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满族的民风民俗

时间:2017-03-22 17:09:18     编辑:ky05
20

  在满族的生活中有着很多的民风民俗,也有着很多的忌讳,犯了忌讳就会被认为是没礼貌的。满族人是不吃狗肉也不戴狗皮帽子,最不喜欢别的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到家里面的,炕子也不许别人随随便便坐的。满族婚礼有着本民族浓厚的特点,也融合了不少汉民的风俗礼节。那么,满族有什么民风民俗呢?满族婚礼有着什么婚俗习惯呢?下面是关于一些满族民风民俗的文章,一起看看吧。

关于满族的民风民俗

满族人的民风民俗

  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长辈在吃饭时,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侄儿媳妇不许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过去满族妇女旗袍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有人冲父母状况,子女必须起立回答。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请安礼,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问安",是请小安,垂手站问好。"打千儿"是请大安,也叫"单腿跪",满语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叩头礼",即磕头,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请安"首必四叩,至三则跪而昂首,若听命者然。尊长者以好话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则不起也"(《柳边纪略》卷四)。

  对神佛、祖先、帝王则三跪九叩。女人礼仪不同于男人,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妇女平日相见,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俗称"抚鬓儿",即手指从眉上额头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俗称"拉拉礼",与汉族妇女拜见礼有别。至亲久别相见彼此抱腰接面,然后执手问安,是谓抱腰接面大礼。如幼辈见长辈,两手抱其腰,长者用手抚其背。老年夫妻相见有"顶头礼",老夫妇久别重逢,老伴迎上去用头顶住老头胸脯,老头轻轻抚摸几下老伴后脑勺或后脖颈。

  满族人,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长辈先行。长者也很客气地说:"谢谢阿哥,请上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马赶路。

  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一、满族人的供祖、祭祖与祭神

  满族人祭祖先和天地神佛的传统源远流长。农村满族人又因其特别指定 的环境和条件,决定了他们在祭奠形式上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 满族人的供祖

  满族人对祖宗非常尊敬,称祖宗叫“祖上”,祖宗板叫“位板”,供祖叫“立位”,祖宗板因年久更新叫“换位”。祭祖时用的猪,叫“使唤猪”或“祭祀猪”。日子过得比较兴旺的满族人,都立位。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日子旺,敬祖上,狗大孩子胖。”

  位板是两块长方形的木板,长二尺许,约八寸宽,三面装板刻花。满族人以西为大,位 板供在西墙上,西炕不准坐人。每个位板前面刻四个字,南边位板上刻“蒸尝百世”,北边位板上刻:“俎豆千秋”(这八个字是“诗经”所载,表示子孙万代不断祭祖)。位板前摆香碟,木制,四寸见方,二寸高,上刻趟槽,正面刻莲花。南边位板摆三个香碟,北边位板摆四个香碟,供七个。

  这种摆法表明我们是长白山七道沟人。我屯赵家摆六个香碟,说明赵家是六道沟人。洪家摆一个香碟,就表明洪家是一道沟人{1}。我见到洪家板位前贴一张黄满洲彩(黄挂钱),这是他们头道沟人供祖的规矩。

  我家两个位板,南边位板比北边位板高一寸,香碟完全刷黄油。立位时,木匠做位板等祭器,都必须用吉星尺排尺寸,长短尺寸一定要赶上尺上的“吉星”。

  供祖烧达子香{2},不用一般香。达子香别名“满山红”,每到春季开花最早,先开花,后长叶,开花时清香扑鼻。这种植物在依兰县满山都是。烧达子香时把香碟由位板上请下来,碟内放上净灰,然后将达子香连叶带枝轧成香面,放在槽点燃。点燃达子香叫描香,先放净灰是为防止燃烧香碟。

  两个位板中间靠下的位置贴一张大红纸{3}写的“福”字, “福”字下边贴一张“素洋房”。“素洋房”是用蓝色、黑色加baifen 色画的一张画,上有一片松林,远处有山,近处有水,前边一道小桥,桥下还有莲花,松林边是几所房子。因是索画,就叫 “素洋房”。

  祖上忌孝服,穿孝服的人不准进祖堂,如果进去要把孝服剪掉一块,表示这身孝服已经作废。如果本族人家办丧事,必须把祖上用幔帐遮上。

  (二) 满族人的祭祖

  祭祖使用的祭器一般是:

  地桌一张(长方形)摆件子用。

  槽盆一个(长方形),需能放下一口一百八十斤重的猪,槽盆放在地桌上。

  炕桌二张(长方形),供粘糕用。

  小方盘二块,摆件子端肉用。

  圆木盘八块,供粘糕用。

  幔帐架一个,青,黄布各一块,每块三尺。

  索仑杆子{4}一根,九尺高,上安旗斗一个。

  小瓷坛子一个,装米酒用。

  酒壶一把,拿猪用。

  供碟五块,祭乌鸦用。

  祭祖是请祖宗吃筵席,也叫使唤猪,一般是十月间收成以后办。因病许愿也办,不管病好不好都要还愿,说这是“张口愿”“闭口还”。祭祖用的猪,叫使唤猪或祭祀猪,一般都是本家的猪崽,要完全黑毛的,两个公猪、一个母猪。

  阉后用专人喂这三口猪,不许打骂。使唤猪还不许杀,要用钎子钎(即用钢钎插入猪气嗓,把猪憋死,退毛时不吹气)。到了冬季,猪养肥了,场院收拾利索了,便通知远近家族,定个日子,欢聚一堂,庆祝丰收。

  每当这时,儿孙们都怀念起先人,喜庆丰收先敬祖上。于是,男女老少,人人动手,开始准备祭祖。老太太挑云豆,青年妇女淘大黄米。米酒(即黄洒,又叫“米儿酒”)早已酿成。

  男人们有的穿蒸粘糕用的帘子,有的搓绑绪绳。祭祖期间,不许抽烟喝酒,不许吵闹和说闲话,要听老人们讲祭祖的“揆程”{5}(满语,即规矩)。如,轧好的黄米面,烀好的云豆,要放在西炕上,搓绳、穿帘子的必须跪一条腿,这都是传下来的揆程。

  祭祖的首座天,天不亮女的就起来,撒面蒸粘糕,东方放亮就蒸好了。两张炕桌摆在两炕上,立上幔帐杆,白天挂上黄幔帐,摆上七个香碟,升上达子香,由专人看管粘糕锅。先起出四块粘糕放在方盘内,由左向右依次放在北面桌上四个圆盘内供好。再起四块粘糕,由右向左放在南桌四个圆盘里。

  癸品齐了,全体跪下开始奠酒。由主人向祖上满三盅米酒。管祭祖的司仪{6}人喊磕头,一共磕七个头。行完礼开始吃粘糕,南北炕都不铺炕席,不使筷于用秫秸棍。这时如有过路人进屋可以随便吃,说这是罕王(努尔哈赤)当年在山里挖“棒槌”时留下的规矩。

  吃过粘糕开始拿猪(不许说抓猪或杀猪,要说拿猪或使唤猪)。拿猪人到猪圈将猪绑好,抬回来放在祖前。这首座口猪(已阉的公猪)是祭祖的。先用酒壶拴上丈绳系到井内取无根水(不落地的水)。

  全体跪下,主祭人手拿酒盅,另一人持酒壶往盅内倒水,然后由主人把这水倒进猪的左耳朵眼内,几时猪耳朵扑棱了,拿猪人喊一声“嗻!”就是祖宗领牲了,祖宗受礼了。这时,全体磕七个头,开始钎猪。退毛后卸成大块,这叫件子。再上锅煮七成熟,才能摆件子。

  摆件子时,祖前放地桌,上面放好槽盆,用小方盘往屋内端件子肉。由把锅的给拿,按次序向槽盆内摆,摆成的件子必须成一个全猪趴卧在槽盆内,猪背上盖花手巾,主人奠酒跪拜。

  稍事休息,撤掉供肉,家人分坐两炕吃老虎肉(不说吃猪肉)、小米饭,肉蘸咸盐汤吃。吃成菜和吃粘糕一样,不使筷子,就地吃也行,这样就好象罕王放山挖“棒槌”吃老虎肉的情景。过往行人向祖上磕头后,上炕随便吃,没有人阻挡。

  吃完肉正是歇晌,人们喝着开水,由老人讲祭祖的一些规矩。孩子们都愿意听佛头妈妈{7}的故事,有的青年人还要学祭祀歌{8}和满人结婚念的阿蜡布密歌{9} 。这时,无论谁都特别注意规矩礼貌。

  休息一气儿后,便准备拿第二口猪了。第二口猪(阉了的母猪)是祭佛头妈妈啊 。这口猪卸后煮好也摆件子,放在槽盆里,供在南边位板前。因为是晚间,挂着青幔子。在祭祀时,与前不同的地方是往猪右耳朵眼倒水。

  摆完件子已是掌灯时分,主祭人发话熄灯,遮上窗户,人们都摸黑在地下跪着,北边留出一条道。祖前桌上放块肉,旁边放一把菜刀。由主妇拜祖,她起来之后轻手蹑脚地把肉拿走,走时还故意把刀动一下,出个响动。

  主祭人听主妇走到门外后,便召唤点灯。选时,屋里的人鸦雀无声地磕过头,行过礼,便开始煮肉,大家等待吃“背灯肉”。吃肉时又熄灯,摸着黑吃。为什么祭佛头妈妈摸黑吃“背灯肉”呢?据老人讲,佛头妈妈临亡时赤身露体,是被乱箭射死的,祭祀时就不能点灯了。同时,这也表示后人对她的哀悼。

  (三) 满族人祭天地

  第二天早晨起来,立索仑杆子,吃“小人饭”{10}。有头天剩下的肉和饭,屋内屋外熬两锅粥,名叫小人饭。分两帮吃,粥可以交换着吃,屋里的盛一盆放到屋外,屋外的也盛一盆放到屋里,吃饭的人不许乱窜。

  吃过早饭,该杀第三口猪了。选口猪是祭天地和诸神的,是阉了的公猪。杀这口猪与订前不同,是在院内改用刀杀,剥完皮用火燎猪皮,和平时杀猪一样。燎猪皮的场面是很热闹的,大伙用钩子钩着燎,燎完把猪皮刮干净和猪肉一块煮。

  杀猪时,老年人可以喝酒、抽烟,吃白肉血肠,但年轻人还不准喝酒。在索伦杆后面摆上地桌,上边摆五个碟装五谷粮,祭乌鸦念祭歌,撤五谷粮,磕三个头。当祭歌念到“乌二尖拨”{11}时开始杀猪,煮肉吃肉。供碟里的猪肝下水,都归念歌人受用。吃完猪肉送猪骨头。先剪一些纸钱,然后把猪骨头埋在西南方,把纸钱烧掉,祭天地便告完毕。

  满族人信佛,平时供菩萨{12},过旧历年供金九佛,供佛前供猪头、鸡、鱼,猪头鼻子眼插葱,鸡嘴里叼大枣,佛前还供“疏”{13},(是大庙送的),三摞大馒头,每摞五个。蒸馒头时得蒸十六个,留一个压锅的。灶王爷供枣山,每个神前供两块方粘糕。大门贴门神、神荼、郁垒{14}。供的菩萨是南海大士,贴黄纸对子,上联是“白莲台上逍遥主”,下联是“紫竹林中自在仙”,横批“慈航善渡”。

  (四) 关于祭佛头妈妈啊 故事

  传说明代有个李总兵{15},一天晚上李总兵洗脚,一个名叫罕头的茶童给他打了洗脚水 ,看着他洗脚。罕头发现总兵脚心有三颗红痦子,便说:“大人脚心长红痦子呢!”总兵说:“我全靠这三颗红痦子了,它是主贵的,要不就当总兵了。”罕头说:“我这左脚心有七颗红痦子。”总兵一听便着急地问:“这时真的吗?你脱下袜子我看看!”罕头脱下袜子,果然左脚心上有七颗红痦子。

  总兵一看贼心不禁又惊又喜,心想:“钦天监观星象,说出了真龙天子,想不到这个真龙天子竟会落在我家。明日进朝见驾,把罕头一交,这一功可就不小啊!”想到此便回房中,高高兴地对小老婆说:“到处抓真龙天子,没想到竟落在我家了!”小老婆问:“是谁?”总兵说:“是罕头。”小老婆又问:“你怎么知道是他?”总兵说 :“他脚心有七颗红痞子为证,是紫微星,将来一定当皇上。“那可怎么办呢?”小老婆装作替总兵想办法。“明天早晨上朝见驾,把他抓去砍了头,我这大功就告成了!”说完就上床睡了。

  第二天,总兵起早走了。他的小老婆急忙到书房唤醒罕头,告诉他事情的经过,让他赶紧跑。罕头胆小一个人不敢跑,小老婆又找来比罕头大两岁的茶童王镐,叫他俩一起跑,并命人急速备上大青、二青两匹马,催他们快跑。两个茶童长相差不多,平素又挺要好,便一起逃跑了。

  李总兵下朝回来,发现罕头没了,知道准是小老婆放他走了,便不容分说把小老婆剥去衣服,挂到百尺高杆上,用乱箭射死。随后,领人马去追罕头。王镐和罕头听到后边有声音,知道追兵赶上来了。王镐一看不好,心想这样下去谁也跑不了,不如想个救罕头的办法。于是,他急忙和罕头换了衣服和马匹,让罕头赶紧跑。他在后边走另一条岔道慢慢跑,李总兵撵上一看才知是王镐,这时罕头已经没影了。

  李总兵带领人马继续上路追赶,可这时已日落西山了。罕头一看,后边追兵又撵上来,他已经跑得人困马乏。正当此时,一群乌鸦飞起来,遮天盖地地将他围起来。总兵一看是一群乌鸦,而且天已经黑了,便领人马回去了。危险过去了,乌鸦也散开了。

  这时,罕头面前忽然刮起一阵旋风,并听到如泣如诉的话音:“我死的真惨啊!把你放走后,总兵回来不容分说,就把我剥去衣服,挂上高杆,一阵乱箭将我射死,我死得好苦呀!”罕头说:“我明白了,日后我如果得席位,就封你为佛头上的妈妈。”这就足满族人祭神、吃背灯肉的由来。满族人祭祖时常说,先祭王镐,后祭亡灵。而且,满族人不准打乌鸦,祭祖时祭乌鸦,就是因为乌鸦救驾有功。

  满族特色民风 —— 满族三大怪

  在玻璃窗出现之前,用纸糊窗户在 非常普遍,然而满族人家的窗户纸是糊在窗棂的外侧,凭借着窗棂的支撑,增加了抵御风寒的作用,这与汉族将窗户纸糊在室内有所不同,这便是三大怪的头一怪 ——“窗户纸糊在外”。

  过去的满族人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渔猎生活,不但艰辛而且经常与蛇蝎蚊虫为伍。吸旱烟不仅可以驱蚊虫,还能防止被毒蛇咬伤,据说就连最毒的蛇也怕烟袋油子,因此吸烟不仅仅是一种消遣和嗜好,还能起到防身保安全的作用。久而久之,代代相传,形成了满族人爱抽烟的习俗。过去,差不多家家有烟笸箩,来了客人不但要敬茶,敬烟也必不可少。不但老人抽,青壮年抽,连年轻的姑娘、媳妇们也抽,这便是三大怪中的第二怪——“姑娘媳妇叼着个大烟袋”。

  以前,满族女孩子出嫁时一杆精致的旱烟袋是必不可少的嫁妆。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环境的改变,满族女子早已摒弃了这样的习俗。只有那些已经上了年纪纪的老奶奶们还时常一边抽着旱烟,一边唠着家常,品味着生活的甘与苦,谈论着往昔和未来。

  这第三怪便是“养活孩子吊起来”。这一习俗也同满族人早期的渔猎生活息息相关。在茫茫的林海雪原间,不仅要与豺狼虎豹搏斗,还常与蛇竭为伴,将婴儿放置地上不仅潮湿而且危险,高高地将摇篮吊起,生产、育儿、家务全不耽误,一举多得。

  “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媳妇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如今这三大怪有的已经随着时代的进步,移风易俗而逐渐消失,有的依然在我市农村满族人乃至汉族人的生活中保留并传承着。消失的自有消失的理由,而存在的自有存在的价值。

  满族的婚俗习惯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放定:即递财礼。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得到财物。放大定叫做“过大礼”,俗称“下大菜”,就是选择吉日,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结婚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接着,新娘被人扶出轿来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拜完北斗后举世闻名行“撇盏”仪式。即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盅、尖刀一把,萨满单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满语念经,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抛向空中,同时端酒盅齐把酒泼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去。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称“响房”。新娘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着,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又叫“抱保媒壶”。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叫做“揭盖头”。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