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孜别克族的节日

时间:2015-06-03 11:56:54     编辑:ky01
20

  “乌孜别克族”在 少数民族中也被称之为“乌兹别克族”。关于乌孜别克族的节日与**** 民族是一样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乌孜别克族的节日

乌孜别克族的节日

  乌孜别克族简介
乌孜别克族,也称乌兹别克族,是 的56个少数民族之一,从世界范围看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主体民族,(中文资料里把居住于 境内的叫做乌孜别克族,居住于 之外的叫做乌兹别克族,但是在英、俄、法、德等语言里只有一个称呼),英文:Uzbeks, 乌兹别克语:O`zbeklar (O`z = 自己, bek = 贵族,这是一个突厥语词汇,加在一起就是自己当家做主,自己做贵族,不受外人欺负)。
乌孜别克族是一个古老民族,其祖先是粟特人、花剌子模人,马萨盖特人,突厥人等,后来发展成为乌孜别克人。这其中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14世纪时期金帐汗国的统治者——苏丹·穆罕默德·乌孜别克汗,《元史》上称月即别、月祖别。当时乌孜别克汗的 非常强大,乌孜别克汗对他的汗国管理很严,队伍 也很有名,所以周边的人们他的 叫做乌兹别克汗国,把他的国民叫做乌兹别克人。
乌孜别克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曾在军事、经济、文化、zhengzhi 、史学、艺术等方面创造过卓越的成就。
乌孜别克族属于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的混合型,即图兰人种,是过渡人种。现代乌孜别克族主要生活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富汗斯坦等 和 的xinjiang 维吾尔自治区。我国的乌孜别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的伊宁、塔城和乌鲁木齐以及南疆的喀什、莎车和叶城,奇台、吉木萨尔、木垒县乌孜别克族乡。我国的乌孜别克族一般通用维吾尔语、哈萨克语。

  乌孜别克族的节日
1、肉孜节,又叫“开斋节”,是乌孜别克族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肉孜”是“斋戒”的意思,**** 教历9月为斋月,斋戒期间,凡成年*** 教民每天只能在日出以前和日落以后进两餐,白天绝对禁止饮食。至9月29日或30日看到新月的第二天为开斋节。老弱病幼、孕妇等可不守斋。节前每个乌孜别克族家庭都准备了十分丰盛的食品,节日期间人人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拜访,走亲访友,互致赛抗木(问好),表示祝贺。虔诚的信徒日出以后还要到清真寺,举行集体礼拜。肉孜节, 规定乌孜别克等民族放假一天,欢庆佳节。
2、古尔邦节,“古尔邦”一词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牺牲”、“献身”,俗称“献身节”,又称“宰牲节”,该节日在肉孜节后七十天。在**** 义中相传先知伊卜拉欣梦见安拉,安拉命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他惟命是从。正当伊卜拉欣准备执行时,安拉深为感动,特派人送来一只羊代替。**** 根据这个传说,规定每年**** 历12月10日宰杀牲畜,祭祀安拉。从此以后,就有了宰羊祭祀的古尔邦节。节日期间,家家户户收拾得干干净净,宰羊杀牛,做各种食品,馈赠亲友,款待客人,亲友、邻居互相邀请吃饭。乌孜别克族除了载歌载舞以示庆贺外,还举行体育活动,尽情欢乐。“古尔邦”节一般持继三天。
3、苏曼莱克,是乌孜别克族的传统宗教活动,每年**** 教历的一、二月份举行。据说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届时,乌孜别克族人用麦粒碾成粉,做成“阿里瓦”(一种甜面食)一类的饭食。这种食品必须由许多妇女共同制作,做完后以家庭为单位,全家族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食用被视为神圣之物的“阿里瓦饭”。
4、努肉孜节,是乌孜别克族最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类似于汉族的春节。每年阳历3月22日,乌孜别克族人民都要欢度努肉孜节,以庆祝春天的来临和新的一年的开始。过努肉孜节时,乌孜别克族都举行一种称为“苏麦莱克仪式”的传统聚会,在农村,人们还要用麦苗熬制“苏麦莱克”粥。在熬制过程中,人们围成一圈,载歌载舞。熬好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将粥分发给大家。
5、圣纪节,又称毛吾来提节,圣纪节是阿拉伯语“冒路德”的意译,是纪念**** 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在**** 历的3月12日举行,相传穆罕默德的出生和去世都在**** 历的3月12日。节日期间,各清真寺装饰一新,人们一大早就去清真寺听阿訇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
同其他信仰**** 的民族一样,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努肉孜节”、“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苏曼莱克”,其中以“肉孜节”、“古尔邦节”最为隆重。

  乌孜别克族婚俗
乌兹别克族在婚姻方面仍恪守本民族固有的传统习俗和礼仪。
按传统习惯,男女青年结婚必须遵循先长后幼的原则,即兄未婚,弟不可娶,妹不可先嫁;姐未嫁,弟不可娶妻,妹不可嫁人。
乌兹别克族男女联姻要经过订婚、送聘礼和完婚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与其他民族比较,并无特别之处。而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习俗则体现在完婚阶段。
乌兹别克人结婚典礼习惯于在女方家晚上举行。良宵之夜,灯火通明,女家必须以抓饭招待客人。结婚仪式之前,男女双方父母要媒人一起协商“讨休钱”,所谓“讨休钱”,是结婚以后如果男方提出离婚时,男子必须付给女子的款项。对于乌兹别克族来说,离婚是相当可耻的。小两口恩恩爱爱过日子才是光彩的。在这个民族里,夫妻发生离异的现象,是极少见的。不过,如果夫妻实在不能在一起生活而且离婚又是男方主动提出,当着女子的面说过“我不要你了”之类的话,那么,女方不但可以带走自己的嫁妆,同时男方必须付给一定的“讨休钱”。讨休钱在婚礼举行前就商定好,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那种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男子的一种限制和约束。
讨休钱商定之后,在阿訇的主持下举行结婚典礼。阿訇诵经,询问新婚夫妇是否愿意结为伉俪。当一对新人都表明同意结合后,阿訇拿一块用盐水浸过的馕分送给新郎和新娘各一块,这是婚礼中很有意义的一项内容。乌兹别克人珍视盐,认为盐可以加深夫妻感情,馕又是乌兹别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食。二者融为一体,象征着新婚夫妇好象盐和馕一样永不分离,天长地久。
婚礼仪式举行之后,新娘随新郎及前来迎亲的客人去男家。
新娘被娶来后,还要举行“搬新娘”仪式。搬新娘是女家亲友来到男家将新娘接走,回到娘家。刚到身边的媳妇就被接走,似乎有点不尽情理,新郎无可奈何只好带着礼物,尾随着新娘追到女家,献礼物以“赎回”新娘。按规矩,新郎再次来接新娘时,新娘要抱着母亲哭天嚎地,表示不愿意离开养育自己长大成人的慈母。而姑娘的父亲,这时应为女儿祈祷,希望真主降福于自己出嫁的姑娘。新娘也哭了,新郎礼也送了,情也求了,父亲也祈祷了,这些形式过后,新娘便高高兴兴地跟着新郎回到婆家。
这时,新娘由女方德高望重的老年妇女或新娘的嫂子陪伴。当新郎“赎回”新娘时,男家早在院中点燃了一堆火,新娘绕火堆走一周后,踏着铺在门前的白布进入屋内,以此表示新娘已结束了姑娘时代,从今以后将忠于火热的爱情,与夫君恩爱一生。新娘进屋时,男家主人撒喜果、喜糖等,众人哄抢,表示恭贺新娘回来安居乐业,早结喜果。护送新娘的客人,除那位德高年迈的妇人留下外,其余皆在男家宾客的欢送声中返回。
按传统习惯,乌兹别克妇女从结婚那天开始就必须戴上面纱(乌兹别克语称之为“赫瓦兰”或“帕兰结”,意思是将全身遮盖)。这种面纱的脸部那一块是用马鬃织的,便于通风、透光。因此有人说,连苍蝇都很难看见乌兹别克妇女的脸。不过,现在揭下面纱的妇女已经越来越多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