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熬年守岁的起源与传说
“熬年守岁”是除夕夜的传统习俗,也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年到来旧年夜。而您知道除夕熬年守岁的起源最早出自什么时候吗~有关除夕熬年守岁的传说故事又是怎样的呢?
下面不妨快来了解看吧!

除夕熬年守岁的起源与传说
除夕熬年守岁的起源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 - 通宵守夜,标记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熬年的古代习俗
汉族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熬年的现代习俗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
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
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 - 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除夕之夜,一家老小 - 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通宵守夜,标记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 - 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 - 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
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普天下人都盼望着新年零点的到来。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
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 - 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守岁的来历
在河北省沧州一带,年年夏历腊月,家家户户都从二十三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还要熬夜,叫做“守岁”。这个风俗,同灶王奶奶有关。
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慧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穷人。她偷偷地爱上了一个给人家烧火做饭的穷小伙子。玉皇知道后十分恼怒 - 就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子受罪。
说实话,王母娘娘同情女儿~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地给穷烧火的封了个“灶王的职位”.穷烧火的成了家家户户的“灶王爷” - 玉皇的小女儿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就总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穷百姓们!玉皇本来就嫌弃穷女婿跟小女儿,又听说小女儿从天上往回带东西~真生气 - 就规定只准他们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官一趟,其余时间不准回天了。
(算命www.bmfsm.com)
第二年,眼看快过年了、可是穷百姓们还是缺这少那的~有的连锅盖都揭不开了.灶王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腊月二十三到了,她打算回娘家去给穷百姓们要点吃的东西回来!
可是、自己家里连点面星星也没有了,路上没干粮咋办哪?百姓们知道后 - 就你凑一把我凑一把地弄了些面,烙了两张饼 - 给灶王奶奶带着上路了。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 - 向玉皇大帝讲了人间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还嫌女儿带回一身穷气,让她当晚就回去。
灶王奶奶气得立刻就要走 - 转念一想,不行,两手空空回去怎么向百姓们交待呀?再说,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亲...
这时 - 正好王母娘娘也过来相留,她便顺势说:“俺不走了,明天扎把扫帚带回去扫扫穷气。”
二十四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扫帚,玉皇来催她快雕。她说:“催啥哩,眼看要过年了,家里没有豆腐、明日俺要拐豆腐哩...”
二十五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拐豆腐~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明天俺还要割肉哩!”
二十六这天 - 灶王奶奶刚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家里穷得连只鸡都养不起 - 明天俺还要杀鸡哩!”
二十七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杀鸡 - 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路上带点干粮,明天俺还要发面蒸馒头哩!”
二十八这天、灶王奶奶正蒸馒头,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过年要喝喜酒,明天俺还要去打酒哩元”
二十九这天,灶王奶奶刚打酒回来,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儿回去。她说:“催啥哩,俺们一年到头连顿饺子都吃不上、明天俺还要包饺子哩!”
三十这天 - 灶王奶奶正包饺子,玉皇大帝大动肝火~要她今日必须回去。灶王奶奶准备的东西差不多了 - 就没有多说话,只是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离开天宫!
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没有睡觉~等着灶王奶奶回来。
人们一看灶王奶奶回来了、还带回好多过年的好东西、就都点起香火、纸码、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这时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们为了纪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里不睡觉~叫做“守岁”.
也有叫做“熬百岁”的.这是为了等着迎接贤惠善良的灶王奶奶从天上回到人间来。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除夕熬年守岁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
据说~老天爷为了让天下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每逢大年三十晚上就把大门打开,把库里的金银财宝洒往人间!那个时辰,遍地金灿灿~银闪闪 - 一切的砖头、瓦块、石头都变成金银了!
有一条规矩非要...不可遵守~就是谁都不能贪心~拣到的金银还一定得放在屋里,等天亮才能开门。
李家庄有兄弟俩,老大为人尖酸刻薄~爱财如命;老二心地善良、勤劳忠诚.这年三十晚上,弟兄俩都坐在屋里等着天门开。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等啊,等啊 - 天门老是不开。老大想:我得想个办法,等天门一开,就能不费力地多弄一些金银。于是,他将一大堆大石头和大磨扇都搬到了自己门口 - 准备天门一开就把这些东西搬进屋里。
老二不过一动也不动地坐着 - 耐心等待着.
三更时分,天门开了~院子里的砖头、瓦块果然都变成了金银。老二把金银放进筐里,搬回屋内,关上房门。老大拼出全力、把预先准备好的大块石头搬进屋内。
他看着这满屋的金银,像吃了蜜糖似的甜透了心...他想,从今往后自己就是天下最有钱的人了.他着急地等待天亮、天可是总不亮...
他耐不住了 - 也顾不上“不到天明不开门”的规矩 - 便开门出去看天。等他回到屋里时 - 发现一切金银又都变成了石头,他气得痛哭起来!
老二等天大亮才打开门,一筐子金银财宝把人眼都照花了。
后来,老天爷发现像老大那样贪财如命的人越来越多、一生气~就再也不开天门了。但人们为了希望能过幸福富裕的生活~总是存着侥幸的心理 - 痴心地等待着。
固然等了一年又一年、天门总不见开.但这天晚上 - 人们还是全家团聚在一起,点上蜡烛,等到天亮。就这样,慢慢发展成了“熬年”的风俗。
这种风俗一直传到眼下!
传说二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汉族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 - 有一种凶恶的怪兽 - 人们叫他"年"。
这事儿说来话长,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 - 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 - 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 - 不敢睡觉 - 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 - 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
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 - 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东西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忽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 - 唯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
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 - 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
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这样的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 - 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 - 这也也就是说是"爆竹"的由来。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总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 - 决心消灭年兽!
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 上一篇:盘点全国各地年夜饭吃什么
- 下一篇:除夕为什么要守岁 除夕守岁的讲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