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的历史故事

时间:2016-11-21 14:14:58     编辑:ky05
20

  汤和是明朝的人物,也是明朝的开国功臣。那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做过什么伟大的成就呢?最后怎样当上统军元帅的呢?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开国功臣背后还有着怎样的故事吧。

汤和的历史故事

汤和的历史故事

  

  汤和是谁?汤和是怎么死的?

  汤和是明朝大将,是当初与朱元璋打天下的一拨人中的其中一个,是开国功臣。汤和生于公元1326年,去世于公元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人。汤和与朱元璋是同乡,而且还是一条街长大的好兄弟,这使得汤和在后来成为朱元璋手下极受重用之人。

  从小在贫苦家庭长大的汤和,见惯了社会冷暖,知道没有一个好的地位和富有的钱财,一辈子都是人下人。贫穷而悲戚的生活让汤和早早长大,立誓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汤和自幼聪慧,很有领导才能,小的时候和孩童嘻戏,他总是处于领导地位。长大后的和身高七尺,举止洒脱,沉稳敏捷,善于谋略,于公元1352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之职。后来在跟随朱元璋渡长江作战之时,因为屡破元军,军功卓著,因而累功升迁至统军元帅。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参加起义,还是汤和写信劝说。后来朱元璋功绩积累甚快,没多久就居于其上,但是汤和对此并没有表现出嫉妒之心,而是在成为朱元璋的手下之后,尽忠尽职,听从指挥 ,没有仗着自己资历老或者是与朱元璋的情分在就胡作非为。这一点为朱元璋后来在诸位将军面前立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公元1353年,朱元璋受命jingong 大洪山,进而迅速攻克滁州,领管军总管之职。当时朱元璋手下的将领与朱元璋都是同辈,而且大家都抱着建功立业之心,豪气万丈,并不觉得朱元璋比自己好在哪儿,因此并不肯屈于人下。所以许多时候朱元璋传达的命令,许多将领都听之任之,让朱元璋的统领指挥越发艰难。

  汤和当时也是朱元璋部下诸将之一,而且是他写信邀请朱元璋来参加起义,并且他还比朱元璋大三岁,他更有资本在朱元璋面前”倚老卖老“。但是所有将领之中,只有汤和谨慎认真的听从朱元璋的指挥,这让朱元璋很是高兴。

  公元1356年,刚刚平定集庆不久的汤和,马上又率徐达攻取镇江,晋升为统军元帅,其后又率领队伍 出行巡察奔牛、品城,降服陈保二,攻取金坛、常州,然后汤和以枢密院同佥身份驻守常州。

  公元1357年,一直到公元1367年,镇守常州的汤和,多次击败张士诚部队,保证了常州这个重要的战略要地被牢牢的控制在朱元璋手中。

  公元1367年,汤和领征南将军之职,率军jingong 南方地区,于浙江击溃方国珍部,于州,俘获占据延平

  1356年(至正十六年)农历三月,汤和随军平定集庆,立下了功勋。平定集庆后不久,汤和又跟随徐达攻取镇江,(同佥为院官身份,节制元帅)的的陈友定,后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公元1378年,因功被朱元璋授予信国公的爵位,领俸禄三千石。此后汤和多次为朱元璋排忧解难,操练队伍 于中都、临清、北平,远征塞外乃儿不花。思州蛮族叛乱后又率军随楚王征讨,俘获敌军四万人,擒获蛮族的首领而归。

  一个好的皇帝不仅仅自身才能出众,同时还必须具备一个完整而优秀的领导班子。可以说朱元璋最后能取得起义的胜利,并且顺利建立发展大明王朝,不能抹去谋士将领的功劳,其中作为朱元璋发小的汤和更是对其尽忠尽责。

  洪武后期,年迈的朱元璋感知自己即将走到人生的尽头,为了给后来者铺平道路,他上演了真实的”狡兔死走狗烹“。而汤和早早就预感到了这一幕的出现,因此于公元1389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公元1295年因病去世,追封东瓯王,谥襄武。汤和因此成了各开国元勋中,少数获得善终之人。

  汤和为什么没有被朱元璋杀死?如何评价汤和?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君主,是摧毁异族统治政权,恢复汉族政权的民族英雄。他结束了** 时代,建立了一个稳定的王朝,使得百姓能安居乐业,修养生息。照理说这样一位伟大的帝王,应该会受到大家的肯定,歌颂他的功绩,让其名远扬后世。但是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其实对于朱元璋此人一直以来都抱有两种看法的。一种说朱元璋是明君,另一种就说朱元璋是暴君。

  说朱元璋是明君的理由,已经不需要多说,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将朱元璋归于暴君一列呢?这个问题还要从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说起。(算命www.bmfsm.com)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鉴于唐宋两朝后期大臣的权利架空皇权的前例,为了保证皇权的至高性,废除了丞相制度,同时禁止宦官干政。在洪武后期,年龄越老的朱元璋开始了他大杀功臣的道路。

  对于朱元璋为什么要大杀功臣,有人说朱元璋年老后疯了,有人说是为了保证后来者继位和统治的顺利性。无论是哪种原因,朱元璋的确干了这么一件事。其中兴起大狱,大杀功臣最大的三个案件有:胡惟庸案、蓝玉案、郭恒案。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罪判胡唯庸死罪,屠三族。六年后又以胡惟庸通倭等罪名,追杀余党,连太师李善长都被株连处死,并杀者达三万人。

  洪武十六年,朱元璋依据有人告发蓝玉谋反等不成证据的罪名将蓝玉斩杀,屠三族,受引关联被杀的有一万五千人,其中公爵位的和侯爵位的也有14人。

  这些被杀之人中,其中大部分都是开国元勋及功勋卓著的大臣,牵涉面之广,骇人听闻。汤和作为开国元勋之一,不仅没有被牵涉其中,而且还受到朱元璋恩泽,赐居凤阳,死后追封东瓯王,谥襄武。是什么原因,让朱元璋放了汤和一命,使其能得以善终呢?

  从情感方面来讲,汤和和朱元璋是同乡,而且两人只隔了一条街,可以说是一起长大的发小,拥有深厚的情谊。所以考虑到这一点,朱元璋应该会对汤和心软。

  从君臣关系来说,汤和终于朱元璋,并不仅仅是从朱元璋作为帝王开始的,而是从成为朱元璋的手下之后,就一直尽忠于朱元璋。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而且还是他写信让朱元璋来参加郭子兴起义军。后来朱元璋很快坐到比汤和还要高的位置,并且在攻克滁州的时候,汤和更是成了他领导的部下。但是汤和对此并没有不满或者嫉妒,而是恪守本分。当时朱元璋为领军总管,其下还有诸位大将。这些大将与朱元璋都是同辈,都是高傲之辈,所以朱元璋一下子坐到他们顶上,众人都极为不满。所以对于朱元璋发布的指令,很多时候都并不能按照要求完成。汤和是诸将中唯一一个听从朱元璋指挥的人,这让朱元璋很是高兴。所以说有这么一个先例在,朱元璋对于汤和的信任,应该比其他人都高。

  从汤和个人来说,汤和是一个谨小慎微之人,同时还善于审时度势。他很早就看到了朱元璋想要铲除重臣,为后继者铺路的心思,因此并不恋权。抓准机会就向朱元璋请辞,放下了手中的权利,获得了朱元璋的信任,才能在后来活的比别人都久,得以善终。

  明朝又许多大将,诸如蓝玉、胡惟庸、徐达等等,这些人的功绩都很高,在民间也素有名声。但真正睿智的没有几个,汤和虽然功绩比不上他们,但他活命的本事却要高出几人。至少他能忍痛断尾,放下权势,回归平淡。朱元璋御赐楹联曰:”千年不朽勋臣府,万古长青信国祠“。可见对汤和的信任和喜爱。

  

  信国公汤和为什么能够善终?

  伴君如伴虎,这话还真不假。历史上有很多为国建功立业的元勋、大将军等,他们均是善始未能善终,结果都被皇帝老儿给杀了。当然了,历史上像这样大杀功臣的皇帝不胜枚举,笔者不在一一累述了。

  下面,笔者就来讲一讲明太祖朱元璋,他未做皇帝之前,就是一个放牛娃,还在皇觉寺做过和尚,生活穷困潦倒,经常是食不果腹。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他猜忌刻薄、嗜杀成性的天性就逐渐暴露了出来。朱元璋上台后做的首座件事就是大杀功臣,有的获罪被杀,有的无罪赐死,例如中书左丞相李善长、左丞相胡惟庸、太子太傅蓝玉、大将军叶升、太子太师冯胜、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宋濂、太子太师傅友德……然而信国公汤和却能够幸免于难,得以善终,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原因呢? 据笔者分析,信国公汤和之所以能够善终,有以下四点原因:

  其一、汤和本就是一个沉稳敏捷,善于谋略的大臣,又是朱元璋的同乡,对他的了解知之甚多。明朝建国后,汤和看出了朱元璋的心病,他害怕公爵王侯手中所握之权会对明朝构成威胁。于是汤和就顺水推舟,以“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队伍 驰骋战场”为由主动交出手中的军权,并辞官回家养老。汤和识相知趣,正好迎合了朱元璋的心思,朱元璋为此大悦,立马拨款为汤和在凤阳老家修建了府第,让他衣锦还乡。汤和保全了自己和家人。从此以后,汤和每年一次上京朝见。

  其二、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汤和和朱元璋一起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在郭子兴麾下效力。后来朱元璋脱颖而出,成为首领,当时诸将大多是朱元璋的同辈,都不肯居于他之下,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惟独他认真谨慎地听从指挥,朱元璋为此非常高兴。据《明史》记载:“汤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汤和在关键时刻,他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这份功劳,朱元璋是一直是铭记于心的。 其三、汤和有一颗常人做不到的平常之心,对待功名利禄从不过于追求,亦不争功。他待人宽厚,处事谨慎,在受到朱元璋的批评后也从不发牢骚,朱元璋对他的表现大为赞赏。后来汤和做了信国公后,从来都不骄不躁,亦不傲世轻物,仍以一颗平常之心处事待人。故而,朱元璋对他非常放心,从而保全了自己和家人。

  其四、汤和衣锦还乡后,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善待乡邻,不授人以柄。尤其是汤和晚年,他为人更加恭敬谨慎,入朝所听到关于国事的议论,一语也不敢向外泄露。他有妾百余人,生病之后便全部用钱将她们打发走。他在朝廷上所得的赏赐,大多分给了家乡的乡亲们。据《明史·汤和列传》记载:“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汤和的这些所作所为毫无半点贪恋权力的欲望,令朱元璋放心,故而未遭到他的毒手。

  就这样,汤和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以七十岁的高龄去世,是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汤和死后,朱元璋下诏追封他为东瓯王,谥襄武。葬于安徽蚌埠市龙子河以东的曹山南麓。(陈令申)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