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内容

时间:2016-11-22 15:15:47     编辑:ky05
20

   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什么的运动呢?又是由谁发起的呢?这场运动主要目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吗?历史意义又是什么呢?我们带着疑问一起来看以下的这篇文章了解新文化运动吧。

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内容

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内容

  

  新文化运动内容及意义 我们没认清真正的敌人

  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深刻,不仅解放了思想,还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但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jiqing 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故后人怀疑新文化运动中我们没认清真正的敌人。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反对孔教的立场完全一致。民国初年,康有为及其弟子陈焕章致力于将孔教立为国教,并将此写进宪法。其意在建立孔教意识形态。此举为其它宗教派别所反对,也为坚持思想自由、反对定于一尊的新文化派所抗拒。但破除儒学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并不是自新文化运动始,清末维新运动即对八股取士的制度给予激烈抨击,对韩愈的“原道”学说提出激烈批评。1905年废除科举制,从制度上实际解构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新教育的发展方向。民国初年,***制定的新教育宗旨明确取消“尊孔”条款,《大学令》解除经科,新的民国教育制度排除了建立孔教意识形态的可能。陈焕章等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说明民国zhengzhi 文化朝着民主、科学的方向发展已是不可更改的方向。

  新文化运动对孔教的批评主要是展现在“礼教”、旧的家庭制度对人的个性束缚这一层面。新文化运动之表现为个性解放运动,一方面得力于破解束缚人性、个性的“礼教”、旧的家庭制度,一方面归功于西方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精神”的介绍。严格来说,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系统清理和研究工作,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尚没有全面展开。胡适提出“整理国故”在当时也只获得很小范围的认同。

   作为文明古国,有着没有间断的历史文化传统,儒学在这一历史文化传统中居主干地位。传统历史文化的资源核心部分实在是儒学,对于这一点新文化运动限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在破的一方面下力较多,而对承继一方面所做的工作相对较少。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定位,在新文化阵营存在分歧。陈独秀受法国文化影响极大,《新青年》的外文名称就是用的法文。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提出对青年的六大要求:(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提出向西方学习“民主”与“科学”。 他强调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启蒙运动。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彰显的就是法国大***和启蒙运动的精神。“近代文明”的三大事件:“一曰renquan 说”,“一曰生物进化论”,“一曰社会主义”,都是法国人率先发动。陈独秀从法国大***走向“以俄为师”的*****,其中的内在逻辑即在于他的***思想。

  胡适认为新文化运动是 的文艺复兴运动,是 人文传统的再生。他向《新青年》同人建议,“我们这个文化运动既然被称为‘文艺复兴运动’,它就应撇开zhengzhi ,有意识地为新 打下一个非zhengzhi 的(文化)基础。我们应致力于(研究和解决)我们所认为最基本的的有关 知识、文化和教育方面的问题”。带着这一目的,胡适提出新思潮的意义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将新文化运动定位为启蒙运动,或是文艺复兴运动,这两种取向在当时并不明显,两种主张的学人并肩作战。只是随着时间的推延和历史的演进,双方的差异才逐渐显现。由此分际,陈独秀与胡适后来才分道扬镳。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派,在宣传各自的zhengzhi 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 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 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 、改造社会和推进***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新文化运动,没认清真正的敌人?

  这一百年来,传统文化经历了评价上的大起大落,新文化运动也是如此。

  改革以后,我们一度认为 的** 、愚昧都和传统有关,所以上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有人又把它叫做新启蒙运动,当时打的旗号就是要继承五四的传统,认为五四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做得还不够。(算命www.bmfsm.com) 

  到了90年代,主要由于zhengzhi 原因,出现了所谓的保守主义复归这样一种思潮。这股思潮刮得越来越厉害,以至于不仅是官方,包括民间思想界,现在对传统文化的评价又很高了。相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却越来越厉害。去年,《东方历史评论》召集了一次纪念五四的会,这个会的主题非常有意思,叫做“夭折的宪政,倒退的五四”。关于倒退的五四,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一种是五四是好的,我们现在从五四的立场向后倒退了,应该克服这种倒退;另一种意思是,五四本身就是倒退。当时就有人问到底指的是哪种意思?当时发言的几位都说五四运动本身就不是好事情。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宪政派,对辛亥***以后 宪政的受挫,感到惋惜。其中多数人将宪政夭折的原因,归到了新文化运动上。

  但是,今天我们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恐怕不是一个简单的否定,还是一个简单的肯定。新文化运动真正令人反思的,是在不该彻底否定的方面否定得太过了,但在应该彻底否定的地方,却又没有否定掉,或者说没有注意。 要实现现代化最大的障碍其实不在儒表,而是在法里。新文化运动中很多人反传统文化很jiduan ,但对秦制往往又缺乏一种批判精神,即使是鲁迅这样一个“jiduan 的西化派”,骂儒家骂得很厉害,也说过很多秦始皇的好话。像这样的一种现象,我觉得我们在今天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的时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百年回望:历史视野中的新文化运动

  发端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距今已近百年。“密涅瓦的猫头鹰要到黄昏才起飞”。百年后,推开历史的旋转门,百年前的革新号角仿佛就在耳畔。如今,身处这个大转型的时代,我们是否有新文化运动之先驱一代的自觉的意识,反思曾经走过的道路,总结沉淀下来的文化,以此为根基,通过创造适于今日之“新的文化”以照进未来?新文化运动: 先进分子共同的历史选择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影响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弘扬与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猛烈抨击旧传统、旧礼教,冲击、动摇了封建主义在思想界的统治,掀起了思想解放的高潮,推动了 文化向现代的转型。新文化运动为 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更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 *** 的创立准备了条件。有论者指出:“抛弃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道路,是相当多的 先进分子共同作出的历史性的选择。这是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的最基本的特征。”

  汇集在《新青年》的旗帜下

  回望新文化运动,至少要将历史向前“倒带”至1911年。资产阶级***派希望在辛亥***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为此,***以西方 的社会zhengzhi 制度为蓝本,创立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在 历史上首座次提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将其付诸实施。民国初年,内阁制、多党制、议会制等一套从西方学来的东西,也曾实行过。“ 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人们曾以为足以救亡,并能使 起衰振弱的种种措施都尝试过,结果均未解决 的任何实际问题。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是包治 百病的良药。辛亥***的流产,曾使 的先进知识分子陷入极度的苦闷和彷徨之中。原有的幻梦破灭了,**** 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自立 和社会进步,“ 又一天一天沉入黑暗里”。

  袁世凯上台后,军阀势力继续利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维护自己的统治。 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一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的逆流。社会上,孔教会、尊孔会之类组织纷纷出笼,它们利用人们对辛亥***后局势的失望情绪,诋毁共和制度,诽谤民主思想,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同时,粗俗鄙陋、格调低下的文艺作品大肆泛滥,鬼神信仰崇拜 之说广为流行。这些东西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扼杀着民族的生机。

  惨痛的教训促使人们对如何学习西方的民主zhengzhi 制度进行反思。一批进步的 人终于认识到,仅仅靠西方zhengzhi 制度的移植难以救 。要从根本上改造 ,还要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

  最先倡导并吹响思想启蒙号角的,是后来被誉为进步思想界的明星、“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的陈独秀。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向传统的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一年后,《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添加一个“新”字,不仅使其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启发新觉悟,造就新青年的主旨一目了然,而且给人以全新的感觉:起点新、内容新、目标新、形式新。该刊发表的***的《青春》一文,不仅强调青年之青,而且强调一个“新”字,指出从精神上、思想上有新青年与旧青年之分,希望青年们站在时代前列,做一个有为的新青年。

  《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陈独秀、***、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高一涵、周作人、易白沙、吴虞等。《新青年》创刊时曾表示其宗旨不在“批评时政”,但这并不表明它不关心zhengzhi ,实际上其作者明确认识到,他们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所进行的斗争,是和zhengzhi 密切相关的。他们反对旧思想、旧文化,实际上就是对旧zhengzhi 的声讨。出于对辛亥***失败的反思,他们不愿意就事论事地议论现时的zhengzhi 问题,而力图通过思想的启蒙促进zhengzhi 的根本改革。

  以《新青年》的创刊为标志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使20世纪初的 开始经历一场深刻的思想***。在这场激烈的思想文化斗争中,陈独秀表现得十分勇敢和坚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7年1月,著名教育家***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上任伊始,他即对保留着浓厚封建教育传统和陈腐校风的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他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广为延揽有真才实学的名流学者,特别是陆续聘请陈独秀、***、胡适、刘半农、周作人、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提倡新文化的新派人物执教北大(钱玄同、沈尹默等此前已在北大),实行民主办学,鼓励学术研究、出版刊物和开展社团活动。这些改革的实施,培育了北大一代新风,为各种新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荟萃北大,《新青年》杂志也由上海迁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使新文化运动得以迅猛发展。期待德先生赛先生拂去黑暗

  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 和信仰崇拜 盲从;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实行文学***。新文化运动提出的两大基本口号,一曰民主,二曰科学,即德先生和赛先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zhengzhi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他们明确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 zhengzhi 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黑暗。他们大声疾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renquan 并重。”针对辛亥***后 民主zhengzhi 试验的失败,针对群众思想蒙昧和落后的状况,他们提倡民主,反对独断 ** ;提倡科学,反对信仰崇拜 盲从,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这包括个性解放、人格自立 及自由民主权利等内容。二是指与封建君主** 制度相对立的资产阶级民主zhengzhi 制度。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尖锐地指出:“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 不并存。” 要在世界上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 的个人zhengzhi ,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zhengzhi ”。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它主要是指与封建信仰崇拜 、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同时也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科学与renquan 并重,认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renquan 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他们强调要用科学的尺度衡量世间一切事物,崇尚理性,反对信仰崇拜 和愚昧;指出只有“一遵理性”,具有科学精神,国人才能摆脱“无常识之思维,无理由之信仰”的束缚,成为新鲜活泼的一代新人。

  需要承认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些参加者也提出了某些脱离国情的过激主张,如完全反对中医、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甚至主张“全盘西化”。但瑕不掩瑜,今人无法苛求先人,我们必须看到新文化运动在反封建过程中发挥的巨大历史进步作用。

  同时,还应当看到,新文化运动不是铁板一块,从这场运动诞生的那一刻,就充满着争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传统与反传统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正是一场又一场的争论推动着新文化运动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新文化运动中兴起的各种社会与文化改革并未完成,甚至连人们对这些改革及其意义的评价也在不断深化,以至于在相当大程度上持续影响着 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全盘西化”和彻底复辟皆无可能

  韩水法

  当人们谈到某种历史的进程、某种现象的发生而运用“命运”这个概念时,毫无疑问,这透露了他们在认识和实践两方面的无力感。一种巨大的社会趋势和历史潮流,人们看到它的发生,感受它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变化,甚至能够感知和预测它消极的结局——有如看到一列即将颠覆的列车,就是无力阻止,甚至连阻止它的勇气也没有,而不仅仅是没有力量。另一方面,人们亲临和感受了极其危急的情形,最终却见证它导致了出人意料的积极结果。这同样也被称为“命运”。

  在 历史上,人们曾经无数次经历这样的情势转变。现在,人们面临的是同样巨大的问题:什么是 文明? 正在和平发展,这看来是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无可否认的共识。但是, 文明是由此走向灿烂的前景,还是继续它崩坏的路程?倘若是前者,人们就要沿着既有的路线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倘若是后者,就得改弦更张,调整方向。今天,“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有人不仅质疑推翻清王朝的历史事件,甚至还提起“崖山之后无 ”的话题,至于质疑新文化运动,则更不在话下。但似乎少有人注意到,近几十年来,在反对“全盘西化”的标帜之下,正是社会盲目地“西化”最剧烈的时代。试看那些张口儒家闭口传统的人,身上还有多少 的东西?

  一个社会在剧变之后,往往会经历一段复辟的时代。但是,今天的 却面临一个极其复杂而困窘的境遇:复辟到什么时代?如果崖山之后无 ,那么要恢复赵宋之世?抑或更古而气象更盛的汉唐?诚然,儒家思想体系为人们提供了通行于 传统社会主体的普遍价值,但各个朝代因应社会历史环境,在观念、制度、器物和疆域上是大有殊异的。孔子的学说原也是两头不靠的。他一心想要恢复周礼,但那个时代离他太远也实在难以恢复。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时,亦在孔子身后三百年,而所谓儒术亦掺杂了许多与孔子无关的思想。

  “全盘西化”或彻底复辟,只有在一个条件下才是正当的,亦即通过程序规范的民众选择。只要经过这样的选择,上述两种取向皆是不可能的, 走上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种历史的选择。自由而自主的民众选择,必然会造就一个现代化的新 ,而这正是当今某些人所不愿正视亦无法理解的。这种选择并不依赖于某些人的机会主义,他们昨天或许还在鼓吹“全盘西化”,今天摇身一变,就穿着满式对襟衫倡导彻底复古了。于是,以其庶几西化之身来行彻底复古之事。但是,沉渣的泛起,绝不是传统的恢复。关键在于,无论 传统的精华,还是现代社会公认的正义原则,都是旨在通过规范的程序和制度,使 民众能够得其所需。

   文明的历史命运,既不受制于过去,亦非委身于西方,既不仰仗庙堂,亦不可托迹江湖,而取决于民众的自主行为。在现代 ,人们常常推许一个信念,即历史由人民创造,而历史的具体形态就是文明,文明自然也是人民创造的。但在今天,人们所需要的并非仅仅是文明的独特性,更要追求社会的公正、合理、稳定和繁荣。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新文化运动时,我们就可以发现,新文化运动及其后续其实就是现代 民众的认同重新形成的社会行为,无论 人的认同,还是 的认同,都依赖于关于 文明的清晰理解和共识。

   现代文明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来说,就建立在 民众发自内心的认同的基础之上。当我们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理解 文明的历史命运时,非唯如此,便无可能。

  (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

  新文化运动距今已近百年。围绕着这场运动的讨论,自其出现以来便从未停止。如果在较长的历史视域中审视这场思想文化界的剧烈变革,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与此前泱泱几千前的传统文化相比,这场以反传统为旗帜的文化运动究竟“新”在哪里?同时,与此后 快速迎来的现代社会文明相比,当初这股由浪花汇集成洪流的划时代“运动”又是在怎样的历史意义上影响着今天?

  近代 文化转型的枢纽

  耿云志:陈独秀之“洗刷旧思想”,***“以心感动之,同化之”的努力,梁启超的新的报国志愿,黄远庸的“渐逼本垒”的新旧思想的决战,以及和他们同时,发出同样呼吁的所有先觉分子,他们心目中的新思想、新观念,都是来自西方先进世界的。他们无一例外都主张文化开放主义,主动地引进一切他们认为有益于改革 人的精神世界的东西。他们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和领袖分子,至少是重要的同盟军。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最专注的问题之一,就是努力构筑 与世界文化的密接关系。

  新文化运动是在 人的文化开放观念已得到逐步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加强 与世界文化的相互沟通,努力建立 与世界文化更加密接的关系,是这场运动的重要的内在动力之一……那一时期,世界最新的科学与学术,传入 的速度是相当快捷的。应当说,新文化运动建立 与世界文化的密接关系的努力是有成效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迅猛发展,造成了 民族文化复兴的重大契机,或者说,造成了近代 文化转型的一大枢纽。由于五四运动的爆发,广大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走向社会,与广泛的社会阶层发生联系,于是造成以知识精英、青年学生为先导,社会各阶层首先觉悟的人士积极跟进,在新思想、新观念指引下的空前广泛的社会动员。

  在这个基础上,新文化运动在几个重要方面取得实绩。这些实绩对 朝向近代社会的变动与文化转型,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1.文学***运动造成创造民族新文化的利器;2.新教育渐臻成熟;3.在中西文化沟通中产生民族文化复兴的自觉意识和必要的精神条件;4.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进一步扩展。

  “具有 特色的启蒙运动”

  汪朝光: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从思想领域而言,可以称为“具有 特色的启蒙运动”。应该承认,辛亥***虽然是资产阶级***,但其在思想上的启蒙并不全面而充分,这也是其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并未能完成资产阶级民主***任务的重要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其对民主与科学的张扬,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通过新的表达方式普及到社会和民间,使国人又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启蒙了他们的民主精神,增进了他们的科学意识,推动了他们的思想解放,从而也为五四运动和 民族民主***的深入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以彻底的反封建精神,高扬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在 这样有数千年封建积淀的大国,以振聋发聩之势,发排山倒海之声,打破过往传统、陈腐、守旧的权威和教条,推动了 社会的进步与 人思想观念的更新,在近代 史上留下了自身不可磨灭的印迹。

  包含着“对西方求解放”的取向

  郑师渠: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包含两大相互依存的思想取向:一是“对传统求解放”;二是“对西方求解放”。但长期以来,人们只强调这场新文化运动对于封建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的猛烈批判,以及由此对国人思想的解放,即彰显的是“对传统求解放”;而对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的另一重要内涵“对西方求解放”,则关注甚少。忽视了这一点,对于“五四”作为“思想解放运动”的理解则是不全面的……“对西方求解放”这一新的诉求的提出,不仅是欧战后西方现代思潮变动的影响所致,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自身的可贵超越。换言之,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其展开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对传统求解放”与“对西方求解放”的二重奏,正是这二者之间的张力与搏击,构成了不断推进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深入发展的内驱力。在今天,理性地保持二者之间的此种张力与搏击,仍为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永葆思想活力所必需。

  欧阳哲生:新文化运动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今年是《新青年》创刊一百周年,我们通常所称的新文化运动即是从《新青年》创刊开始。1920年4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七卷第五号发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说:“新文化运动,是觉得旧文化还有不足的地方,更加上新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美术、音乐等运动。”他批评了当时“两种不祥的声音”:“一是科学无用了,我们应该注重哲学”;这是针对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一书中开首所发出的“科学破产了”的呼喊而发。“一是西洋人现在也倾向东方文化了。”这是面对《东方杂志》和梁漱溟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而发。陈独秀认为,“各国zhengzhi 家、资本家固然用科学做了许多罪恶,但这不是科学的罪恶”。“西洋文化我们固然不能满意,但是东方文化我们更是领教了,他的效果人人都是知道的,我们但有一毫一忽羞恶心,也不至以此自夸”。显然,陈独秀既不同意将首座次世界大战的罪恶与“科学”并联在一起,也不认同因近代西洋文明存在弊病,而改弦易辙重新复归传统的东方文化。这是陈独秀的态度,也是当时新文化阵营的共识。

  1920年4月21日陈独秀在《时事新报》又发表《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一文,他的回答是“爱国救国”。他说:“我以为五四运动的发生,是受了***和本国机构 的两种压迫而成的,自然不能说不是爱**动”。五四精神有二:“(一)直接行动。(二)牺牲的精神。”陈独秀是从“爱国救国”的角度看待五四运动,强调五四运动的“行动”性质,这与新文化运动侧重精神层面有所区别。

  不过,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实际上也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语)。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或直接参与、或理解支持五四爱**动。参加五四运动的学生、市民及其他阶层从《新青年》等新文化刊物中获取思想养料,受到新思潮的哺育和鼓舞。人们常将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并联在一起,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内部的两种取向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定位,在新文化阵营存在分歧。陈独秀受法国文化影响极大,《新青年》的外文名称就是用的法文。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提出对青年的六大要求:(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提出向西方学习“民主”与“科学”。 他强调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启蒙运动。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彰显的就是法国大***和启蒙运动的精神。“近代文明”的三大事件:“一曰renquan 说”,“一曰生物进化论”,“一曰社会主义”,都是法国人率先发动。陈独秀从法国大***走向“以俄为师”的*****,其中的内在逻辑即在于他的***思想。

  胡适认为新文化运动是 的文艺复兴运动,是 人文传统的再生。他向《新青年》同人建议,“我们这个文化运动既然被称为‘文艺复兴运动’,它就应撇开zhengzhi ,有意识地为新 打下一个非zhengzhi 的(文化)基础。我们应致力于(研究和解决)我们所认为最基本的的有关 知识、文化和教育方面的问题”。带着这一目的,胡适提出新思潮的意义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将新文化运动定位为启蒙运动,或是文艺复兴运动,这两种取向在当时并不明显,两种主张的学人并肩作战。只是随着时间的推延和历史的演进,双方的差异才逐渐显现。由此分际,陈独秀与胡适后来才分道扬镳。

  拒斥孔教意识形态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反对孔教的立场完全一致。民国初年,康有为及其弟子陈焕章致力于将孔教立为国教,并将此写进宪法。其意在建立孔教意识形态。此举为其它宗教派别所反对,也为坚持思想自由、反对定于一尊的新文化派所抗拒。但破除儒学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并不是自新文化运动始,清末维新运动即对八股取士的制度给予激烈抨击,对韩愈的“原道”学说提出激烈批评。1905年废除科举制,从制度上实际解构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新教育的发展方向。民国初年,***制定的新教育宗旨明确取消“尊孔”条款,《大学令》解除经科,新的民国教育制度排除了建立孔教意识形态的可能。陈焕章等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说明民国zhengzhi 文化朝着民主、科学的方向发展已是不可更改的方向。

  新文化运动对孔教的批评主要是展现在“礼教”、旧的家庭制度对人的个性束缚这一层面。新文化运动之表现为个性解放运动,一方面得力于破解束缚人性、个性的“礼教”、旧的家庭制度,一方面归功于西方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精神”的介绍。严格来说,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系统清理和研究工作,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尚没有全面展开。胡适提出“整理国故”在当时也只获得很小范围的认同。

   作为文明古国,有着没有间断的历史文化传统,儒学在这一历史文化传统中居主干地位。传统历史文化的资源核心部分实在是儒学,对于这一点新文化运动限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在破的一方面下力较多,而对承继一方面所做的工作相对较少。

  新文化运动的现代启示

  新文化运动的真正价值在于确立现代 zhengzhi 文化的基础在于民主、科学。民主作为现代性的要件在民国初年并不为人们广泛认同,许多知识精英面对政局乱象以为 仍须定于开明** ,不宜于民主共和。这种怀疑长久地存在于 各个社会阶层。1930年代在《自立 评论》还展开过民主与独断 的讨论。各种宗教势力为争夺民国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也竞相登场,发出各自的声音。在这种背景下,《新青年》发出对民主、科学的呼喊,当然显得尤为可贵。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成为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与对民主、科学的执着,对各种外来思想学说、主义的包容和传输密不可分。由于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大都在***、在欧美留过学,受过系统的西方教育,因而他们几乎能将自己认同的西方现代思想理论同步输入 ,这与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辛亥***时期的***派相比有很大进步。新文化运动在传播西方近现代思想理论,在力求中西文化的结合这些方面,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新文化运动给我们的启示仍是如何在中西文化结合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新文化。过去我们存在一种误解,以为继承本国的传统文化与输入西方的近现代文化,双方存在一种对立而不能两存的关系。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两者之间并不存在这种矛盾。随着历史渐行渐远,传统文化已成为越来越稀缺的资源,对传统文化我们当然应该珍惜、保存,不必避讳“保守”之名。在西方文化处于强势文化的背景之下,西方在科学技术、制度设计、精神文化方面仍保持优势,处在前沿的位置,因此我们必须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尽量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不必计较“西化”之污。该“保守”的就要保守,该“开放”的就要开放,不必非此即彼。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不怕真诚的保守,就怕伪劣的假古董;不怕货真价实的洋货,就怕夹生不熟、未经消化的舶来品。***作为东方世界现代化的先进,其突出优点即在保护传统与追求“西化”并存。***先生以其特有的智慧谋求兼容中西文化,以获取新文化的平衡发展。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是新文化的两大源头活水,也是激活我们想象、创造的灵感源泉。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