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原型是康熙朝的首座风流才子纳兰性德?

有人说,十七世纪的北京 - 既是康熙大帝的,又是纳兰性德的。一个是一代英主,雄韬伟略,皓如皎月;一个是御前侍卫,反而诗才俊逸,灿若朗星。只是纳兰性德英年早逝,令北京城的星空暗淡了许多...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 其显赫家世足以令世人瞠目。他的父亲,就是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明珠。明珠一度是康熙皇帝跟前的大红人 - 独揽朝政 - 炙手可热 - 跟后来的同珅不相上下!而纳兰性德本人也是少年英才 - 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中二甲首座名:“叙事析理、谙熟出老宿上,结字端劲,合古法,诸公嗟叹,天子用嘉。“康熙当即龙颜大悦 - 钦点其为御前侍卫,很快就由三等晋升为一等,可算是少年得志 - 前途无量了。
世人皆知纳兰为清代的大词人、且清词以他为最、似乎无人能出其右。但这位豪门公子不但能文,特别是还是个武将。既然是御前侍卫,武功定是十分了得。满族人尚武~在马背上打天下,纳兰性德也被父辈们授以武功~从小练就了一身搏击之术~并精于骑射!康熙皇帝自己就是一个勇武、强悍的骑手加射手,他身边的侍卫也按理说是一流的角色...这样看来,纳兰性德倒是个文武全才。纳兰骨子里还是个文人。
他身上有众多的矛盾之处:生为满人,他却痴迷于汉文化;骨子里是个文人,从事的却是武将这个行当;身为宰相公子、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置身于姹紫嫣红、朱门广厦之中,心可是游离于繁华喧闹之外,“视勋名如糟粕、势利如尘埃“;他是地道的满族八旗子弟,结交的却都是一些年长的汉族落拓文人,“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他人在仕途、可是一生为情所累……这样一位才情充沛、人格健全、绝世超然的“翩翩浊世公子“,竟不是缘自小说家的杜撰、竟是 文化史册里的一位真实人物!
纳兰性德留下的是两本词集:《侧帽集》同《饮水词》 - 他二十多岁时就已经名满天下了,靠的不是皇帝的威风,而是他的词!后人从中精挑细选了三百四十二首,另外结集,以《纳兰词》命名。当年《饮水词》问世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用“家家争唱饮水词“来形容纳兰词在当时的火爆场面。当年文坛的那些重量级人物也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纳兰的圈中好友顾贞观长叹一声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聂先的评价是:“少工填词 - 香艳中更觉清新、婉丽处又极俊逸。真所谓笔花四照、一字动移不得者也...“陈维崧更是将其与李璟、李煜相提并论:“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陈维崧是当时阳羡派的代表人物,他与纳兰及浙西派掌门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纳兰词中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再加上“最是繁丝摇落后、转叫人忆春山“等许多名句 - 曾被近代学者称之为“千古奇观“...国学老师

王国维则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也对纳兰词推崇有加:“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说纳兰性德是个文人、此话一点不假!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他没有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迈气概、也不可能拒绝“皇恩浩荡“,他还是捧着文房四宝上了天子的船!一边为皇帝保驾、一边做着职业在...外面的工作:吟诗填词.而他的不务正业照样赢得了皇帝的宠信...康熙爱读性德的诗词 - 经常赏赐给他金牌、佩刀、字帖等礼物,以资鼓励!
由于...的原因长年待在皇帝身边~纳兰性德得算是真正的“御用文人“,后人可是并未将他归入“犬儒派“或御用文人的行列...这就很难得了,在历代文坛~纳兰性德算是一个特例。这说不定是因为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写给自己的,情真意切,言辞优美。格外是他的爱情诗,缠绵悱恻 - 感人肺腑,并不比唐代的李商隐与宋代的柳永逊色.
纳兰性德是个真性情的人,他对“侍卫“这个职位原本并没有何事兴趣。他得到过皇帝无数次的赏赐 - 但在他的内心深处 - 一直苦于仕宦漂泊~厌恶金阶伫立的侍卫生涯。率真的诗性遭遇混浊的zhengzhi - 自然是徒增“胸中块垒“...在一首《忆秦娥》中,他无比怅惘地写道:“长漂泊,多愁多病心情恶,心情恶 - 模糊一片,强分哀乐。拟将欢笑排离索,镜中无奈颜非昨!颜非昨,才华尚浅,因何福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