其宿命论和轮回报应,某些人生了疑难病 - 是...造成的在医疗上一时解决不了,他们就想起鬼神来。
什么前世冤孽拉,碰到了某某尊神拉,你只要听信他的一套,只要肯做个道场或佛事,花些钱财,请他们送送鬼就能化解冤孽,保你平安 - 而这些人暗中又都和那些佛头、道士、跟还连通。
这样他们就有了一整套信仰崇拜 服务体系来为你服务.送鬼则是推鬼的继续同延伸。旧时送鬼有大送小送 - 大送则非要...不可请巫婆、神汉、与尚且、道士来做佛事,做道场,捉鬼驱邪;
小送则请巫婆或神汉,或自家人、买三荤三素与一些香烛纸马就可。如请巫婆、神汉送鬼~他们都在病者家里搞,他们来一套装神弄鬼降妖捉怪,这样就能把所谓的鬼送掉或捉掉~当...时自家人送鬼~那就比较简单~只要用一只竹筛子,盛放三荤三素 - 带些碗筷与香烛纸马到农村的三岔路口烧化烧化即可、这就叫送鬼。
奉劝人们千万不要相信信仰崇拜 ,不要相信鬼神,不要相信伪科学,要破除一切旧的带有封建信仰崇拜 的旧风俗,旧习俗。 26、宣卷:旧时也是一种带有信仰崇拜 色彩的民间活动 - 不过在某种程度上说、有它一定的积极意义。什么样叫宣卷? 就是旧时从事信仰崇拜 职业的小道士或神汉~他们一般在农闲时间、被信仰崇拜 爱好者请来、聚集在一个家庭房屋较大的人家进行。
宣卷开始、先在案台上焚香点烛,经过一番祷告后开始,这些道士摊开卷本,手敲木鱼,口念阿弥陀佛,说一通开场白就是开始宣卷!
其中首座句是“且说”(就象说大书一样,先说且说再说卷文) - 这些卷文一般都是七字句,且有韵脚押韵,卷文大都是民间的一些传统故事,都带有劝人为善的意思...
如《珍珠塔》、《秦香莲》、《朱卖臣卖妻》、《棒打薄情郎》、《赵五娘》、《孟姜女》、《何文秀》、《二十四孝》等~这些卷文都有甲本,宣卷时宣卷人照本唱念 - 一般都是唱念四句后加一句阿弥陀佛,听宣卷的众人跟念一句“那嘛佛,阿弥陀佛”!
要我说啊,到卷文的故事内容转折时~宣卷者要敲一番长时间的木鱼并多次念“阿弥陀佛”~念完再来一句且说并再唱念卷的下文,这样经过一、二个小时,能够修完一部卷文...
有时在听卷人的下 - 也有一个晚上连宣两部卷的,一般都讲好宣一部卷给多少钱给宣卷者作报酬。旧时宣卷在某种意义上有它正面的的一面,由于大部分卷文都是以劝人为善为主、如在宣传统的《珍珠塔》时,人们会跟着卷文的跌宕起伏 - 从内心抨击势利的姑妈、同情方卿的苦难遭遇,喜欢方卿的姑爹与翠娥包括丫头小翠萍 - 从中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
如在宣《秦香莲》卷文时 - 听卷人都会憎恨像陈世美那样不认前妻见好爱好的人;如听宣《赵五娘》时,人们会被赵五娘卖发葬婆~千里寻夫的美德所感动;
如听宣《二十四孝》卷文时,大家会被古人中的孝子行为所感动,结果知道做人非要...不可孝敬大人而不能刻薄长辈之类的。
想起来真是,在旧时宣卷时,听卷者都会被那些卷文感动地流眼泪,有的听者边念“弥陀”边抽泣 - 这是旧时听宣卷文的积极方面 - 导致说旧时宣卷有它一定的积极意义。
旧时的宣卷者也有一个必备的条件~那就是他的口齿要清,嗓音要好,他带有象唱戏的民间艺人一样~唱念都要好,旧时宣卷的人是很受人尊敬的。
民间丧葬风俗习惯
1、指路 ——人死后要举行宗教事仪、指路,在此期间~在同时举行系列的活动,让死者到民间认为那里没有灰尘,是享福的地方。
2、丧服——死者一般都穿蓝裤、白布衫!人们以白为纯洁,以蓝为民族本色。布用平纹,不穿棉衣。
儿女伸手给死者穿衣。死者遗留衣服、生活用品、都将焚烧掉,不能遗留。
3、停灵——在民间停灵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天~在殡仪馆举行追悼仪式,对死者进行告别,但有些区域根据死者的生辰~让当地的“先生”选适合的日期进行追悼会。
4、出殡——出殡时,亲属批麻带孝,灵车上不是死者头朝前,而是脚朝前!目前随着殡葬改革均按火化的习俗。
火化后,把骨灰碎骨装入布袋~再装人坛罐或骨灰盒中,一般将骨灰盒的好的朝前。
5、死牲——死了人、无论穷富都要死牲祭献,根据穷富有区别,大至猪牛,小至鸡。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代 杀殉、血祭的遗俗~死者如年岁高,供品被看作福物。
供品要分给亲族人们。祭献的鸡,多留给送灵下葬的人们出殡回来后食用。
6、合葬——夫妻合葬是男在左 - 女在右。(蒙古族其不是这样)若合葬一起有小辈则在西侧,长辈在东侧。
这事儿说来话长,在西方 - 则以先死先葬在下方,后死者以重叠的方式在上方。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夫妻合葬有一方先死亡下葬,待另一方逝世下葬时需将先下葬者挖出,见面祭拜后再在一块儿下葬。
7、朝向——最古老的习俗为土葬,朝向是南北竖向,现骨灰盒是面南背北,如今有些墓穴参照最古老的习俗南北竖向安葬——引用“百年好合”(在民间常用百年好合来祝福婚姻永恒,但对逝者所指人生的归宿——永恒的安祥)
8、焚烧——人们传统焚烧锡箔、黄纸、相形的生活用品(如:汽车、房子、电视等);
早时蒙古族是烧些死者生前喜欢吃的食品。焚烧食用后的畜骨为死者祝福、焚烧锡箔等是受汉族的影响。
9、服丧——古时有守孝习俗。(北史·室韦传)载:你父死,男女聚哭三年.
近代变为祭七 (首七至五七、或七七 )家设灵堂、祭百日、周年。服丧期间 - 穿素服、食素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