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于谦有着怎样的故事
于谦你们知道是谁吗?他是明朝的一位名臣,他还是明朝的兵部尚书。那么他当时做出了什么成就呢?或者说贡献。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名臣于谦有着怎样的故事吧,我们都了解了解历史。
名臣于谦有着怎样的故事
于谦的轶事典故
于谦作为明朝名臣,著名的民族英雄,无论是当政之时的全心全意为百姓谋福利,为百姓摆办实事,还是在“土木堡之变”后的一力定乾坤,都是他 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而与他诸多历史功绩相对的是,关于他本人的轶事典故也并不少。
一、救时之相
于谦小的时候,他母亲最爱给他梳两角之髻。有一日一位名叫兰古春的和尚看见于谦,便戏称:“牛头喜得生龙角。”哪知于谦机敏异常,当下便脱 口说道:“狗口何曾出象牙。”虽然回了和尚,但是年幼的于谦回到家中,还是让母亲不要再给自己梳两角髻了。过了没几天,竖着三角之髻的于谦 与兰古春再次相遇,兰古春又开玩笑道:“三角如鼓架。”于谦愤愤回了句:“一秃似擂槌。”两个对子让兰古春极为惊异,细观于谦长相,回到佛 寺对其师傅说:“此儿救时之相也。”而后来于谦在“土木堡之变”的应对,也正应了“救时之相”的箴语。
二、八岁成对
于谦少有大志,从小的时候就处于不凡。他八九岁的时候穿着红衣骑马,正是鲜衣怒马,有邻长呼其名戏之曰:“红孩儿,骑马游街。”公应声曰: “赤帝子,斩蛇当道。”这个对子不仅工整,而且其中所代表的志向也不小,闻者无不惊叹异常。
三、志惊鬼魂
于谦为诸生时,每日里读书都读到深夜。这一晚于谦照例秉烛夜读,窗户外突然出现了一个巨人,举着扇子希望于谦能给他题一首诗。那时候于谦喝 了点小酒,有些微醉,也不觉此事惊异,接过扇子,便大笔挥就:“大造乾坤手,重扶社稷时。”巨人大惊,悲跃而去,却原来巨人是一个鬼魂,他 所持的扇子实际上就是一片芭蕉叶。
四、秀才智对
于谦为弟子员时,接巡按三司坐一寺中,有人指责殿中大佛说:“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可以为对。”于谦对曰:“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 子。”等出了寺庙,兵士问他对了什么,他回到:“两卫小军,偷狗偷鸡偷苋菜。”实在有趣。
于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于谦的历史功绩有哪些?
于谦,是 明朝著名的名臣、民族英雄,字廷益,号节庵。也许光听于谦这个名字,大家对于他这个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但是若是说起一首 诗,想来大家都绝对不陌生。这首诗,就是著名的托物言志诗《石灰吟》。
《石灰吟》——于谦(明)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这首借石灰比喻自身,言明自己即使遭遇种种困难,重重煎熬,也绝对不和tanguan 污吏同流合污的志向。表达自己就算粉身碎骨,也要留一 身清白在人间的决心。而于谦本人也的确如他所做的这首诗一样,一生都坚持清廉为民,不与tanguan 污吏同流合污,是一位足可与海瑞齐名的大清官。
于谦一生致力于为老百姓办实事,不结党营私,不媚上欺下。在任兵部右侍郎期间,任职河南,他经常深入民间,切实了解百姓生活,了解老百姓的 苦处,为老百姓办实事。他当政之时,稍有灾祸就上报朝廷,使得灾情得以尽快解决,而不是为了政绩,期满朝廷,使得百姓遭罪。又因为河南靠近 黄河,为使百姓免遭黄河水患祸害,他废寝忘食,监督部下加固堤坝,使得百姓安稳生活。
于谦的政绩不仅仅是在这类大事上,同时在小事上,也表现出了对百姓的关爱。他下令部下多种树,多挖井,因而行人少有渴者。就算是在这样微小 的事务上,都表现了他对百姓的爱护,让人钦佩。(算命www.bmfsm.com)
于谦是一个坚持原则之人,心志坚定,不向恶势力低头。明朝中后期,党祸严重,其中最为著名的还属阉党与东林党人之间的长期争斗。阉党是明后 期极大的一股势力,他们仗着皇帝近侍的身份,仗着皇帝的宠爱,结党营私,祸乱朝政。但是因为他们手中权利极大,又深受皇帝信赖和宠爱,所以 许多人尽管心中极为厌恶,但是表面上还是会笑脸相对。甚至有许多人,为了能够加速升迁,常常送礼贿赂。
于谦致仕期间,大宦官王振权势滔天,仗着英宗信赖,贪腐 受贿,收敛巨额财富。在当时稍有人对其不敬,结果都极为惨烈。所以一般官员,特别是 地方官员,无论是为了前途也好,还是出于不得罪的目的,都会在上京述职期间,送礼拜见。偏偏于谦在正统十一年述职之时,并没有给王振送礼, 因而遭到了王振的记恨。王振指使同党参奏于谦对英宗不敬,使得于谦被下狱问罪论死。幸而当时两省百姓纷纷上书,这才使得于谦逃过一劫。这件 事情的发生,既说明了于谦坚持清白的气节,也说明了他在百姓中的名声极好。
于谦是一个不注重钱财,将自己奉献给 百姓的好官。他所坚持的义不是小义而是大义,他所忠诚的不是君主而是 。正统十四年,英宗被瓦剌 俘虏,当瓦剌以英宗为要挟之时,是于谦立排众议,坚持“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使得瓦剌也先无计可施,最终释放英宗。
于谦将所有精力都奉献给了 ,虽然功绩赫赫,但是他自己的生活很简单俭朴,所居住的房子仅仅能够遮挡风雨。皇帝赐给他西华门的府第,推辞 说:“ 多难,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坚决推辞。他并不注重物质,只看重能为 百姓办多少实事。
于谦一生的历史功绩有许多,为政期间,不论是在政务还是在军事方面,都颇有建树。但是他一生最大的功绩,绝对是在“土木堡之变”后,坚决dizhi 南迁的提议,亲自监督队伍 ,部署要害,成功抗击了瓦剌的入侵。举荐钺王为帝,使得君主空缺的** 安定,保证了 的稳定。虽然他最后因为 这件事,被英宗杀死,但是他做出了当时最正确的选择,无愧其清官好官之名。
明朝的民族英雄于谦
当时明朝皇帝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率领大明的20万精锐部队倾巢而出,却因仓促出战和轻敌,落入了蒙古瓦剌部落首领也先的圈套,这就是 历史上大大有名的土木堡之战。
这场战役的直接后果是皇帝朱祁镇被浮,20万大军全军覆没,间接后果是京城失去了最后的屏障,蒙古人长驱直入来到了北京城下。
京城里一片混乱,皇帝都被蒙古人抓走了,留守京城的又都是老弱病残的二线部队,士气全无,拿什么抵抗蒙古人的铁骑呢?
在几乎所有人都已绝望,甚至打算投降的危难关头,文官出身的于谦挺身而出,大喝一声,“终日谈论忠义,又有何用,现在才是展现忠义之时!报国杀敌,死而不弃!”
因为这场**,于谦输不起,大明也输不起。不胜,就死!
要知道于谦本是一介书生,却在大明帝国行将崩溃之时,勇敢地站了出来,力挽狂澜,率领大家缔造了北京保卫战的奇迹。
于谦被推举为战时统帅,他一改往日的温和儒雅,下达了杀气腾腾的作战命令,
“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
“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
在众人惊讶的目光注视下,于谦对他们说出了最后的话,“数十万大军毁于一旦,上皇被俘,敌军兵临城下, 到了如此境地,难道还有什么顾虑吗,若此战失败,大明必蹈前宋之覆辙,诸位有何面目去见天下之人!”
此刻的京城有的只是所剩无几的预备役和后勤部队,兵力严重不足,战斗力可想而知,更为重要的是,要守住京城,还缺少一样更为重要的东西-粮食。
虽然就在离京城不远的通州储存着大批粮食,但很难运进京城,怎么办呢?
于谦用一个巧妙的办法解决这个难题,“所有受召队伍 进发时应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粮,并运送至京城。”
这就是水平,于谦十分明智地把调兵和运粮这两个问题联系在一起解决,即不耽误行军,还能免去民工的费用,同时保证了运粮队伍的安全,一举三得。
决战的时刻到来了。多数大臣认为由于敌军的实力强于明军,要想退敌,最好的方法就是坚壁清野,留守城内,等待敌人吃光了所有的粮食,自然就会退军了。
但于谦却说,敌人气焰已经十分嚣张,如果坚守不出,只会助长他们的气焰。昔日开国皇帝朱元璋布衣出身,尚可纵横天下,横扫暴元,现在我们岂能畏惧小小的瓦剌部落!
略略停顿后,于谦下达了他的首座道命令:“大军全部开除九门之外、列阵迎敌!”
土木堡之战时,由于太监王振的白痴指挥,导致明军如一盘散沙、任凭蒙古人砍杀,如同抗日**南京失陷时的中** 队。
此番蒙古人来到北京城下,以为京城已经是个空架子,遇到的还会是一触即溃的明军,只要兵临城下,自然会不战而胜,结果他们错了。
蒙古人惊奇地发现,那些他们认为不堪一击的明军已经摆好阵势,在城外静静地等待着他们。
惊慌失措,士气全无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勇气又回到了城内明军士兵们的身上,他们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
虽然从将领到士兵都只是二线部队,可他们每个人都有亲人、都有朋友死在了土木堡,他们静静地握着手中的武器,期待着蒙古人的到来,期待着为土木堡死难的人们报仇。
所谓哀兵必胜就是这样吧。
这场**向我们讲述的并不是王侯将相的丰功伟绩,而是一个关于勇气和决心的故事,是一个在绝境下始终坚持信念的传奇。
无论局势如何复杂困难,前景如何黑暗,于谦始终没有放弃过希望,始终坚持着他的努力和抗争,率领大家创造了北京保卫战的奇迹。
在 历来的zhengzhi 风云中,纯粹的老实人是无法成就事业的,无论多有才华,也会因倾扎阴谋而覆灭,也就无从谈及施展救国抱负了。
于谦无疑是个正直勇敢的好人,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历经宦海、很有城府、足智多谋的人。
用今天的话来说,于谦是个智商、情商都很高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着深沉爱国热情和坚定顽强信念的民族英雄。
这是无数个于谦成就了我们伟大民族的光辉和灿烂,后世的人们应当永远铭记和缅怀。
我们要像于谦那样,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都不要放弃希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我们要热爱自己的民族,维护 的权益,在岁月长河中续写我们这个古老国度的坚韧与成就。
- 上一篇:汤和的历史故事
- 下一篇:民族英雄俞大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