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的传统民俗文化
怒族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其实也是有着传统的民俗文化,而你们知道怒族的传统民俗文化其实是有哪些的吗?那么你了解怒族的传统民俗文化多少呢?不妨随老师 一起了解下吧。
怒族的传统民俗文化
怒族民俗文化有哪些
怒族的丧葬习俗早期怒族曾盛行火葬,改行土葬的历史约在200年左右。至今一些村寨附近,火葬场遗迹仍依稀可辨。在个别村寨,曾发现一两处悬棺崖葬的遗迹,并伴有铜斧出土。
怒族改行土葬与人们的灵魂观念密切相关。相传过去有个叫亚内的妇女死了,焚尸时没有烧透,七天后她的灵魂带着满身烧焦的疤痕去看家人,把自己的孩子吓死了,从此怒族人就改火葬为土葬。
有代表性的怒苏人的丧葬礼仪可分为以下四个程序:
1.竹号报丧:在怒苏人中,凡成年男子死亡均要吹竹号报丧。竹号由一个竹筒吹嘴套着一尺多长的龙竹吹筒组成,吹奏时发出“剥哩—呜—剥哩”的声响,因而称之为“剥哩”。人们只要一听到竹号声,都会停止手上的活计奔赴死者家中吊唁,参加丧礼。
2.敬酒吊丧:人们给死者梳洗之后,盖上毯子,停尸在火塘左侧床铺之上,以供亲友吊唁。奔丧的亲友带着酒、肉、鸡等吊礼,到达后将酒倒进碗里,由巫师灌入死者嘴中,并说明是某某亲友前来吊唁。然后大家一起喝离别酒,由巫师卜卦后唱“挽歌”,怒苏语称“北莫中”,男男女女在堂屋内围成一圈,手拉手跳与死者告别的“雄登舞”,以告慰死者,祈求其亡魂庇护子孙,不要祸及家人和亲友。在极度悲痛中,甚至还有至亲好友与死者嘴对嘴地喝“同心酒”,以示永别。
3.棍卜坟基:正常死亡的人一般均埋葬在村前屋后甚至宅院之内,表示死者与亲友不分离的密切关系。具体地点由巫师和家长棍卜择定。方法是将三根头部削尖的约三尺长的木棍在十步开外同时掷出,如三根木棍都能插入土中,即在该处建坟。建坟时先由巫师破土,如死者是女性先挖七锄,死者是男性则先挖九锄;然后其他人才动手挖。墓穴挖好后,四周用石板或木板围上;安葬时,有的就不再用木棺了。
4:送魂出殡:停尸时间一般为一至三天不等。出殡前举行送魂仪式,由巫师诵唱“送魂辞”,内容是给死者的灵魂指路,逆着本氏族迁徙的路线,一程一程地指、一程一程地送,地直送到祖先居住的发祥地。念完之后,吹奏竹号,挥刀开路直至墓地。安葬时仍由巫师先盖土,然后大家动手。葬毕在墓旁立桩,挂上死者生前用品,如男子的弩弓、刀箭、挎包,女子的织机、炊具等。
怒族传统民俗文化
怒族的饮食风俗
怒族习惯于日食两餐。其主食绝大部分以玉米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从爆米花逐渐发展为煮焖成咕嘟饭(类似玉米面稠糊)、包谷稀饭,做成包谷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少数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瓜豆、辣椒等。每年五、六月还需到山林中采集野菜。常采的有竹笋、野百合、各种块根类及蕨类植物,以及做调味用的姜、葱、花椒等。
含淀粉为主的植物当粮或制成粉做粑粑而食,肉类来源靠饲养的牛、猪、鸡、狗、羊,常捕鱼和打猎。怒族男子一成年就开始捕鱼和狩猎,经常猎获的野物有野牛、野猪、鹿麂子、岩羊和山鸡等。怒族食用狗肉者不普遍,儿童还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鸡爪、鸡血,妇女在岁前不吃心肺。喜食漆油,常用漆油焖鸡、烤羊肉。
善于酿酒。以贡山怒族的咕嘟酒最有特色。饮用时,对入蜂密,清醇香甜、开胃可口。不论男女,都能豪饮,而且饮酒必歌,每饮必醉。怒族饮茶是仿制藏族的酥油茶而制作的漆油茶。常可作为产妇或体弱者食用的补品。典型食品主要有:漆油焖鸡、烧羊肚、漆油茶、咕嘟酒等。
怒族有哪些民俗的文化
怒族的居住文化
从总体上看,怒族民居有以下几大特点:
怒族的民居均为下部架空的干栏式建筑。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因受生产力的制约,他们只好用长短不一的木桩或石头将居住面架成水平面,这比起平整地基来既省时又省力。二是将居住层托离地面可以降低地气对人的危害,防止毒蛇猛兽的袭击。同时在房屋底层关畜禽,虽不卫生,但它客观上起到了防湿的效果,又能保护家畜之安全。
怒族民居的居住层多为楼板。这是因为怒江竹木很多,居住层用楼板可以防湿。另外据碧江的怒胞说:“人跟动物不一样,应住在铺有地板的家里。”
怒族的民居均无窗或只有几个小孔。主要是怒族曾有过穴居史,怒族民居不建窗或不重视窗户建设也是对这一客观史实的折射。
每家都有个火塘。怒族认为火塘里的三角是他们最大的“鬼”,能驱凶招吉。故火塘要由有经验的男性长者设计、安置。三角一旦摆好就不能再动。客观上,火塘是怒民祖祖辈辈生活取暖、夜晚照明的地方,是议事及传播民族文化的庙堂,又是娱乐的场地。他们的大半生都要在此渡过。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怒族的房屋很矮,不锁,亦无围墙。这表明怒族民居的主要功能是防风雨,避野兽。同时反映出怒族的私有观念不强,各家各户不分彼此,没太多隐私,有同村便是一家人的思想。门不用锁说明怒族还保留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德。他们大多居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半山腰。这是因为这一地段的气温适宜,不冷也不热。还出于防御方面的考虑。
怒族民居的门多向东方、上方或雄伟的山峰。这是因为这些方位在怒族文化中均有吉祥之意的缘故。
怒族的村落最大者在150户左右,小的只有几户,单家独户者也不少。这与怒江地区土地贫瘠、可耕地少、粮食产量不高有关。如村落太大,土地就将超负荷运转。反之,如村落太小又不利于刀耕火种的集体劳作及防御。(算命www.bmfsm.com)
由于怒族支系的不同、居住地域的不同,在建筑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居住在碧江一带的怒族因其居住环境的气温高、空气湿度大而采用防潮通风性能好的干栏式竹篾房,其结构以木为柱,竹席为墙为楼板,顶盖木板或茅草。贡山一带的怒族因气温较低、湿度极大,又有茂密的森林,故又采用保暖性能好,防潮的干栏式木楞房。早期怒族的建筑工具只有砍刀,故木楞房墙体一般用圆木相叠而成。墙体的4个角交叉处用刀砍出槽或用凿子凿成榫,将其穿牢固,造成屋架。柱顶用杈形榫架楼阁栅,再用藤篾绑牢。屋顶的盖法是在端山架上架脊柱子,上架脊桁。再由两侧墙顶架斜梁交于脊桁上,起屋架功能,承载整个屋顶的重量,组成屋顶的三角形空间,上架桁橼,用茅草、木板或贡山特有的薄石板盖顶。如用木板或茅草盖顶,需在其上压些石头,以防屋盖下滑或被风吹飞。木楞房的结构多为两开间结构,一室为堂屋,一室为耳屋。三开间的较少。其造法是先建两间自立 的方形房间,中部留出一段距离。然后再用木板将两间房的楼板(居住层)及房顶连接起来,使左右两间房的门相对。然后再将中间这间房用木隔成房间,房子的前部留出一个凹廊(其功能相当于阳台)即可。这种房的特点是外观粗糙且费料。后来,锯子等类的工具传入贡山以后,怒族开始用刨光的木板来代替圆木为墙。这种经改进后的民居,外形美观,省料,更保暖。
随着怒族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少部分怒族已相对地富了起来,加之随着公路的修通,建筑技术的传入,砖木结构、砖混结构盖石棉瓦的民居已在怒族社会中出现。同时,经过几十年的宣传教育,怒族已渐渐地认识到人畜同居一屋的危害,越来越多的人已开始另建畜厩。机构 还为他们建起了部分公厕。怒族的民居现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悄悄地变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