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宗祠对联
孙氏宗祠分布在 哪些地区省份呢,不同地区孙氏宗祠特色是什么?有关孙氏宗祠对联分别又有哪些,下面不妨来了解看看小编为您整理的内容吧!
孙氏宗祠对联
孙氏宗祠
孙氏祠堂是一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宗祠是凝聚汉民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一座座宗祠书写着各个姓氏的历史渊源,让人感受到他们变迁、发展的轨迹。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柯村乡孙家村孙氏祠堂
黟县孙氏祠堂位于柯村孙家村(皖南黟县与石台县交界的深山之中),村口有一座宝塔,因为皖南出去行商的比较多,因为此塔又称“望夫塔”,当地的地方志记载该塔名为悬溪塔,位于悬溪河畔,修建于1736年。
深山里的孙家村是一个有着300多户的小山村,绝大部分人都姓孙;村里至今留存着非常破败的孙氏祠堂,由于地处深山祠堂已经年久失修,里面堆放着杂物。
走进祠堂第二进,里面堆满杂物,还有棺材.墙壁上都是时代特征非常明显的图画和文字看到图中的楼梯据说这是通往第三进的通道,原来里面供奉的是先祖的神像.而今祠堂只有残垣断壁。
村中还留有残卷的孙氏宗谱(文革中损失)由宗谱记载得知:这是一部《宣池富春孙氏宗谱》,皖南一带的孙氏从浙江富春(富阳)迁徙而来的,郡望为富春郡,孙权的后裔都聚集在富阳的龙门镇。
抄录部分残卷:
贵池羲和派 俊 公 太平岘村派 溥 公
石埭高城派 关安公 石埭高城派 保安公
太平水北派 桂荣公 太平高村派 文羡公
太平花墩派 俊 公 太平七里湾 关申公
泾县花园派 天磷公 (天磷公即名为孙天磷 )
贵池: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太平:今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
石埭:今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泾县:今安徽省宣城市泾县。
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双桥区孙氏宗祠
淮 寿州孙氏宗祠,1998年经寿县人民机构 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6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48平方米,选址考究,环境优雅,建筑为砖混结构,外观呈高墙封护式,白墙青瓦,错落有致,中正典雅,庄重大方。孙氏宗祠有牌坊、门前广场、大门、锡作堂、飨堂、回廊、香火堂和名人纪念堂等组成。
*** 孙氏宗祠一度成为双桥区机构 、孙厂小学等。后由于年久失修,锡作堂和书房相继坍塌,飨堂和大门也面貌全非。重修祠堂,续谱辑系光正宗族被列入了孙氏一族的头等大事。
孙氏一族的枝兰系十房炳图公之玄孙孙多晶公,以八十四岁的高龄奔走于寿、凤、淮、合等地,寻根问祖,联系族人,并以身作则,带头捐助资金数万元;孙氏族人无不为多晶公之品质精神所感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此举受到了省政协的高度重视,在省政协的提议和县机构 、县政协及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寿州孙氏族人慷慨解囊,捐资助修,恢复文化遗产,宗祠全面修复工作于2006年5月1日开工,在原址按原貌复建。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祠堂全部由孙氏后裔捐款,没花 一分钱,却被省旅游等有关部门看好。据说,评上“3A”级景点是不成问题的。祠堂两侧130米的长碑廊总面积为205平方米,碑廊边上花木葱茏,鸟语花香,近千名孙氏族人慷慨解囊,筹资修祠的功德簿赫然在墙,以示后人,群策群力,延绵世泽。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姚河乡梯岭村孙氏宗祠
孙氏宗祠座落在安徽省岳西县姚河乡梯岭村杉宕村民组,距舒城县、岳西县交界的105国道仅5公里。这里崇山峻岭、峰峦巍峨,,青山叠翠,荫翳蔽日。依山而建的孙氏宗祠,气势恢宏,祠宇轩昂。?(算命www.bmfsm.com)
据祠内碑铭记载,该祠于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开始兴建,至十八年(1753)落成,历时八年。祠宇座北朝南,建筑面积3220平方米,还不包含祠前的开阔祠埕和旗杆石柱基占地和门前池塘。祠堂东侧建有一栋供族人子弟求学攻书的学堂曰“映雪斋”,取义唐代孙康家贫好学,无油点灯,映雪苦读的故事而定名。西侧建有庖厨餐厅供族人来祠庆典或祀祭膳食和住宿,两者建筑面积1056平方米。祠屋本身三重五进,布局严谨,通体砖木结构,穿枋翘角,斗栱抬梁,青砖小瓦,歇山顶,马头墙面,皖西南建筑风格表现得十分明显。门首镶嵌着书有“孙氏宗祠”的巨型石匾,其下有五个阀越以示门庭之尊贵。大门前廊设有栅栏、园门(隐喻辕门)。迈进大门,则是一座戏台(见图二),台口面向神堂。祠堂竣工之日,即请戏班登台献艺,以示敬贺和让祖先与族人共同欣赏戏曲,谓酬祖娱神,以求人神共乐。从此以后,每逢庆典大事或重大宗族祭祀活动和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都请戏班登台。台上有天花藻井,台中悬挂着湖北省英山县知事任之镛赠送大红木匾,其文曰:“朗襟照雪”(见图三),字体苍劲混重。后台两侧的板壁上,仍残留着用墨或baifen 书写的当时演出的情况,记录着班社名称,演出时间和剧目。现清晰可见的有“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九月初一日唱……”及十二《珍珠塔》、十三《合镜园》、十四《乌龙山》、十五《罗帕宝》、十六《卖花记》等戏文目录。?
从现存板壁的记录和年长者的回忆,一百多年来这里的演出活动持续不断,这在一个崇山峻岭的山区实属罕见。文革期间这处宗祠,作了战备粮库,堆放了 战备粮,故而这个祠堂及戏台较好地得以保存下来,又为研究本地区戏剧文化历史增添了十分丰富的实物史料。戏台两侧是看楼,台口前和两厢通楼间为天井,穿过天井,乃是中厅。八个大柱落脚,柱础形状如鼓如莲,形态各异,镌雕精湛。斗栱抬梁五架升脊,雀替柱撑镌雕着狮、凤、云彩,卷草花纹和人物故事,图案生动活泼,人物栩栩如生。宽敞的大厅是族人祭祀典礼议事之处。这里风俗每年一年二祭,清明和冬至必大祭,届时族长率来自四方支房族人,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奠时,中厅摆设香案、供品、点腊焚香、烧纸燃炮,族人跪拜,三拜九叩,举行祭奠之大礼。后进为神堂,按昭穆之序供奉着孙氏历代先人之神位。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孙老家内孙氏祠堂
孙氏祠堂坐落于鄄城县孙老家村内,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占地10余亩,正殿5间,东西厢房各3间,于明崇祯年间遭兵火而毁。清道光年间重建家祠,祠堂3间,坐北朝南,占地70平方米,砖木结构,建筑形式古朴典雅,颇具民族传统风格。祠堂内设有神龛,正中供奉孙膑雕像,神龛两旁陈列孙膑后人牌位。祠堂前面有家祠碑一座,碑阳刻有“孙氏家祠序”,碑阴刻孙氏分支概况。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牛山村孙氏宗祠
牛山《孙氏宗祠》坐落于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牛山村北侧,顺山势定址,选孙氏始祖旧地,取意于牛山命脉运系。据孙氏宗祠内现存碑刻《建修祠堂记》载:“……我家有任大夫之职者,有罗将军之封者,则庙宜准大夫制。但古礼难复,今宜立庙五楹;自始祖至五世祖合祭中龛,六世祖至九世祖则分昭穆焉哉。”当时征地共九亩二分五厘六(包括庙前广场),现今孙氏宗祠落成于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并立碑记,存于祠内。
该祠坐北朝南,三进两院,实占地2048平方米(横宽32米,深长64米);计有门楼、享堂、大殿、记事堂、英烈堂共17间主要建筑。全部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古朴典雅,庄重肃穆。楹柱间柜,高低尺寸皆遵清代章制。
该祠门前十米处立有高大影壁。附有上马石、旗杆座等遗存。大门为三大间门楼,门额书题“孙氏宗祠”,两侧门联为:“春祀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横联为“木本水源”,门前有一对石狮拱卫。
进得大门即为前院,中为享堂,飞檐斗拱,中悬匾额楷书“恪遵世德”,下题“乾隆四十三年峄县令张玉树赠”。楹联题曰“周宗盟异性为后,我先君新于兹”,说明了牛山孙氏为商周时期周宗室后裔,始祖孙泗新迁来此地。前院东西各有碑廊。东北首座碑为牛山孙氏始祖(泗祖)碑,题额:“源远流长”;碑联为:“始徒自曲沃历数百年族光代显,爰居据古鄫藩裔累兴本固枝荣”,说明牛山孙氏祖自山西曲沃县迁徒来峄地,繁衍发展历数百年,向南依次为二、三、四、五世祖及五世一至六支祖碑等。
西侧碑廊,首卧碑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建修祠堂记”记载了扩建现规模祠堂的过程。依次是新立五世七支祖碑及各分支祖碑。
穿过巷堂进入后院,即为后大殿,门匾楷书“德垂?祀”四个大字,楹联题为:“彝训昭七支教南北族以孝悌慈两地箕裘绵百代;明禋合九世序东西阶之爵贤齿一堂俎豆焕千秋”;说明这里供奉牛山孙氏祖南北分居(峄县、宿州)等族人共立庙堂祭祀先人的宗旨。大殿正中神龛供奉孙氏始祖、姜老太君及一至五世列祖列宗牌位,两侧依次排列各支祖牌位。龛上方高悬“先祖是皇”匾额,楹联为:“由永乐迄今五百年故宅犹存,当仰恩显祖显考所垂矩矱;自平阳迁峄十七世新祠始建,愿此后群昭群穆勿替蒸尝。”说明了孙氏祖由永乐年间自山西平阳地区迁来峄地近500年,已传人十七世,修建了现规模新祠。
后院两侧建有东西配房,东西配房北首连接箭楼附设。东配房三间为“英列堂”,记载牛山孙氏历代先贤功绩;西配房为“记事堂”,记载牛山孙氏历史沿革情况及族规、家训等。
孙氏宗祠前后院内各有两株繁茂的银杏树,当为明弘治元年(1488年)建设祭祀草堂时所植,树龄均在500余年。
据相关资料记载,牛山孙氏宗祠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初为草堂。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首座次创修族谱时重修为庙,清道光为二十三年(1843年)四修族谱后新建规模祠堂。*** 现规模祠堂作为周营镇粮所,后大殿于1952年遭水灾后墙垮塌,由镇机构 出资用厚砖复修如旧。在1990年七修族谱时对大门楼顶进行了整个翻修,对全部院墙进行了修补,对大殿东西配房及巷堂房顶的漏雨处进行了修整。至2005年4月,孙氏族集资翻修了祠堂所有房顶、各室内椽梁结构,原样未变,风貌依旧。
牛山孙氏宗祠是鲁南乃至苏北保存比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古代建筑。它的形式、风格、规模均遵从封建宗法章制,是研究宗法文化和宗祠建筑艺术极其宝贵的实物遗存。2006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机构 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海战役时** 峄县县委决定采伐牛山孙氏祖茔上的林木以供在大运河上架桥之用。孙氏族人得知后非常高兴,觉得这是为国为民效力的好事。采伐后的树木用当时的木轮车运送,从孙氏祖茔至韩庄运河北岸,首尾相接蜿蜒二十多华里。这七百六十四株柏树,树龄最长者四百多年,最少者也在三百多年左右。树径最粗者4人合抱,虬枝伸展,苍然动老,松涛飒飒,周围数里柏香幽隐。另有二十二株青杨挺拔傲岸,运河沿岸、微山湖畔都能看到它们高大的身影。为这次战役英勇牺牲的牛山孙氏族人多达六百六十六人,生长四百多年近八百棵古树也为民族解放事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淮海战役胜利后,当地机构 和支前司令部,准备对孙氏祖茔上的古树木和族人的爱国精神进行赔偿和表扬,但都被孙氏族人所谢绝。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孙氏祠堂
站在南京江宁区龙眠大道和芝兰路路口往西北望去,几百米外的一片灌木丛中,隐约有几处灰色的断墙和屋顶。那就是孙氏祠堂。祠堂以徽派风格为主,大门朝着正南,入口和前厅主体尚存,两侧各有一座牌坊,其中东侧的牌坊保存比较完整。牌坊高近10米,坊额上刻着“节孝坊”。村民说,这是一座敕建的节孝牌坊,上方原先还有一块牌匾,写着“圣旨”二字,是乾隆皇帝赐的,可惜几年前被偷走了。
来到前庭,两块直径近1米的鼓形拴马石被放在门东侧。“这里原先还有一对石狮子,一只被偷了,还有一只被移到江宁科技园。”村民说。祠堂后面还有一组建筑,有三进,但一人多高的灌木过于茂密,无法通行。从远处看,最后一进的建筑残体已破败不堪,二进则只剩下残墙。
据说,村里三分之二的村民姓孙,都是同宗的。几年前,还有村民看守祠堂,但有一天出现一条大蟒蛇,吓得看门人不敢再呆下去。
*** ,祠堂的阁楼里还保存了一大箱家谱和清朝历代的官袍官翎。当年,***在茅山打游击时,孙氏族人用扁担挑着钱财、粮食送给新四军,队伍排了10多里长。村民中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当年修建祠堂的人外号叫“孙百万”,邻村也有一个富翁外号叫“夏无数”,两人斗富,孙百万就修建了这个祠堂,以显富有。
村民说,几年来,经常有人钻进去,有的是文物贩子,专偷值钱的砖雕、石雕和构件,到处挖,到处撬,有的则是拆墙,偷那些大木头,导致祠堂越来越破败。
2003年,江宁拆迁建大学城时,淳化镇下王墅村也被拆迁,但村里的孙家祠堂在文博单位的呼吁下得以保留。如今,这处祠堂由于无人看守,多次被盗,大部分建筑倒塌,几成废墟。
“祠堂现在是江宁区级文物控制单位。”江宁区文广局文物科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江宁区将孙氏祠堂申报为区级文保单位,但还在审查中。孙家祠堂的产权单位是江宁科学园,目前正在与对方进行协调,以维护修缮古祠堂,正在做规划方案,但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进入保护维修阶段,还是个未知数。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远洋村孙氏祠堂
位于鼓山脚闽江边的远洋村,村中聚居着千户孙氏人家,中心街有一座颇具规模的祠堂,因保存不少明清时期文物古迹,引得各级文博专家纷至沓来。
祠堂坐南朝北,埕左有一座清代古厝,埕右长有一棵生机勃勃的古榕。青砖砌成高大前墙,墙裙刻有精美的装饰线;大门两侧夹以国公帽风火高墙;石框刻“孙氏宗祠”鎏金大楷四字,仪门分别嵌“入孝”、“出悌”,门口雄峙吉祥物双狮。祠堂三进两天井,一进设插屏门,两边廊轩通大厅;二进祭祀厅后座为神主龛;三进设有议事室与贮藏间,正厅的红柱有楹联11副,内容为歌颂孙氏先祖,激励后昆。墙壁上展示有历代孙氏伟人画像和生平事迹。遵祖训堂号“映雪堂”,堂联曰“书传映雪富春家声远,墩经九转凤洋世绎长”。上联道出孙氏源自浙江富春江富阳,中华有典故高祖孙康映雪攻读故事;下联是说明代肇基祖武将惠成公扛界碑圈地定居屯垦事迹。厅中除“进士”、“文魁”题匾外,还有一匾“兵圣”,记述远洋孙氏乃中华著名军事家《孙子兵法》作者孙武之后裔,楹联还注明与国父***也是同宗远祖之血缘关系。饱受沧桑的孙氏宗祠,历史上曾经五次修缮,改革开放以后,海内外宗亲纷纷回来寻根祭祖。
进入21世纪以来,省、市、区文博专家学者曾多次到祠堂考察,先后观看了大厅木构架、垂花柱、雀替,廊轩插拱、垂钟,天井阶梯,马鞍墙墀头以及一斗三升、九肩墩、梁托、柱础等文物,一致认为远洋孙氏祠堂为明代建筑物,虽经四五百年风雨,至今乃保护完好,引起晋安区委领导高度重视,2009年下半年将孙氏祠堂列为区级文保单位。
祠堂是乡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系海外炎黄子孙的亲情纽带。近 年来,远洋村的全国、省市政协委员、企业家纷纷献资修缮祠堂,添置了彩电、订报纸杂志供人阅读,把祠堂变成宣传阵地、休憩娱乐活动中心。为了培养人才,近 日还倡议设立奖学金。孙氏自建堂以来,走出了许多各级领导干部、博士、企业家、实业者。长期以来,他们发扬爱祖国、敬祖先、讲气节、重伦理、拼搏向上的民族精神,司农者勤勤恳恳,为商者兢兢业业,从政者忠心耿耿,服务于 各条战线。
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岭东村孙氏祠堂
闻喜县岭东村看到一座孙氏祠堂。该祠堂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三月初十日,重修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八月二十二日。虽然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祠堂仍保存完好,其建筑结构的坚固程度令人叹服。
这座孙氏祠堂居于岭东村 ,现为村委会所在地。其大门面南背北,三开间,中间正上方悬木匾一块,阳刻行书“孙氏祠堂”。大门两侧有门洞,门楣为砖质,缪篆阳刻,右边书“明洁”,左边书“静嘉”。进入大门,正面有垂花门,其上方有木匾,题额 “绍闻衣德”,行书,为孙门进士、十二世孙子昶于丙子 (1696年)暮春题写。走过垂花门,是一庭院,正前方有三开间大殿,面南背北,檐下有两根石柱,柱上有一副石刻的对联,字迹清晰可见。殿内正中上方悬木匾一块,阳刻行书“昭假燕宜”。下方墙体凹内,立一始祖碑。石碑右边墙上有清嘉庆二年(1797年)六月镌刻的“闻喜孙氏世系昭穆图”,左山墙上镶刻“家法三十条”。据村人介绍,上世纪60年代初,为了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祠堂被改为农民俱乐部,祠堂墙壁上的石刻全部用泥抹平遮盖。几年前,族人将泥皮刮去,石刻依然保存完好。
孙氏家族是闻喜历史上的名族。其始祖孙良辅自元初由临汾迁至,至民国初年已有二十九世。在清代,家族入县学者56人,出进士1人,举人4人,副贡2人。孙氏祠堂历经风雨,仍保存完整,木雕、砖雕、石雕精美,极富地方特色,是研究明清地方建筑艺术的实物资料。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孙氏宗祠
孙氏宗祠位于广东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始建于明氏中叶,清同治初年,香山(中山市)左步头宗亲赞助增建了宗祠,方才使祠宇显得巍峨壮观,形状如踞一般,并于宗祠落成之日馈赠楹联,叙述孙氏世系源流,意赅言简,以教导后人不忘先祖恩德。楹联云:莘子姓于家乡,木有本,水有源,五代箕裘开莞岭;妥先灵于寝庙,宗念功,祖念德,三房俎豆贡香山。
1986年秋,欣逢***先生诞生120周年,中山大学历史研究室联同东莞市政协、文化局等,在长安镇召开***祖籍研讨座谈会,上沙村和旅港同乡会均应邀列席会议。与会者以大量史料,证实***代系出自于上沙村。广东省电视台随同拍摄了纪实新闻:孙氏宗祠,上沙村新貌,后在电视荧屏上播映,成为一时之重大盛事。旅港乡亲躬逢胜会,籍此倡议,修缮宗祠,扩建学校。
1996年5月21日被长安镇人民机构 列为首座批镇级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西店镇樟树村孙氏宗祠
孙氏宗祠位于宁海县西店镇樟树村,为樟树村孙氏所建宗祠故名。据光绪《宁海县志》载,唐广德元章,浙东统兵防御孙功辈“与平袁晁乱,驻兵紫溪洞,寻以疾卒”其子来宁海“奔丧,返径铁场石屏山,爱其地,插樟为识,遂迁居焉,后以樟树名里”。孙氏宗祠为乾隆四十年建。1956年“八一”台灾有毁,2002年重修仪门五凤楼。2003年3月28日将其中戏台藻井列为文保点,2003年被列为3级旅游资源单体。其中戏台的三连贯藻井为省内罕见。2006年5月25日,“宁海县古戏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地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氏宗祠古戏台为其中之一。
湖南省邵东县两市镇丘田村孙氏宗祠
孙康映雪苦读的故事,至今仍被世人传为佳话。11 月15日,湖南省邵东县文物局在两市镇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一座保存完整的清代祠堂建筑。经文物专家考证,祠堂正是孙康的后人为弘扬先祖遗训而修建的。
孙氏宗祠,坐落在距邵东县城3公里的两市镇丘田村,始建于南宋末年,重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宗祠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仿四合院式建筑,建筑错落有致,风格落落大方、古色古香,尤其是其出神入化的木雕石刻艺术,堪称一绝。
宗祠共分三进,进深50.2米,宽20米,占地面积1004平方米。前厅于上世纪70年代已经拆除,后改建成丘田小学教学楼,中厅和后厅则保存较为完整。清代大学士南瑛公,曾发起并召集孙氏族人对祠堂进行了修复。
一扇原始大门坐落于前厅 ,上面镌刻着“孙氏宗祠”四个大字,字体烫金铮亮。门廊上雕刻的双龙戏珠、双凤朝阳、三级翘垛等图案,惟妙惟肖,蔚为壮观。
中厅三大开间,中立十根木柱,上方为斗拱造型,并依次悬挂了“孝继复春”、“雪案书香”、“耋观五代”三块门匾。斗拱上雕龙画凤,形态造型形象逼真,墙壁上绘制的人物花草,工艺十分精湛,不禁令人啧啧称奇。
走进用作祭祀的后厅,一座金碧辉煌的神龛矗立堂中,神龛为空雕,双狮顶立、双龙戏珠、双凤呈祥等一幅幅精美的雕刻图案首先映入眼帘,牌位上方提写的“映雪堂”,熠熠生辉,格外引人注目。而侧墙凌空矗立着的三级马头山墙,尤为壮观。
据孙氏族谱记载,丘田孙氏为晋代文豪孙康的后代。为继承孙氏祖训,激励后世弘扬唯耕唯读的儒家文化,故孙氏宗祠又称映雪堂。
映雪堂是该县文物普查中的重大发现,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对研究古代建筑和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对该县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人文资源。
浙江省杭州富阳市龙门古镇孙氏宗祠
古镇建筑以两座孙氏宗祠为中心,共建有孙氏厅堂40多座,砖砌牌楼3座和1座古塔1座寺庙。镇内屋舍房廊相连,长街曲巷连贯相通,镇外的人进入镇里,如入迷宫。
孙权第二十六世孙孙劻名下分支的宗祠,称孙氏宗祠。初建与宋朝,后经历代扩建。最后一次扩建于乾隆五十六年,嘉庆三年庆典。余庆堂主体建筑宏伟宽广,两侧山墙变化丰富。主体建筑三进,正厅面阔三间二弄,前为天井,又前为门厅,左、中、右三扇大门,正中大门后为戏台,出入从左右边门,如遇显赫贵宾,则拆除戏台大门,大门是八字门廊,门上有门对,大门左右为石抱鼓,雕有鱼尾龙头花纹,民间称为“门档户对”,只有皇家子孙方可设置。廊檐前是清道光年间拔贡孙秉元立的旗杆,过道地左看即为孙氏宗祠八字外大门,有东西两辕门。正厅前天井东西为廊屋,廊屋上挂左钟右鼓。正厅后,隔走廊与东西小天井为荫堂,荫堂面阔三间,是列祖先牌位的地方,尊孙权祖父孙钟为首位,上有“无忝所生”匾额。
余庆堂是龙门孙氏家族庆典、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全镇重大事件的场所:一是祭祖纳主,每年春秋二祭;二是在商议宗族中重大事项;三是用于族庆活动时主要娱乐场所。
孙氏宗祠三言通用联
兵家祖;循吏宗。
上联典指春秋齐国孙武。下联典指春秋楚国孙叔敖。
孙氏宗祠四言通用联
闭门联榻;漱石枕流。
上联典自清朝时期的孙錤不事举业,与其弟构古棠书屋,闭门联榻,谈古论今。下联典自晋朝时期的孙楚隐居,谓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厉其齿。
名高吴镜;威振齐邦。
上联典自春秋末期的孙武,用于吴。下联典自战国时期的孙膑用于齐。
江东立国;冀北空群。
上联典自东汉朝时期的孙权继承兄业,称帝于武昌,国号吴。下联典自春秋秦人孙阳,即伯乐,善相马,唐朝时期的韩愈文有“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映雪世泽;兵书家声。
上联典自晋朝时期的孙康映雪夜读。下联典自春秋时期齐国的孙武著《孙子兵法》。(算命www.bmfsm.com)
读书雪夜;作赋天台。
上联典自晋朝时期的孙康映雪夜读。下联典自晋朝时期的孙绰作《天台山赋》,有“掷地作金石声”之谓。
望出太原;芳传虞坂。
全联典自春秋时期的孙阳,即伯乐。孙阳过虞坂,有骐骥伏盐车下,见阳而长鸣。阳下车泣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闻于天。
鼓琴长啸;讲学却征。
上联典出晋朝时期的孙登,传能长啸作凤凰声。下联典自明朝时期的孙奇逢,避乱入山,前后十一次拒征聘。
蜀宫才捷;吴岭仙成。
上联典自三国蜀主刘备之孙夫人才捷刚猛。下联典自五代时期的孙奚之女寒华,修行成仙而去。
倾资赏士;负土培城。
上联典自宋孙益,性忠勇,倾资赏士,能得人死力。下联典自后魏时期的孙道温携妻赵氏共城中妇女负土培城,以御敌犯。
兵家之祖;循吏之宗。
上联典出春秋末兵家孙武。下联典出春秋时楚国期思人孙叔敖,官令尹,邲之战中,辅佐楚庄王指挥楚军,大败晋兵。曾兴修水利工程;为相三个月,吏无奸邪,盗贼不起。《史记-循吏列传》把他列为首座位。“循使”,谓遵礼守法的官吏。
孙氏宗祠六言通用联
三孙威振华夏;两赋名留神州。
上联典指三国东吴孙坚及孙策、孙权三父子。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著名女文学家孙琼,有《悼恨赋》、《箜篌赋》。
孙氏宗祠七言通用联
字词曲雅饶西汉;贤士高风冠北周。
上联典出宋朝时期的翰林学士孙洙,文词典丽,有西汉风。下联典出明朝贤士孙贾。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全联典用***自题联。
兵法卓绝传后世;药方回春救苍生。
上联典指《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下联典出隋唐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后人尊为“药王”。
逸仙壮举搏辛亥;武略运筹定东吴。
上联典指***。下联典指孙坚、孙策、孙权三父子。
源远流长乐安郡;根深实茂富春堂。
上联典出孙氏郡望乐安郡。下联典出汉末至三国时期的富春人孙坚及其子孙策、孙权。
文章书有天台赋,韬略长传武子书。
上联典自晋朝时期的孙绰作《天台山赋》,有“掷地作金石声”之谓。下联典出春秋末兵家孙武。
孙氏宗祠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勾深索微,振纷埋废;破疑儆怒,节忧平矜。
全联典用***自题联。
寒国春回,谁复读书映雪;舞雩日暖,何妨归咏吟风。
全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孙康秩事。联指孙康聪明而好学,家贫而无油点灯,常在冬季里映雪读书,后官至御史大夫。
正色持衡,良史传名于晋室;奇才搜藻,金声播誉于天台。
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孙盛。博学善言名理,勤奋读书,手不释卷。“持衡”,谓用秤称物,比喻评价人公平而不偏倚。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孙绰。
十三篇用兵如神,有文经必有武备;千金方活人无算,能治国亦能齐家。
此联采用安徽省芜湖县白马山孙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春秋末期的兵家孙武。下联典出唐朝医学家孙思邈,京兆华原人。
法效鬼谷,赋著天台,乃武乃文,垂芳徽于不朽;源溯赣江,派分湘水,在兹在彼,将怵惕以同深。
此联采用湖南省单家井孙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孙膑、孙绰;下联典出本支孙氏的来源和迁徙。“怵惕”,谓警戒、恐惧。
本富春以溯源,邦之彦、国之佐、学之贤,称名自昔,愿子孙共励箕裘远绍;由青山而分派,秀者士、朴者农、显者宦,聚族于斯,在祖宗咸欣享祀无疆。
此联采用江西省万载县田心孙氏宗祠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