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取成都为何不用庞统的上策

时间:2016-11-19 11:35:40     编辑:ky05
20

   刘备爱才人人都知道,可以为什么庞统献计给刘备,刘备不用呢?这场刘备巧夺成都的战役是怎样的呢?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刘备觉得庞统丑打发了他当个小县令吗?是真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个场战役的故事吧。

刘备取成都为何不用庞统的上策

刘备取成都为何不用庞统的上策

  

  庞统献计:刘备取成都为何不用庞统的上策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这三个计策分别是什么?为什么刘备选择中策而不用上策?

  上策是昼夜兼道,在刘璋猝不及防时,直取成都;中策是装作回荆州,将白水关守将杨怀、高沛骗来杀掉,夺取白水关,然后进兵成都;下策是退回到白帝城,和荆州结合起来,再想办法图川。刘备最终采取了庞统献上的中策。

  刘备入川,留下诸葛亮协助关羽守荆州,让庞统跟随自己入川。应该说,这是除诸葛亮之外最大的信任了,实际情况也是,刘备入川后,大的军事行动都是和庞统商量。但是,既然庞统自己看来是上策的计谋,刘备为什么不采取,而是要采取中策呢?

  上策太险,一旦不成会全军覆没

  庞统的上策是:“暗中选派精锐兵马,日夜兼程从小路捷径奔袭成都。刘璋没有战略才能,又向来缺乏守备措施,我们大军突然到达,一举便可平定成都。”实行这个计策的关键点在于达到战役的突然性,在不被敌人觉察的情况下兵临城下,同时要一战解决问题。但实行这个计策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万一中途有个变故,局面将一发不可收拾。首先是兵马问题,刘备本来兵马就不多,再要从中挑选出来一部分,能有多人兵马攻城?即便是刘璋这个人再无能,平常缺乏守备措施,这力量相差悬殊,列阵交战都没有任何胜算,何况是要攻城!再说了,刘璋好歹也是一方诸侯,总不能连一个忠勇之将也没有吧?其次是行军路线,直取成都要绕过白水、涪城、绵竹、雒城才能到达成都。要想绕开这条大道走捷径小道,一旦暴露行踪就会遭到攻击。至少,战役的突然性也就失去了。再就是一战解决问题,雒城离成都只有五十里,战役稍一迟延,必将遭到前后夹击。就刘备这点儿兵马,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必定是全军覆没,连一个退路都没有。如果是刘备亲自带兵前来,出现意外将无路可走。假如刘备留在葭萌,精兵已经分走,剩下些弱兵同样不是招架挨打吗?刘备是要考虑风险的,这种冒险行为刘备不采纳应在情理之中。

  虽然说打仗就要冒风险,过去不是有个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吗?但这两个战例都是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进行的,和刘备所处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项羽破釜沉舟,是诸侯都在避战,也就是等着章邯各个击破,而章邯一旦得到赵地,项羽等联军只能是被动挨打,失败的后果就是灭族。韩信的背水一战,走的是井陉口,本来就没有退路,还不如将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刘备有退路,因为刘璋是要送他走。一旦开打,两人就撕破脸,不成功可真是进退无路了。

  还有,两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也有所不同。庞统仅仅从战役层面来考虑问题,就是以最快的方式取得成都;而刘备是从战略层面考虑问题,既要夺取成都,还要考虑获取益州全境,将荆州和益州连成一体。在庞统看来这是上策,在刘备这里并不一定就是上策。中策最终实行,实际最为稳妥有利

  庞统的中策是让刘备率领大军来到白水关,号称是要返回荆州,然后通知白水关守将前来作别。白水关守将是杨怀和高沛,两人本来就敬佩刘备的威名,建议打发刘备走的意见又是他们提出来的,听到刘备要走,心里必然高兴。这样一来,两人就会轻装前来,只要他们来,就将他们扣押,趁机收编他们的队伍 ,进而兵发成都。刘备同意了这个中策。

  刘备入川是得到刘璋手下张松和fazheng 等人暗中支持的,张松暴露后,被刘璋杀掉。刘璋命令各关将领不要再把文书传送给刘备。刘备将白水关督军杨怀和守将高沛招来,以这个理由将他俩杀了。刘备进入关内,将守关将士的妻子儿女押做人质,趁机收编了这只部队,让黄忠和卓膺带领他们向成都jingong 。在绵竹,督军李严又率领众将投降了刘备,刘备军力更加强大,很快来到了成都很近的雒城。在雒城,刘备围而不攻,一年后雒城破,刘备来到成都城下,十几天后刘璋出城投降。

  实际上,刘备走这条路线最为有利,攻下白水关,刘备既得了地又得了兵,攻下绵竹,刘备同样是既得了城又得了兵。围困雒城一年,虽然时间长了一点,并不是刘备没有能力早一点攻下来,实际是刘备的一种策略,那就是让刘璋不能分兵,腾出时间给诸葛亮、张飞等人攻城略地。等到成都打下来,益州的大部分城池已经掌握在刘备手中了。可见,这条路线是既稳妥又获利最多。其实下策之外还有下下策

  庞统的下策是让刘备率军退回到白帝城,连接荆州积蓄势力,慢慢图谋杀回成都。实际上,这个下策也不是一无是处,白帝城也属于蜀地,来到这儿后,马上从荆州调兵掠城占地,同样能够得川。由于刘璋昏暗无能,北部又有一个张鲁要防,他很难做出一个防住刘备的战略计划。即便是真要出兵应战,益州内部大臣将领各怀鬼胎,也很难说那时候就不会出fazheng 、李严,来一个像绵竹一样的临阵倒戈。而这样计策的实施,虽然是慢一点,倒也稳妥。所以说,这下策也有可取之处。(算命www.bmfsm.com) 

  除了这上中下三策,庞统还暗示了另一种情况,这就是等待不作为,也可以称之为下下策。庞统的话是这样说的:“如果犹豫不决,长久滞留此地,就将深陷困境,于理是难以长久的。”庞统这话虽然有让刘备赶快决断的意思,但说的也是实情。当然,刘备是战略家,又是从无数阵仗中拼杀出来的人,是绝对不会犯这种错误的。

  不管是上策还是中策,刘备用的都是庞统的计策,只不过是所处的位置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做出的选择也不同。这不像有些领导,一定要把下属的意见换一个说法,或者是换一个说法变成他自己的意见才来实行,一定要显得比别人高明。实际上,能用人的领导才是最高明的领导,也是最有才能的人。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刘备这个人好像没有多少本事,只不过是沾了皇叔名号的光,武靠着关羽、张飞的帮衬,文靠着诸葛亮的谋划,才让他有所成就。可真要回到史实当中看看,刘备还真不愧是天下枭雄,并不是浪得虚名。取成都用的虽然是庞统说的中策,可实行起来却是一种大框架大战略。也难怪他能在打下成都后短短时间内拥有益州全境,这就是一个主公和谋士的区别。

  

  刘备初识庞统觉得丑,打发庞统当小县令?

  刘备此人爱才、重才,并且识才。在汉末诸侯中,论起有伯乐之明的诸侯,首推曹操和刘备。于是刘备虽然起身微末,却能够拥有关羽、张飞这样的骁将生死相随不离不弃,能够拥有诸葛亮这样的名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是,当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先生庞统前来投靠的时候,刘备却把庞统发放到小小一个耒阳县去担任县令,以至于庞统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差一点就和刘备闹翻。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是刘备不知道庞统其人吗?

  不是的。《三国志》引裴松之注《襄阳记》记载,早在刘备初来荆州,就得遇水镜先生司马徽。刘备向司马徽询问如何才能拯救万民,司马徽告诉刘备:“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司马徽告诉刘备,自己对于zhengzhi 没有兴趣,但是可以推荐两个青年才俊,他们都是了解时代风云,能够运筹帷幄的杰出人才,那就是伏龙和凤雏。刘备不知道是谁,司马徽就明确的告诉刘备,是指诸葛孔明和庞士元啊。

  于是刘备三顾茅庐苦苦寻访诸葛亮,刘备完全放下了自己作为汉帝皇叔,作为堂堂左将军的价值,对一个二十八岁的山野村夫,委屈枉顾,可以说极尽诚意。对被成为“伏龙”的诸葛亮,刘备如此优待,对齐名的“凤雏”庞统呢,刘备当然应该同等对待。要知道庞统还有另一个头衔,叫做“南州士人之冠冕”,那是荆州士林人气最旺的大人物啊。

  可是,刘备偏偏对这个享有大名的庞统故意冷处理。

  《三国志·庞统传》记载:“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在赤壁之战后,趁着东吴周瑜和曹操在前线你争我夺互相死掐的时候,刘备悄悄率军夺取了荆州南部四郡,即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当时,刘琮已经降曹,然后被曹操整死,荆州士林阶层纷纷投靠刘备。一方面刘表的大公子刘琦在刘备手上,刘备拥立刘琦为荆州刺史,成为名义上的荆州最高长官,有了道义上的荆州控制权。另一方面刘备自己广结善缘,主动寻访,结识了大量的荆州贤士,比如马良、马谡兄弟,比如荆州高士刘巴等等。虽然有的人倾心相报,从此对刘备忠心耿耿,有的人,比如刘巴对刘备依然不理不睬,甚至避之惟恐不及,不看好刘备。但无论是对荆州士林的左派还是右派,刘备都无一例外的做出谦恭爱才的姿态。

  在这个时候,刘备让名冠荆州的庞统去担任小小耒阳县令,就有些违背常理了。

  是刘备糊涂?是像《三国演义》中所描绘,刘备看到庞统长得丑,就把庞统远远发配?不是的。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zhengzhi 家,作为一个求贤若渴的集团领导,不可能由于相貌原因,就轻易的做出这样不合情理的决定。

  三国中在攻占成都庆功宴上刘备为何赶走庞统?

  在庞统的帮助下,刘备成功夺取成都,开始了他人生的巅峰之旅。可是在攻下成都之后,一向严谨、城府颇深的刘备也忍不住得意起来。刘备大摆筵席,置酒作乐,并且对群臣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庞统冷冷的回答:“伐人之国而以为乐,不可久矣。”刘备一听大怒,说,周武王伐纣,那也是前歌后舞,难道他就不是仁君吗?你说话不恰当,你快出去!庞统非常尴尬,终于还是退了出去。刘备随即后悔了,下令召回庞统。庞统回来也不说话,依旧自斟自饮。刘备搭讪说,刚才的言论,到底是谁说错了呢。庞统说,君臣都有错。刘备听了大笑,气氛便像开始一样活跃了。

  看这段文字的时候,遥想刘备和庞统的神情,我也不禁莞尔。作为君王,尤其是一向标榜仁德的刘备,在袭夺刘璋的领土之后,虽然说土地、人口增加了很多,可是却有违刘备一生遵循的原则,无论是从从君主的德行看,还是从对刘璋的信义看,都让人耻笑。这一举动,是军事上的成功,道德上的失败。而在信义丧失之后,刘备不但没有及时弥补缺失,反而大摆筵席,公开自己的真实内心,不加掩饰的表达自己占领成都的快乐,这怎么可以!在庞统和刘备的君臣奏对的时候,两个人尽可以袒露心怀,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可是面对众臣,面对刚刚归降,人心不稳的刘璋旧部,就不能毫无忌讳了。

  是以庞统一听刘备言语,立刻意识到刘备失言,于是出言阻止。刘备一时之间还没有明白,为什么自己就不能高兴呢?现在正是高兴的时候啊。当然刘备是一位非常成熟的zhengzhi 家,马上就明白了庞统的深意。可是作为领导,作为君王,刘备不能当众承认自己的过失。当庞统说“君臣俱失”,刘备也就笑着接受了。其实庞统哪里有错呢?只是为了让刘备找个台阶下,而故意贬低自己罢了。

   的很多事情都是如此,说是一套,做是一套;可以做,不可以说;可以人后说,不能人前讲。你工作取得了点成就,首先要感谢党,感谢 ,先感谢父母都不行,更不能说我确实不错,否则便会千夫所指,让人唾骂。一方面人们习惯了批评别人带着面具过着虚伪的生活,另一方面却无法承受扯掉面具之后面对现实的残酷。

  可是,一个人又怎么能永远压抑自己的本心,做一辈子假人。于是一代枭雄刘备也会说漏嘴,可正因其偶尔的真心流露,才让我们更加感受一代君王的真正魅力。说到庞统,又让我想起了诸葛亮。刘禅对诸葛亮一生尊重,称其为“相父”,并且说,“政由葛氏,祭由寡人”,可是越到后来对诸葛亮就越多不满。这个也完全可以理解,哪一个正常人,能容忍自己只做一个傀儡呢?即便这个人是自己最尊敬的人,是为了自己好。于是在诸葛亮死后,刘禅竟然禁止全国百姓对诸葛亮的祭祀。最后迫于压力,才接受由官方出面建立一座祠堂进行祭祀,其他的依然全部取消。就算是诸葛亮死了,刘禅也无法逍遥自在、我行我素啊。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