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的传统手工艺
哈萨克族有不少的手工艺,而且还和其它一些民族相同的有刺绣,刺绣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的手工艺,有很多种的花式方法,哈萨克族好多的日常用品也会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的。她们主要用丝线和金线刺绣,色彩大方、鲜艳,多用对比色,表现风格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浓重的草原民族气息。哈萨克族的绘画艺术也在近现代形成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一起看看哈萨克族的手工艺。
哈萨克族手工艺
萨克族的工艺是构成其游牧文化的重要方面,形式主要有雕刻、刺绣和手工艺品。其中雕刻艺术相当精湛,哈萨克族在木床、摇篮、木箱、柜子、桌子、木门和马具,乃至乐器上无不施以雕刻,作为装饰。这些雕刻有的线条豪放,造型优美,有的工艺细致,剔透玲珑。哈萨克族的衣、食、住、行中处处可见到刺绣工艺。毡房的顶部和边缘装饰,以及门帘都用贴花刺绣来装饰。民间刺绣种类很多,绣花一般是在绸、布上绣花卉和各种图案,贴花是将布料剪成各式纹样贴上缝缀、锁边而成刺绣装饰。贴绣在哈萨克族中是很普遍的。大块的贴花显得单调,再加绣花,即贴花和绣花结合,色彩鲜明。姑娘和shaofu 个个都是刺绣能手,很多妇女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民间刺绣艺术家。
哈萨克族金银匠手艺也相当精巧。他们常常用金、银、铜和宝石、玛瑙装嵌在马鞍、马衔、马镫带上,设计出各种赏心悦目的图案。
哈萨克族人尤其对马鞍特别重视。马鞍男女有别,大致可分为三类:木制雕刻漆画鞍、木制包皮铆钉鞍和木制包皮烤花鞍。不论哪种马鞍,上面都布满了线条优美、色彩艳丽的装饰图案。用铜钉排列组成的图案花纹,闪闪发光,光彩夺目。马褡子则用自制的毛线手工编织而成,上面用不同的色线编织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朴素大方,结构严谨,丝条均匀,大都是几何纹样,配以色彩协调的粗犷线条。在色彩处理上,往往使用强烈的对比色,以鲜明地体现哈萨克牧民的艺术爱好和审美情趣。
哈萨克族手工擀毡技艺
擀毡是一种古老的工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考古中在尼勒克加勒克斯卡茵特墓地发现了毛毡,由此可以推测出在公元前 5世纪至汉代时期,伊犁河谷的山地居民已经开始使用毡房。汉朝远嫁到乌孙国的细君公主在 《黄鹄歌》 中"穹庐为室兮旃为墙",就提到了 “旃”,旃就是毡子,说明哈萨克族的毡子在毡房中的应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边疆的少数民族因为生活需要,毛毡成了他们必不可少的一件生活用品,制毡因而也就成为这些少数民族一项充满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
哈萨克族把做工精美,图案鲜艳的花毡称作“斯尔玛克”。以制作精美,别具风格而享有声誉。花毡的原料有羊毛、羊毛线、彩色布、线等。花毡按制作工艺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将彩色的布剪成图案,用羊毛线缝制在白色的毡子上,另一种是把毡子染成五颜六色,用彩色的毡子拼成各种图案,再用羊毛线缝起来,还有一种是用彩色毡片和彩色的布拼成富有浓郁特色的图案,再一针一线缝起来。花毡一般比普通毡子要厚,多为双层,而且缝得特别密,经久耐用,毡隔潮保暖,铺在炕上最好,广泛使用于生活中,如有用于取暖和做饭的火头花毡、接待客人用的上座花毡、结婚用的嫁妆花毡、面积较大且做工讲究的床上花毡和地上铺的花毡、门上挂的花毡及毡房用的花毡等。同时可以制成毡帽、毡鞋、鞍鞯等。
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手工擀毡技艺逐渐退出舞台,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在伊犁州各牧区尚有传人和合作社,使得这项传承千年的手工工艺得以传承和保护。
地处特克斯河谷阶地平原的特克斯县喀拉托海乡,是以牧业为主,农牧结合的多民族乡,八十万亩畜牧草场辽阔,峰岭绵亘,世居着一千多户以牧业为主的哈萨克族人。在特克斯河南岸的一家大院里,哈萨克族的托合塔吉·努斯甫阿吉就是一位擀毡技艺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他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制作擀毡手工技艺,近年来收了五个徒弟,利用自己家里的院子搭建作坊,多年来一直坚持和传承着这项手工技艺。
花毡从打羊毛、擀毡子到缝制,全用手工。首先就是擀毡子,把羊毛按不同的颜色和质量进行分类,把羊毛在阳光下暴晒,然后摊在草帘上或大张皮革上,几个人围坐一圈,用细木棍、木条不停地抽打至蓬松,把蓬松的羊毛均匀地平铺在芨芨草帘上,用滚烫的开水浇透。羊毛遇开水,角质容易溶解,毛与毛之间粘得更紧密牢固,形成毡状。然后卷起帘子用羊毛绳捆紧,套一条带子,前面有1—2人拉,后面4—5人用脚踢或踩,经过约2—3小时的踢踩,待羊毛形成毡子样后解开,形成生毡;接下来就是把染好各种颜色的毡子拼成图案,和毡子缝制起来在一起;而后将毡子分段卷起,再用4—5人合力用肘部及手部力量使劲搓压,搓压好一段再往上卷一段,直至擀完整张毡子,使之成为熟毡。最后用水多次冲洗,冲掉渣滓及沙土,晾干后,便成为漂亮的花毡。
做花毡的要求首先是要有质量较好的毡子,其次是将各种花纹和图案缝制在毡子上。花毡上各种颜色图案的毡子都是事先用土制的染料染出来的,花毡上的图案是哈萨克族妇女自己设计的,她们没有样本和图纸,所有的花纹和图案都在她们的脑子里,而且,所有经她们做出来的花毡颜色和图案都不一样,这也是哈萨克族妇女的一种天赋。
花毡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构图紧凑,采用简练的几何对称图形做中心主图案,四周配以对称的羊角变形花纹,显得大器豪放又不失柔美味道。色彩艳丽,采用色彩大胆,有视觉冲击力。在一张花毡上同时出现7—8种色彩:白毡底上黑花纹加红边,红底白花纹绿边,绿底黄花纹红边;雪青底红花淡绿边。其中,白、黑、红、绿等色有强烈对比度,红、黄、淡绿较柔和,不但没给人色彩杂乱感觉,反而使整张花毡鲜艳亮丽。
由于地区和部落的不同,花毡的形式和图案也不完全一样。其质量也不完全一样,精美的花毡取决于原料质量,最上等的羊毛应是秋季羊羔毛,其质地细腻,柔软,富有弹性。在擀制和缝制过程中也十分讲究和精细。如嫁妆花毡,不仅做工精细,而且还用金线缝制,图案细,花枝多,含有祝福新婚夫妇多子多福的意思。花毡体现了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和哈萨克族的美学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哈萨克族的工艺美术及民族习俗等,研究起来还有很高的价值。
新的时期,工业化的发展使得机器加工的花毡的品种越来越多,图样花纹也越来越丰富,花毡制作也越来越精美,用途也越来越广,哈萨克族的花毡已被列入自治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作为民族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
哈萨克族雕刻
雕刻艺术相当精湛,哈萨克族在木床、摇篮、木箱、柜子、桌子、木门和马具,乃至乐器上无不施以雕刻,作为装饰。这些雕刻有的线条豪放,造型优美,有的工艺细致,剔透玲珑。
为了美化生活,哈萨克族木匠、银匠、铁匠在木制的和骨制的各种用具上都装饰和精雕细刻着各种漂亮的图案。如木工能用质地坚实的树根、树干挖凿、雕刻出各种木碗、木勺、木盆等餐具以及冬不拉、库木孜等乐器,并用兽骨、骨角制作出精巧的各式图案,镶嵌在烟盒等器物上作为装饰。银匠还在马鞍、马嚼子、马鞍垫、马鞍带、马雕带、马秋带上面用黄金、白银、宝石等装饰成各种精美的图案。
哈萨克族的刺绣
锥针绣:这种刺绣的面料大多是皮革,先将面料绷在四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绷架上,然后用带钩的锥针从正反面来回环钩刺绣。
钩针绣:不用任何面料,只用钩针钩出各种各样的图案。
值得说明的是锥针绣和钩针绣是不同的两种刺绣,锥针绣是绣在面料上的,而钩针绣则只用钩针将线挑钩成各种图案。
贴绣:这是一种用绣针将图案贴在毡片材料缝绣的工艺。这种刺绣多用于绣花毡、火塘围毡、新娘婚床的垫毡、壁毡的边沿、毡房的彩带、披毡、门帘等。
点缀绣:这种刺绣将设计好的图案,诸如花、心、护心符形的图案,或者新月形的图案用各种颜色的线缝制成型,然后缀缝在衣服的前襟上,成为一种漂亮的点缀。
珠绣:这是一种将各色大小不等的珠子、珍珠用线串起来然后缀缝在各种面料上的刺绣。
菱形绣:在需要刺绣的面料上抽出像毡房栅栏菱形样的小对角线方格,然后用绣针穿线按照图案设定的结构进行刺绣的一种工艺方法。哈萨克民族的这种十字绣与其他民族的十字绣有一定的区别。
镶拼绣:将刺绣面料特别指定 部位的线抽掉,或者将皮革、毡等材料的特别指定 部位剜掉,然后在上面刺绣。
绒绣:用特制的空心银针或铁针穿上线,在面料上来回穿制刺绣,将正面的毛线留得长一点,然后用剪子剪齐,变成绒毛形的刺绣。
以上这些刺绣中的钩针绣、菱形绣、镶拼绣都属于简单刺绣;而点缀绣、绒绣、贴绣等就属于比较难一点的刺绣,需要高超的手艺和灵敏,所以属于复杂刺绣。总得说来,在哈萨克女性中,不会简单刺绣的人很少。哈萨克人将那些连简单的刺绣手艺都没有的女人称为不贤惠的女人。哈萨克刺绣的老师就是所有的母亲,而继承人就是所有的女孩子。因为在哈萨克家教中,父母的分工各有侧重。父亲会培养男孩成为有教养,有责任心,勇敢捍卫 民族的人,教他们从事牧业、农业、狩猎、渔业、驯鹰等劳动,学习掌握马术。而母亲则教育女孩做各种家务活,遵循民族的传统礼仪,做到心灵手巧,麻利灵敏。在所有的家务技艺中,首先教女孩学习最简单的刺绣工艺。哈萨克人家在挑选儿媳的时候,不仅看她的相貌、家庭出身,而且更看重她的教养,所绣的绣品,甚至会到她家的旧营盘上去观察一番,然后才会去说亲、定亲。人们非常鄙夷那些不会针线活的女孩。哈萨克女孩的贤惠能干是从拿针做活,挑针刺绣开始的。从中可以看出,刺绣是哈萨克女性最拿手的手工艺,也是贤惠灵巧的真正标志。
- 上一篇:哈萨克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 下一篇:哈萨克族有什么传统美食
- 哈萨克族的传统服饰特点
- 哈萨克族的传统饮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