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的传统民俗文化

时间:2016-11-18 15:05:55     编辑:ky04
20

  撒拉族的人们在传统的民俗文化中都是有着特别的讲究,撒拉族的人们主要信仰于**** ,而你们知道撒拉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有哪些吗?不妨随老师 一起了解下吧。

撒拉族的传统民俗文化

撒拉族的传统民俗文化

  

  撒拉族民俗文化有哪些

  撒拉族民间文学中的民俗事象

  摘 要:民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民间文学则用语言形式表达部分民俗。它蕴涵着丰富的民俗事象,是了解和研究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材料。本文就撒拉族民间文学中的民俗事象作了分析。

  关键词:撒拉族;民间文学;民俗事象

  撒拉族是一个善于说唱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自己丰富多彩、独具一格的文学艺术。其中民间故事、传说、神话、童话、寓言、笑话是该民族民间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民间文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风格独特的民间歌谣“玉尔”(撒拉曲) 、“宴席曲”、“仪式歌”、“儿歌”、“号子”等都是撒拉族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真实反映,其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民俗事象。

  一、民间故事中的民俗事象

  撒拉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 对他们的zhengzhi 、经济、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撒拉族民间故事中广泛反映了这一信仰习俗。如在《阿丹目,艾斯里掏热亥旦》(泥捏阿丹)的神话故事中,讲述了胡达(真主)用泥土捏出了阿丹目(人祖) ,又从阿丹目肋下取出了一根肋条,造了哈娃。后来,他俩受“易比利斯”(魔鬼)的引诱,吃了禁果,被罚降到世上。又如在《阿姑?尕拉吉》中,姑娘尕拉吉与邻村的穷人小伙子高斯古尔?阿吾相爱并订了亲,在他们即将结婚的时候,尕拉吉的父亲又反对他们的婚姻,将尕拉吉关起来,并派其兄长追杀高斯吉尔?阿吾。结果,高斯古尔?阿吾被杀。当尕拉吉逃出家后,看到了高斯古尔的尸体时,她哭泣地说:“高斯古尔?阿吾啊,顿亚是哄人的梦,阿赫热提才是永久的幸福乐园。”这里,“顿亚”、“阿赫热提”是撒拉族对世间、阴间的叫法,体现了**** 对撒拉族语言的影响。在《阿娜?云红姬》中,阿娜?云红姬嫁到“巴尔克西”(富人)家后备受***,她伤心透了,几次想跳井自杀,但想到这是叛教的行为,就活下来了。后逃回娘家,但娘家不收留她,认为“嫁出去的姑娘是泼出去的水”,最后,她哭诉道:“牛马般的劳累夺去了我修行练功的时辰。”这些都具体反映了**** 对撒拉族人民生活的影响。

  此外,不少作品还深刻揭露和抨击了历代统治阶级的残暴、专横、贪婪、虚伪和愚蠢,同时也歌颂了劳动人民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所表现的机智、勇敢和自我牺牲精神。神话《蟒斯赫尔》(又名《聪明的老汉》)描写了一个代表恶势力的九头妖魔,在它将要吃尽全村百姓的时候,碰到了一个聪明的老汉,这个老汉不仅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避免了被吃的灾难,还使妖魔失掉了九颗头。类似的故事还有《布热、吐里古、道仙》(《狼、狐狸和兔子》) 、《道仙麻布热》(《兔和狼》)等。这些动物寓言故事形象地体现了撒拉族下层人民的机智和勇敢。

  民间故事中还体现了撒拉族的历史及各种社会民俗。如《韩二个》讲的是韩二个率领穷人与“哈尔”(汉语称哈尔户长)作斗争并同苏四十三一起领导撒拉族人民进行反清起义的故事。《阿舅日》是描写家境贫寒的外甥尕拉?阿吾,在得知自己的父亲被朝廷命官兼大财主的五十三阿舅逼债逼死的悲惨家史后,替父报仇的故事。《阿腾其根?麻斯睦》中,麻斯睦以自己无与伦比的勇敢、刚毅,以及超人的力气和武艺,杀死了乔装打扮、混入人间、杀死无数生命的九头妖魔“蟒斯赫尔”,并在大鹰的相助下,从深洞中飞回人间,与其爱人共?阿娜(太阳姑娘)团聚。这些传说和故事体现了早期撒拉族社会的血缘组织和血亲复仇的习俗。此外,在《阿娜?云红姬》、《罗仙布迂险记》、《日孜根取妻》等故事中都提到了“天上无云不下雨,世上无媒不成亲”这样的谚语,体现了撒拉族男女结婚时,请媒人(男性一人,女性二人)的婚姻习俗。

  上述故事、传说、神话等口头文学,不但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保留了相当多的中亚细亚民族的文化风格,同时也体现了撒拉族信仰�八字辛鞫虐⒍�———突厥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以及汉———藏文化的血液。

  二、民间诗歌中的民俗事象

  撒拉族民间诗歌包括民间长诗、民歌。“撒拉曲”,撒拉语叫“玉尔”,是用本民族语言和曲子演唱的长篇抒情诗。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巴西古溜溜》、《撒拉尔撒西布尕》、《阿依固吉古毛》、《哎道》、《皇上阿吾 》、《阿丽玛》等,这些作品大都抒发了青年男女的相爱之情。除反映撒拉族青年男女冲除封建礼教的桎梏,追求自由恋爱和幸福生活的斗争精神之外,同样也蕴涵着丰富的民俗事象。如《巴西古溜溜》中的“巴西溜溜,帽子戴得俊俏; 腰儿细细的,丝带儿扎得苗条”;《阿丽玛》中的“头上戴的是绿盖头,身上穿的是青夹夹,脚上穿的是阿拉鞋(绣花鞋) ”,反映了撒拉族男女的服饰习俗。《撒拉尔撒西布尕》中的“撒拉尔撒西布尕,巧手制口弦,阿娜云红姬,巧舌弹口弦”等体现了撒拉族的民乐等游艺民俗。从“磨轮为啥转呀,山沟流水冲;磨盘为啥响呀,上有红青稞??”中可看出撒拉族用水力带动磨盘以磨面的习俗。

  撒拉族民歌可分为仪式歌、儿歌、情歌等。

  仪式歌是撒拉族民歌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歌谣。《吾热亥苏孜》(婚礼祝词)和《撒赫斯》(哭嫁调) ,本身既是撒拉族婚俗的一部分,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事象。《吾热亥苏孜》中“人世间谁该受人尊敬? 是长辈。为什么受人尊敬? 他们饱尝了人间的苦痛,残风饮露中得以幸存,满脸的皱纹,蕴含着力量和智慧,满脸的胡子,闪烁着生活经验的光辉”。“高山上点灯万里明,大河边栽花根子深,沃地里种的庄稼旺,美满的婚姻暖人心。”曲调婉转,歌词优美,意境开阔,感情诚挚,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折射了撒拉族的民间伦理道德、经验等精神民俗。“人世间谁该受人尊敬? 是阿舅。为什么受尊敬? 铁出炉架,人出外家,阿舅是骨头的主儿,尊敬阿舅是撒拉人的规矩??。”阿舅虽不是家庭成员,但撒拉人认为“阿舅是骨头的主儿,万事要听阿舅的话”。因此,阿舅和外甥的关系十分密切,外甥家无论办喜事还是丧事,阿舅是必请的贵客,享有崇高的地位。男婚女嫁都得征求阿舅的同意,婚礼中阿舅又是主要宾客。为了表达对阿舅的尊敬与感激之情,除邀请阿舅参加婚礼外,结婚前还要专门请来阿舅盛情款待一番,给阿舅抬(送)羊背子、茯茶等,撒拉语称作“阿让恩达”。结婚之日,男女双方都要请客送礼,阿舅又是两家宴席的贵客,他要向新婚男女送衣料及盖头,鞋袜等物,还要送一定数目的现金;而给阿舅的回赠则是“抬羊背子”,以示尊敬。可见,这是一种母系氏族社会习俗的遗迹,至今仍相传不衰。此外,像《撒赫斯》中,“黑青稞野燕麦长一处,黑青稞熟了你收进来,野燕麦撇在地里了”;“把女儿当作雨后的水,任你泼来任你洒”;“黑骡子拉到大门上,逼着让我上乘骑,骨架还嫩血未稠,头发还没长全就送我出大门”;“我是你的金子,你却当成了黄铜,不知痛爱;把夫家的彩礼,你都当作宝贝,看得那么重??”都反映了撒拉族的农耕生活和婚俗、伦理、服饰习俗。同时,也体现了姑娘们反对早婚,反对买卖婚姻的思想意识。如今,在婚礼中,人们仍可以听到新娘吟唱的《撒赫斯》,但其内容已有了变化,主要是倾吐姑娘离家出嫁时恋恋不舍之情,表达她们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儿歌”,大都与儿童的生活游戏以及民族的传统知识有关,其中也蕴涵着丰富的民俗事象。如《凯给力克》(石鸡)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撒拉族人民的日常劳动和生活状况,语言简炼,生动有趣,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充满着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三、谚语中的民俗事象

  撒拉族谚语既是撒拉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撒拉族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渗透到撒拉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指事广泛,充分体现和展示了撒拉族的民族个性和文化气质,极大地丰富了撒拉族语言和口头文学。在传授生产、生活经验,指导人们生活行为,鼓舞斗志,培养高尚道德情燥等方面,发挥了并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条谚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事象,成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口头文学,常常被运用于人们的说笑言谈之中。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类:

  (一)时政类。

  在阶级社会里,代表剥削阶级的第31卷韩建业:撒拉族民间文学中的民俗事象本民族土司、头人、地主、官僚及官府衙门,利用手中的权力,残酷地压迫、剥削被压迫阶级,平民百姓与剥削阶级始终处于对立的地位,他们对tanguan 污吏恨之入骨,于是,有感于切身的zhengzhi 状况,创作了许多批判和揭露官府的谚语,以示对统治阶级的愤懑kangyi 。如:“十日的雨,一日晴天就会晒干;十村穷人,一个富人能榨干”;“无论走到哪里,锅的耳朵都是四只”;“麻雀落田要吃粮,狐狸进家要偷鸡”等。其中首座条谚语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地主老财的痛恨和愤怒;第二条谚语从民众的角度看“天下乌鸦一般黑”,官府中没有好人;第三条谚语形容官府老财进家来,不是要钱就催粮,没粮他就抢,没钱他要命,搞得百姓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情景。

  (二)事理类。

  “谚语和俗语典范地表达劳动人民全部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历史经验。”(高尔基语)每条谚语以惊人的准确性,道出事物十分复杂的本质,颇具哲学意味。“河里淌的是好水手,崖里绊的是好猎手”,说明猎人虽身强力壮,箭法娴熟,他们经常出没于山梁石崖,但久而久之,凭自己有长期的打猎经验而粗心大意,放弃警惕,就难免会发生摔死山崖或被野兽咬伤甚会吃掉的意外(偶然)事故。基于这种认识,撒拉人经常提醒那些自以为是、办事不慎的人。

  (三)修养类。

  这类谚语总结了许多学习和为人处世的经验。其中有教人虚心学习、刻苦钻研的,有教人谦虚谨慎、力戒骄傲的,也有鼓励人们要有志气、自强不息的。这类谚语虽然语句短,但道理却很深刻。如:“泉水越挖越清,知识越学越深”;“树大枝叶多,人多智慧广”;“傲慢惹人生气,苛求者招人发怒”;“不要忘了苦日子,不要烤干皮窝子”(不要好了疮疤忘了疼) ;“骑着牛找兔子”(可望而不可及) ,等等。

  (四)社交类。

  撒拉族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个礼俗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往来中十分崇尚仗义、忠实的行为,最忌讳两面三刀、花言巧语、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谚语说:“听话要听音,交人要交心”;“人前说人话,人后说鬼话”;“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人前头漫者里,人背后捣者哩”。这些谚语反映了撒拉族人民在交际过程中爱憎分明的立场,深刻表达了他们对交际往来的一种价值趋向。

  (五)生产生活类。

  撒拉族是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农业生产在他们的物质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因而在生产谚语中农谚占了绝大部分,其中包括有关节气的内容,观察天气的经验和知识,关于庄稼生长规律的内容,农活和栽培技术的内容,以及商业和手工业等方面的内容。生活谚语体现了对劳动的赞美与歌颂,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世界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如:“东虹日头西虹雨”;“早烧有雨晚烧晴”;“水缸出汗必有雨,蚂蚁搬家水涟涟”;“春天的雨,缸里的油”(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这些谚语是撒拉族人民调节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经验总结。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许多谚语仍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仍然指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六)家庭婚姻类。

  家庭是撒拉族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谚语中包括了婚丧嫁娶、衣食住行、攀亲结友、迎宾送客、教育子女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反映了撒拉族人民在家庭、婚姻方面的传统观念和民风民俗。如:“家庭和睦,事必成功”(家合万事兴)强调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袖筒里的火袖筒里灭”;“头破在帽子里,胳膊断在袖子里”,说明在传统观念中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家丑不可外扬”,家里出了什么丑事,对外还要掩盖,内外有别。“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反映了旧社会父母对女儿婚姻的态度———不再过问。从上可见,撒拉族民间文学,从多方面折射出了丰富多彩的撒拉族民俗事象和社会生活,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希望有更多的人进行研究

  

  撒拉族传统民俗文化

  撒拉族生儿育女古风浓

  撒拉族在过去没有节育习惯,因此许多家庭都是多子女。由于农村传统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重视生男孩,但也不歧视生女孩,认为这一切都是真主所决定的。

  婴儿出生后,主人家就向亲友和邻居们报喜,并请阿訇举行宗教仪式给婴儿取名。与过去相比,现在撒拉人的名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史料记载,早期撒拉人名字是在本名之前加父名而成的,如阿干汗·尕勒莽、尕勒莽·奥买尔、奥买尔·顺宝、顺宝·萨都喇等。后来,婴儿出生时,根据父亲或爷爷的年龄来取名,如父亲25岁得子,就取名二十五,若是28岁得子,就取名二十八,30岁得子,就取名三十(十音发喜音),或者根据爷爷的年龄取名,以这种方式取名的在目前老人中还不少,如称自十的(四十),称四十六的,四十九的等等。也有的以婴儿出生时的体重取名的,如婴儿生下来时重三斤,就称三斤,重五斤,就称五斤。有的以婴儿出生的日期来命名,如星期五出生的男孩称主麻,女孩称居玛姑等,若婴儿出生之日为节日,就依节日之名而取名,如有称格地勒的、保热特的、古尔班的,若出生在斋月中,就称热吉布、沙巴尼、热木赞等。在过去还有几个弟兄称大个、二个、三个的,其中含义可能是一种排行。有些父亲叫什么,其儿子也就叫什么。女孩当中有好多是以花命名的,如有叫菊花姑、樱桃等的。由于阿訇的规劝,目前绝大部分人都依**** 经名而取名,如男孩多取穆罕默德、奥买尔、阿里、大吾德、艾草等,女孩多取阿依霞、索菲娅、才力麦、法土麦等。在取名倾向上,男孩多有取勇武之义的,而女孩多有取美丽之义的,如男孩中有称狮子、老虎、豹子等绰号的,而女孩中有称樱桃、圆圆、菊花等的。由于民族文化间交流,撒拉族也有取藏族名字的,如尕让、才让等。若有重名现象,就以父子连名或以其年龄、身体特征而取绰号来称呼。对年长的男性还往往在其名字后缀以“保”来表示敬称,对年长女性则在其名字之后缀以“孜”等表示尊重,对年younü 孩则其名字之后缀以“姑”表示亲昵。

  撒拉族对孕妇的身体健康比较重视,在生孩子之前就不让她从事较繁重的体力劳动,注意饮食结构与营养。生孩子时,一般请村里的接生婆来接生。得知生孩子的消息后,妇女们纷纷端来香喷喷的油搅团、红糖等来看望,男子则带几包茶砖等。尤其是娘家人经常带着东西来看望。至满月后,娘家人要进行隆重的“看月”活动,他们要牵来一只肥美的活羊,并带着送给女儿、婴孩及他们全家的衣服去庆祝新生命的诞生。主人家备好丰盛的食物,热情招待客人,并给前来贺喜的每个人送点钱表示感谢。待婴儿出世四十日左右,就要举行“出门”仪式。主人家里炸好香喷喷的“古古玛玛”(一种油炸小食品)或准备好糖果等,选一个吉祥的日子如星期五等,让孩子与其母亲出大门,把准备的小食品施散给过往行人,邻近孩子们非常高兴,得到食品后又跑去告诉自己的好友们。在整个看月仪式上,对男孩的庆祝显得比较隆重。在开春时节,撒拉族一般给孩子种牛痘苗,预防天花、麻疹等。所种牛痘即将成熟时,还煮一锅“牙日麻”(煮熟的小麦、蚕豆等),施散给众人。男孩长大后,要进行“割礼”仪式,即请当地外科大夫割除其shengzhiqi 包皮,这是**** 的一种圣行。而女孩稍大后,要头戴纱巾或绿盖头遮盖头发。孩子的学前教育过去都是在家中、清真寺、***里进行的,一方面传授有关宗教教义教规,另一方面传授生产技艺及管理家政的知识。及至近现代学校教育产生后,许多小孩开始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目前,绝大部分撒拉族孩子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在课余和寒暑假他们又在家中或在清真寺接受伊斯兰文化教育。 

  

  撒拉族有哪些民俗的文化

  撒拉族丧葬习俗及禁忌

  在撒拉族当有人病重时,其亲朋好友都要带着茶、糖等礼物来探望。如果平时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如背谈、造谣中伤、冤枉、欠帐等,病人和探望之人要相互取得对方的口唤(即原谅对方)。关于宗教责任,如没完成应做的礼拜、应封的斋等,病人要向安拉求饶,进行深刻的忏悔。病人临终的时候,病房内绝对禁止吵闹,除亲戚骨肉外,他人不得入病房,此时有一个深晓**** 义的人昼夜侍候在床边,时时提醒病人,使病人全神贯注地想念安拉。有的人家还请阿訇诵经,祈求安拉原谅病人生前所犯罪孽。病人若诵安拉之名而去世被认为是最贵重的,对宗教虔诚的人平时就多念《古兰经》,感谢赞颂安拉,多念“清真言”,即“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撒拉族的葬礼,因撒拉族群众信仰**** ,其葬礼一般按**** 规定进行,习惯速葬,一律土葬,不用棺椁。

  人去世,被称做“口唤”或“无常”(经堂汉语),而忌讳直接说“死了”。人去世后,要顺其手足,合口,瞑目,理发须,然后把遗体放在尸床上,而且面朝“克尔白”(沙特麦加天房)而仰卧,家人围尸哭泣。此时,该家“孔木散”长者要派人告知亡人远方亲戚,以及邻近村落的“者麻提(阿拉伯语,原意为集体,此处指在同一个清真寺做礼拜的人。)”,并通知葬礼进行的时间、地点,请他们来参加葬礼。亲友一般带着两包茯茶或一定的钱,到丧家吊唁。至丧家后,亲友都要痛哭缅怀亡人生前的各种美德,抒发对亡人的眷恋之情。

  人一去世,清真寺马上通知村里年轻人到坟园去挖坟坑。过去,每个“孔木散”都有自己的公墓。现在,部分村里的“孔木散”仍然有自己单独的公墓,而部分村全村只有一个公墓。坟坑大小因人而异,成年人的坟坑深约2米,小孩的则浅一些,长度比亡人身长略长,宽约0.8米。坟坑方向为南北方向,在底部西边要挖一偏洞,为放置亡人遗体的地方。撒拉人认为,挖坟坑是一种善行,坟坑挖得多,自己死后不会被问罪。

  在挖坟坑的同时,同“阿格乃”或“孔木散”中有威望的人开始替丧家筹办丧事。若是父母亲去世,嫁出去的女儿要在三日内送来300斤左右的粮食和一只羊。若嫁出去的女儿较多,还轮流在亡人去世的头七、二七、三七之日煮麦仁饭。若无女儿,则由儿子来煮。埋葬时,施散给葬礼参加者的钱物由儿子承担,若儿子较多,其费用分摊,若只有一个儿子,则由其全部承担。现在中等人家的这种费用需四五千元左右。

  把亡人从家中抬出去之前,要给亡人洗浴身体,洗浴亡者的一般为宗教品位较高的人。给亡者净身,撒拉语“苏土特”(抓水)。洗浴方式为:从头到脚,从右到左,遮羞体,裹白布(从膝盖至肚脐眼),洗浴动作要在一布单底下进行。待洗净擦干后,要撒以红花或麝香,再用白布裹住其身,就是“穿克凡”。成人的“克凡”布需三丈左右,男的要做成三件,女的要做成五件。里头背心小,要露出手臂,套头,露出膝盖;中层由颧底(下巴底)至脚踝,除头、脚外不露出其余部分;外层要包裹全身,女的另有盖头、腰带。“克凡”穿毕,将亡人置放于专门的遗体木匣内,上面用一线毯盖住,由十几个年轻人抬至清真寺或坟地,举行殡礼。抬遗体出门时,先出头后出脚,殡礼不能在正午或日落以后进行,一般在**** 的晌礼、晡礼时间举行。人死以后,一般都要速葬,当天去世就要当天埋葬。若直系亲属如子女或出门在外,无法当天赶回来,可适当等候,但一般不超过两天。

  埋葬亡人时,要转“菲提勒”。“菲提勒”就是用手巾包起来的施散给众人的一包钱。**** 规定,男到12岁,女到9岁,便算成人,要履行主命。从这个时间算起,直到去世,期间所未能完成的主命,必须交罚款。如缺一番礼拜,得交三斤六两小麦。若一男人50岁去世,按38年内所缺主命次数受到罚款,罚款要施散给贫穷之人或阿訇等宗教品行高尚的人。若付不起全部罚款,可将一年的罚款用布包起来,在坟园里给围坐一圈的老人或阿訇、满拉施散。其方法是:亡人家属将一包钱诚心诚意地送给一个人,该受钱人也诚心接受,然后又诚心回送给亡人家属,如此从一人手中转到另一人手中,一直转给38人。如果转“菲提勒”时,某受钱之人将钱不再送还给亡人家属,该家属也不能索要,因为钱是真心送的。但这仅仅是想象中的事情,在撒拉族地区从未听说有此类事情发生过。象没有封斋、有能力而在古尔邦节不宰牲的人等也要交罚款,其方法一样,只不过罚款数额有所不同而已。也有的人以古兰经代替钱来转“菲提勒”,他们认为古兰经是无价的,能抵任何数额的罚款。转完“菲提勒”后,要做殡礼,参加殡礼的是全村的男性,富有者还邀请邻村男性,甚至其他“工”里的男性。参加殡礼的人要排队,面对亡人做两番礼拜,前面由阿訇领拜。

  殡礼结束后,开始埋亡人,两三个品行高的人下坟坑,把用白布裹好的亡人放进偏洞,亡人头朝北,脚朝南,脸朝西,再用土坯封住偏洞口,待里边的人上来后,周围的年轻人迅速填土,最后堆成一个坟包。之后,阿訇开始念古兰经。其意在于:填坟时有两位天仙向亡人询问有关宗教知识及其平生所干善恶,所以阿訇念经祈祷真主能饶恕亡人的罪孽,并有助于亡人顺利地回答问题。由于教派不同,有些地区只由一人念经,而有些地区则由三十人念。而且念的时间也不一样,有些人认为念经时所有的人都必须静听,以示对古兰经的敬畏,所以填完土以后才念经;而有些地区边填边念。

  亡人去世后的一两天内,在亡人家里一般不烧火做饭,尤其是亡人去世的房间三天内不能以饭食待客,自家人也不能外出做客。当亡人家属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时候,其“孔木散”和“阿格乃”轮流将饭食送来,并且他们自动来到亡人家里,帮助砍树、劈柴、捣小麦,安置大锅,宰羊煮肉等,替亡人家属准备善后工作,减轻亡人家属的负担和悲痛。

  埋葬亡人后的第三天,亡人家里煮好麦仁饭,炸好油香,一般在晨礼结束后,把清真寺里做礼拜的人都请到家里吃饭,意在用这种方式“搭救”亡人,祈求真主能减轻对亡人的惩罚。由于教派的不同,部分撒拉族人吃完以后要诵经祈祷。这种请客活动一般会持续二十几天,甚至四十天。待客饭食多为油香、包子、碎饭、碗菜、大米稀饭等。在亡人去世后的第三天,之后的第七天(称头七),再后的第七天(称二七),再后的第七天(称三七),以及去世后的第四十天、首座百天、周年都要煮麦仁饭,请全村人来吃。做这种麦仁饭,先将小麦用杵臼捣去麸皮,然后把切碎的牛羊肉、杂碎及碗豆等一齐放入大锅中煮熟,再撒少许面粉,并调放盐、花椒,一锅醇香可口的麦仁饭就煮好了。由十几个男孩子或上至村里最高处,或在村中每条巷道边走边高声喊叫众人快来吃麦仁饭,喊叫时有几句简单的词,且有固定的音调,其内容大致为:村里的男女老幼们,请带你们的碗、勺子等用具,赶快来吃麦仁饭。这种唱词及音调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听到叫喊,人们便纷纷到亡人家来吃麦仁饭,吃饱以后,还给每人送一块肉份子,有的还送油香。对远房亲戚和村里不能来吃的人,都要送去麦仁饭、肉份子和油香。尤其必须把这这些东西送到那些在埋葬亡人的当天送来钱物的亲戚家中。

  众人接到这些东西后,便又带着钱物来“宽心”,男子一般带茯茶和钱,数目多少,随来人同亡人之家关系亲近而不同,妇女一般带面粉、青油。他们来到丧家安慰亡人家属,劝他们节哀,保重身体,生死皆由真主定夺,过分地悲哀会惹恼真主等。亡人家里要准备油香、糖包子、菜包子、碗菜、米饭等,供客人吃。

  人去世以后,其生前所用之物,包括衣服被褥、汤瓶、拜毡等都要施散给人。死者若为男性,一般送给舅舅;若为女性,一般将大部分遗物送给娘家。少部分送给舅舅。也有的人将这些遗物送给阿訇或宗教品行好的穷人,希望他们用亡人东西多干好事,如做礼拜、封斋等,也希望亡人能从中受益。

  埋掉亡人后,男性家属一般每天清晨要去坟园念经。进坟园后,要道“赛俩木”,然后蹲在亡人坟前,念古兰经中的“亚辛”、“特包热”等有关章节,作“嘟哇”,祈求亡人生前罪行能够被真主饶恕。这种诵经刚开始每天去五次,然后逐渐减少次数,但总的时间会持续三四个月,甚至半年左右。以后,改为每个星期五清晨去诵经。关于坟墓,撒拉人多不做人工装饰,个别因其教派不同而有所装饰,尤其是对其教主的坟墓更是修建拱北,装饰华丽。如果坟坑上方自然长出青草树木,则认为是一种吉祥,他们认为这些生物感赞真主的部分善行是归属于亡人的,所以撒拉人禁止砍伐坟园里的树木。而且坟园是亡人安息的地方,所以务必要保持干净整洁,坟园里不许说笑,更不许大小便,若无大小净,不能随便进入坟园。(算命www.bmfsm.com)

  若去世时间是星期五、开斋节、古尔邦节,认为亡人是非常有福气的,因为这些日子都是吉祥的日子。若婴儿刚出生就去世,人们认为他不会受到任何惩罚,其母亲去世后该婴儿可替母亲减免一些罪行。如果母亲和婴儿同时去世,一般把婴儿放在母亲的怀里合葬。过去也曾有过两个成人合葬于一个坟坑内的现象,即在坟坑内东西两边各挖一个偏洞埋葬。

    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