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丧葬习俗

时间:2015-09-17 14:09:32     编辑:ky01
20

“丧葬习俗”已经有几千年的有历史,有关广东丧葬习俗方式是怎样的呢?广东广州丧葬习俗与广东普宁丧葬习俗都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吧!

广东丧葬习俗

想起来真是 -

广东丧葬习俗

广东丧葬习俗方式

1、送终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病者为长辈~在临终弥留之际、家中凡是儿孙要守候病榻前“送终”.逝后,也就是说在其床前燃香点烛、化纸钱~并于床头点长明灯(以花生油或煤油作燃料)、放一把黑雨伞,给死者两手各置一饭团 - 意谓让死者安然上路到阴曹地府。

2、报丧

由儿子向舅父家报丧,报丧孝子要穿孝服、着草鞍,见到受报者要下跪,向对方泣诉丧者死期、死因、出殡日期后也就是说离开、一刻不能停留...

3、入殓

由丧家长子拿新瓦堡率全家亲属到门前附近水溪或水塘取水(谓之向水龙王“买水”),为死者淋浴、梳洗、更换衣服...衫裤件数为3—5件,多的放棺陪葬.穿的衣服不扣钮(有钮也要切掉)。一些山区习俗给死者嘴里放煎蛋,县北境则多以硬钱币置于口中(意为其子女是孝顺的)!

说真的 - 死者人棺后则抬至门外空地停放(城镇街坊和大洲、白垢部分乡民习惯把棺材停放在屋内厅堂)。至出殡日 - 早晚由丧家大小人等装饭、上香,下跪哭泣供祭。死者生前使用的床板、床凳抛到水塘或水坑浸泡!

4、出殡

村中不分姓氏,各户均派人参加送葬。葬前,一般请道士做道事,为死者亡魂超度...一些有钱人家更讲究,请道士“念经”、“哺斋”1-3天。死者女家亲戚前来吊唁,丧家主要成员要穿孝服、持孝棍齐出门外下跪相迎,待亲戚向各人背部按一下(示意同情并劝慰节哀)才起身。出殡时~密锣开通 - 道士吹牛角,其声凄婉。抬棺上山时,丧家男女披麻戴孝持孝棍悲哭相随送葬,沿途鸣炮、撒纸钱、谷壳,俗称“路钱”,以作幽冥之资。其余送葬人由主家备发给一白布条,男扎左臂,女扎额头 - 送到中途 - 就可返回,丧家亲属要直送到坟地,待安葬下土后才能返回。参加承办丧事的人员回主家吃顿索餐 - 主家儿子向他们谢孝,说明其感激之情。次日复坟、修整坟墓后再祭奠!

5、安灵

主家办完安葬后,立灵堂于正屋厅堂,早晚上香、从立灵之日起、逢七日烧纸祭奠,“三七”同“五七”请道士做道事~满七七(四十九天)再请道士做道事,把灵堂的一切搬到门外焚烧~死者生前的用具与衣物,无用的焚烧,有用的则在化灵的“火焰”中抛过 - 谓之“过火河”。主家大小脱孝服、更新衣,女的换红头绳~并备红枣、饼食、果品、由道士将死者“灵魂”送入宗祠神位,谓之“祖宪”。至此 - 丧事完结。

不瞒你说、一些年岁较高的老人去世,说是“好命”、一些送葬者,喜欢拿一只殡葬之日所用的饭碗回家使用、据说能延年益寿.明、清时期,父母丧后,守制三年、名曰丁忧 - 有官职者要离任 - 儒生不准赴考~家门不贴红纸对联,不办婚嫁喜事,衣不华丽,行不远游、谓之守制 - 又称守孝。

、旧式丧礼习俗已逐步简化或淡化,特别是是70年代后、兴起开追悼会,亲友送挽联、花圈等摆放追悼会场两旁,会场正中悬挂死者遗像,由主持人宣读悼词致哀。

但农村挺部分地区仍按旧俗。

广东广州丧葬习俗

1、“白事”不需广而告知

广州荔湾区的关先生日前刚刚帮助亲戚banli 了一次丧事。他告诉记者,广州人在治丧的习惯和风俗方面同外地都有所不同 - 各种文化经过多年融合,丧葬习俗也变成了一套比较简化的程序!

从治丧方来说,前期主要有3个步骤。

人死过后~家里人要在家里先设一个小的灵堂,主要是摆一个供桌~上面放着逝者的相片,设香炉,供以水果若干盘!有亲戚朋友上门吊唁慰问 - 能够为此上香表达心意。

就是要选择出殡时间~关先生说 - 按照广州人口口相传、有3天不择日之说 - 就是说,人死后3天内出殡下葬、可能不用挑选日子。当...时是在3天后的话,就要看皇历,选择适合出殡的日子方行。

在选好日子出殡或开告别会后,家里人就要分头准备.有的人负责通知亲友,有的人负责联系殡仪馆、布置场地、购买必要的用品等.

第三就是开遗体告别会。追思逝者~告别会后~由主人家请来宾吃饭,进行答谢...

不瞒你说,“‘白事’与喜事不同~只需要告知亲属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广而告知。”关先生表示,家里头出了这种事,一般人都是比较低调的...假使不是尤其好的朋友~并不用专门通知他们。一般人都是从别人口中得知~主动上门吊唁的,主人家一般不会主动通知别人。这期间~主人家一般不会到别人家里做客,外人无事也不会登门!

你猜怎么着?许多人都会问:出席丧事会不会要给“帛金”?!广州人也有给“帛金”的习惯,相反它和喜宴的“红包”各异,并不是一定要给,而且多少也没有定数...不过在多年的演化下,现在一般人在出席遗体告别会时 - 通常的惯例是包100元的“帛金”!据一位老仵工老张介绍 - “帛金”源于以前人们生活不富裕,亲友家里发丧,出席丧礼的都会送些数目为单的钱,帮补一下亲友办丧事支出,除了是对死去的人聊表心意,也实实际际地帮助一下在生的人。“帛金”是包装在白信封内的.

2、“帛金”不能事后补送

老仵工特别提醒说、“帛金”跟红包不一样~不能在事后补送。只能在出殡前送达主人家...在xianggang - 会在白信封上写明“奠仪”。广州人会在白信封的抬头上写明逝者名姓 - 落款注明“某某某敬挽”。

有一些广州人在包“帛金”时也学习了一些xianggang 的做法,如给“帛金”不能整数,如100+1,200+1,500+1、以此类推!

在告别会当天,每个前来殡仪馆参加逝者遗体告别会的亲友都会收到主人家的一个白毛巾:里面放着3样东西:

首座样是一个小“红包”。“红包”非常小~只有这样三指宽的一个小纸包 - 里面包一块硬币.寓意恭喜发财。

第二样是糖果。广州人的习俗是放一块水果糖.寓意甜甜蜜蜜。来宾走的时候必须把糖给吃了...

第三样是小折刀,大约在小“红包”上别两枚针,标记“利利是是”。

各个前来参加追悼会或告别会的亲友 - 在进场前,会在胸口别上一个小黑纱。开完后 - 走之前、能取下丢弃。

在出口贸易公司工作的李经理前年父亲去世时、原本戴着黑纱的他正好要参加一个正式的会议,没办法,他只好加穿了一件外衣,将黑纱挡住!“如果戴着这个,别人见到了心里总会很别扭,假若谈生意的话,就更不好了。”

3、自然老死看作“喜丧”

这事儿说来话长,现在~许多老广州人还保持着一个传统、就是出外进饭馆吃饭时,一般不会点刚好7样菜。假若小辈点了7个菜,有老人在的话,他就会叮嘱加多一个菜~或是点多一个小菜!这个规矩也是由丧葬习俗语引发而来...既然,旧时在出殡后,主人家都请来宾留下吃饭,而每桌的菜也正好是7个、同“去”同音。一些地方~还有7不出(出嫁),8不埋的规矩。

出于丧宴与喜宴差异,主人家同来宾的心情都不是很好。这顿饭大家也“味同嚼蜡”、目前,很多来宾都选择不吃这顿饭就离开了.

不过也有另例,家住黄埔的黄先生就告诉记者,前年他们村里的一位百岁老寿星去世了 - 全村人就高高兴兴地大吃了一顿 - 认为老人这个年纪去世,实在是一件有福的事情、犯不着太过悲伤...旧俗认为这是“喜丧”.自然老死被当成“喜丧”的根本条件。

出席遗体告别会,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注意事项,来宾一定得遵守~否则就会很尴尬...比如说不能穿艳色的衣服,不能迟到。“白事”跟“喜事”有别 - 主人家到点就会开始,不会推迟。

4、迟到有对死者不敬之嫌

要我说啊 - 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孔先生就告诉记者一件他经历过的难堪事!他出席一位同事的遗体告别会。结果他迟了5分钟,没想到 - 遗体告别会提前了10分钟举行了、他到的时候 - 已经快结束了,负责签到的主人亲属十分讶异地看着他 - 到场的来宾们也“眼神怪怪”地盯着他。“纵使主人家没有责怪我,但是我心里非常不好过。觉得对逝者很不尊敬...”小孔说!

广州人目前参加白事与追悼会时,大家都会变得挺守时。既然这是不能迟到的、否则就会有对死者不敬之嫌。

广东普宁丧葬习俗

普宁旧时丧葬礼俗贫富差异很大,富者葬礼有停柩七日连宵“做功德”的(客俗称“放水灯”);贫者则从简从俭、甚至有买不起棺材用草席卷埋的。乡俗以年龄未上50岁而亡者为早逝~葬俗也从简...

老人亡故,旧俗葬礼一般程序有:

初终:老人将亡,先移入厅堂,人断气后 - 卧放冥椅。子孙以清香一束放入小钵内贮水~用新面巾为死者洗脸.客俗则用钵到溪边舀回长流水为死者洗脸抹体、谓之“买水抹尸”。

更寿衣:男着双数长衣、女为单数衣裙...俱黑鞋白袜~手执手巾、扇子!客俗左手执桃叉一串、谓之“打狗棒”!尸体盖上天地被(即盖棺被),红布面在上,白布面在下.棺被遮面,俗谓死人似虎,不让惊吓着活人!死者脚尾摆一豆油灯,谓之“脚尾灯”.灯旁置饭一碗~称“冥饭”亲属这时要穿上麻衣、背穿,父亡露左臂,母亡露右臂。客俗人亡故,亲属要拿出铜锣打三下~女眷放声哭 - 称开孝.

发讣告人亡故次日~家属用毛笔在白纸或草纸上书写唁讣,称发报单、告知亲友...送报单者送达不得入屋,要唤受报人出屋 - 看报单内容后在门口焚化,亲友闻讣讯,送款若干助丧事 - 俗谓之送纸礼。办丧事者备小红绳回送,俗谓之“扎彩”。

入殓:入殓前棺木先垫上草纸、白草木灰或茶叶 - 完了择时用三捆麻皮吊尸入棺 - 称小殓。盖棺前家属亲眷瞻仰已故者遗容~孝子喂饭,俗谓“饲生”。完了封棺,用斧头钉上六颗钉。男亡棺木油红漆~由家族上辈封棺;女亡棺木油黑色,由外家上辈封棺。此谓大殓!

成服:大殓后死者家属亲眷披麻戴孝,称“成服”。父亡子手执竹杖,母亡子手执桐杖,意为哀痛同于丧父...

出殡死者有陈柩居丧3天或7天、也有即日出殡者,出殡时,敲铜锣、放鞭炮、撒纸钱者居先;次为挽轴、幢幡之列 - 然后为灵柩与家属亲眷执杖扶柩队列。抬棺由八个青壮年分两班轮流扛抬~俗谓之“八仙抬柩”。后为哀乐队同亲友送丧者。亲友、外家、女眷送殡至村外也就是说另路折回。

客俗:60岁比...多亡者,棺材用长条布兜住扛出,有8人抬或多至16人抬的、单身亡者则只用单条布兜缚在棺材上抬.

要我说啊,安葬棺材抬至墓穴~道士念经后棺材入穴,子孙绕道而回...客俗亡人安葬后次日 - 子孙备三牲前往坟前祭拜,种上豆种 - 把坟头上留下没盖上的一块草皮盖好 - 谓之“覆坟”!

戴孝:亡人安葬后在家设灵堂,每逢七日祭奠一次、称“做七” - 至七七(49天)或百日始毕,谓之脱孝。

旧时丧葬礼俗繁杂。 ,丧葬礼俗逐步改革、简化。今悼念亡故者多改为开追悼会,奏哀乐、向遗像默哀、致悼词、送花圈、挽联等,参加悼念者臂戴黑纱~胸佩白花.

城镇丧事多倡导火葬~农村则仍多从土葬!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