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传统工艺品

时间:2016-12-14 11:58:38     编辑:ky04
20

  汉族的人们在传统的工艺品上起是也是有着许多种类,不少人都想进一步的了解下关于汉族的传统工艺品,现在老师 就分享一些关于关于汉族的传统工艺品,不妨随老师 一起了解下吧。

汉族的传统工艺品

汉族的传统工艺品

  

  汉族的介绍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 ,汉族是主体民族。有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人口8%。

  汉族是外族对华夏族的称呼。称谓始于汉代,并沿用至今。汉族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在 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民族迁徙和融合,使汉族不断得以发展兴旺,逐渐成为 人口最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民族。汉族是数个现代 的主体族群,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在 各地皆有分布。 

  汉族传统工艺品——油纸伞

  油纸伞是汉族传统工艺品之一,作为起源于 的一种纸制或布制伞,亦传至亚洲各地如***、朝鲜、越南、琉球、泰国、老挝等地,并在各地发展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油纸伞。随着** 客家人迁移至** 定居,也令中式油纸伞在** 生根发展。油纸伞除了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礼仪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 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媒婆会用红色油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邪。***传统婚礼上,新娘也会被红色油纸伞遮着。琉球古代婚礼上也有用到油纸伞。老人喜好象征长寿的紫色伞,送葬时则要用白色伞。***传统舞蹈也会以油纸伞作道具,茶道表演时有的要用"番伞"。

  宗教庆典中,也常看到将油纸伞作为遮蔽物撑在神轿上,此是取其圆满的意思,作为人们遮日避雨、驱恶避邪的象征。现时日常所用的伞多是洋伞,油纸伞多作为艺术品和游客纪念品售卖。

  2008年,分水油纸伞制作工艺列入"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水油纸伞厂是 仅存的唯一一家保持桐油、石印传统工艺纸伞生产企业,分水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被专家誉为" 民间伞艺的活化石",也是目前油纸伞行业中唯一的"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分水油纸伞第六代传人毕六福被文化部列入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而成为 唯一的手工油纸伞代表性传人。

   的油纸伞图案以传统国画常见题材为主,如花鸟、山水等,也有以古典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厢记>的情节为题材,伞柄和伞骨均保留素材原来的颜色,带有古朴的韵味。

  1、北京秦风汉月油纸伞

  作为千年帝都的北京,自古不乏制作精良的油纸伞,但传承并保留下来的已为数不多。

  秦风汉月油纸伞专业制作传统油纸伞。油纸伞伞骨加工厂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江南。北京朝阳区东坝东窑艺术区有伞面翰花制作作坊。油纸伞现已成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制作油纸伞的艺人已不多,秦风汉月油纸伞的工厂集结了民间技术精湛的制作油纸伞的艺人,他们都是油纸伞制作的世家。

  秦风汉月油纸伞传承传统油纸伞制作工艺,纯手工工艺,伞面为传统棉纸,伞骨为兰竹,刷纯天然桐油,伞柄和伞骨均保留素材原来的颜色,带有古朴的韵味。同时,秦风汉月还不断进行创新,研发,在伞骨、穿线、翰花等关键工艺上改革创新,油纸伞图案除了传统国画常见题材,如花鸟、人物、山水、石板拓印等,还开拓了脸谱、手绘青花系列等新题材,还有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量身定做的特色。

  秦风汉月油纸伞为千年传承的古法制作。工艺复杂,周期较长。一把油纸伞,从号竹(选竹)到泡竹(水浸)、蒸竹(水煮)、晒竹、刨竹、刻竹、钻孔、拼架、穿 线、串联、裱伞(把裁好的纸黏上骨架,修边

  、定型),曝晒、翰花(于伞面绘上图案,晒干)、油伞(在伞面刷 上熟桐油)、晒伞,经过八十一道工艺,十五天左右的制作周期才可完成。一把秦风汉月油纸伞集结了多种独有特点:

  ①为千年传承的古法制作,具有较高收藏性和传承性。

  ②伞面为专业画师手绘,油纸伞具有升值的潜能。

  ③独特的青花瓷图案包头,更具 古典特色,为秦风汉月油纸伞增添一份优雅。

  ④油纸伞的每一份材料皆为精心选制,精美、结实、耐用,抗风防雨性强,可反复开合3000余次。

  1·浙江余杭油纸伞

  油纸伞已经成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把油纸伞集合了濒临失传的手工艺、文人墨客之书画和富有 文化元素的典雅造型,古朴怀旧,精致唯美,是一件高雅的艺术品。秦风汉月油纸伞,收着是一种思念,展开挂在墙上或挂于屋顶能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让整个空间充满艺术感,格调高雅。当您拥有一把秦风汉月油纸伞,您可以用她为您遮风挡雨,让您在风雨之中依然优雅动人,气质倾城;您也可在闲暇之时,将其作为照相的道具,增添几分怀旧的情结。

  浙江余杭的纸伞制作至少230余年历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文远九房开设伞店。余杭油纸伞有渔船伞、文明伞等多个品种,由于技术精良、用料上乘,做出来的伞经久耐用,日晒雨淋也不会散架和穿裂,很受欢迎。从前不少外地香客途径余杭都会在半夜叩门购伞,作为礼物送给家乡的亲友。

  1951年,浙江省选择余杭纸伞为手工业合作化试点,组建“雨伞生产合作小组”,又在1952年底,建立“雨伞手工业合作社”,成为全省首座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受国内媒体广泛报导。随着市场上出现钢制骨架的晴雨两用伞,这种纸伞逐渐被淘汰,余杭油纸伞技艺亦濒临失传。

  直至2006年12月5日,余杭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姜军在瓶窑塘埠村驻村入户时,制伞老师傅刘有泉向姜军表示想恢复余杭纸伞,为当地当地山民开发旅游商品致富,迎合近年农家乐旅游的潮流。刘有泉于油纸伞开始被淘汰时就萌生了把这种传统工艺继承下去的念头,不久在富阳找到一个生产竹伞架的厂家,用几百元人民币买回了100把竹伞架。但他当时没有掌握加工工艺,只能保管好这批伞骨架,保管了三十多年。<城乡导报>于12月7日头版头条报道《寻找制伞师傅恢复“余杭纸伞”》,引起当地人高度关注。至12月19日,四位老师傅房金泉、陈月祥、沈丽华、孙水根于瓶窑镇塘埠村聚首,商议恢复余杭纸伞。他们在2007年1月凭着灵巧之手,成功恢复制作油纸伞。他们在瓶窑塘埠村传授技艺,带动山区一大批竹农致富。余杭区文广新局把纸伞作为民间手工技艺项目进行重点保护,浙江省文化厅也把余杭油纸伞列入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6月,余杭纸伞于杭州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中展出。

  制伞手工技能要求高,制伞人要以自己的技巧经验来完成,技艺以师徒相承,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及个人的悟性、长期实践体会掌握,学徒须三年方可出师。所用的工具由铁匠专门打制,伞的用料也很讲究,以上好桃花纸为伞面,在柿子漆里浸透,一张一张黏贴在伞骨上。柿子漆是在油柿青的时候,把油柿捣糊榨出的柿子汁,既有黏性又不会把桃花纸黏住。以竹、木制伞柄和伞骨,用发线扎好,伞面糊好后绘上图案,涂上桐油,然后在室内吊起阴干,至少要经过70多道工序,包括锯竹、刮青、平头、劈骨、锯槽、削骨、排伞骨、穿伞、糊伞、装柄等。

  2·四川泸州油纸伞

  四川泸州油纸伞起源于明末清初,有四百多年历史,其生产制作历史与泸州老窖的历史基本处于同期。当地出产的油纸伞手工精巧,图案精细、色彩鲜艳、花型美观,不但小巧精致,而且顶五级风行走不变形、水中浸泡24小时不脱骨、反复撑收上千次不损坏,既美观又实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泸州油纸伞的“黄金时期”。特别是40年代晚期至50年代初期,靠近泸州小市码头的珠子街是当时泸州的“油纸伞一条街”。极盛时期,泸州境内共有大小油纸伞生产厂家100多家,从业人员上万人,主要集中在现江阳区蓝田、泰安、沙湾、分水、弥陀、小市等地,年产纸伞2000万把。历史上泸州主要以制作雨具的“大红伞”为主。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钢架伞与布伞的的普及,实用方便的钢架伞逐渐取代了油纸伞,以前从事油纸伞生产的人纷纷转行。1993年5月,江阳区分水岭乡的分水纸伞厂六位老艺人以四个月时间,用88根老松、52根楠竹、1800张皮纸、100公斤油料,经过70多道工序制成“二龙戏珠”伞,伞直径达12米,高7米,被誉为“ 伞王”,曾申报过吉利斯世界纪录。洋伞流行后,泸州油纸伞的工艺日渐式微,油纸伞工序繁复,制作成本高,利润少,难以吸引年轻人入行,2004年当地只有三十多名老工匠继续这门工艺,当时不少人担心泸州油纸伞会失传。随着旅游市场与新古典主义的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油纸伞特殊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喜欢油纸伞的人们逐渐增多,2005年10月,上海吉尼斯大世界泸州油纸伞再度寄邀请函给江阳区机构 ,当地油纸伞业就开始复苏。2008年江阳区机构 把“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申报为“ 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CCTV-2、CCTV-4、CCTV-10等多家宣传媒体曾专题采访报道。在机构 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下,现泸州从事油纸伞生产加工的企业或个人逐渐增多,很多年轻人已加入油纸伞行业,促进了泸州油纸伞行业的发展。除继续生产大红伞外,泸州古典油纸伞还把传统工艺、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结合起来,把彩色印刷引入伞面印图,增加了伞面的艺术品质与精美性,增强了泸州油纸伞的文化附加值,将泸州油纸伞发展到一个新台阶。2010年 伞王毕六福被 授予“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全国仅一人获得此殊荣,毕六福就是来自四川泸州分水油纸伞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