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的故事

时间:2016-11-19 16:25:34     编辑:ky05
20

  今天我们来说说关于廉政的故事,现在我们 再廉政方面打得很严,很多官员都不敢顶风作案。那么以前古代的皇帝是怎样打掉这些打老虎的呢?你知道吗?我们今天一起来看一下吧。

廉政的故事

廉政的故事

  

  一生清贫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字诱人,后用谐音“右任”为名,晚号太平老人。25岁时,中癸卯科举人。

  于右任曾以诗鼓吹***,陕甘总督升允密奏其《半哭半笑楼诗草》“大逆不道”,他得到总督府幕、父执李雨田的帮助逃脱,潜伏上海。船至南京时,他上岸遥拜明孝陵,留诗一首:“虎口余生亦自矜,天留铁汉卜将兴。短衣散发三千里,亡命南来哭孝陵。”

  抵沪后,于右任进入震旦学院,师从马相伯。后因外籍教员干涉校务怒而离校,与学友另砌炉灶创办复旦公学。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参加光复会,开始追随***先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赴***,加入 同盟会;一年后归国,在沪创办《神州日报》。后来,他又创办《民呼》报,但报纸仅出版83天即被查封,他也入狱37天;出狱后20天又创办《民吁》报,50天后再被查封。一年后,他创办的《民立》报问世,报馆成为***党人宣传中枢,亦为黄花岗起事后***党人联络指挥之总机构。

  此间,由于父亲病故,于右任秘密返乡。安葬事毕,他又离乡远去,作诗一首《再出关》以表心迹:“目断庭闱怆客魂,仓皇变姓出关门。不为汤武非人子,付与河山是泪痕。万里归家才几日,三年蹈海莫深论。长途苦羡西飞鸟,日暮争投入故村。”

  1924年底,于右任陪同***先生北上。中山先生病危时,他曾参与起草《总理遗嘱》。1926年,他与***计议后,赴苏联促冯玉祥回国,誓师五原。

  于右任一生充满了正能量,在各领域追求建功立业。zhengzhi 方面,他是民国元老,做过民国机构 的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要职,和***出生入死,*** 都要看他脸色;教育方面,他参与创建复旦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名校,重教兴学不遗余力;文艺方面,他是民国首席草书大家,留下诗文过千;慈善方面,他一生捐款、捐书法无数,或赈灾家乡陕西,或支持民族抗战;道德方面,他乐于助人,且从不张扬,一笑了之。而唯一不足论的就是他的财富。于右任一生都处于缺钱境况中,毫不夸张地说,他过了一辈子穷日子。耄耋之年患牙疾,牙医建议他安装假牙,因付不起8000元医疗费,只好作罢。

  最不可思议的是,于右任过世后没有留下任何遗产。他的大儿子和一帮官员共同打开他的保险箱,结果彻底惊呆了:箱内既没有任何钱财宝物,也没有股票证券,多为生前重要日记、信札。欠账单倒有若干,有为幼子于中令出国留学筹集旅费所出具的借款单底稿,还有平时从副官那里借钱应急的数万元账单。就是妻子早年为他缝制的一双布鞋。1949年,他与妻子分隔** 后,一直舍不得穿此鞋。铁箱之谜揭开后,人们赞誉:“右老遗产,仅有账单,清廉自苦,元老典范。”而当时的媒体则说:“三十功名袖两风,一箱珍藏纸几张。”还有一篇报道说:右老身后,家无长物,只“有三五套布袍布衣,布鞋布袜……”

  按常理说,于右任位高权重,且威望耸立,无论如何都不会如此窘困。他不贪腐,靠工资与福利也够享用了,而且写点书法,到处挥毫也能换来些润笔费,不至于死后只剩下欠账单。他不住豪宅,不坐豪车,生活作风正派,但总可以给孩子们留点遗产吧。北洋机构 曾以每月3000元大洋的薪酬聘他,还赠文虎一等勋章。对此,于右任拒绝道:“钱,我见过。什么文虎章,你狗也给、猫也给,我看不值半文。”于右任不仰人鼻息,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自我。而正是因为他对人无所求,才有坚持自我的本钱,才能宠辱不惊。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坚持自我,哪怕坚持一个小小的想法都做不到,那只是因为我们受外界牵绊太多。他从来不怕官员财产公示,彰显出两袖清风的品格。

  于右任是我国近代书法史上的书法老师 、一代草圣,是书法史上“三个里程碑”之一。他的书法风格多变,其秘诀就在于“无死笔”三字。他的书作,有神而无形式之累,有法而无用法之相,有力而无用力之迹,最难能可贵的是,他随时随地都有创新。 书法史上,少有与于先生比肩者。

  早年,于右任常背一个褡裢袋,里面仅有两枚印章,倘有人求字,提笔就写、拿章便盖,从不收钱,压根儿就不在意自己高大上的身份。他不在乎自己的艺术回报,只把艺术当做一种乐趣。前来求字的人数不胜数,基本无人遭过拒绝。只不过有一次,他遇到一个放浪形骸之人向他求墨宝。这个人素来生活不拘小节,甚至夜间曾在院内角落里小便,邻居多有微词。此人死皮赖脸地缠着于右任不放,并说写几个什么字都行。于右任推脱躲避不得,一气之下,给那人写了“不可随处小便”六个字。此人看了连声说“很好、很好”,还说要装裱挂在厅堂里。于右任感到奇怪,过了些日子,过去一看,果然字已裱好挂了起来,只是六个字又重新排列了,变成“小处不可随便”。于右任转怒为喜,说:“经你这么重新组合,比我原来的字价值高多了。”

  于右任隔海不隔心,念念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1962年1月12日、22日他在日记中分别写道:“我百年后,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 。山要最高者,树要大者。”“葬我在台北近处高山之上亦可,但山要最高者。”1月24日,他又作了一首《国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 。** 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于右任于1964年11月10日晚因感染肺炎,病况恶化仙逝。1965年7月,他被安葬于台北县淡水镇七星山墓园。此处海拔800余米,面望台海,中原河山隐约在望。墓园前门石牌坊横题为“日月其心”,旁边的石柱题曰:“两山望神州,万里风涛接瀛海;东南留圣迹,千秋豪杰壮山丘。”背面题曰:“***人豪,耆德元勋尊一代;文章冠冕,诗雄草圣足千秋。”“海气百重开,终古有灵飞太华,国殇高处葬,此山不语看中原。”

  于老先生一生胸怀 大业,寄希望*** 内有良知有智慧的人为中华民族做一件不愧祖先的大事情。他辞世前尚能握笔时,曾题赠*** 一联:“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

  书到此处,想起了我国中医老师 陈存仁在一篇文章对于右任的评价:“‘文官不要钱,武将不要命’,这是 强盛的先兆,我想到于右任先生,不爱钱不要钱的作风,诸多事实是我身历其境,亲眼见到的……”他在文章中讲了一长串于右任虽穷却想方设法助人为乐的美谈。他说:“于老公正廉明,经为任何事情,是一个钱都不要的。”

  勤俭节约的道光皇帝

  自古以来,一些帝王、圣贤以及文人墨客,无不以酒助兴,以酒壮胆,以酒浇愁,嗜酒如命,饮酒无度,甚至认为有多大的气魄就有多大的酒量。嗜酒成癖的诗人皇帝曹丕说:“盖闻千钟百觚,尧舜之饮也;惟酒无量,仲尼之饮也;姬旦酒肴不撤,故能制礼作乐;汉高祖婆娑巨醉,故能折蛇鞠旅。”

  清代皇帝却不甚嗜酒。为避免“以酒误国”、“以酒亡国”的悲剧重演,富于进取精神的康熙帝,不但自幼不喜饮酒,还特地将戒酒的御制诗刻于元朝遗留下来的黑玉酒瓮上,置于宫中,以作警示。(算命www.bmfsm.com) 

  皇帝的膳桌上按规定不许摆放酒具。康熙帝律己甚严,终生放弃了饮酒之乐,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在清朝的历代皇帝中,道光可谓最勤俭节约的一位。

  皇后生日不忍多杀猪

  鸦片**期间主持朝政的道光帝虽然于1842年8月29日同英国殖民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结束了盛极一时的“康乾盛世”,但他“力倡节俭,推崇朴素”。道光帝要求君王人臣要做到:“饮食,不必追求珍异,穿戴不必讲究华美,耳目不要为欲望所勾引 ,居住不要迷恋奇巧”,要懂得“一丝一粒,都出于民脂民膏”的道理。特别是鸦片**爆发以后,军费开支庞大,国库日益空虚,道光帝带头减少膳食,由以往的花天酒地,改为每日只点四盘菜肴。

  一次,皇后过生日,按例要大摆酒宴,道光帝则破除旧例,当面谕令内务府大臣:“近来,内廷好久没有赏赐食物了,这次皇后圣寿,到时候多预备些面条,多加点卤,让内廷人员吃个饱。”内廷大臣奏道:“既然皇上如此开恩,那就额外多杀几口猪。”大臣又奏:“按照惯例,应是十口猪。”道光没好气地说:“现在是什么时候?花销、开支这么紧张,怎么能杀十口猪呢?”在康熙、道光的影响下,终清一代,不曾有嗜酒的皇帝。翻开清宫医案,也没有如何为任何皇室人员解酒的记载。

  清朝皇帝不嗜酒的简朴作风,也深深影响着皇室以外的王公大臣和地方官员。清代大凡品级比较高些的大官,通常都不能随便在外面的酒菜馆里去喝酒吃饭,逛窑子就更不能了。那时,人们都把酒菜馆看作专给平民百姓涉足的下流场所,而做大官者一旦光临这样的地方,就容易惹人注意;假如有一位官府老爷常到某一家酒馆去吃喝,无论他的酒馆如何兴旺,也是要受指责的。尤其是那些统率一方的大官,实际上他们就是朝廷的代表,他们理应把自己看得高贵一些,不应该随随便便地在酒菜馆中胡吃滥喝,惹人轻视。笔者认为,不许机构 官员混迹于酒肆菜馆,在今天看来虽很难做到,但仍应积极倡导。

  成天与内务府“斗智斗勇”

  道光皇帝以身作则,以此转变仕途 奢侈腐化的风气。他一看到官员衣服光鲜,就露不悦之情,甚至规定旗员六品以下,不得衣着绸缎,一律布衣布靴。对于不能节俭的官员,他能加以处分。道光十年(公历1830年),有人举报盛京将军经常在家里演戏宴乐,道光帝立即革了他的职务。

  在道光帝的影响下,仕途 风气有所转变,至少北京如此。几天过后,官员们上朝都穿上打补丁的衣服。议事结束,红日东升,乾清门内外光明一片,只见满朝文武个个灰头土脸,虽不至于衣衫褴褛,但当时的一般中产阶层也不至于这副打扮。临散朝,彼此之间免不了拉拉家常,或者互相哭穷,或者交流节俭经验,比如哪儿可以买到便宜蔬菜,如何将一斤米煮出五斤饭,等等。

  身居宫禁,不了解民间物价,道光经常向大臣打听宫外的物价情况,如一斤肉要多少钱,一斤菜要多少钱,等等。无奈众臣也不知其详,本想缄口不言,无奈皇帝一再追问,逼急了就信口胡诌。

  道光皇帝厉行节俭,成天与内务府斗智斗勇。有这样一件事儿,道光帝就没让内务府得逞。

  根据《春冰室野乘》这部记载 :有一天,道光突然想吃“片儿汤”,这是民间一种最普通的面食,派太监跑去跟御膳房一说,不料厨师一口回绝,不会做。

  御膳房的厨师怎么这么大的谱儿?原来,皇帝谁都敢处罚,唯独对厨师客气一些。为什么?怕厨师挨完处罚以后记仇,报复皇帝——下毒。皇帝的厨师很少挨罚,而且都是终身制加世袭罔替,没办法,这是皇家传统。

  道光没吃上片儿汤,也没当回事儿。不料第二天早上,内务府大臣请见皇帝,说有重要事情请示,道光帝赶紧召见,一问,原来是内务府奏请增设** “片儿汤膳房”一所,提出了近万两白银的开办费。

  道光帝说前门外饭馆一碗片儿汤不过四十文制钱,让太监去买就是了,何必增设专门的膳房。那就让太监去买吧!碰了一鼻子灰的内务府大臣扔下一句不阴不阳的话,灰溜溜地走了。下午,去买片儿汤的太监拎着空食盒回来了,报告皇帝前门外饭馆倒闭的倒闭,没倒闭的也不卖片儿汤了。不知这话是真是假,但高价“片儿汤膳房”最终没开成。

  一提拨款,道光即不悦

  道光不仅在生活细节上吝啬、抠门,在为zhengzhi 国方面也是如此。

  道光初年,xinjiang 发生张格尔叛乱,数万清军万里远行,征战数年,终于平定了叛乱。

  道光八年(公历1828年)夏,清机构 在午门举行献俘礼,现场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令道光帝心潮澎湃、陶醉不已,他立即做出一件“壮举”——宴请平叛有功的将士。

  几天之后,宴会在清漪园(光绪年间改名颐和园)万寿山下的玉澜堂举行。将军们筷子一挥,几碟小菜立即见底,吃又没得吃,退席又不敢,只好面面相觑,呆若木鸡。

  后来,在探讨xinjiang 设防方案时,将军们提出的布防方案就是通不过。本来,将军们已经考虑到了道光帝的吝啬,准备上奏仅要一万八千名士兵镇守xinjiang ,但道光帝一下子就给砍去了三分之二,只批准清军留守六千人。

  将军们愤然回击,提出专守xinjiang 东部,西部自治,不予设防的方案。道光帝又大骂他们放弃xinjiang 防守,指责其居心叵测。

  经过几年的争执,根据《清史稿》记载,最后决定于“各省绿营兵额内裁百分之二,岁省三十余万,以为回疆(本名西域,又名xinjiang )兵饷”,方案才得以通过。此后,在鸦片**中,道光帝急于妥协,也不能不说与吝啬的个性有关。在讨论诸如海防、边务、黄河治理等问题时,大臣一提到拨款,道光皇帝立即面露不悦之色。

  道光皇帝崇尚节俭,一则是生性吝啬,视节俭为理想、乐趣;再则,是以此作为挽救财政危机的一种对策。

  那么,道光帝的“节俭”有助于解决 的经济危机吗?尽管道光皇帝为 节省了一些经费,却无助于经济危机的解决,财政状况也未见彻底好转,反而每况愈下。以至有的大臣发出了这样的质问:为什么乾隆朝挥金如土而国库充盈,如今日日节俭却民生罕裕,“岂愈奢则愈丰,愈俭则愈吝耶”?这个疑问何尝不同样困扰着道光帝呢。作为一国之君,不去大刀阔斧地开源兴利,而在一饭一衣上锱铢必较,这就不是节俭,而是舍本逐末的抠门儿、吝啬了。

  不过,道光皇帝为政初期也不能说一无作为。道光初年,xinjiang 爆发张格尔叛乱,道光帝指挥数万大军,平定叛乱,在维护 统一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道光陵一拆一建

  耗资二百万两白银

  道光死后,咸丰帝确定道光帝庙号“宣宗”,谥号为“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

  道光帝葬于清西陵,陵名为慕陵。慕陵的选址和建造,颇多波澜,与道光帝严守祖制、崇尚节俭的初衷大相径庭。

  道光初年,探陵队伍开赴东陵,在宝华峪选中了一块“吉壤”。陵寝工程于道光元年冬开工,道光七年(公历1827年)九月竣工,工程造价二百万两白银。

  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此处地下水位较浅,地宫出现渗水问题。负责修陵的大臣英和深知一旦前功尽弃,前期大笔投资全部泡汤,而且涉及风水问题与皇家忌讳,道光帝肯定会怪罪下来,难脱干系,他决定硬着头皮干到底。

  陵寝竣工后,道光帝亲临现场验收,可他对工程验收一点不懂,看到陵寝气势恢宏,就很满意,并主持了孝穆皇后钮祜禄氏的棺椁迁葬一事。

  道光八年秋,道光帝前往东陵谒陵,突发奇想,决定到自己的陵上去看一看。这一看非同小可,“豆腐渣”工程已经漏洞百出,地宫成了“积水潭”,“孝穆皇后”的棺木如水中孤舟,下半截泡在水里,霉湿得不成样子。道光帝赶紧命人将棺木起出,然后哭着向死者致歉。

  回到北京后,道光大骂修陵大臣“丧尽天良”,下旨严办。当年负责选陵址和主持施工的大臣全部被捕下狱,查抄家产。

  之后,道光帝派人到易县的清西陵选择陵寝之地,最后选定龙泉峪为新陵址,开工建设。一个人总不能有两处陵寝,英和等人搞的这个“豆腐渣”工程还得拆掉。仅拆除工程就历时两年。道光帝陵寝的这一拆一建,花费在清朝诸陵之首,甚至超过了乾隆帝陵寝的造价,这真是对道光帝崇尚节俭纯朴的绝大讽刺。

  咸丰二年(公历1852年)春,慕陵地宫最后一次开启,臣子们将道光帝的灵柩安置于宝床之上……于是,历时达30年的道光王朝就此结束。就时间之长而论,这个朝代仅次于康熙、乾隆和后来的光绪。但道光的是非功过,已深深地刻在千年不遇的大变局中。

  

  曾国藩与*** 的廉政故事

  *** 是很有才气的,才可塑,才堪大用,但*** 毛病也是蛮多的,他是优点杰出、缺点突出的那类人才。*** 的缺点是,有一股傲气,还有一股不叫流氓气,最少也算是流里流气之气。这气*** 一直携带着的,比如他对下属,不太尊重,每提升一人,先要将这人训一顿,说的话很难听,国骂不断,骂完了,你一回去,嘿,他给你加官晋爵了。提你一把,踢你一脚,关怀人,却以侮辱人的方式进行。

  *** 曾在曾国藩手下当幕僚,没几天,自以为技已精,学已成,师傅那点学问全学到了手,便要谢本师了,自己当老板去。*** 离开湘军,另组淮军,却是屡战屡败,一点建树也无,反是把自己那点力量耗光了,无奈要回到师傅身边来回炉,一个多月里,*** 屡屡求见,曾国藩屡屡拒之,李求多少次,曾就拒多少次。

  曾国藩拒绝次数,自然比*** 的求见次数要少一次,不然,历史上也就没有曾李师徒佳话,*** 也难成操盘手,掌握历史走向了。曾国藩拒绝*** ,并不是耍领导脾气,拉架子,而是在琢玉。玉不琢不成器,*** 的傲气不打压打压,修理修理,那还能成大器?

  *** 有流气,为人懒散,这般作风,去当名士,很合适,越流气越像名士,名士素来要靠流气来撑起,但要来从政,却是致命的。流氓去流氓机构 ,或许可行,只有流氓机构 才容得下流氓啊!曾国藩却不能容许流气存在。曾国藩工作很认真,生活也很严肃,他有个八字诀——“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其中这个早,就是早起,早饭,每天都定时吃早饭。严格的作息时间,哪是懒散如*** 者受得了的?*** 爱懒睡,天天睡到太阳照屁股,还舍不得起床。曾国藩开早饭了,*** 还只管呼呼大睡。曾国藩打发人去喊了几次:*** ,曾师傅喊你快去吃早饭。*** 应了声好,翻转身,又睡回笼觉去了。曾国藩在那等,不动筷子,等啊等,等了很久,*** 姗姗来迟。这顿饭,曾国藩不吃了,他把筷子一拍桌上,慢腾腾说了一句:“少荃,此间唯一诚字。”脸也来,相也来,语虽轻,落意重。让*** 知道:从政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名士聚餐,不是混混间耍流氓。

  *** 从吃饭一事感受到了做人要严谨,更感受到了作风的威严。只是他这流气不是一下子能改掉的。*** 后来权柄在握,依然残存着流气,列强环伺,*** 主持外交,曾经去问计于曾国藩。师傅先问徒弟:外交乃国之大事,你准备使甚手法?*** 答道:门生也没有打什么主意。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此倭要咱中华一块土,我先应着好好好;彼熊要咱中华开放一口港,我先应着要得要得,然后呢,我找个借口,翻过来。曾国藩听了,脸若冰霜,对*** 说:少荃,此间唯一诚字。你把 信誉透支了,那以后哪国还信任你?“依我看来,还是用一个诚字,诚能动物,我想洋人亦同此人情。圣人言忠信可行于蛮貊,这断不会有错的。现在既没有实在力量,尽你如何虚强造作,他是看得明明白白,都是不中用的。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与他平情说理;虽不能占到便宜,也或不至过于吃亏。无论如何,我的信用身份,总是站得住的。脚踏实地,蹉跌亦不至过远,想来比痞子腔总靠得住一点。”

  曾国藩把*** 当可造之才,却也是严格要求。并不因为*** 是其得意门生,是其心腹,而放任他,而包庇他。也*** 终成大器。成大器了,悟出了师傅一片苦心,曾国藩逝世后,*** 写过一副挽联:“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曾国藩与*** 相交,一直以严师面目出现,*** 不反感,反感激:“在营中时,我老师总要等我辈大家同时吃饭;饭罢后,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