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传统节日习俗
“彝族”分布于 的西南地区,每个民族都有其当地的传统节日习俗。关于彝族的传统节日习俗分别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彝族的传统节日习俗
彝族的历史
彝族,原称“夷族”,其名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根据彝文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历史巨著记载,自称为尼(ꆀ),古代汉语“尼”发音为夷,故汉文记载多称“夷族”。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
,***
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
彝族是
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
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其余散居于
其他省份及
境外。总人口约900多万,在
有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2010年),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
还有近百万。
彝族支系繁多,有诺苏(nuosu)、聂苏(nisu)、纳苏(nasu)、乃苏(nesu)、聂租nizu)、罗婺、阿西泼、撒尼等、尼颇自称,但并非皆为民族意义上的自称,如罗婺、撒尼、阿哲是部系名称,诺苏、聂苏、纳苏、乃苏、聂租的方言/土语自称(占人口70%以上),在彝语语境中含义完全相同,皆源于“尼”,在总称上“尼措”(ꆀꊿ)一次可以覆盖所有支系的称谓。各地彝族方言间有些无法进行直接沟通,但相同词汇超过60%,语法结构相同,经短期熟悉能对话,彝语属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族,分为六大方言。
关于彝族的族源,迄今仍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成了人们关注的史学之谜,也是民族学、彝学研究领域里的一大难题。到目前为止,彝族的族源以土著说、羌氐说为主。土著说的观点论据比较充足。它又分西南土著说和云南土著说两种。西南土著说认为,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的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这种主张的依据,除了汉文文献资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献资料和神话传说等。云南土著说认为,云南是彝族的起源地。
羌氐说的观点较为普遍,它认为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青海地区的古羌氐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古羌人早期南下的支系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后来形成了西昌地区的邛蕃和云南地区的滇蕃等便是彝族的先民。
3000年前彝族祖先已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侮”、“昆明”、“劳浸”、“靡莫”、“叟”等部族。汉朝被称为“西南夷”。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民族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推荐阅读:壮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的传统节日
1、彝族年来历的传说
彝族年的起源没有史料记载,只有各种神奇的传说。在诸多的民间传说中,传说最广的是:在远古的时候,有个叫俄布科散的人,他很尊重、孝敬老人,但他的母亲不知什么原因,终年闷闷不乐,很难看到笑脸,也很难听见好的言语。俄布科散为了解除母亲的不乐,集中寨子里的青壮男女们唱歌、逗趣、摔跤、saima
、打猎、捕鱼、射击、披鸡毛、装衣跳舞、爬杆、打磨儿秋,想用各种娱乐活动来使母亲的心情愉快起来。但是,这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俄布科散的母亲仍然愁眉苦脸,难见欢颜。俄布科散朝思暮想,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过年。秋收完毕后,俄布科散宰鸡、杀羊、杀猪,开始过年,用烟、酒、肉食敬奉祖灵,村寨里的男子们串门、唱欢歌辞,亲友间相互拜年,家人们团聚于锅庄旁,尽情吃喝,开怀谈笑,终于使心情抑郁的母亲露出了笑脸。见到母亲的笑容,俄布科散高兴万分。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此后每年秋收完毕后,就举行一次过年活动,表达辞旧迎新的欢乐,儿孙们对祖宗的尊重和孝敬,彝族年就这样流传和发展至今。
2、准备年货
彝族过年需要诸多种年货,如猪、绵羊、鸡、烟、酒、面粉(养麦粉、燕麦粉等)、柴禾、篾席、蕨草、白草等等。彝族过年以宰杀肥猪为荣,每年过年后便要开始准备第二年的过年猪。过年猪越大、越肥越感到荣耀,某家过年时不杀猪,这家便算没有过年。因此彝族过年以杀猪为头等大事,家境贫穷或由于其它原因未杀过年猪的人家用绵羊过年,绵羊也没有的人家用鸡过年。过年以大肥猪、阉绵羊、阉鸡为佳,不分颜色,一般不用牛、山羊、公鸡过年。如有宰杀山羊的,都要提前到过年前或推迟到过年后;过年的三天中不能宰杀山羊,更不能用山羊肉来敬奉祖灵,只能用鸡、猪、绵羊肉来敬奉祖灵。宰杀绵羊的人家较少,猪、鸡是过年的必须品,过年前就必须准备好。其次要准备好面粉、烟、酒、柴禾、蕨草、白草、篾席、菜板等食品和其它用具。过年的前一天,布拖彝族称为“阿普洛测基”,这天要清扫房屋,打扫院坝,洗净餐具,家家户户都要推豆花吃。到下午牛羊归圈时,在院坝内,把平时备好的柴禾背来,按一定的规则堆放好,柴堆上放第二天用来烧猪的蕨草,准备好放置灵位的白草、照明用的竹枝、砍肉用的菜板、蔑席等等。吃完晚饭,天色黄昏时,家家户户都给“磨子喂饭”,磨子喂饭是用包谷或荞子、燕麦等,用一种粮食把磨眼塞满。过年期间不准推磨,过年前就要准备足够的面粉,过年完毕后,择选吉日打开磨眼,彝语称之为“曲洛克破”。有些地方这天晚上时兴敬树。敬树的作法是:两个人带上肉食和刀,选一棵果树,一人爬上树,一人站在树下,树下的人问:“树子你今年结不结果?”树上的人回答说:“不结果,不结果。”树下的人就说:“你不结我就砍掉你。”于是举刀往树身上乱砍几刀。树上的人说:“我结果,结果。”此时,树下的人停下刀说:“结果就不砍你,只要你结果,我给你过年。”把带去的肉食往果树上擦,表示给果树过年,喂肉食。
3、过年
过年一般是过三天。过年的首座天,彝语称为“库什阿莫”。这天,天还未亮,各家各户就起来,男的在家清扫祖宗灵位,洗刷敬奉祖灵的餐具,磨刀。妇女们争相汲水,认为过年这一天清晨的首座瓢清水是最圣洁的水,哪家女人回到首座瓢清水,哪家这一年就无灾无难,幸福安康,因此这天女人起得特别早,争先恐后地去汲水。以上的事情做完后,女人做荞饼,男人宰杀过年鸡,用来做荞饼的荞粉和过年鸡,不得随意制作和宰杀,要把一块烧得通红的石头夹到锅庄的上方,用过年酒倒在烧红的石块上(这块烧成通红的石头,彝语称为“尔察”)“哧哧”地冒出青烟时,把养粉和鸡在石块上转一圈,再洗净鸡脚、鸡嘴,以示去除污秽。女人开始做荞饼,男的杀鸡。鸡宰杀好后,把鸡翅、鸡肝、尾骨烧熟,用来敬奉祖宗灵魂。敬祖灵时,用竹杆点火照明,主人念诵祈祷辞,大意是:
请求祖宗灵魂保佑子孙平安,清静……,赐我全家无灾无难、幸福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等。下面列举一段祭祀祖灵的祈祷辞:到家来过年的祖灵,你子孙后代,多么孝敬你们。
自从去年过年后,为了迎接你们今年来过年,到处奔波劳累,喂肥今年过年猪,养肥今年过年羊,养肥今年过年鸡,尽心酿造过年酒,磨好过年面,找好过年柴。
今天过年了,请求祖灵庇护,在今后的日子里,保佑子孙后代,儿孙满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无灾无病,幸福安康。
脾占、舌占、心占、胆占,均望吉利,财源如流。
走上山坡,遇见飞不动的野鸡;走向深林,遇见现成猎物;走向深谷,遇到失物;走到汉区,生意兴隆;
念毕祈祷辞后,开始做饭。把莽饼和鸡肉煮熟后,用木碗装好鸡头和两块腿肉、三个荞饼再敬祖灵,敬法和念诵的祈祷辞与前面完全一样。敬毕祖灵后,全家人开始吃饭。吃过早饭,开始杀猪。***
等级森严,必须先杀土司家的,次杀黑彝家的,再次杀白彝家的,依次杀到等级最低家的。杀猪时,全村的男人都自觉集中在一起,无论猪大猪小都一起来逮杀,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们,七手八脚地把猪逮住后,用一根无疙瘩的新绳子把猪嘴捆好,由主妇用火钳将一块在火塘里烧得通红的石头夹起放进盛了清水的瓢里,“哧哧”地冒出白烟后,从猪头下绕过,表示去除污秽,布拖彝族是用木棒将猪打倒后才动刀杀猪放血。猪杀死后,男主人便拿出烟和酒招待前来帮忙的人,女人和小孩就开始用蕨草烧烤褪毛。男人们吃完烟酒后继续到其他人家帮忙逮杀过年猪,一直到全村的过年猪杀完为止。彝族的过年猪褪毛一般只烧不烫,但现在有些人家也有烫毛的。
把猪打整干净后,开膛剖肚,取出猪脾、猪胆、猪心、尿泡,用以占卡问卦,预测来年的凶吉祸福,占卡法是:看胆是否饱满,以饱满为吉;脾是否平展,有无缺凹,以平展无缺凹、颜色正常为吉;尿泡充盈为吉,预示第二年将获丰收;心子看软硬,若猪心子质硬预示来年天干旱,软则预示来年水灾。
然后用脾、心、腰子和一些肉煮好敬奉祖灵,敬法与早晨的敬法完全一样,念诵的祈祷辞也一样。有些地方还要敬奉外祖灵,说是自己的老祖宗,死后还没有超脱,到不了上方的祖灵位,他们坐在外面,因此有的分内外两方来敬祖灵。敬完祖灵后,用祭品去喂狗,将肉和养饼一起抛到狗面前,假如狗先吃肉为吉,认为狗都不喜欢吃饭,第二年一定丰收。然后人才吃饭,除当天食用的肉外,其余肉全部堆放在锅庄上方祖灵神位下,留祭过年三天。第二、三天每天早晚都要敬奉祖灵,女人在家里做冻肉、装香肠,男的外出串门,唱过年欢歌。欢歌辞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首座部分唱如何热情迎接祖宗灵魂来到人问欢聚,第二部分唱主人家如何艰辛养育猪、鸡;第三部分唱过年欢歌歌词的来源;第四部分请求祖灵保佑清静平安、人财两旺。他们唱到哪家,哪家便热情款待,极尽欢乐之情。第四天的清晨公鸡叫头遍时,家家户户都起来送祖灵,彝语称为“阿普格只”,意为回来过年的祖宗灵魂,又要回到阴间去了。因此重新准备新鲜的菜饭让祖灵吃饱喝足后,快快乐乐地返回。敬完祖灵片刻后撤席,收拾好放在祖灵神位下的肉食,表示过年结束。
4、拜年
拜年是过年中的重大礼仪活动,它表示下级对上级的尊重、晚辈对长辈的孝敬和亲友间的情谊,是过年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拜年一般在过年的三天后开始,***
必须先给主子家拜年。给主子拜年需献一壶酒和半边猪头,不给主子拜年将会蒙受不尊重主子的罪名并受到罚款,还要向主子赔礼。然后给父母、岳父岳母及叔叔、舅舅、哥嫂、亲友、干爹干妈拜年。给父母和岳父岳母拜年送猪前胛肉,越大越好,并配有面粉和酒。一般朋友可以只拿肉去拜年。拜年后主人应回赠一定的礼金或实物给前来拜年的人,多寡取决于主人家的经济能力。彝族有句谚语:“一陀肉值钱就算过年肉,一碗酒值钱就算过年酒”。意思是不得白吃喝拜年的酒肉。
姑娘出嫁后,经常买酒买烟买糖果到娘家看望父母及兄弟,每年的彝族年后,带着拜年礼品到娘家拜年,看望父母报答养育之恩。
5、布拖彝族年
布拖人称彝族年为“库使”,是他们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被誉为“嘴巴的节日”。每年,布拖人都要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欢欢喜喜地过年。布拖彝族年的时间,约在11月中旬左右,但具体的时间必须由当地德高望众、精通天文历法的毕摩决定。
布拖彝族年一般要过三天。过年前的首座天,布拖人称为“阿普洛测机”,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推豆花吃,以迎接祖灵从阴间回阳间过年。过年的首座天,布拖人称为“库使阿莫”。这天,天还没亮的时候,妇女们便争先恐后地赶着去背水,布拖人认为这一天清早的首座瓢水是最圣洁的水,如果谁有幸舀到首座瓢“圣水”,她家来年就会吉祥如意。接着,妇女们开始做荞饼。男人们则开始杀猪,杀猪时,每个村子里的小伙子都集中起来,挨家挨户地逮杀过年猪,将猪逮住后,用一根绳子捆住猪嘴。这时,主人家就用火钳夹来一块烧红了的石头,放进盛有“圣水”的瓢里冒出白烟后,从猪头绕到猪尾,表示去除污秽,接着用木棒把猪打晕后杀猪放血。杀死猪后,主人家依次给前来帮忙的人敬酒和发烟,妇女和小孩侧忙着用蕨草烧猪。烟酒过后,他们继续帮着邻居逮杀过年猪,直到全村的过年猪杀完为止。各家的猪打整干净后,开始剖开猪肚,取出猪脾和猪胆,用来占卜问卦,预测来年的吉凶祸福,若脾脏平展无凹缺、颜色正常,猪胆饱满象征来年吉祥无灾祸。接着将猪脾、腰、肝等烧好用来敬奉祖灵。敬祖时,主人家边端着盛着烧肉的木盘和酒,边念着祈祷词,请求祖先保佑其子孙平安无事、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等。然后将猪肉砍成坨坨肉煮着吃。吃饭前,还要举行一次敬祖仪式,内容同上次。仪式结束后,主人选出一块肥肉和一个荞饼喂狗,如果狗先吃肉说明来年将五谷丰登,全家幸福,反之则不好。最后才开始吃饭,除了当天食用的肉外,其它的肉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堆放在祖灵神位下方的供台上。
第二、三天女人在家里灌香肠、熬猪油、做冻肉。男人则挨家挨户的看看谁家的猪最肥,然后大伙儿买着酒到他家去吃肉,有时还要唱过年欢歌,谁家的猪最肥最大,主人家就成了最荣耀的人。小孩则准备好猪腿、香肠等,在村口参加“微史腊锅格”(野餐)活动。第四天布拖人称为“阿普轨只”,意为回来过年的祖灵从阳间回阴间。这天公鸡开始鸣叫时,家家户户都起来送祖灵,主人家煮好饭菜给祖灵吃饱,并准备好路上吃的“活莫”(燕麦粉),让他们高兴地回到阴间。第四天后,人们开始陆续给亲朋好友等拜年。布拖人最讲究的是给岳父岳母拜年,送的猪肉必须是前胛肉、且越大越好,还配有米面、冻肉、酒等,主人家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给前来拜年的女婿回赠一定的礼金或牛羊等实物。拜年完后,年就算过完了。
6、彝族年少儿耍猪脚习俗的来历
古代彝族年期间,少儿有耍猪脚的习俗。过年的第二天,村子里少年儿童们带着各自宰杀下来的猪脚聚集这一习俗的来历,有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很有名的猎人。这个猎人有个独儿子,他很爱自己的独生儿子,把他当成宝贝,对他百依百顺。
有一天,儿子向父亲提出一定带他去打猎的要求。于是,猎人就带上自己的宝贝儿子上山打猎。
父子俩转了天,直转到下午,也没见有什么猎物。这时,猎狗也由于过度劳累,不肯进入林区寻找目标。无奈之下,父子俩找点水坐下来调点糌粑冲饥。正当他俩吃着,吃着,猎狗揪着了一只彝名叫“果补”的小动物,朝前撵去。此时,父子俩停下吃糍粑,尾随其后。
果补、猎狗、猎人父子均狂跑一阵后,过补被猎狗撵到一棵美丽的树脚下。果补一蹿,蹿到了树上,一晃就不见了,只见猎狗蹲在树下不停地狂吠。这颗树所开的话既有白色的、黄色的,又有紫色的,且花大无比,美丽绝伦,父子俩不知是棵什么树。其实,这是一棵彝语叫“伦补”的树。
这种伦补树属珍稀植物,可以移位。这时,不知道这种树特性的猎人对儿子说道:“你就在这里好好看护这棵书,我返回家拿来斧头和绳子,我俩把这棵树砍回来。”说完,转身走了。
猎人回来后,树子没有了,儿子也不见了。猎人伤心地哭了一场。哭着,哭着,他睡着了。朦胧中,只见伦补树美丽异常地出现在他的面前。果补在树上蹿来蹿去,自己宝贝的儿子从树上跳下来对他说:“爸爸,你为何如此伤心?我再也不能跟你回家了,希望你不要悲伤,赶快回去,以后过年的第二天,带着两只猪脚来给我玩。”就这样,猎人醒来,更加伤心地回去了。
为纪念猎人的儿子,以后,村子里的人们就在过年的第二天,让自己的孩子们带上宰杀下来的猪脚到伦补树、果补和猎人儿子消失的地方聚餐。从此以后,这一作法迅速流传开来,且延续至今。即使在汉杂居受彝汉族习俗影响较大的地方,彝族年期间,少年儿童们都要耍猪脚的习俗。
7、跳公节
跳公节,为期三天,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彝族村寨的传统节日。相传古代,彝族首领九公率部出征,在一次**中吃了败仗,敌方乘胜追击,无奈,九公钻进一片金色竹林暂避。敌人用雨点般的乱箭射向林中,但金竹形成天然屏障,无法杀伤,恼怒之下,散人欲竹进军。九公急中生智,点燃竹叶迷惑敌人。敌方误以为九公在施妖术,不战而退。九公不忘金竹救命之恩,率族人于农历四月,在广场
种金竹一蔸以示纪念。世代相传,形成那坡地区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届时,人们穿着特别指定
的服装,姑娘穿白色短衣,青布裤,打着绑腿,佩戴项圈耳环,腰束彩带。小伙子穿四件崭新短衣,件件衣领外露,有九个小伙子手持长竿(象征祖先使用的长茅),外披蓝色长袍,聚在广场上。“师公”率众用猪头祭祀祖先,并登上竹台正式宣布开始跳金竹舞。“麻公巴”——领舞者头戴白高帽,身着长袍,脚穿新鞋袜,带领众人,踩着芦笙、锣鼓点翩翩起舞。舞蹈持续两天,第三天中午,所有男女老少一同登上高山之巅,在“师公”主持下又祭祀祖先一次,然后纷纷离去。
8、插花节
插花节又称马樱花节,是一颇具特色的彝族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所特有的传统节白,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楚雄州境内从金沙江畔到哀牢山麓的各地彝族普遍到此集会,其规模仅次于火把节,以大姚县昙华山区的插花节最为隆重盛大。
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八,一清早人们从山上采回盛开的马樱花、咂蜜花等插在住房门、大门、牛栏以及祖灵、土主、山神的神位上,并杀鸡宰羊敬献祖灵。人们身着节日盛装,胸前插戴马樱花,背着米酒干粮和肉食,从四面八方涌向昙华山,举行祭花活动,并且互相插马樱花,表示美好祝愿,祈祷人寿年丰,欢聚一起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尽情欢乐。
有关这个节日,有两个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昙华山上有个能歌善舞、心灵手巧、妩媚动人的彝家姑娘,名叫咪依鲁。她在山上牧羊,遇到了凶恶的豺狼,豺狼露出狰狞面孔扑向羊群。在这危急时刻,青年猎手朝列若赶到,击毙豺狼,化险为夷,味依鲁含情脉脉地亲手采摘象征纯洁的白杜鹃花献给他。青年又饱含真情地将无瑕的鲜花插在姑娘的头上。从此,两人相爱了,爱得那样真挚、热烈。当时,县华山有一个凶残的土司(元、明、清王朝在西北。西南地区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是个骄奢淫逸的家伙,谎称在家中修了一座”天仙园“,请来了仙女织锦绣花,选择各个村寨最美丽的姑娘侍奉仙女。结果,很多不幸的彝家姑娘,从此失去了少女的纯洁、天真。味依鲁为了除积怨,拔祸根,在二月初八这天,头戴有剧毒的妖艳鲜花,佯装与土司成亲。土司一见婀娜多姿的咪依鲁,高兴得手舞足蹈,得意忘形。姑娘乘机将花泡在酒内,与土司共饮,荒淫无度的土司立即身亡,咪依鲁也从此闭上了天真、无邪的眼睛。英雄的猎人朝列若得知心爱的姑娘只身闯入火坑,便手提弓箭,身背快刀,冲进“天仙园”。不堪忍睹的惨状映入眼帘。朝对若抱着姑娘的尸体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流出来的一滴滴鲜血将漫山遍野的白杜鹃染成了血红色。从此,当地彝族人民将这凝聚着***爱情的红杜鹃作为传情的信物、吉祥的象征。
另外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整个世界洪水连天,淹没了土地,世界上只剩下了两兄妹,他们躲在一个大葫芦里,葫芦口用蜡封住。这个葫芦在洪水中漂流了许多天,也不知漂到什么地方。有一天,洪水开始退了,露出了山头,树梢。这个葫芦落到一棵大树丫杈上。老鹰在山头飞翔,它听到葫芦里的声音,那是人种在里面啊!老鹰把葫芦抓了起来,把它放在山顶上。现在葫芦细着腰,那是当年老鹰抓成的。耗子从地下钻出来,他听到葫芦里的声音,这是人种在里面。耗子啃着蜡,把蜡啃通了,葫芦里出现一股光芒。兄妹俩顺着光爬了出来。在荒凉的世界上,只剩下他们了。
金龟老人来到兄妹面前说:“为了传人种,只有你们结为夫妻了。”兄妹俩回答说:“一个父母生的,怎么能够成亲?”金龟老人吩咐说:“人种只有你们两人,你们一定要成亲。”兄妹二人很为难,哥哥想了一个注意,说:“我们俩各在一方烧一炷香,问问天公地神,如果香烟升起来绕在一起,我们才能成亲。”结果,香烟升起来,真的绕在了一起,但是妹妹坚持不肯成亲,哥哥又说:“我们两人各在山头滚磨,如果两盘磨拢在一起合起来,我们才能成亲。”他们又按照这样办了,结果两盘磨不偏不倚合拢在一起。那是,妹妹仍旧不肯成亲。妹妹说:“我们在滚一次簸箕,如果两个簸箕不偏不歪,面对面合在一起,才能成亲。”结果两个簸箕果然合在一起了。金龟老人说:“你们还有什么可说,就成亲吧。”妹妹再试也没有用,又说道:“没有父母之命,没有媒人为证,怎么能够成亲。”金龟老人回答说:“这阵人烟已经灭绝,那里找人?你看那棵松树就是你的父亲,那棵万年青就是你的母亲,那边那棵梅树就是你们的媒人。你们就成亲吧。”兄妹俩再也坚持不住,为了传下人种,他们终于结成了夫妻。
过了十二个月,妹妹有了身孕,生了一胎,可惜不成人形,是个肉团。怎么办?妹妹埋怨哥哥,哥哥埋怨金龟老人。这时金龟老人又出现了,他笑嘻嘻地前来向兄妹俩贺喜:“你们已经产下人种了。”说罢,抽出宝剑,一剑劈开肉团,出现五十个童男,五十个童女。那一张包着人种的肉皮还流着血呢,金龟老人用剑一挑,甩在旁边的一棵小树上,从此这棵树就开出了红彤彤的马缨花。这天正是农历二月初八。
五十个童男童女出生以后,妹妹一个人怎么哺育这些孩子呢?这时,飞禽走兽都来帮忙,它们把孩子一个个都领走了。我们彝族就是野马奶喂大的,所以我们彝族现在不吃马肉。五十个童男童女长大后相互婚配,就是今天彝族、汉族、苗族、回族、藏族、白族、傣族等几十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是同一个父母的后代。
五十个童男童女长大后,找不到自己的爹娘,就一齐出发寻找。
他们遇到的首座件东西是土蜂,他们问道:“土蜂弟弟,你看见我们的爹娘了吗?”土蜂嗡嗡地飞来飞去,不理睬人,有一个人用树枝把它打下来,腰也断了。另一个人又把它拾起来,用马尾系好让它飞去。从此,土蜂成了细腰杆,见人就叮。
第二次遇到的是松树,他们问道:“松树爷爷,我们的爹娘那里去了?”松树不耐烦地回答:“我没有看见,什么爹娘,我肩膀倒下来就把他们压死了。”人们说:“好,等人丁兴旺起来,你长一棵就砍一棵。”今天造房子都用松树。
第三次遇到的是棕树。人们问道:“棕树哥哥,你看见我们的爹娘了吗?”棕树回答:“没看见,要是看见,就剥了他们的皮。”人们说:“哼,有一天人多起来,肯定要剥你的皮。”现在每年都要剥一层棕树的皮。
人们又继续向前走,遇到一棵罗汉杉,人们问道:“罗汉杉大哥,可见我们的爹娘?”罗汉杉回答说:“刚才还在这里乘凉呢!”人们高兴起来,爹娘找到了,人们感谢罗汉杉说:“谢谢你,将来你断了枝,被砍倒了,根还会再发起来。”现在即使罗汉杉只剩下一点仍旧会再发芽。
人们又继续向前走,遇到一个小蜜蜂,人们问道:“小蜜蜂,你可看见我们的爹娘?”蜜蜂说:“刚从那个丫口过去。”人们高兴地说:“好心的蜜蜂,今后人们繁衍起来,你就同人们一起住吧。”蜜蜂回答说:“那太好了,如果我能和人一起居住,我每年还要给人上一点粮呢。”现在每年人们要割一次蜂蜜。
人们追到水塘边,遇到一棵杨柳,问道:“杨柳姐姐,可见到我们的爹娘?”杨柳回答:“看见了,刚才还吃水呢。”人们兴奋地说:“好心的杨柳,你一定会有好结果,处处生根发芽。”从此,杨柳树十分好栽,怎么插都能活。
人们又不停脚的往前赶,可惜始终没有遇见他们的爹娘,只是在山坡上看见了遍山红彤彤的马缨花,他们就在开满马缨花的地方定居下来。
每逢农历二月初八,是我们彝族的节日。这一天,男女老幼一齐跳舞,唱山歌,还要杀鸡煮肉庆贺,把,马缨花插到各处,这就是马缨花节的来历。
9、火把节
火把节是云南、四川两省的彝、白、佤、布朗、纳西、拉枯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由于语言和传统习俗的不同,各民族的火把节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仪式和娱乐方式。
“火把节”对彝族同胞来说,如同汉族的春节一样,特别隆重。彝族人有句谚语:“火把节没有看错了的,彝族年没有过错了的”。
“火把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彝族人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又有浓郁的地域民俗风情。火把节的内容一般有:斗牛、斗羊、斗鸡、选美、saima
、摔跤、跳“朵落荷”(即跳达体舞)、对歌、火把**
等等活动。
点火把,是火把节里最隆重的一项活动。节日到来之前,人们从山上砍回箭竹或割回蒿草,晒干扎成火把。一家有二个孩子的扎七支火把,每个孩子三把,父亲一把。火把节头一天傍晚,父亲在自己的火塘为长子或长女点燃火把后,让其带出家门,为等候在坝子上的弟妹们点火。各家的小男孩、小女孩,“惹布子”、“阿咪子”就集体到其它赛子可以看得见的山坡上去,比赛哪个寨子最先点燃火把。各村寨有约定俗成的草场、坝子,那里
堆砌起一个宝塔形火炬,选一根三、四丈高的青松立在中间,四周用干柴分层堆砌成宝塔形,顶端放一根挂满红花、白饼、海棠的翠木。人们点燃火把在村寨***山坡上**
后就来到这里,点燃篝火,举着火把,围着篝火唱歌、跳舞、饮酒……尽情欢乐,通宵达旦。远远望去,火把游曳,篝火闪烁,笑声、歌声、鼓点声融在一起,正如元代诗人文璋甫诗所描绘:“云披红日怡含山,列炬参差竞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如此三天,夜夜如此。
四川凉山彝族的火把节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saima
、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
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很多,其中在彝族人民当中流传最广的有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天上有个凶神叫斯热阿比,奉天王安天古兹之命,经常来到人间派粮派款,收租催税,敲榨勒索,激起了彝族人民的反抗。为了战胜凶神,大家推选了一位叫阿提拉巴的英雄同那个凶神作战。拉巴和凶神斗了九天九夜,终于杀死了凶神,为民除了害。天王闻讯大怒,就下“天虫”吃庄稼,妄图把人们饿死。此时正值彝历“虎丹”时节,洋芋结薯,养麦开花,包谷“背地”的时候。铺天盖地的“天虫”吃了三天三夜,眼看彝家的庄稼就要毁于一旦。此时大家又聚集在山头开会,商量高举火把,烧死“天虫”的对策。于是,彝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人人举火把烧“天虫”。火把举了三天三夜,烧死了大部分“大虫”,保护了庄稼,夺取了丰收。少部分“天虫”躲进了庄稼地,为了预防它们再次遗害于民,每年“虎丹”时节彝族人民就高举火把。这样年复一年,形成了今天的火把节,也是彝族人民最为隆重的节日。
另一个传说:从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热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提拉巴,两人都有拔山之力,没有人能够摔倒他们。斯热阿比听到阿提拉巴是地上的大力士,很有本领,就从天上下来,和他比试。那天阿提拉巴正好出门,临行时,他对母亲说:“天上的大力士来找我,请老人家抬一块铁块招待他,就说这是我吃的东西,请他尝尝。让他等一会儿,我马上回来找他摔跤。”说完,阿提拉巴就走了。一会儿,斯热阿比来了,阿提拉巴的母亲真的抬了一块铁块给斯热阿比,斯热阿比咬了一口,怎么也咬不动。他想:阿提拉巴吃铁块,他的力气一定比我大。想罢,他急急忙忙回去了。
阿提拉巴回来以后,他母亲把经过说了一遍,阿提拉巴听说斯热阿比咬不动铁块,就知道力气一定没有自己大,他便跑去追斯热阿比。斯热阿比刚刚要上天,就被阿提拉巴追上了。
“不要走,你既然找我来摔跤,那咱们就比试比试吧!”
斯热阿比听了他的话,就张开双手,猛地抱住他,两人就开始摔跤了。他们的力气真的非常惊人,大地被他们震得格格的响,那些山峦、树木都抖动起来。斯热阿比抱住阿提拉巴一摔,阿提拉巴踉跄一下,被斯热阿比压在地上。但他的背脊还没有着地的时候,阿提拉巴一个挺身,从斯热阿比头上翻过来压在他的身上。斯热阿比脊背落了地,但他不服输,还要求再摔一次。这一次。阿提拉巴站成一个骑马式,斯热阿比用力摔他,他的两脚像生了根,一动也不动。阿提拉巴乘对方不留神,抓住对方的一只胳膊用力一摔,斯热阿比被摔出两丈多远,趴在地上动不了了。阿提拉巴走近一看,斯热阿比口吐鲜血,已经死了。
阿提拉巴回到家里,哪知天菩萨知道斯热阿比被摔死的事以后,非常生气,但又没有办法对付阿提拉巴,便派来大量的虫子来吃地上的庄稼。阿提拉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那天晚上,砍了许多松树,领着人们烧虫子,把天菩萨派来的虫子都烧死了,保护了庄稼。从此,彝族百姓就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为火把节。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一个掌管雨水和干旱的恶神,常用洪涝和干旱威胁老百姓,给人们带来灾难。彝族的祖先支甲洛为了解除百姓的苦难,便与恶神激战。支甲洛战不过恶神,变成一只小蜜蜂钻到葫芦里,恶神变成一只大马蜂追赶。当恶神钻进葫芦后,蜜蜂逃跑了。就在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人们堵住葫芦口。点燃火把将恶神烧死,彝族人民才得到了风调雨顺的好收成。为了纪念火的功劳,决定这天为为把节。
第四种说法是唐代六诏之一的造贴诏王被蒙舍诏王皮罗阁所害,他的夫人闻讯后,立即率兵赶去,但待她赶到时,诏王已被烧死在松明楼里了。于是,她命令士兵燃起松枝火把,为死去的诏王领路招魂回家。事情发生在六月二十四日,后来,彝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个悲壮的历史事件,就定这天为火把节,相沿成习至今。
10、二月八年节
农历二月初八是云南省哀牢山区彝族人民的年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节前,家家户户都杀猪宰牛祭祖,酿米酒,春粑粑,烹鸡炖鸭欢庆家人团聚。饭后,人们走村串寨,探亲访友。到了晚上魁伟英俊的小伙子陪伴着婀娜多姿的彝族姑娘信步来到村寨的广场,参加盛大的“踏歌”(亦称“打歌”,即群众性的歌舞活动)活动,边歌边舞,多色布的百褶裙有节奏地摆动,银制领花与黄火交相辉映,头顶的花布帕迎风飘扬,显示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相传古时候,有个足智多谋的彝族首领,临危不惧,在重兵压境的关键时刻,率领众将土围着一堆堆篝火纵情歌舞,锣鼓声、歌声、欢呼声,犹如千军万马,威震四方。敌军误判对方援军已到,慌忙撤退。彝族人民乘胜追击,获得全胜。从此.彝家用“踏歌”形式纪念这次胜利。届时,山区彝族青年比赛荡秋千,用山上的野藤在两山之间架起秋千,由这山荡到那山,飞越深涧,男女老少皆来祝兴。姑娘们夹在观看的人群中,寻求自己的意中人。勇敢的“荡者”受到姑娘们的青睐。活动多以村寨为单位。为保节日期间村寨的安宁,有“扎大路”的风俗,在每个人寨的港口,用树枝、石头等把路堵死,严禁外人进入。现在“扎大路”已逐渐变为象征性的。
11、赛装节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聚居在永仁县直苴地区及附近中和、大姚县桂花等地的彝族人民,都要聚集在一起欢度赛装节。所谓赛装节,就是服装、服饰大比赛的日子。这是一个充分显示彝族人民聪明智慧和勤劳能干的节日,也是一个爱美比美的节日。
赛装场上,色彩纷呈,满眼都是花花绿绿的鲜艳服饰,令你目不暇接。彝族妇女不光是在帽子、衣服、围腰上绣花,而且还在挎包、鞋子、鞋垫上也绣满了各种图案。并且各人的工艺、构图、用色都互不相同,各有千秋。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山水木石,花鸟禽兽,各种人物都可以入绣。其构图上的繁简虚实,形象的夸张变形,色调上的对比反差,令人叹为观止。
12、虎神节
跳虎节(俗称)闻名全州,它几乎浓缩了彝族罗罗人生产生活的全部内容,是彝族虎图腾崇拜的典型表现。老虎笙从正月初八接虎祖开始,到正月十五送虎祖结束,全部由成年男子饰虎操演生产、生活技能,祈求虎神保佑村民平安,迎新辞旧。朋友们要是有幸赶上跳虎节。定会被那浩大的舞队,精彩的舞姿,古朴醇厚的民风民情所吸引。
双柏县小麦地冲一带的彝族,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过虎节,彝语称为“罗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于村后祭拜土主后,经巫师占卜择出8人。这8人披上画有虎斑纹的坡毡,脸、脚、手绘上虎纹,化妆为虎,在黑虎头率领下跳各种模拟生产、生活、***的舞蹈,到全村为各家各户驱祟
除祟,彝族语称为“罗麻乃轰"。
彝族虎节属虎图腾的遗凤,作为民族民间文化活动,跳虎笙受到群众的喜爱,除多次参加全州、全省的表演外,1997年还应邀到***参加国际民间艺术文化交流。
13、大刀会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除了耍火把,以火除祟,祭祀祖先、神灵,举行歌舞、体育活动,开展物资交流等外,各地还有一些不同的内容。最具特色要数禄丰县高峰乡彝族每年火把节期间举行的大刀会。
大刀会因高峰乡附近的彝族成年男人参加而得名。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前,彝族成年男人都要把准备好的带3尺多长木把的"关公刀"磨得亮亮的,届时穿上节日的盛装,戴上插有野雉毛的头饰,扛上大刀,到火把梁子汇齐。由3个戴面具的神即"伦司颇""庚英颇""萨昔颇",分别代表天神、地神、人神。3神带领手持大刀的群众在山头上冲杀,反复表演打斗、拼搏、格杀的动作,喊杀声震天动地,仿佛回到了殊死厮杀的古战场上。大刀队在毕摩的带领下,在唢呐和鼓乐声中到村寨中,为各家各户表演大刀舞,驱祟
除祟。
14、十月节
彝族除了同汉族一样称除夕为过年外,北部方言彝族民间还有一个过年日,即在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期间,由毕摩择出3天吉日过年,称为"十月年",也称过小年。
过年时,人们欢聚在一起,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年节期3天中,首座天接祖,由毕摩做法事,由德高望重的老人领头,虔诚地把祖先接回寨中来,将清洁后的祖宗灵位供奉起来,杀羊宰猪,以酒血祭祀祖先,用"祭祀调"歌颂祖先创业的艰辛和功绩,表达后辈的缅怀探情。
15、密枝节
这是一种原始崇拜仪式,是云、贵两省彝族的重大节日之一。但它没有固定、统一的节期,每年冬季由“毕摩”择吉日举行节日活动。当天,各村男子带上杀过的整只白羊,前往深山密林中的专用祭场去举行祭祀,祈求庄稼丰收,六畜兴旺。
关于“密枝节”的由来也有个传说。相传,古代有个放牧牛羊的能手,名叫“密枝”。他成年累月帮助人家放牧并看管牛羊,人们都很感谢他。一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主人给他一只鸡、一升米和一斤肉,叫他回家过年。但他无家可归,又不便去别家借宿(因为是除夕之夜,非比平常),只好蜷曲在别人的屋檐下,不幸当夜就被高寒酷冷夺去了生命。人们对此十分痛心,非常惋惜。为了纪念他,彝族人民就用他的名字立了一节目叫“密枝节”。但是由于他死于除夕之夜,不便立节日于这天,故改由“毕摩”于每年冬季里临时另择日期过节。
16、春节
如今,不少地区的彝族同汉族一样也欢度春节,云南境内的彝族更是把它当作隆重的节日来过。但他们欢度此节却别具特色。过年时,人们(每户)要在天井、场院栽上一棵青松,象征高龄长寿,犹如松柏长青。春节期间,青年男女聚集到广场或风景区,男子中有的带上长约三尺的大三弦,有的抱着月琴,有的拿着笛子,女子大都穿戴一新,唱的唱、跳的跳,和着男子演奏的节拍,轻歌曼舞,尽情欢娱。有的地区还举行彝族传统的摔跤比赛。人人都沉浸在节目的欢乐之中。各个民族欢度同一节日,更加增进民族之间的友谊与团结。除了春节,云南、贵州两省的彝族还有过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节目的。
17、白芝姑“荞年节”
在永仁县的深山野岭中,有个叫白芝姑的高寒彝族村寨。每年农历四月首座个属龙日,当地彝族百姓都要举行盛大的活动,俗称“荞年节”。
白芝姑属永仁县猛虎乡么苴地村委会,地处金沙江畔彝山腹地。
也许是由于迁徙路线或时间的不同,白芝姑彝族分成了不同的支系,节日习俗也各具特色。“荞年节”即为楚雄境内直苴、么苴地、白芝姑、薄片乍、阿里地、凉山箐一带彝族独特的节日之一。
“荞年节”是当地彝族群众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节日这天早晨,伴着首座声老公鸡的啼鸣,由寨子里德高望重的俚颇长老敲响首座声清脆的铜鼓声,告诉人们“荞年节”已经到来,节日活动即将开始。此时,穿着节日盛装的村民们陆续从各个寨子集中到举行节日活动的场地上,然后根据节日活动内容,各自忙碌着。妇女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准备祭祀用的祭品和节日饮食,青壮年则做好接荞种的准备工作,未婚青年乘此机会尽情歌舞、谈情说爱。活动通宵达旦,场面热闹非凡。
活动开始,首座项内容是接“荞神”。大家在铜鼓手的带领下,踏着鼓点,顺序走到荞麦地里,绕地一圈,开始叫荞种。此时正是收获荞麦的季节,叫荞种就是要荞种不要再依恋***,请荞种随荞麦一同回到家家户户的粮仓里,和山里人一同幸福地生活,到来年播种时节再回到山野中去。
接荞种仪式结束后,每人在附近折一枝绿树枝带回家,喻示附着在树枝上的荞种已随自己回来了。绿树枝带回家后,要将其插在楼海底上,待第二年开春播种时,再送回到地里。
接下来是舞蹈表演。寨子
的场坝上,只见头戴面具、身穿长褂、手持木棍的十几个装束奇特的彝家汉子,以放在场坝
的一张八仙桌为中心,围成一个大大的圆圈,边跳边唱边表演各种样式的舞蹈动作。据说,在远古时期,一场大火把彝族人的所有房屋、粮食烧了个精光,当时不要说有口粮食吃,就是连粮种也颗粒不剩,人们在饥饿和痛苦中苦苦挣扎。后来不知是谁在一个倒扣的碗底下发现了几粒幸存的荞种,人们把荞种播在山坡地上,顶着烈日到很远的山脚挑水浇灌,白天黑夜轮流守护,精心管理,就这样一直到了来年的四五月,荞麦终于开花结籽,彝族祖先靠这几粒荞种生存并繁衍了后代。这就是彝族荞年节的来历。为了使后人永远记住这段痛苦的农耕历史,每年的荞年节,彝族人都要进行这些舞蹈表演,以示不忘昨天的艰难。
人们在做完各种活动后,便相约在一起对歌、跳竹竿舞、跳葫芦笙舞。长者则围坐在场子
的八仙桌旁,饮酒叙事、对歌。
“荞年节”实际上是农业祭祀性节日,它实际上表达了彝族人的一种自然崇拜,这是农业民族一种期望丰产丰收的共同心态的外露。
白芝姑“荞年节”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19、荞菜节
居住在西畴县鸡街乡曼龙村的花倮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有110户490余人,他们至今仍保留着古朴而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每年农历四月一个属龙的吉日是他们的“荞菜节”,也称“荞菜年”。
荞菜节是花倮人自己独特也是最隆重的节日,如同过春节,村民一般停工数日,多邀请亲朋好友相聚,杀猪宰鸡祭献祖宗和神灵,祭品中必须有荞菜和鱼。他们将煎煮好的棍子鱼装入盘中,奉于贡桌,再在鱼上盛一碗新鲜米饭,这是花倮人的送神饭,然后摆上荞菜和其它蔬菜。传说古时,花倮人全村外出捕猎,村庄燃起大火,烧毁了他们的全部房屋、财产和粮食,绝望中,一长者在废墟中找到被碗覆盖着而没有被烧毁的一碗荞子,他们以这碗荞子为种子,继续耕种,才得于生存、繁衍。花倮人在迁往西畴途中,正值农历四月中旬,暴涨的洪水拦住了去路,数日无路可走,饥饿、寒冷围困着人群。忽一日,河上彩虹飞舞,一对巨大的棍子鱼游过来,首尾相衔,搭成桥,人们从鱼背上安全跨过河流,来到了曼龙。这一天正巧属龙,花倮人以这个日子作为节日,并从此把棍子鱼当作神来祭拜。
节日期间,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全村欢聚,跳葫芦笙舞和弦子舞,通宵达旦。弦子舞曲调奔放,舞姿热烈而不失缠绵,人们或成对、或集体一起跳。青年男女则借此互相交流,谈情说爱。葫芦笙舞有其独特的地方,当一男性吹响葫芦笙时,妇女们便排成排,闻笙起舞,从头部至足踝一刻不停地呈“S”形摆动,动作简洁明快,节奏则与迪斯科舞相近,因此被著名舞蹈家、
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戴爱莲誉为“
式的迪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