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民间传统手工艺

时间:2017-04-21 11:42:47     编辑:ky05
20

   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都有自己民族的手工艺,彝族的手工艺主要有雕塑艺术、银器工艺还有原始的岩画工艺,其中还有口弦,口弦原本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乐器之一,但在很多地区和民族中已经失传。同样他曾经也是小凉山彝区最为普及、最受人们喜爱的乐器。一起看看彝族的手工艺吧。

彝族的民间传统手工艺

  彝族雕塑艺术

  彝族雕塑主要有木雕、石雕和泥塑三种类型。从造型优美、雕刻细腻的巍山土主庙历代南诏王泥塑像、剑川石宝山石窟中的石雕佛像、武定凤氏土司遗址旁的三台山摩崖石刻天王像等作品中可以看出,在佛教兴盛的南诏时期,彝族的石雕、泥塑艺术曾经辉煌一时。

  无论是石雕、泥塑,还是木雕面具,彝族民间大都以狮虎或虎的变形物猫等神灵偶像作为雕塑对象,工艺技法上不求精雕细刻,神似形象即可,做工简洁粗犷,造型古朴大方。这些敦实的雕塑艺术品,除了作为村寨和民居的装饰用物外,更主要的是被人们赋予了宗教的功能,大都作为镇宅避邪和驱邪免灾的灵物来使用,其中有的体现着彝族图腾崇拜的遗风。

  彝族的漆器彩绘

  彝族的漆器彩绘艺术主要表现在楚雄等地彝族的葫芦瓢吞口和小凉山彝族的各种漆具用物上。

  葫芦瓢吞口的漆绘,主要以虎纹为表现内容,一般在破开的葫芦瓢表面直接以黑、白、红、黄等漆色绘出虎头图案即可,笔法不求工整,简洁粗犷,民族特色浓郁。

  千姿百态、敦实古朴、造型各异的小凉山彝族漆器,主要有木胎或皮胎质地的餐饮具、兵器和宗教用具。在这些立体造型的漆具上,彝族工匠们使用厚重明亮的黑、红、黄三色在漆器上交相着色,形成了以黑色做漆器表层“漆地”,红与黄二色在黑色漆地上交替使用的传统彩绘艺术风格。颜色用料虽简洁单薄,但色泽鲜明锃亮,相互衬托明显。再经过以点定位控面、等距离划分等构图描绘手法的娴熟运用,日纹、月纹、山纹、水纹、虫纹、鸡冠纹、鸡岔肠纹、牛眼纹、蒜瓣纹、火镰纹、渔网纹、栅栏纹、织布经纬纹、矛头纹、指甲纹等30多种纹样图案的粉饰装点,使绚丽多姿、色彩斑斓的漆器更显饱满艳丽,彩绘艺术变化多端,给人以奔腾跳跃、赏心悦目的视觉色彩。

  在此,不得不提到的是彝族漆绘艺术的用色特点及其包含的文化内涵。黑、黄、红在漆绘艺术中的运用已形成了彝族特有的色彩语言,也成为了外界认识彝族的一个重要的色彩符号。它是彝族文化长期的历史积淀,表达着彝族人的喜、怒、哀、乐、生死、祸患、吉凶、善恶。彝族人尚黑、崇黑,有多方的因素,例如崇黑尚虎,把黑虎当做图腾;在漫长的奴隶社会时期为了等级制度的维护和血统的纯正等等。红色在彝人看来是最神圣的颜色,它是火的象征,它驱赶黑暗,带来光明,送来吉祥。黄色则是最美丽的颜色,它是阳光,是丰收,是真、善、美的化身。彝族姑娘在火把节时都会撑着黄色的伞,悠悠的出现在青青的草坝上,场面非常壮丽。

  彝族的原始岩画

  石林崖画

  集中分布在距石林彝族自治县城约15千米的小石林中。画面高约3米,宽约2米,可辨图像30余种,有人、兽、星、月等图像,内容多与原始宗教有关。

  老虎山崖画

  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上价格村的岩壁上。崖画用棕红色矿物配制颜料绘成,上绘有人、羊、乌、猴、箭、文字等符号,其中有文字14个,与传统彝文相同的有4个。崖画反映了先民的祭祀猎神场面。

  红石岩崖画

  位于云南弥勒县高甸村以西南石岩上。崖画画面约240000平方厘米,画面人物不画五官,画风粗狂古朴。崖画分左、中、右三部分,左边见葫芦形铜鼓2个,中部见几个人形,右面为箭头、人型粗描为主。崖画可能表现的是原始先民祭祀岩神内容。

  金子洞坡崖画

  位于云南弥勒县独家村以东两公里处,据考证系彝族原始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文化的产物,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崖画分四组,有人、太阳、箭头、文字、杂形等。其中一组,画面有9个圆圈,其中1个圆圈光芒四射,仿佛太阳当空,下面又许多人欢跳、舞蹈、杂耍。这与古代彝族“天上有9个太阳”之传说如出一撤。不难看出这是人们以“舞天”即以舞蹈来祭天的意思。

  狮子山崖画

  位于丘北县彩云洞岩壁上,用赭红颜料绘制而成。现可辨认图像有3个,为 “人形鸟”状,人类、躯干、四肢用线条表示,两只手臂上各绘两组羽毛纹饰,头部画冠状羽毛,纹饰不对称,上下翻卷,表现“乌人”在空中回旋翻飞的动态感。

  博石瓦黑岩画

  博什瓦黑岩画位于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碗厂乡博什瓦黑山南麓,与南诏腹地(云南大理)的南诏重要文物“南诏德化碑”、“崇胜寺三塔”、“剑川石窟”具有同等的历史地位。1991年,四川省人民机构 公布博什瓦黑岩画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彝族的银器工艺

  彝族的银器除器皿、兵器外,多为饰品。器皿中最常见的是一种小巧的银碗和各种银质酒器,器表多采用阳刻、楼空、镶嵌等工艺。银质饰品有头饰、领饰、胸饰、背饰、手饰等。头饰主要有各种缀有银泡的红带和各式耳环;领布是各种银牌,胸饰长约1米,由7至9个自立 的银饰件组合而成,用银链连接;背饰是由一块长方形的红布作底,上面镶以日月形银片,衬在红底上,显得鲜艳富丽。一般在女子结婚时佩用;手饰主要是银戒指和银手铺。

  彝族早期的银饰纹饰与漆器相同,信手刻画、稚拙朴实。纹样是具象的太阳、月光、间角、飞鸟、虫蛇、叶片等。后期银器虽也保留了少许动植物的模拟,但绘图趋于动植物的全貌。更多的图案是用点、线所组成的几何纹样装饰器皿,且雕刻细腻,明暗效果强烈。花纹繁简据不同器型而定,如“莫耶”酒壶,中心以细碎的米字格图案和小圆圈组成,疏密有度,浓淡相宜,工整秀丽。腹部中间留空白,更显出两边花纹的紧凑缜密。弧、直线并用,达到了变化统一的效果。其纹饰 手法有阴刻、镂空、镶嵌,较之漆器有了很大的进步。

  彝族的银器中佩饰占了相当部分。彝族以戴金佩银为贵。银亮闪光的银头饰、耳环、领牌、戒指、手镯等,与色彩艳丽的服装相辉映,青年女子华美俊俏,中、老年妇女典雅庄重,男子佩银饰威武富贵。凉山彝族佩饰中最贵重的是女子结婚用的“扯扯火”(胸饰)和“窝嘎”(背饰)。胸饰长约二至三尺,重达五、六斤,由八件或六件自立 的饰件组合而成,用银链连结成环状。胸饰下正中有一半月形主体,上件挂于颈上,其他六件左右对称,形状相同,纹样异同皆有。每个饰件垂吊筒穗、银铃。半月形饰件上的图案丰富多彩,但构成图案的基本纹样却大致相同,由太阳、月亮、星星、蛇蛙、鸟等纹饰组成。整个图案形象突出、夸张,但做工精细,纹饰外凸,颇富主体感。背饰由一块长方形的红羊毛布作底,其上镶以饰花银片,银片外形是日、月,上面压制圆点纹和镂切其它纹样,衬现红底。红色辉映,艳色富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