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的传统民居特色
鄂伦春族的人们居住的房屋都是圆锥形,也是称之为“仙人柱”,而你们对于鄂伦春族的传统民居特色其实是有哪些的吗?不妨随老师 一起了解下吧。
鄂伦春族的传统民居特色
鄂伦春族民居特色在哪
鄂伦春族自称为“山岭上的人们”。头戴狍头皮帽,身穿狍皮衣裤,脚蹬狍腿皮靴,身背** ,跨上骏马,穿梭于大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之中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一直到新 成立后的10年间,党和机构 为鄂伦春族在各自活动的区域建立了16个定居点,才使他们结束了游猎生活。
习惯于马背上游猎的鄂伦春人,也像蒙古族建造蒙古包一样发明了简单实用的房屋——“撮罗子”。它像一件皮衣和桦皮箱一样,卷起来驮上马背就能走。到了依山傍水、背风向阳、平缓空旷的宿营地,一会儿就可搭成入住。
“撮罗子”是个圆锥体的空间,先将两根顶端带枝杈的粗壮树干斜搭咬合成“人”字形支架,在两侧各搭3根稍细的木杆,再搭上20多根辅助杆,就成了主体框架。夏天用桦树皮,冬天用狍皮,自下而上苫盖即可住人。桦树皮是六七月份剥下的,这个季节水分大,加上鄂伦春族娴熟的剥皮技巧,不仅剥的块儿大,而且不伤树身,过一两年就可恢复。剥下的桦树皮先削掉不平的地方,再放到锅里蒸煮,使之增强韧性,便于卷叠,晒干后拼缝备用。这样的桦树皮轻薄、不怕水,也耐腐,能做许多生活用品。到了寒冷的冬天,他们用数十张狍皮缝成两块大的扇形和一块小方形的围子,两块大的苫顶,一块小的作门帘。迁徙时,只取下苫盖物,驮在马背上,支架就留在原地,等到了新的宿营地,现砍木杆搭建。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鄂伦春族新居都是定居后机构 集中兴建的砖瓦房,一栋四间住两户,居室、厨房单独隔间,宽大的玻璃窗使室内更明亮。第三次兴建的新居还在房门外加了门斗,更好地抵御了大兴安岭冬季的寒风,使居住更舒适。
鄂伦春族传统民居特点
鄂伦春人的传统住宅是“斜仁柱”。它是用30多根木杆搭成圆锥形的架子,夏天用桦皮或芦,冬天用狍皮做覆盖物,搭盖一个“斜仁柱”需要六七十张狍皮。门上夏天挂柳条穿的门帘,冬天挂狍皮或鹿皮门帘。“斜仁柱”前面用树干和柳条搭成晒架,晾晒肉干或野菜。后面小树上挂着桦皮盒,里面供奉着神偶。
“斜仁柱”内部,席地铺床,床下铺干草,上面铺狍皮做褥子。对门正面的铺位叫“玛路”,是客人和老年男人的位置。左右两侧的铺位叫“奥路”,是中年夫妇和青年夫妇的席位。(算命www.bmfsm.com)
“斜仁柱”的 是终年不熄的火塘。“玛路”席正中上方挂着四五个华皮盒,这是供奉“布如坎”(神偶)的地方,“玛路”右侧供奉着在狍子皮上用马尾刺绣的“昭路布如坎”(马神)。在青年夫妇住的一侧,“斜仁柱”顶上搭着横木秆,是吊孩子摇篮用的。
鄂伦春族民居有哪些特点
鄂伦春族的住宅叫“仙人柱”,意为“木杆屋子”。它是一种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长的木杆和兽皮或桦树皮搭盖而成的简陋的圆锥形房屋。
仙人柱的搭建是先用几根顶端带枝杈、能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个斜度为60度的圆锥形架子,然后将其他木杆均匀地搭在这几根主架之间,使之形成一个伞状的骨架。上面再覆盖上狍皮或桦树皮,这样,夏天可防雨、冬天能御寒的“仙人柱”就建成了。
仙人柱的顶端要留有空隙,以便里面生火时透风出烟,又可采光。南侧或东南还要留出一个让人进出的门。仙人柱上的覆盖物要根据季节的更迭而变换。冬天气候寒冷,多用狍皮覆盖。到了春天,天气渐暖,就可以换桦树皮了。
仙人柱的内部陈设也很简单,主要是住人的铺位。铺位有两种:一种是地铺,即直接在地上铺上木头、干草、桦树皮、狍皮等;另一种是床铺,即在地上立木桩,架起床。每个仙人柱一般三面住人,一面是门,当中有一堆火取暖,上面吊一口小铁锅,以便煮肉做饭。
仙人柱的结构简单,拆盖很容易,它是鄂伦春族游猎生活的产物。
- 上一篇:鄂伦春族的传统民风风俗
- 下一篇: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