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的故事
历史上很多有名的故事与事件至今还被人流传着,对于其中发生在秦末汉初时期的鸿门宴故事你了解有多少呢?这个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呢?历史上如何对这一事件评价的?想了解的话那就赶紧来下面看看吧!
鸿门宴的故事
鸿门宴的原文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sharen ,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復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算命www.bmfsm.com)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sharen 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鸿门宴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
秦末,反秦wuzhuang 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濒于灭亡,反秦力量中的两大主力项羽、刘邦分别向秦的首都成阳进军,并约定“先入成阳者王之”。结果,刘邦于公元前6年破武关入秦,抢先占领成阳,并与民约法三章,废秦苛政严刑,颇得民心。项羽一路与秦精锐部队苦战,大破秦军之主力,乘胜向咸阳进发。
听说刘邦已破成阳并想称王关中,项羽勃然大怒,率四十万大军之主力,乘胜向成阳进发。破关直入,屯兵鸿门,准备消灭刘邦。“鸿门宴”的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刘邦得知后,马上派部下张良把项羽的伯父项伯请来,设宴款待。
第二天,刘邦带着樊哙、张良等100多名部下,亲赴鸿门向项羽致歉。项羽毫无城府,听刘邦这么一解释,一腔怒气立刻就烟消云散,并设宴招待刘邦。项羽有个谋士叫范增,他早已看出刘邦的野心,料定刘邦早晚要和项羽争夺天下,多次告诫项羽:“此人不除,必留祸患。”他数次怂恿项羽杀了刘邦,但项羽对此一直不以为然。
如今,刘邦自己送上门来,范增感到机不可失。酒席间,他曾多次暗示项羽动手,项羽始终对他不理不睬。无奈,他只好另想办法。他找来项庄假装舞剑,明以为助酒兴,实则命其伺机刺杀刘邦。谁料,范增的用心被张良的朋友、好心的项伯识破,他怕惹出事来,便拔出剑来与项庄对舞,以保护刘邦。
这时,酒宴的气氛已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机敏的刘邦见事不妙,当机立断,在张良、樊哙策划下,假装上厕所,趁机逃离了项羽营地,避免了一场灭项之灾。项羽优柔寡断,错失良机,为自己后来的灭亡埋下了祸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故事。
谈到楚汉之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鸿门宴了。由于司马迁传神的描述,不但使得鸿门宴的过程曲折动人极富于戏剧性,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而期间得失更是另后人咋舌不已,或惋惜之,或痛恨之,或不屑之,或赞叹之。
对于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却众说纷纭,前人对此基本给予否定的态度,视之项羽不听臣言,狂妄无礼,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眼光短浅,有勇无谋。其结论就是项羽头脑简单,骄傲自大,所以大意放走了敌手,酿成后患。前人对项羽鸿门宴上轻易放跑刘邦简单归于其头脑简单,不足论矣!
近年来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认为项羽是因为念旧情,“为人不忍”,而没杀刘邦的。
当时楚强汉弱,项王兵四十万,驻于鸿门,沛公兵十万,驻于霸上,相距四十里。沛公带着百余骑,见项王于鸿门,项王便留沛公宴饮。接下来是范增举昂,项庄舞剑,樊哙从张良处得知大事不妙,立即带剑拥盾,直闯军门,交卓戈的卫士想阻止他,他却侧其盾将卫士撞倒在地,项王按剑曰:“客何为者?”张良说:“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再接下来是樊哙对项王的指责,项王不作声,只叫樊哙坐下。“樊哙从(张)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当时陈平尚仕于楚)。……沛公则置车骑(将自己原有的车队留在鸿门),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在这样戒备森严的局面中,沛公怎么能够脱身,而且招樊哙一同出去?范增、项庄等难道一点没有觉察?沛公出了军门之后,项王曾使陈平召沛公(大概项王等得久了),为什么不能将沛公召回?(算命www.bmfsm.com)
《史记会注考证》曾引董份之说,提出许多疑问,其中说:“范增欲击沛公,唯恐失之,岂容在外良久而不亟召之耶?此皆可疑,史固难尽信哉。”又引徐孚远曰:“然观《史记》,叙汉人饮中,多有更衣,或如厕竟去,而主人不知者。意者当时之饮,与今少异,又间有良骏行四十里而杯酒犹温者,汉主之能疾行,得此力也。其所云步走,或史迁误也。”这也是强为之词。
鸿门之宴,不同于寻常宴会,沛公的一举一动,无不在范增等的严密监视之下,何况还要招樊哙同出。樊哙闯进时,完全怀有敌意,这时却紧随沛公而出,五尺之童,也会疑忌的。《史记》先说“脱身独骑”,那么,是独自骑马的,下又说与四人步走,究竟是骑马还是步走,还是先骑马而后步走?也叙述得不清楚。
梁玉绳《史记志疑》则这样说:“若论禁卫诃讯,则彼尚不能御樊哙之人,乌能止沛公之出乎?”这也不能相提并论:樊哙之闯军营,沛公尚在项王牢笼之中,这时却是两人提剑而出,禁卫之士岂能轻易放过?
明于慎行《读史漫录》卷二云:“鸿门事,以为‘是日微哙奔入营谯让(责备)项羽,沛公几殆。’此耳食也。项王本无杀沛公之心,直为范增纵臾(怂恿),及沛公一见,固已冰释。使羽真有杀沛公之心,虽百樊哙,徒膏斧钺,何益于汉?太史公好奇,大都抑扬太过,如四皓羽翼太子,正与此类。”
比较起来,还是于氏之说合于情理,符合项羽性格,他如果一定要杀沛公,范增示意时,就可杀之;沛公逃走后,张良以白璧献项王,项王还肯“受璧置之坐上”么?范增就是将张良所献玉斗丢在地上,“拔剑撞而破之”。
项羽为人,血气方刚(比刘邦少二十四岁),有他残暴的一面,也有慷慨磊落,豪爽痛快的一面,范增早已看出“君王为人不忍”的特点。
“太史公好奇”之论,并非于氏个人说法,又如《史记》写鸿门宴时,“范增数目项王,所佩玉昂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云云,《汉书?高帝纪》只说“范增数目羽击沛公,羽不应”,而无“所佩玉昂以示之者三”一句,未尝没有道理,因为史公写的,传奇性实在太强了。
除了上诉观点,有人认为项羽善于军事斗争不善于zhengzhi 斗争,故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项羽便没有了方向感,失去灵敏的判断,找不到自己的敌人,也很难确定自己的攻击目标。也有说法认为项羽好面子,沽名钓誉,不想背上不义的名分,所以放跑了刘邦。
还有人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势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感情而言,项不杀刘,不能算矫情;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更有学者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废吹灰之力夺得关中,既降伏刘邦,又维护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而刘邦忍辱负重,拿土地换来渡过暂时难关,仅此而已。
不管是什么原因使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杀刘邦,鸿门宴前刘邦犯下严重的战略错误却因为鸿门宴的种种努力补救得以挽回,而项羽在鸿门宴犯下的严重战略错误,却无法挽救,以致后来兵败而乌江自杀,或许正因为如此,项羽的悲剧才显得如此悲壮,项羽的失败才更让人扼腕叹息,项羽的一生才更充满了人情味,项羽的自杀才更让后人唏嘘不已。
如何评价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
后世的文人骚客们常常认为,汉民族性格里阴暗部分受楚汉争霸和汉朝开国的zhengzhi 事件影响至深,这话也许没错,但这个观点是从历史与个人关系的角度来说的,他们不可能从现代历史学角度来看待这个事件。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瑟.汤恩比曾评论说: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zhengzhi 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这话有夸张的成份,但八分属实,刘邦不过继承了秦始皇的功业,将统一文字、统一制量衡、实施郡县制等zhengzhi 决策继续发扬光大,后继者逐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果奠定了 今天大致的疆域和内在凝聚力。
按照项羽当时灭秦后分赏各家诸侯的做法,有人说那是类似今天的联邦制,大缪特缪矣。且不说传统史论说井田制和分崩离析的诸侯国不利于生产力的再发展,仅从黄仁宇先生所说的大历史角度来看: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是有更深的历史原因的,一是地缘zhengzhi 的结果,要最大化水资源的利用—春秋战国大部分**都是源自于此(请看《 大历史》),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应付益加严重的游牧民族威胁。这就是说,历史的脚步是不可阻挡的,所以项羽获胜,若要继续搞诸侯那一套,对 历史来说,无疑是另外一个局面,而这个局面有可能带来更坏的后果:或诸国为水土资源连年征战,人民死伤无数;或被外族彻底入侵,熄灭文明之火,类似罗马帝国的遭遇。韩信等开国功臣的下场也是刘邦深谋远虑实行 集权制,决定削藩的后果之一,不能全以歹毒来看待。
鸿门宴最后带来的直接历史影响还有:刘邦是 历史上首座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开创了历史上“布衣成为天子”的新局面,结束了“血统贵贱论”。从此大家都能以顺应天意和民意为幌子,只要有足够实力和机遇就能当上皇帝, 开始在统一、fenlie 、再统一,约2000年的帝皇历史里不断循环,直至辛亥***的首座声枪声传来。真是世事若棋,历史如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