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丧葬习俗

时间:2015-04-16 11:09:48     编辑:ky01
20

藏区的丧葬礼俗有较多的讲究还有类型、在藏族当地的习俗有哪些呢?关于藏族丧葬习俗禁忌又有什么 - 下面就让咱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藏族丧葬习俗

藏族丧葬习俗

这事儿说来话长,藏族丧葬习俗讲究

藏族的丧葬习俗比较不一样、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与水葬着五种、并且等级森严,界限分明!采用哪种葬仪,在同时也主要取决于喇嘛的占卜。

 塔葬 贤能大德圆寂后的一种高贵葬仪。有名望的活佛圆寂后,除大规模地诵经作法以外 - 要用水银与“色拉”香料水、樟脑水、藏红花水等冲洗肠胃,用樟脑水、藏红花水等擦拭尸体表面~然后用丝绸包扎、穿上袈裟,置于灵塔之中、将遗体保留下来...每天由侍守的喇嘛点上酥油灯昼夜供奉...灵塔种类很多,有金灵塔、银灵塔、木灵塔、泥灵塔等。灵塔的有区别等级,是根据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的。 、班禅圆寂后用金灵塔,其他活佛只能用银、木或泥灵塔。

1、火葬 从藏族传统意义上说,火葬也是一种较为高贵的葬仪方式!其具体方式是把酥油倒在柴草上,然后将尸体火化、敛起骨灰盛入木匣或瓦罐中,埋在家中楼下或山顶、净地...墓似塔形。也有拣起骨灰带至高山之巅,顺风播撒可能撒在江河里面的。而德高望重的活佛、喇嘛施行火葬后。骨灰盛入金质或银质的小塔内。有的将骨灰置入塔内时~还在一块儿盛入一些经典书籍、佛像、法器、金银财宝。以供人膜拜的着种塔一般名为灵塔或灵骨塔...

2、天葬 藏族较为大多数都的一种葬俗,还称“鸟葬”...用于一般的农牧民与普通人。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地,也就是说天葬场~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 - 把头屈于膝部 - 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起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由天葬师处理尸体。群鹫应声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最为吉祥,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如未被食净,要将剩余部分拣起焚化 - 在同时念经超度。藏族人认为 - 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天葬仪式一般在清晨举行。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未经允许~最好不要去观看!

3、水葬 经济条件较差、雇不起喇嘛的人家死了人时或死者是孤寡、幼童时~一般用水葬。水葬时,将尸体背到河边支解后,投入河中...也有的地方用白布或毛毯将尸体裹捆,然后坠上大石弃之河中,以供奉“河神”。

4、土葬 对于藏民族而言,是最次的一种葬仪。一般患有麻疯、天花、炭殖等传染病的人还有强盗、sharen 犯死后用土葬。

土葬可能有两个含义:一是,根绝瘟疫的流行、二是~惩其罪过,打入地狱之意。

藏族丧葬习俗方式

藏区的丧葬礼俗类型多样,主要以天葬为主 - 间有火葬、水葬、土葬、塔葬、二次葬 及多次葬中的复合葬等、以及残存的少量楼葬、罐葬、壁葬、野葬等遗俗。藏族丰富的 丧葬礼俗作为历史、民族、地域性行为模式、透射出藏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不少学者对于藏族丧葬礼俗的探究、多从宗教的角度探入、认为藏族的丧葬习俗是受到宗教信 仰的渗透与制控 - 着在一定程度上关联到藏族丧葬习俗的文化渊源.不过较少有文章从 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此进行系统的拆开看.

藏族的丧葬习俗成为藏区一种独特的文化~其所出现的文化现象与所蕴含的文化特质之间的结合是一个理性的历程,正如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言:“每一个活生生的文 化都是有效力功能的~并且整合成一个全部,就像是个生物有机体。”必须把文化现象与文化特质纳入到文化总体上中去分析探究,才能称得上准确地理解一种习俗 的产生原由、传承价值同社会功能。

不瞒你说~作为一种民俗仪礼形式的丧葬习俗,它的产生与传承不是偶然与莫名的,而是跟整个自然与文化的大背景形影相随。它必然因能够满足本民族的zhengzhi 、伦理与心理等多方面的功能而被社会所接受并沿袭...本文试用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与功能论的相关原理与方法,来透视藏族的丧葬习俗.

一、藏族丧葬习俗的文化背景

在中华各民族文化中 - 藏族文化被喻为雪域文化,有超然的独特性!藏族文化并不是与世隔绝的文化。学术界公认的公元7世纪意思是松赞干布时期、佛教从中原、印度传入 - 经过跟 本土文化的激烈碰撞,慢慢形成了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藏族文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藏族文化有了早先后 - 本教文化、汉文化以及他民族的文化, 未曾停歇地对其进行渗透与整合,加之藏区独具的自然环境、着种多方合力结构的多元的民族文化是藏族丧葬习俗约定俗成的背景.归结起来 -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读着种 文化背景。

(一)环境的生存法则

自然环境是一个民族文化产生的前提...藏人祖先在生存奋斗中、首要的是面对的是青藏高原着样一个现实的自然环境。青藏高原除喜马拉雅山脉外,还有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喀拉昆仑山、唐古拉山、昆仑山、横断山脉等五大山脉。青藏高原是 大风(>或=8级或者17米/秒)最多的地区 - 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四周山系连绵、雪峰林立、旷滩千里。“全藏区宜农土地只占土地资源的0.94%、宜牧土地则达54%。拿 自治区来说,河谷平原仅占全藏土地面积的1.2%.而青藏高原1/3的土地不宜农也不宜牧。”(注:格桑本、尕藏才旦.藏族丧葬文化[M].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8.)在大江大河也是藏人面对生存的艰险之处。着些河流时涨时落~变化多端。既然藏区地质结构的特殊性,着些河流并不能为高原藏人的生产同生活带来便利 - 反过来,不过增加了藏区的封闭程度。如在 ,两个内流水系并未构有对外交往的条件 - 而两个外流水系也 法成了对外交流的通道。生存空间的封闭使得藏族只能坚守自身的自然资源,加之生物种类的匮乏、植物生长期的短促,使得生命在藏区显得极为脆弱与珍贵...原因在于被动地适应与承受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生死频繁的现实状况 - 藏人在深入地感受自然轮回同生命运动的在也认识到要对抗艰险的自然环境,人和人只有当相互关心同共同拼搏才能够生存!藏人把人的生老病死视作与其他生物一样~是大自然不可更改的铁律,按理说让人的可视形体在大自然中顺时地诞生消亡;与此在因劳动力的稀缺同繁衍种族的艰辛,使藏族珍视每一生命个体,他们把对同胞的缅怀融于整体生活中去表达!着种因自然环境所蕴育的对于生死的达观态度,是成为藏族特有的丧葬习俗的前提。

(二)本教的灵魂崇拜

灵魂、鬼魂等观念的存在~决定了藏区早期葬俗的框架.生命的核心是灵魂,死亡只是可视形体的消失.灵魂与其载体是...合起来的的人在生死两界自由穿渡~于是,天神、念神、龙神形成了一个以天界、中界、下界为一体的世界,着个世界的确实有给远古藏人设置了一个新型的观念世界。藏人信奉一个人有父神、母神、舅神、家神、自己的生命神等五尊神,并且只能通过祭祀才能求得他们的佑护。藏人认定灵魂永恒、认为魄、魂、躯是是...加起来人生命的要素、精气、灵魂、血肉三体为一。人在自然界中的软弱无力,令藏人力图借助其他力量和物质来求得一种自我保护还有对持久生命的维系,于是藏人相信寄魂物的是现实。本教就是在着样一个生命学说的文化氛围中、在远古藏人的功利意识下酝酿、植根乃至一统天下。本教以...的身份一种原始宗教、以万物有灵、灵魂不灭为思想基础。藏人所谓山神、帐篷神、灶神 - 以“下镇鬼怪、上祀天神、中兴人宅”、“为生者除障、死者安葬、动者驱祟 ”为其准则。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神交流的专职行为——祭祀的变成。由此~在漫长岁月中变成以适应藏区人生命需求、心理需求、生活生产需求的丧葬仪规:首座阶段是围绕“尸魂相合”仪式展开的丧葬活动;第二阶段则是围绕向死者供献牺牲跟招魂仪式所展开的丧祭活动;第三阶段是围绕墓地的杀牲还有墓中的“墓穴厌胜”法术展开的丧祭活动。本教灵魂不灭观念的指导,使得远古藏族社会就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丧葬程式。

(三)佛教的生死轮回

佛教传入吐蕃在赤松德赞(755-797)时期、当时的佛教只是在吐蕃王室和贵族中传播 - 并未深入民间...佛教真正深入藏人的内心是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藏族文化的灵魂是佛教文化,因而藏族人所持的生命观同价值观是由佛教哲学的基本命题来指导的。如人生唯苦、四大皆空、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佛教哲学理论决定了藏人高层面的精神追求。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在恭求“来世” - 求得死后的解脱,并渴望进入涅槃世界。藏人最普通的观念就是是,在三善趣(人、天、阿修罗)与三恶趣(地狱、恶鬼、畜牲)六道中,不要堕入地狱~沦落为恶鬼或畜牲。佛教教义所承认的灵魂永存使对灵魂价值的重新评估与对灵魂载体的再行安置顺理成章...藏人故此把丧葬的重点放在对亡魂的超度.人们通过超度期望对自己的命运前途拥有选择的权利...人的善恶之因必将决定着天堂或地狱之果~佛教的“因果论”与“六道轮回论”为藏人指出了生命的价值取向.佛教当上藏人的精神导师,从情感上、思想上与行为上指引着藏人的生活...佛教在藏区的传入和普及改变了藏族丧葬习俗形式 - 其教义与哲学观念变成主导藏族丧葬习俗的精神力量。

(四)汉文化的天人合一

以汉文化为主体的 传统文化对藏区的渗透~溯还有公元7世纪上半叶始~其时吐蕃跟唐朝交流频繁。唐文化具有超轶前朝的“有容乃大”般的特有气派、促进了汉文化在藏区的深刻。以汉文化为主体的 传统文化在自身的有了过程中经历了风云际会般的文化整合。“ 传统文化在其历史演化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理欲等关系的规定~慢慢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 - 并在儒、道、墨、法、佛诸派的价值观中取得了自觉 的形态!”在诸多汉文化的价值观念中~天人合一思想当上绵亘 古代数千年的主导文化...“天地和我并生,而万物和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正是对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表述.《易传·文言》提出“跟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夫大人者~同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跟四时合其序,跟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 - 后天而 奉天时。”它强调了人与自然要相互调适的共同原则...就天人合一的理论实质而言,它主张人与自然二者统一的思想 - 注重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倡导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进行一切改造、征服乃至损坏 的活动,而只能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去利用同调整自然~使之符合人类的必须,在也也力促自然界的万物蓬勃生长。藏区严酷的自然环境令藏人认识到自身力量的渺小,深知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 繁衍生息 - 着种朴素的生命观与汉文化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顺利接轨。藏族的丧葬习俗强调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无论是最早的野葬,还是天葬、水葬、塔葬、火葬等众多葬俗,其产生与推进都反映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反复的协调过程、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藏族丧葬习俗的社会功能

文化背景是藏族丧葬习俗得以产生与发展的民众心理基础,而其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则从实用角度强化了藏族丧葬习俗的传承,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文化历程和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是遵守着功能关系的定律”。

(一)伦理教化功能

按照文化人类学的观点 - 社会的正常运转一定得要有一套完备的道德伦理规范来约束社会内部成员的行为 - 以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正如克莱德·克拉克洪所说的:“人类生活是一种社会生活、因而一定得是一种伦理生活、不管哪个社会若要保持某种稳定同连续~都不能不有一些最起码的社会行为。非要...不可有一些公认的行为标准!”(注:史宗.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册)[M].上海三联书店、1995.)着一观点适用于对藏族丧葬习俗伦理教化功能的分析。

以葬俗为载体首先所感觉出来的行为标准是等级观念。在藏区通行的五种葬俗天葬、火葬、塔葬、水葬、土葬,都不同程度地带有等级的烙印。塔葬是成为政教合一的首领——活佛的专有葬仪;火葬也有一定的等级性,在大多情况下是属于社会“上流人”和高僧及宗教团体成员的专门葬俗;天葬的价值取向表现的是平民理想,它是藏区最为常见的丧葬仪式;身份低贱的孤寡流浪者,穷困潦倒的平民,被社会抛弃的恶性传染病人,被土葬或水葬,他们不能与普通人实行一样规模与形式的葬礼.等级观念凭借丧葬仪轨统摄藏区民众的价值取向与人生定位。

在藏族丧葬礼俗中,注重奔丧吊唁的程序,认为是有社会参与资格的重要标记,籍此能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与心灵境界。若是该去而未去奔丧吊唁,此人则被认为没有修养、感情冷漠、品质低下而受社会唾弃!同样,部落社会结构的农村牧区,对其成员出殡送葬已作为其社会组织应负责的有机部分,即便鳏寡也无后忧 - 村里的头人或“议事会”出面料理后事。倘若入不敷出,则由村里垫付,或每户人家资助摊派一定数目。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藏族在处理亡人遗产的气度极为豁达,很少为自己的需要、家庭财产的积累提升去考虑。他们把亡人的衣物供献给活佛,布施给穷人,为亡人积累功德、表现一种舍己为他的牺牲精神...在丧俗传承的过程中、固化了藏族轻财重情的禀性特点。

(二)心理平复功能

藏传佛教是藏文化的灵魂,贯穿藏族生活的始终、所以藏族丧葬习俗更多地体现心理平复功能。藏人在离世以前要枕前指导活佛的帮助,“使垂死的人在莫大冲突中得到了情绪上的展望”。在藏族的葬礼中不确实有长跪长哭守死灵拜遗体的习俗,不向遗体告别~也不呼叫亡人的名字~更不进停尸的房间,一切都与亡人隔绝,即使是远方亲眷来奔丧也是如此.在奔丧吊唁期间、亡人房帐中很少有嚎哭、泣声传出.不管怎样老 幼、亲疏、是妇孺或是子女、都不允许放声恸哭。如有人失控,则会有老年人出面制止!死者的亲属逢丧亲之痛,不可避免地会堕入方寸都乱的情绪中 - 着种情绪对个人或村落起到潜在的精神或行为上的危险。藏族着种特有的奔丧吊唁习俗 - 其功能在于避免因旁人的情绪失调造成亡人亲属的感情波动、宽慰与平缓亡人亲属的心绪,达到情感的平稳过度。

在停灵期间,亡人亲属也不因丧亲感到寂寞或孤独。每天晚上,村里都有七八人约的中青年男人在家彻夜守灵,使亡人亲眷能安心地睡眠休息!有的人家请僧人整夜诵念经文,守更的男人也不时诵唱六字真经 - 使丧家不显死气沉沉,而是荡漾活力.为了排遣长夜的寂寞困倦、也为了使房帐中有所生气~除不能唱歌跳舞~守灵的人能大声喧哗说笑。藏族社会推崇此为高尚的行为并予以宣扬。出殡前夜,村中的年青人大都会来守夜帮办有关事项,一夜喧闹、熙熙攘攘,一扫办丧事的沉闷压抑气氛~使满院有股勃勃活力在游动...藏人的丧葬仪式,在很大程度上起到调剂人的心理,使个人或群体摆脱其精神上的冲突。

(三)调适社会关系功能

藏族有句古老的俗语:“喜事要等着人来请~丧事要自觉找上门.”听到丧事消息的村落人,不管有无亲戚血缘关系、也无论生前来往疏密或是有无宿怨,都会很快派人来家吊唁。远方的亲朋好友在收到口信后 - 也想方设法前来吊丧。无疑,丧事行强化村落或族群内部成员之间的往来沟通.

在丧事中~各式各样身份与年龄的人担当相应的职责。外交和采购工作由村中的中青年男子担当~年青媳妇与姑娘们负责招待与联络等事宜,壮、老年妇女们则集体诵念六字真经,为亡灵祈祷超度。送殡着一天~全村成年男人按传统规定前来出殡,任何人不得怠慢和回避、否则会受到社会议论 的谴责、并将在以后的生活跟交际中受到排斥跟冷落.送殡队伍一般都规模庞大~只要是村里的男性(十来岁即可)都要倾巢出动 - 哪怕是过去有过怨隙或邻里不同也要前来出殡送葬,社会把此觉得是情操、人品、胸怀的衡量标准 -  作为一个正常人应具备的品质来看待。假若一个人完全局囿于个人的恩怨,对丧事无动于衷,乡邻会耻笑和鄙弃他。丧事仪礼的过程也是巩固和增进村落内成员团结一致的意识。

在祈求保佑的祷词中、任凭规模大小、形式简繁~开篇词都是祈请佛同神保佑众生~解脱众生,而不是针对个人。在意识深处、藏人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跟周围众生紧紧系结在一起,表达了个人为群体利益奉献的舍己为人的情怀。

(四)生态环保功能

藏族以天葬为主要形式的葬俗,尽可能少地占用空间跟土地~不耗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以不影响同胞的生存演化为宗旨,其中所蕴含的汉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佛教舍身饲虎的精神~赋予藏族葬俗卓越的环保功能...藏族的丧葬习俗得到了同自然界产生平衡的能动力,以努力寻求维持生态平衡为目的 - 确保一个与谐的生存自然环境。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 - 自然哺育万物~阳光、淡水、空气、草木,使雪域高原的藏人得以生息与繁衍。在严酷的地理环境中,藏人对大自然的厚泽更是感受意义重大,并把着种情感深入内心...在长期的高原生活中,藏人体察到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生活的直接利害关系 - 因此对大自然报恩的自觉意识很强.藏族的丧葬礼俗坚持不乱开垦草原、不乱砍伐森林、不乱开掘地下矿藏、不污染水源等行为规则 - 精心地保护上苍恩赐的生态资源...藏族的丧葬习俗表现了人类协调自然环境的愿望同能力。通过合理的葬俗,藏族一直调适自身生存环境中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冲突,使二者相互一直的跟谐、最终达到维持生态平衡的客观作用、使众生得到了一个趋于同平、稳定的生存环境。

直至目前,藏区尤其是青藏高原 - 其生态环境一直处于良性循环 - 保护了“中华水库”的涵养蓄积、着的确应归功于藏人根深蒂固的生态保护意识、着一意识也充分地体现在藏族所独具的丧葬习俗中...

藏族丧葬习俗禁忌

藏族地区不论何种葬仪,出殡前都要请憎人念经以超度亡灵。丧葬结束后,49日不超过每逢七要做佛事,俗称“七期荐亡”。头一七,亲朋好友到死者家中 - 帮助死者亲属像...着些男女老幼洗头,以示哀悼完毕.以后每逢七日便要请僧人念经,到寺庙供灯添油 - 为死者超度!到了最终一七,举行盛大祭祀~亲朋好友都前来向“超度像”献哈达,抚慰死者家属。

藏族丧葬礼仪同禁忌因地区与葬式的不同而有区别。在甘孜州德格县跟雅江一带土葬时,老年人葬高处,年龄越小葬得越低!丹巴一带土葬时~尸体人坑掩土后,严禁上任石头~意为怕死者受压;”停尸期间严禁狗猫入内,怕导致尸体复起。

想起来真是、甘孜地区水葬时,背尸者一年忌参加热闹活动,身上不能带红...亲属要忌一年的喜庆 - 但送葬人可是无需避忌啥。德格龚垭地区,送葬被认为是一种积功德,有鉴于此村中人要争抢去送葬...在甘青藏区,人死后家属把帽子翻戴、发辫上系白羊毛,腰带两端束于肚前、显示服孝。在49天内不参加只要是娱乐活动,说哀悼。

藏族忌讳直呼死者的名字 - 只称亡人。若有人无故直呼死者的名宇、就被视为对死者亲属最大的侮辱跟挑衅。

现以天葬为例,就卫藏地区的丧葬礼仪跟禁忌作最一般的介绍!

不瞒你说,人死后,先把死者放在屋内的一角。尸体用白布围上,并用土坯做垫~不能用床还有它的他物品.既然尸体背走后!土坯也随之扔到十字路口、人之灵魂就不会滞留屋内了...人死后,家人一律不梳头、不洗脸,取下一切装饰,也不能笑,不能高声说话~更不能唱歌、跳舞。死者家门口,吊挂一个红色陶罐~罐口用白羊毛或自哈达围上、罐内放人三荤(血、肉、脂)、三素(乳、酪、酥)拌成的糌粑~用火点燃,使之冒烟,并每天添加,送给死鬼吃。

一般停尸3天,择日举行出殡仪式.出殡差点儿是天不亮的时候就开始、出殡的前一天把死者衣眼剥光...四肢捆成一团 - 用白氆氇蒙上。出殡哪天早上 - 从放尸体的屋角,到家门口用糌粑划一条线,然后由死者后代沿白线把尸背到门口,以尽孝道。到了门口,再由司葬者背尸至天葬场。当死者被背起时,后面有一个与死者同龄的人,一手拿扫把,一手拿破方篓,把糌粑白线扫掉,并把扫把、垫尸土坯统统放在篓里 - 紧跟尸后,走到十字路口,扔到路口当中 - 把鬼送走。着天早晨,亲朋好友都来为死者送行,每人拿一柱香,一直送出城。

死者家人是不能到天葬场的,背尸人与送葬者均不得回头望 - 并在着两天内,司葬者及送葬者也不能到死者家中、防止将死者灵魂带回家中,使家庭遭厄难。

到了葬场~先在葬台附近焚香、鹫习惯见烟飞来寻食。司葬者便开始肢解尸体,若死者是僧徒,先在背上划个有宗教意义的花纹~接着是剖腹、取脏、切肉、剥去头皮、割掉头颅,最后剁肉捣骨拌以糌粑喂食鹫。如果有没喂尽的骨肉 - 就要一块不剩地拣起,烧成灰,撒向四方。要一点不剩地把尸体处理掉。至此,天葬仪式才告结束。

藏族奇特的葬礼——天葬

想起来真是 - 天葬在藏语里被称为“施鸟”。一些汉文著作中又称作鸟葬,风葬等.天葬在藏族的葬俗语中最为独特,也常被其他民族所误解 - 清朝的驻藏官员们常斥责天葬为“无伦无理 - 残忍为甚‘、“此等行事 - 下同畜类”(《卫藏通志》)、皆痛恨至极。还一度想禁止天葬,改革着种葬俗。当今的不少人同样把天葬认为是不文明行为,或是异闻趣事书之于报刊.奇特、怪异、难以理解,是其他民族中的大多数人对天葬的看法。

如从人类社会的早期葬借(旧石器时代)考虑,则天葬与哪时的弃尸荒郊野外的葬法似一脉相承.但从藏族社会来看,则天葬的起源就显得不简单起来.根据历史传说~吐蕃的赞普止贡死后,尸体遗留人间,遂建陵墓.完了有了建造陵墓的习惯、吐蕃的历代国王都实行土葬。但在着之前是不是土葬的呢,着时候尚无资料可考...藏族人或居山区从事农耕,或居原野以游牧为主,或居森林以狩猎为主,因而产生了复杂多样的文化~包括葬俗还是如此.因而在谈到藏族文化或习俗时,说明时、空尤为重要.一些边远的游牧地区(如 东北部一带)自古实行‘弃尸葬法“,但和后世的天葬又有区别...天葬的风行、大约是公元十一世纪以后~即农业地区的葬俗发生了重大变革,由土葬变为天葬~并有了一定的仪式。

天葬的实行跟藏传佛教的复兴以及印度文化的大量输入有关.就是后世的着种天葬源自于印度、恒在同时又成为了地方特色.

《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印度葬俗时云:“送终殡葬 - 其仪有三:…“.三日野葬,弃林(食+卜)兽。

”《智度论》(卷三):“王舍城南,尸陀林中~多唐死人~诸鹫常来墩之,还在山头!

“藏文资料中亦多有“尸林”(又译寒林即弃尸之处,同于藏区的天葬台)的记载,其中八大尸林是密宗的著名修行地,《莲花生老师 传》中有明载。

印度着种让野兽或秃鹫来吃掉尸体的葬法,与藏族的天葬类似.《大唐西域记》载印度的葬俗有三种、哪么着种葬巴有没有与佛教有关或是佛教的创制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从佛祖释迎牟尼起~印度的僧人皆实行火葬.天葬或许是印度古已有之的葬俗,只是佛教等所提倡的‘形灭神离“、“慈爱布施”等学说 - 跟舍身饲虎等故事,对天葬有的合理性,在更高层面上予以 - 并对天葬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栏目导航