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的传统文化艺术

时间:2016-12-09 14:16:45     编辑:ky04
20

  畲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畲族在传统的艺术方面也是有着不同的特别之处,而你们知道畲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是有哪些吗?不妨随老师 一起了解下吧。

畲族的传统文化艺术

畲族的传统文化艺术

  

  畲族民间工艺美术

  在畲族民间,曾经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民族工艺传统,它们质朴多姿、活泼生动且世代相传。而尚保留的如纺纱织布工艺、织花带工艺,缝纫和刺绣工艺,竹编草编工艺以及纸刻工艺等诸形式,也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畲族民间,还散存着一些古老的工艺装饰形式,如木刻工艺,金属饰品工艺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扎根于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而且还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但随着社会生活中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变迁,越来越多的民族民间艺术被挤到了主流文化的边缘,且发生了急剧的消亡和蜕变,有的甚至逐渐失传。至近代,畲族民间工艺美术中的诸多形式已不复存在。

  纺纱织布工艺

  在过去,由于生活物资的缺乏,大部分畲村都有绩麻、纺纱工艺,以纺土布补充布料供应的不足。畲民所穿的土布(包括土丝布、土棉布、苎麻布等),大多用自备的土织布机进行纺织。土制织布机不仅可为畲民的生活纺织土布,还可纺织土布带、围裙之类的日用纺织品。

  70年代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没有畲民用手摇纺纱机纺线,也没有人再穿着自纺土布。但用土制织布机织布的工艺还在少数村落中流传下来。现时所织之布,是用机制白、青、黑色棉线为原料,所织之布主要是土制被面,俗称“居家被”,布料厚且耐磨,朴素大方。

  织花带工艺

  织花带工艺曾是畲族妇女普遍拥有的工艺,但随着畲民生活环境的逐步开放和汉族生活观念的影响,畲族民间善织花带的民间艺人已逐渐减少,手工织带工艺如今已不再是畲族妇女普遍拥有的工艺。

  手工织带工具简单,一般使用简单的“织带架”制作,亦可用自制的简易装置完成。织带时,一端固定于房屋内外任何可固定的地方便可进行。

  早时畲民织带常用自备丝线,如土蚕丝,土制棉纱线等,而今织带所用丝线均多用机制各色丝线,已无须自行纺线及染色。旧时畲民劳作繁忙,织带常选农闲时节,而今人织带则不再受时节的限制。现时,少数畲村中还有善织花带的畲民,所织花带部分留作自用(用于围裙或挎包),亦有作为特色工艺出售或赠友人以作纪念的。

  缝纫及刺绣工艺

  在旧时,畲民所穿的传统衣服,所用的被褥等缝纫品,大多由本民族的民间缝纫师制作。按其民俗,畲族妇女所穿的花边衣,新婚女子嫁妆用的被服以及老年妇女去世入棺时所穿的红裙,则必由本民族的缝纫师制作。

  畲族传统服饰多以黑色、藏青色为主,红色服装一般是年轻女子新婚时所穿。其主要特色为多姿多彩的花边装饰。早时的花边装饰多用手工刺绣制作,可由畲族妇女自行刺绣,亦可由一些擅刺绣的缝纫师完成。花边图案形式多样,其中有凤鸟图案、花卉图案以及几何图案等,以各色丝线刺绣而成。但现今畲民除了年纪较大者之外,均极少有人穿着传统的畲族服装,只有在民族传统活动及民族文艺表演时方会穿戴民族服饰,而且到民图中期开始,刺绣花边衣逐步改为贴花边,而刺绣工艺也随着畲族传统服饰的变迁逐渐减少。至今,只剩极少民间艺人保留了该技艺。

  花边,也是用手工刺绣的。畲族妇女喜欢在衣裳的袖口、领口、衣襟围上装饰许多美丽的花边。花边上绣着花鸟、虫鱼、人物、风云等美丽的图案花纹,色彩绚烂多采,十分美观。斗笠,用篾丝编织,精巧而富的民族风格,也是畲族妇女最喜爱的装饰品。笠上的花纹。由笠斗燕、顶、四路、三层檐、云头、虎牙、斗笠星等几种花纹相互配搭。斗笠的竹 篾细度不到10毫米,一顶斗笠的上层篾条有520~240条之多。花纹细巧,形状优美,再配以用水红绸带、白带及一串数百颗各色小石珠子做成的斗笠带。更加显得精美、别致。

  竹编工艺

  竹编工艺因其极具实用价值,故在畲汉农村中普遍存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编制斗笠。

  畲民所制的斗笠均为尖顶,可防晒遮雨还可作风扇使用,是畲民田间劳作常备用具之一。早时,斗笠还是农村雨天中最常用的雨具之一,孩童上学,邻里串门大多以此代伞,经济实惠。

  线编则是畲民纺织工艺的一种延伸,常用于丝带,纱带及围裙摆上的装饰。

  木刻及纸刻工艺

  在畲族民间,现今还散存着一定量的木刻工艺装饰品,多用于装饰木制家俱(如桌、椅、床等),亦有少量残存于木构建筑之中。该技艺在民间已失传,只留下一些精美的饰品零落于乡间。现时,有许多民间文艺组织或个人正以多种形式进行收藏。

  纸刻工艺则常见于人死后做功德时的道堂布置,由祭师自备摹本,用专门的刀凿刻出各式图案,分层悬挂于灵堂上方。此艺不仅在畲族村落中有所保留,在汉民族村落中亦有此风俗。纸刻工艺因用刀凿所刻且往往制作量大,故此类纸刻大多不够精致。

  畲族地区盛产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 为竹编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精巧的竹编工 艺品从材料破竹到染色喷漆需几十道工序。除日常生活 用的屏风、挂联、枕头、席子、椅子等外,还有许多造 型生动,美观精巧,色彩鲜艳的筐、篮等。如鹅形筐, 以鹅身为容体,以回首的曲颈为提梁,以乳白原色竹篾 为羽毛,栩栩如生,美观实用。许多竹编工艺品已远销 海外,深受人们的青睐。竹编中堪称畲族一绝的是斗笠 。其竹篾细若发丝,一顶斗笠的上层篾就有2 2 0 至2 4 0 条之多。从斗笠的外缘看,有两条边和三条边两种 。从斗笠的上面看,有斗笠燕、顶、四格、三屋檐、云 头、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多种不同的花纹。斗笠以五 彩九重篾编织而成,既精致轻巧,又滴水不漏,配上水 红绸带及各色珠子,更加耀眼夺目。畲族妇女在外出赶 集或走亲访友时,都要戴上花斗笠。

  在旧时,由于物资的短缺和生活水平的低下,畲汉乡村农人田间劳作时常穿着草鞋。自编草鞋一无需花钱购买,二则不打滑不伤脚。编制草鞋是乡间农人们极为普遍的大众工艺。80年代后,劳作时穿草鞋的现象逐渐减少,但诸如在溪流中放木排、竹排的劳动中,亦常有穿草鞋的习惯,主要是由于草鞋防滑和耐水的特点。草鞋的结构简单,主要由一块编制的异常结实的鞋底和一些作固定用的细绳(大多由棕编线构成),工艺较粗略。

  畲族文学的完美载体

  一部完整的小说歌集,就是一部畲族的历史。小说歌是畲族文学最丰富、最完美的载体。2006年5月20日,畲族小说歌经国务地 批准列入首座批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露坑畲族小说歌小档案

   级“非遗”畲族小说歌发源于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诞生于清朝,是最初由畲族歌手中一些能识字、懂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的人,将其改编成诗歌体口头唱本和手抄唱本,并结合本民族语言特点,进行再创作的民间文学。小说歌除了由畲族民间歌手根据汉族章回小说或话本改编的《西游记》、《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外,还根据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和结合畲族的生活特点、心理素质重新进行艺术创作,主要作品有《钟良弼》、《钟景祺》、《蓝佃玉》等。其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即作者的署名被巧妙地隐藏在歌尾。小说歌作为长篇故事歌,是畲族民众创造的独特的文学样式和文化载体。历史上,白露坑村曾出现钟学吉、雷德朵、钟学算等杰出歌手,清末民初是小说歌的全盛阶段。

  小说歌发祥地白露坑

  众所周知,畲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喜怒哀乐皆可成歌。而畲歌最初的歌言形式却很单一,内容简约,多为一事一议,没有故事情节。歌手只对日常劳动和生活起居即兴言唱,歌曲相对较短,无法对畲族历史和重要人物进行刻划和颂扬;加上当时汉族戏剧和话本小说的兴盛,与畲族的山野文学形成鲜明的反差,这种心理自卑不断激发和促使畲族文化人尽快摆脱文化贫困的窘迫。

  而要摆脱文化的窘境,首先需要一批有文化底蕴的人才。清代的白露坑,以文化发达而名重一方。村里一些能识字、懂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的歌手,将其改编成诗歌体口头唱本和手抄唱本,并结合本民族语言特点进行再创作,小说歌便应运而生了。小说歌是一种长篇故事歌,形式繁多,内容丰富,满足了畲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交流。

  白露坑小说歌的内容多取材于汉族民间神话故事、传说、章回小说、评话唱本等,如《白蛇传》、《三国演义》等。它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真挚感人的故事,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引人入胜。听了小说歌,不仅知道每个朝代的人物典故、自然知识以及畲族人民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史,而且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因而深受群众喜爱。

  小说歌除了由畲族民间歌手根据汉族章回小说或话本改编的歌曲外,还根据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和结合畲族的生活特点、心理素质重新进行艺术创作,主要作品有《钟良弼》、《钟景祺》、《蓝佃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明快,音韵和谐,不用典故,也不用夸张和粉饰,融叙事、咏物、抒情为一体,朴实真切。小说歌和所有的畲族歌谣一样,曾被人们广泛认同,广泛传唱。历史上,白露坑村曾出现过钟学吉、雷德荣、钟学算等一批杰出小说歌歌手。

  畲歌的基本类别

  畲歌可分叙事歌、小说歌、传统山歌和现代山歌四种类型,并按着这几种类别的产生演义着畲族的历史。

  叙事歌:叙事歌中有的反映本民族的斗争历史,歌颂民族祖先的英雄业绩,一般由有名望的歌手在祭祀时歌唱,或由老族长边唱边讲述,如《高皇歌》《麟豹王歌》。也有反映历代王朝兴衰成败及其封建统治者带给劳动人民无穷灾难的《末朝歌》《封金山》《元朝十八帝》《灾荒歌》等。(算命www.bmfsm.com)

  小说歌:畲族小说歌则是畲族民间歌手对族内外历史人物或艺术虚构人物的歌唱,有的是根据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编写的长篇叙事诗,如《钟良弼告阻考》;有的根据汉族章回小说或评话唱本改编,如《白蛇传》。

  传统山歌:传统山歌是畲民族中最丰富多彩、最生动活泼、最有生活情趣的民间歌诗,大部分是临时即兴,随编随唱的心声,寓意深刻,比兴动人,充分展现了歌者的才华。畲族地区大都是***根据地,*** ,畲族人民在*** 的领导下,建立***根据地,编唱出许多激励人民参加***斗争的歌言,如《十送郎》《1934年***歌》《红军带领万人众》等。

  现代山歌:新 成立后,畲族人民高唱时代新民歌,如《我爱畲山好地方》《十望宁德畲村》《畲山路》等。

  畲族小说歌的特点

  小说歌是一种长篇故事歌。题材和内容大都取材于我国民间流传的戏曲、曲艺中的故事,与畲族的日常杂歌有别。其基本特点是:叙事性强,有故事情节;有严谨的结构章法;运用多种技法对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每篇由众多的单首组成,单首的结构为四行,每行七字,类似汉语格律诗的"七绝",最短小说歌也有几十首;作者的署名被巧妙地隐藏在歌尾。

  小说歌除了由畲族民间歌手根据汉族章回小说或话本改编的《西游记》、《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外,还根据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和结合畲族的生活特点、心理素质重新进行艺术创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明快,音韵和谐,不用典故,也不用夸张和粉饰,融叙事、咏物、抒情为一体,朴实真切。

  传承意义

  畲族小说歌得到了畲族民众的广泛认同。它不仅是畲族歌谣中的精髓,也是畲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和闽东地区最有特色的艺术类别。小说歌在畲族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畲族文化发展中一个进步性的产物。

  其中,白露坑小说歌在畲族文化中占有独特地位,是畲族歌谣中的精髓,是畲族文学的最高形式,更是畲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彰显形式。小说歌的出现,结束了畲族无戏剧的历史,其影响面波及闽浙两省和全国,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又一朵鲜艳的文化奇葩。对白露坑畲族小说歌的发掘、保护,是维系畲族文化有效的桥梁和途径。白露坑小说歌已超越自身存在的价值范畴,成为整个畲族的文化遗产,因而它作为一个民族文化进步标志性的产物,具有不可替代性。

  畲族的民间刺绣

  畲族民间工艺中的另一朵奇葩,就是畲族民间刺绣。这是从古老的绣香袋发展而来的刺绣工艺。李调元《南越笔记》载:“女初嫁,垂一绣袋”。后来发展为绣帐额、枕面、围腰、衣领、袖口、裙边、鞋面、扇心、女子绑腿和围涎、围项、童帽、肚兜等生活衣着用品。

  畲族绣品首重厚实耐用,艺术上推崇温和吉祥的图案,讳忌凶恶残暴图像,讲究形象完整,讳忌残缺。艺术形象经概括、夸张、突出,有别于自然原型,色块对比醒目,富有朴中见真,拙中见善,陋中见美的情趣。由于生活节奏和服饰时尚的变化,这一劳心费时工艺已渐失传。近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畲乡有人把这一工艺转移到民族包的制作上,取得一些经济效益,但还没有推出既保持畲族传统刺绣工艺原汁原味,又能推陈出新的精品。

  畲族民间工艺还有织麻布、竹编、草编等几项。织麻以茜草染的红苎布袋,竹编以细篾花尖顶斗签,草编以多间色精制草鞋为精品,近年也颇受旅游者喜爱。

    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