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建筑风格

时间:2017-03-22 11:06:23     编辑:ky05
20

  壮族多沿水而居,村寨依山傍水。大多数房屋仍然保持古老的"干栏"形式,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而形式各异。那么壮族的建筑风格是什么呢?有哪些呢?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文章,大家一起看看吧。

壮族的建筑风格

  壮族的建筑风格

  壮族的建筑风格的基本介绍

  大多数房屋仍然保持古老的"干栏"形式,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而形式各异。在从江、黎平等地,壮族多与侗族杂处,房屋结构外观基本上与当地侗族相同。其楼房全系木质结构,一般先起底层,上立屋架(壮族叫两节柱),两头搭以偏厦,顶上盖瓦或杉皮,有三间五间不等。楼上住人,底层关养牲畜、家禽,置农具,设舂碓、磨坊等。楼梯设于屋内一侧,楼上前边为走廊,较宽敞,围以栏干或半节板壁,光线充足,壮族人在这里会客、乘凉和纺织。进大门是堂屋,一头设火塘,后屋和侧屋为卧室。粮仓多设于住房旁边,房前竖立一排高约丈许的挂禾架,名叫禾廊,作为秋收晾晒禾把,待干后堆入粮仓。独山、荔波一带的壮家房屋,则与邻近广西壮家相同。其楼房有三间五间至八九间不等,一般不搭偏厦,楼梯设于屋前正中,有砌石梯或木梯。楼上住人,分前中后三隔,后边为卧室,中间为过厅,正中设香火堂,前边为年青子女卧室、书房、客房和纺织间,一头设火塘、火灶,其地基填实土石。磨坊、舂碓、 粮仓等,设于屋内或另立厢房安置。楼下只是关养牲畜和家禽。房前多搭一竹、木晒台,晾晒衣物和粮食等。居住市镇附近和交通沿线的,因受外界影响,有的新建房屋多改为平房或普通楼房。

  壮族的建筑风格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处自有特点。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主妇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现在的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清塘壮族乡的壮民少数择山而居,多数居住在丘陵河谷地带,如清塘、贝家、李家等地。居民一般以同一姓氏建村立寨,壮语叫“班”。现在村寨有的还叫“捞班”、“老鳖班”等,随着人口的发展以后,村寨出现了“地拱”。村子里头有许多的 “地拱”,汉语叫门楼。壮族人建立“地拱”的主要目的是体现同姓中的分支,是公共出入场所。若本姓分支中有名人(或大人物)则将其功名的金字匾额,置于门楼前面。“的拱”的门头上,必定有对“眼睛”(用八瓦做成),楼棚放置老人的寿木,楼下两侧置长凳或大树,供闲人坐歇息及儿童玩耍,如贝家村壮寨的大门楼就是如此。壮族土司衙门则白墙青瓦,圆形拱门,门顶制作成古代时文人帽子状,两边对称青瓦盖肩,如清塘壮族乡人民机构 大门就是采用这种风格建成的。有些门楼壁上有石刻,记录着本族祖先的来历或置放记录本族重大历史事件的碑文,如清塘观音山村“老地拱”就置有历年有关部门对本族后龙山的判词即《各村后龙山判词碑》。各姓氏都建宗祠,内设祖先的牌位神龛,以供子孙朝拜,宗祠内有前厅、中厅、后厅等,以天井间隔,厅堂都是公用的,遇到红白婚丧便在这里举行活动。

  壮民居住房屋受附近非壮区的建筑风格和本地民族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古式壮寨民居一般以四合院形式存在,内分前后堂屋、厢房、天井等。天井是一个露天凹池,天井由石条板、石板砌成,石板上还雕有壁虎、鲤鱼等石刻。天井把堂屋一分为二,天井前面在大门后面为前堂屋,天井后面为后堂屋。天前堂屋左右两侧一般无人居住,供作厨房、关牲畜、堆放燃料等,后堂屋两边的厅房则是主人的住宅区。在屋檐等雕刻成青鱼、鲤装饰,鱼的鳞片雕刻得相当精致。壮民把建房当作一生的大事来看,对建房要求较高,而且一个村寨的壮民有相互帮工建房,轮流造房的习惯。练泥印砖、奠基砌墙、做门窗、盖瓦等建房工程,均由亲戚及邻里相互帮工出力。主要只花钱买些地脚火砖及瓦片。在房屋的开门设计上,壮民居很少开后门。近年来随当地经济的发展,壮族民居住房格局已有很大变化了,清塘壮族乡人民大部分已住进了砖混结构的新屋,多以楼房为主。

  广西壮族的建筑

  干栏式建筑的特点: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 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一般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考古学和民族学中的所谓的水上居住或栅居,以及***所谓的高床住居,亦属此类建筑。这种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主要分布于 的长江流域以南以及东南亚, 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部,苏联西伯利亚和***等地都有类似的建筑。

  从考古发现看, 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横梁和木板,表明当时已产生干栏式建筑。西周时代的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中,也发现规模较大的干栏式建筑。江西清江营盘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带有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云南晋宁石寨山滇墓中发现的 4件汉代青铜干栏式建筑模型,亦有长脊短檐式屋顶,代表干栏式建筑的原始特征。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和贵州等省的东汉墓中,也发现许多陶制的干栏式建筑模型,但除保留底架和木桩外,一般陶屋已是悬山顶,而圆形陶仓则是穹庐顶,表明当地这些建筑的基本形式已经汉化。

  “干栏”式建筑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屋、陶囷以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特别是仓廪建筑采用这种形制的用意更为明显。直到今天东南亚一带还较盛行栅居,以适应潮湿多雨的需要。

  广南壮族干栏建筑民居

  广南是古句町国的发祥地,也是云南壮族人口最多的县。千百年来,“句町国”这个响亮的“国名”已成为外界认识句町故地的窗口,而“句町国”时期的“干栏”民居建筑遗存,已成为壮民族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倍受世人关注。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承是维系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推动边疆团结稳定和繁荣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

  壮族自古以来就以建“干栏”居住而著称。“干栏”一般依山旁水,从建筑布局、整体结构及其功能特征,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广南县集山区、坝区、丘陵、河谷为一体,壮族村寨多依山傍水,几十户、几百户聚族而居。而壮族世代承传着爱山、祭山、护山的传统,几乎每个村寨周围都留有整片古木参天的风水树林山地,并誉为“竜”山,山里祭有树神(龙树),任何人都不能在风水树林里随意砍伐,从而保存了大量的水源林。壮族还善于培植居住环境,喜欢在自家的房屋四周用竹子编成篱笆围圈,房前屋后栽种芭蕉、翠竹和果树,因而周围绿地如茵,果木遮天,竹丛掩映。壮族的祖先把护山守源提高到法与神共律的高度并承古至今,这样的民族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在他们的环保潜意识中,“有山就植树,有树能蓄水,有水养育人”的观念根深蒂固。为此,民间流传着“壮族住水头、苗族住山头、彝族住箐头、汉族住街头”之说。

  千百年来,择田畴坝区或河畔而居的广南壮族,形成了“积木而栖,位居其上”的住房模式。干栏式房屋是广南壮族传统建筑形式之一,由于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境内的部分地区,如东南部的八宝、南屏、黑支果、篆角、珠街、那洒等乡镇的壮族,因建筑需用木材来源缺乏,只好建盖与汉族相近似的木架土垒结构房屋而居;西北部的莲城、那伦、者兔、珠琳、者太、底圩、坝美等乡镇,因森林覆盖面广、建筑材料资源丰富,建盖木结构全楼和半楼居两种房屋形式的较多。全楼居最为古朴、轻巧,能反映出地方民族特色和别致优美的建造风格。这种楼房一般面阔12米,进深8米,高6米左右,一背四面坡,一般为三柱落脚、七柱落脚或九柱落脚,多数为纯木料结构吊脚楼房,并用青瓦或茅草覆盖。开三间,内为三层,底层用于堆放柴草、舂碓、推磨、喂养畜禽;中层为人居,距离地面1.8米,铺设木板,干燥防潮,客厅、厨房、寝室均设于此。那伦、者兔、者太、底圩一带在二楼建灶砌火塘,火塘上面吊一竹篥,用作熏烤潮湿物品;顶层存放粮食、挂腊肉和其它食物,通风良好。房屋两端向外延建偏厦,以增加房屋使用面积,并起到保护主房两头板壁免遭日晒雨淋的作用。每边偏厦为三分之二个开间,多作卧室或布置姑娘精致的闺房等。大门前左右屋檐建凉台或吊脚长廊,供妇女做针线活和夏天乘凉闲谈,楼梯设屋外正中或左右侧,为上楼使用(中层)。左右开间设有小窗口,屋内光线暗淡。全屋共24根圆柱,纵横使用通枋把柱穿连为排柱,房屋四壁全用木板装栏。整个建筑精巧别致,干燥通风,便于看管畜禽和防贼盗,古时还有利于抵御野兽的侵袭,居住舒适。此类建筑历史悠久,排列整齐,有纯朴和谐之美。

  广南壮族建房朝向讲究阴阳五行相配,一般选择坐北向南、朝向吉利、前方宽阔开朗的地势。另外,壮族建房,从伐木选料、择址动土、划线开挖、立柱上梁到落成迁居,均有一套较为讲究的传统习俗。在建筑风格上,少数人家有厢房(耳房)、前房成走马转角楼四合院;富裕人家比较讲究,楼梯用石条支砌,两边有石飘带装饰;楼梯口看台两侧有两根雕饰廊柱和花栏,有的板壁雕饰花鸟虫鱼等图案。历代壮族首领受 册封为王、侯、土司或达官贵人,其官邸建筑也是干栏连环布局为若干相通的走马转角楼,更显舒适、安全而气派。在摆设上,房屋的正堂屋(中层),大门正对面为神台,上祭“天地国亲师”位,左为祖宗牌位,右为“司命灶君神”位,并设神龛,下为土地神位,摆八仙桌,靠板壁处各有两条长条凳(春凳)。在村寨中,一般都建有寨门,河道上则建有风雨桥,有的还建有祠、庙、亭、塔等,村内场景较为壮观。

  广南壮族为什么在屋宇建造中大都以干栏结构为主,就其原因:一是壮族多聚居于崎岖山区和山间河谷地带,地势陡峭,水资源丰富,村寨大都落建于半山腰,节省或少占耕地;二是大部分村寨均位于山间或河谷地带,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干栏可以通风排热,避免潮气;三是广南地处云、桂、黔三省区交界处,旧时盗匪猖獗,干栏可以观察外部四周,防范匪徒侵扰;四是楼下饲养畜禽,既防盗又方便管理喂养;五是晚上害怕盗匪和野兽,不敢出门,大小便可以从楼上向下渗出 ,楼下畜禽可以吃掉,清除污秽;六是森林资源丰富,能就地取材、各取所需。干栏建筑的突出特点是铆隼结构,这是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建筑文化。现今,干栏民居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消失。在国内,成村连片的干栏建筑已经寥寥无几,因而广南的干栏建筑在当今显得弥足珍贵。

  广南壮族干栏式或麻栏式民居建筑,以及体现着壮族民居建筑特点和风格的古建筑,称得上是 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壮族自称为稻作和水的民族,依山建寨,傍水盖屋,不仅反映出壮族居住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和生活习性,而且体现出壮族传统民俗文化的真实性和其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