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端午节习俗
苗族是我国较为古老而传统的少数民族之一,而你们知道苗族的端午节习俗其实是有哪些需要讲究以及主要的事项吗?你们想进一步的了解关于苗族的传统习俗吗?不妨随老师 一起了解下吧。
苗族的端午节习俗
苗族人的端午节
我们苗族的端午节,又称为“龙船节”、“龙舟节”,目的是为了求雨祈福,一般在五月二十四到二十七这4天举行。这个习俗源自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在清水河一带有条大黑龙,五月的一天,它抓走了一位老渔夫的独子,杀死后做了枕头。老渔夫听到消息十分悲愤,深入龙穴与黑龙进行殊死搏斗,把黑龙斩成了三截。霎时,河** 天昏地暗。有位勤劳的姑娘摸黑到河边洗衣,随着她的捶衣声,大地重现光明。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老渔夫和勤劳的姑娘,每年农历五月,我们苗族人都要在清水江边欢度龙船节。
早在五月十八九日,村里的小伙子们就将龙船洗刷一新。二十四日这天,苗族群众聚集在清水江畔,隆重举行开划仪式。以前要在河边或缓口有龙神之位的井边、沟边,请巫师念经,现在巫术礼仪大多已经从简了。几十只装饰一新的青、红、黄龙船一字排开,停泊在起跑线上。我们苗族的龙船独具特色,由三根完整的杉树,中间挖成槽形捆绑而成。中间长的一根为母船,两侧为子船。母船中装满了亲友馈赠的猪、羊、鹅和竞渡水手食品。在母船的船首装饰着一人多高的大龙头,用柳木精心雕刻而成,一对龙眼炯炯有神,两旁是弯弯的牛角,角尖之间拉上红绸,装饰得喜气洋洋。船上挂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旌旗,迎风飒飒飘舞。指挥的鼓师屹立于船头,格外威风;一个穿着漂亮女装的十来岁男孩坐在船上担任锣手,这是为了纪念那位勤劳的苗族姑娘;三四十名运动健儿身着青色对襟衣、蓝布裤,头戴上插银片斗笠、持桨分立两边船上,个个精神抖擞,集中待命。
仪式完毕,随着三声炮响,鼓师捶起节奏极强的鼓点,霎时间,只见浪花飞溅,数十只披红挂彩的龙船便在吆喝声中破浪前进。苗族划龙船是站立着划桨的,不同于汉族。竞渡的时候,鼓锣频催,众划手协力挥桨,一条条龙船活似真龙一样,在江面上飞速前进。岸边的锣鼓声、鞭炮声、呼啸助威声此起彼伏,把整个节日推向高潮。最后得胜的龙舟队,除了得到一面锦旗,还会得到亲友们馈赠的大量食物。(算命www.bmfsm.com)
节日里,出嫁的姑娘满载着鸡鸭、粽子回娘家探望;而没出嫁的姑娘,则会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裳,云集在岸边,观看龙舟竞渡。当然,她们最期待的,还是竞赛结束后的对歌、游方、踩鼓等活动。她们期待着在这些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如意郎君。
苗族传统端午节习俗
一
居住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的苗族群众,每年农历五月五日欢度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
苗族传统端午节,吃自制的四角粽子。根据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所载,屈原投汨罗江后,为寄托哀思,防止江河百鱼吃掉他的身体,于是包米团投入江中喂鱼,后来逐渐演化成为吃粽子的传统习俗。唐代文秀《端午》有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据史记载 ,苗族传统端午节,迄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历史。
二
端午节是融水苗族十大传统节日之一,其重大意义仅次于农历三月的清明祭祖节。融水苗族传统端午节,分为四个步骤:
首先是采粽叶。在融水的崇山峻岭,生长一种特殊的竹子,它的高度一米左右,实心良苦,每节生一片叶子,长一尺左右,有手掌一般宽,颜色绿翠,散发清香,苗族群众称这种竹子叫粽子叶。粽子叶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漫山遍野地生长,远远看去,就像是一块翠绿的毯子,从地上自然地延伸到云边,蔚为壮观。端午节前夕,苗族群众背着糯米饭,成群结队来到远山采粽子叶,根据各家各户的用量,采好粽子叶带回家中。
其次是包粽子。包粽子是一项技术活,一般由苗族妇女负责,但有些家庭纯粹是男主人包干的。人们将泡好的糯米和豆子混合均匀,兑好稻草灰水,备好穗秆和肉片,然后老少围着火堂,快乐地包起粽子来。一般使用两片粽叶,大片叶子包豆粽,中片叶子包肉粽,小片叶子包白粽,分类放置,并用绳子按三个一扎绑成一捆。每家每户一次包50-70个粽子,包好以后,即放到铁锅煮得透熟,然后成捆挂在窗边,从外面一看,家家户户都挂满了粽子,从村脚到村头,到处都是粽子的芳香。
接着是送粽子。苗族过端午节,由于具有祭祀意义,因此必须进行祭祀活动。天亮以后,苗族妇女将已经煮熟的白粽一捆或几捆,交给自己的小孩,叮嘱他们将粽子送到桥上,丢进最深的河潭里。有些小孩由于年幼,不能将粽子丢去很远,于是路过的大人,会帮助他们将粽子丢到深潭去。每年端午节,苗族村脚的河面上,到处漂着成捆的粽子,这是苗族人民纪念古代诗人屈原的一种特殊习俗。
最后是吃粽子。苗族群众吃粽子,必定是中午当阳的时候,而且要面对河流过节。由于端午时节,正值苗族村寨春种大忙,尽管人们惜时如金,但端午节那天,忙碌的人们都能坐在自己的木楼上,望着涛涛的河水,边吃粽子边聊天;一些远离河流的家庭,还特意带着粽子,成群结队来到岸边的树荫下,边聊天边吃粽子。苗族过端午节,男人女人只吃粽子不喝酒,也不烧香和膜拜,因为苗族人们认为,屈原虽然是著名诗人,他的爱国情怀值得纪念和弘扬,但由于他是蒙冤投江,属于非正常死亡,因此不能举办祭祀活动,也不能以节庆方式纪念。
三
融水苗族群众在过端午节的时候,都习惯包四角粽,这种习俗,与苗族群众对鱼类认识有关。
苗族群众一般认为,鱼与蛇最大的不同,在于蛇的消化吸收能力特别强,所以它可以吞掉比自己大几倍的动物而不受损伤;而鱼不同,它肠道细小脆弱,适宜吃柔软腐烂的东西。基于这种认识,苗族群众觉得要确保屈原不被百鱼吃掉,就必须制作四角粽,让百鱼吃了粽子,因不能消化而死掉,唯其如此,才能化解威胁。自古以来,苗族制作的粽子,都是四角粽。
苗族制作的四角粽,由于兑放了碱性较强的稻草灰水,又有粽子叶在外层保护,能存放十天半月而不变质,人们外出旅行时携带粽子,随时可以食用,味道鲜美如初。
四
我家庭所有的成员,既爱吃粽子,也会制作粽子。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跟随奶奶上山采粽叶了。采粽子叶要走二十里山路,途中跋山涉水,采撷过程还有遭遇毒蛇等危险,但每年我都追随而去,从不间断。
采粽子叶的途中,经过很多片杨梅树林。熟透得深红的杨梅,总是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垂涎三尺。但奶奶叮嘱我,走远路的人,是不能随便吃杨梅的。因为杨梅酸性大,能快速消化人的糖分,导致低血糖,使人在路途上出现意外。每次采粽子叶回来,我和奶奶总是采撷一担熟透的杨梅回家,只有回到家后,才能和小朋友分享果实。
綦江民俗之苗族端午习俗
苗家过端午节要吃端午饭。端午饭要吃“五黄”:黄鳝、黄瓜、黄鱼、黄泥蛋和雄黄酒。端午饭必备的主菜有:一大盆黄鳝汤,一碗咸鸭蛋,一碗红烧黄鱼,一碗苗家腌黄瓜,一碗雄黄酒。当然,粽子是餐桌上的必备品。
开席前,长辈先从酒碗里倒雄黄酒出来,然后挨着给每个小孩的脸上、额上、脖子涂抹。开席时,由最年长者端起雄黄酒喝首座口,然后再往下传,餐桌上的男女老少都必须喝上一口。
苗家雄黄酒是把雄黄研磨成粉末后,再用黄酒或白酒泡制的,泡好的雄黄酒要在太阳下晒后才能喝。据说,晒过的雄黄酒才有驱邪、解毒的功能,身上抹上雄黄酒后就不怕蛇咬了,喝了雄黄酒,肚子里也就不会长虫了。
苗族称端午节为粽粑节。苗家的粽子很有特色,馅也很丰富,豆沙粽、鲜肉粽、腊肉粽、绿豆粽、赤豆粽等等。
最令人称道的是苗家“五色粽”,他们用五种植物的叶液将粽馅染成红、黄、蓝、黑、白五种颜色,然后用芭蕉叶包裹成圆柱形煮熟。一般都是在端午节前5-10天就把粽子裹好了、煮熟了。
以前苗家还要把煮好的粽子挂在堂屋里,一是敬祖先,二是表示生活美满。苗家的粽文化很丰富,端午节前后还要围绕粽子开展系列活动,其中最有趣味的是“双人咬粽子”。
在欢快的木鼓声中,姑娘小伙两人一组,比赛分为绑腿走路、包粽子、双人板鞋竞走、咬粽子、一人离地返回等步骤,最先返回出发点的一组为胜,活动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
抢鸭子比赛也是苗家村寨端午节必不可少的节目。比赛规则是,先把鸭子放入河中,比赛口令一发出,等在河边的男女便开始抢抓鸭子。鸭子被人赶着在河里乱窜,抢鸭人沿着河边追赶,谁抢抓到,鸭子便归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